青岛版(5年制)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45.42 KB
- 文档页数:4
一年级数学上册海鸥回来了数11-20各数教案青岛版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海鸥回来了数11-20各数教案青岛版海鸥回来了数11—20各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1.让学生会数20以内的数。
2.进一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数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介绍背景:市南区发起“挽留海鸥”的活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不久“海鸥回来了”,让我们去看看现在海边的美景,怎么样?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3.你们看图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11-20各数(1)根据提出的问题,数出自己喜欢物体的个数。
(学生说说数的办法。
)学生数出并回答,师随机板书此数。
(2)继续解决其它关于数数的问题,学习11-20各数的数法。
让学生把图中的数数全,把图中提到的各种信息展示完整。
2.动手操作,认识数位(1)怎样才能把数数的更准确呢?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摆小棒学习数“沙滩上有几只海鸥?”(用小棒表示海鸥)(2)引导学生把其中10根捆成一捆,强调10个一是一个十,让学生初步体会十进制,体会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一捆小棒加一根就是11,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一捆加两根就是12,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
接着让学生按这种方法摆出11-20各数,知道2个十是20。
(4)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教师说明: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
11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呢?指学生试拨。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 1 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畅所欲言,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11-20各数吗?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1.教科书第65页的第1题:写一写,画一画这是一道巩固数位知识的练习题,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分析教学内容: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
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是打基础的工作,非常重要。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在操作中感知。
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强调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
在计算教学方面,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信息窗的情境取自于真实的素材,是一幅小学生在给海鸥喂食的场面。
通过观察,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展开对11—20各数的认识。
在认识11—20各数时,结合摆弄学具和计数器,先学11,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基本的内容,再认识11—20各数。
借助从画面提出的“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的问题,引出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学习。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些内容有意识安排在练习中学习和扩展。
如在自主练习中,设计有“按顺序写数”,进一步学习数的顺序;“填<、>或=”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渗透估算,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一年级上册)》76~77页。
教学目标: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认、读、写11—20各数。
2.通过观察、探索、交流等活动,认识“个位”、“十位”,理解计数单位“个”、“十”,能正确说出 11—20各数的组成、顺序,会比较大小。
3.经历10个一是1个十的操作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对具体事物数量的估计,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计数单位“个”与“十”的关系,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从认识10以内的数到认识11-20的数,是数的认识的扩展,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和数位“十位”,要根据11-20各数的大小,并会用这些数描述具体事物,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20根小棒;操作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认识了0—10.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数字说出来吗?还可以怎么数?预设1:1、2、3、4、5、6、7、8、9、10预设2:10、9、8、7、6、5、4、3、2、1师:这些数中,哪个数最大?有没有比10更大的数?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对于10以内的数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请仔细观察这个画面,(见图1)你能提出哪些与数有关的问题?预设1: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预设2: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预设3: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三、借助学具,解决问题1、学生自己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并汇报自己的结果与过程。
教师可提倡学生多种数法,只要数的正确就可以。
2、教学认识11和数位(1)、如果用一颗玉米粒表示1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多少颗玉米粒?同学们快来摆一摆,摆完后并观察小组内各同学摆得是否与你的相同?若有不同,你认为哪种摆法好,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体会比较可能想到把10颗放在一起,1颗独放,这样便可以一眼看出11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青岛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十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掌握数的概念,认识数字112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序、比较和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1120的读写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数数、排序、比较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读写数字112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序、比较和加减运算。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字1120的读写方法,以及数数、排序、比较的基本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海鸥图片、小棒2. 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题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海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海鸥的数量,引出数字1120的认识。
