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对东方主义的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道德观的开题报告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于1952年的小说《伊甸之东》(East of Eden)中,将其道德观以独特的方式揭示。
在这本书中,斯坦贝克在描述两个家族在加州的
农场上的故事时,探索了人类内在的善恶之间的斗争,探讨了爱、责任、家庭、自由
和人性等主题。
斯坦贝克通过深入挖掘他的角色,让读者思考人性是否具有道德选择的自由。
他通过向读者呈现角色在生活中面临的道德难题来探讨这些主题。
例如,小说主角
Cathy试图通过谎言和欺骗来控制她周围的人,而她的儿子们则在与自己内心的恶魔斗争,寻求成为更好的人。
这些角色的动机和行为凸显了道德选择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斯坦贝克同时强调了个体在道德选择方面承担的责任。
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是否走向正义和道德,是通过行动和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在小说中,他通过不同角
色的道德选择来突出这一观点。
例如,亚伦努力遵守道德标准并保持正义性,而他的
兄弟卡勒布则沉迷于罪恶和欲望。
总而言之,斯坦贝克通过《伊甸之东》这本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探讨了人类内在的道德选择和责任,并通过这些角色突出了人性强烈但微妙的故事主题。
这本书引
导我们思考,道德标准可以是社会领域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承担道德责任,他们的
行动和决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伊甸之东》阅读感想“士兵具有悲哀的尊严,从人类的全部失误来看,士兵是必不可缺的职业,是对人类弱点的惩罚。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士兵的悲哀。
在战争中,士兵不得不拿起武器,去杀害同类中的某一种人,而这种行为往往是违背他们内心道德准则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士兵们不得不接受这种任务,并将其视为一种职业。
这种悲哀的尊严,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无奈和悲哀。
“杀人是不能鼓励的坏事,杀人者必须加以消灭,因为杀人罪大恶极,也许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严重的罪恶。
可是我们找了一个士兵,把杀人的权利交到他手里,还对他说:充分利用这个权利,要善于使用它。
我们让他放手大干,去杀你同类中的某一种人,杀得越多越好。
我们会奖赏你,因为你能违反以前受到的教导。
”这段文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我们将杀人的权利交给士兵,并鼓励他们去杀人,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然而,这就是战争的现实,它让人们不得不面对道德和伦理的抉择。
“小孩从出生那天开始,周围的环境,全部法律,规则和权利都教导他要保护自己的生命。
后来他当了兵,他必须学会怎么违反这一切。
他必须冷静地学会随时丢掉性命而不惊慌失措。
假如你能做到这点,那你就学会了最大的本领。
”这句话让我思考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挑战。
在战争中,人们不得不学会违反自己的道德和伦理准则,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极大考验,也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挑战。
“几乎所有的人都害怕,阴影、不知名和不计其数的危险,还是怕不可名状的死亡。
假如你能使自己坦然面对清晰可辨的真正的死亡,你就会永远无所畏惧了,那时候你就成了与众不同的人,别人吓得大嚷大叫,你却若无其事。
”这句话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勇气并不是不害怕死亡,而是能够坦然面对死亡。
在战争中,士兵们不得不面对真正的死亡,这种恐惧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只有那些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士兵,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勇士。
“在畸形的人看来,正常的人准是奇形怪状,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是正常的。
论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之东》中的自然主义
谢立芳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作为自然主义文学最突出的两大典型特征,在约翰·斯坦贝克的自然主义文学小说《伊甸之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论证.虽然该小说在阐述众多人物在选择与追求符合自己自由意识的伊甸园与命运抗争时最终失败,但是小说中所流露出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成分不仅不与自然主义相冲突,反而对比加强了文本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使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特色.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谢立芳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苦难中升腾r——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
2.人间乐园的坚守——试析斯坦贝克的作品《伊甸之东》
3.基督教伦理思想在斯坦贝克小说中的体现——以《伊甸之东》为例
4.由《伊甸之东》看矛盾的斯坦贝克
5.再建"伊甸园"——试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中的救赎意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甸之东》中的道家思想斯坦贝克与《道德经》斯坦贝克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家之一。
虽然斯坦贝克的哲学观主要基于西方思想之上,但是东方哲学的魅力也深深地吸引了斯坦贝克。
根据《斯坦贝克藏阅图书目录》记载,斯坦贝克曾在好友爱德华?里基茨的图书馆借阅过该馆于1936年收藏的《道德经》译本(DeMott 1984: 67)。
通过阅读《道德经》,斯坦贝克在道家思想和他所推崇的非目的论之间找到了共鸣,也因此将东方哲学溶入自己的哲学观之中。
因此,《斯坦贝克百科全书》的编者布莱恩和梅尔就曾指出:“道家思想决定了斯坦贝克作品中的哲学性质”(Railsback and Meyer 2006: 204)。
而作为斯坦