2. 数数练习: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在黑板上随机摆出海鸥图片,让学生根据海鸥的数量,说出对应的数字。
3. 排序练习: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4. 比较练习:老师出示两组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字的大小。
5. 加减运算练习:老师出示两组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加减运算。
6. 例题讲解:老师以海鸥为例,讲解数字1120的读写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七、作业设计1. 请用数字1120写一篇数学日记。
2. 请用数字1120进行数数练习。
3. 请用数字1120进行排序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数、排序、比较等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数字1120的读写方法,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日策划一个生日派对,要求使用数字1120进行预算和规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海鸥回来了 11-20个数的认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海鸥回来了”章节,旨在让学生掌握11-20之间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包括对11-20个数的识别、数数、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识别和读写11-20之间的数字。
2. 培养学生通过数数来理解数的顺序和数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4. 使学生能够完成简单的11-20以内的加减运算。
5. 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1. 正确地读写11-20之间的数字,尤其是数字的书写顺序和格式。
2. 理解和掌握11-20之间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
3. 将抽象的数字与实际物体数量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教学挂图。
2. 学具:彩色铅笔、画纸、小海鸥贴纸。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 利用小海鸥的图片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通过故事讲述,让学生了解海鸥的迁徙和数量的变化。
第二阶段:数的认识- 使用数字卡片,引导学生学习11-20的数的读写。
- 让学生通过数数练习,熟悉数的顺序。
第三阶段:数的比较- 比较数字的大小,让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 通过游戏,巩固学生对数的比较的认识。
第四阶段:数的运算- 讲解并演示11-20以内的加减运算。
-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计数器,来练习加减运算。
第五阶段:总结与练习-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在黑板上列出11-20的数字,旁边附上相应的海鸥图片。
- 用不同颜色标注数字的读写和数的顺序。
- 列出几道典型的加减运算题,并预留空间让学生上台演示。
作业设计- 设计一些简单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复习11-20的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
- 设计一些实际操作题,如让学生在家中数物品,巩固数的概念。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和游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本课是在学生能正确教出1120各数并会读数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数小棒,使学生认识数位,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学会1120各数的写法,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重点突出。
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
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进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教育,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从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数字个位与十位的组成、分析与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
队伍排得可真整齐。
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
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育目标:在学习完数字 11-20 后,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这些数字,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识别这些数字的中文表达。
2.认知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数字 11-20,如通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图像来加深记忆,通过朗读和模仿来熟练掌握数字的读写。
3.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书写和朗读数字 11-20,了解每个数字的用途。
二、教学内容数字 11-20 各数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由于学生学习的内容逐渐增多,需要通过复习来巩固已有的知识。
这时老师可以通过复习数字 1-10 来引入新的数字。
请学生一起跟读数字,并找出数字间的大小关系和分布特点。
鼓励学生举一些数字的例子来向老师和同学展示他们的记忆成果。
2.新知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数字 11-20。
数字 11 代表了两个数字 1,数字12 见证了数字 10 和数字 2 的结合,其他数字也有它们的特殊含义。
鼓励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来了解这些数字的用途。
3.学生参与:在教师的带领下,请学生一起朗读数字,并举出例子说明数字的使用方法。
例如,数字 12 可以代表一打物品。
4.培养技能:通过一些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字。
请学生跟读教师读出来的数字,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字 11-20,如运用图像和游戏方式来判断数字大小关系。
5.练习应用:教师可以在学生中挑选一些自信的学生来念数字、读诗词等。
这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并配合教材,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用数字和对应图像来创作一些有趣的作品,如绘画或填图等。
四、教学重点1.学习写数字 11-20。
2.熟练运用数字 11-20。
五、教学效果经过教育教学,学生对于数字 11-20 的认识有了大大提升。
他们在掌握新数字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五海鸥回来了:1120 各数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案:《五海鸥回来了:1120 各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章《海鸥回来了》,主要讲述1120各数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理解相邻数的递增关系,并能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
2. 使学生理解相邻数的递增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相邻数的递增关系。
难点: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数轴图、海鸥图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海鸥归来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海鸥的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通过数轴图演示相邻数的递增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如“15比12大几?”引导学生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写出1120各数。
13 > ____ 15 < ____ 18 = ____答案:13 > 12 15 < 16 18 = 18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海鸥归来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1120各数,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但在数的大小比较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如水果、动物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这些重点和难点,我想进行一些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例1】你能用2个“”表示出3个不同的数吗?试一试。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数位与数,解答时要用数学的“分类讨论思想”来分析和讨论珠子的摆放位置。
当两个珠子都在十位上时,这时表示的数是20,当十位和个位都有1个时,表示的数是11,当2个珠子都在个位上时,表示的数是2。
解答:
【例2】猜一猜我家的门牌号。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据已知信息按要求写数,解答此类问题注意数位与位数的区别。
门牌号码是两位数,已知十位上的数字是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多8,也就是9,所以门牌号码是19;门牌号码个位上的数字是2,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少1,就是1,所以门牌号码是12。
解答:19 12
【例3】观察下面每组中的各数,找出排列规律填一填。
(1)8 10 12 ( )(
)( )( )
(2)19 16 13 ( )( )( )( )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11-20各数的认识。
关键是比较并算一算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相差多少,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填写后面的数字。
第一组数字中的前3个数是8 10 12,计算得出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相差都是2,即从前往后依次大2,因此第4个数应该是在12的基础上加上2,即12+2=14,那么后面的数应该依次是16 18 20。
第二组数字中的前3个数是19 16 13,计算得出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相差都是3,即从前往后依次小3,因此第4个数应该是在13的基础上减去3,即13-3=10,那么后面的数应该依次是7、4、1。
解答:(1)8 10 12 14 16 18 20
(2)19 16 13 10 7 4 1
【例4】两个数相减的差是14,如果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3,那么差是多少?
A. 16
B. 11
C.17
并说一说,你能发现什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可以根据“被减数-减数=差”来计算并找出答案。
根据题意举例,并根据被减数与减数的变化情况,来确定答案。
例如:被减数是16,减数是2,差就是14。
发现: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几,差就减少几。
解答:选B
发现: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几,差就减少几。
【例5】想一想,填一填。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可以根据要点提示: 要仔细观察各数间的大小关系,找出排列规律。
要点提示: 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几,差就减少几。
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计算并找出答案。
题中有3个算式,通过观察发现第3个算式中只有一个未知的数,可以选择从第3个算
式入手运用推理法逐步解决问题。
+3=17
一个加数=和- =14
- =11 =3
减数=被减数-差
+ =8 =5
一个加数=
解答:3 5 14
【例6】有两根同样长的电线,你知道哪根电线剩下的长吗?长多少米?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减法的性质。
解答时要明确的是两根同样长的电线,一根用去4米,一根用去17米,显然第一根剩下的长,长的米数就是17与4的差17-4=13(米)。
解答:第一根剩下的长,长13米。
【例7】试一试。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据已知条件写出要求的算式,解答时注意相邻的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数这个已知信息。
想:只使用“-”号,最后结果差是12,那被减数一定要比12大,所以1和8合起来凑成18,然后接着想18和谁的差是12,只有18-4-2的结果才是12。
解答:18-4-2=12
【例8】猫哥哥和猫弟弟非常友好,它们一起去河边钓鱼,猫哥哥钓了16条鱼,猫哥哥给了猫弟弟3条鱼,哥俩的鱼条数就一样多了。
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猫妹妹,猫弟弟把钓鱼的过程和猫妹妹说了说,问道“猫妹妹,你知道我原来钓了几
要点提示:
利用加法和减法各部分
间的关系可以解决一些
算式谜问题。
条鱼吗?”猫妹妹很快就说出了答案,你知道猫弟弟原来钓了几条鱼吗?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是明确谁多谁少,多多少。
根据“猫哥哥钓了16条鱼,给了猫弟弟3条鱼后,哥俩的鱼条数就一样”,可以知道猫哥哥现在有16-3=13(条)鱼,此时猫弟弟应该也有13条鱼,猫弟弟的这13条鱼中有3条鱼是刚才猫哥哥给的,那么猫弟弟原来的鱼条数应该是13-3=10(条)。
答:猫弟弟原来钓了10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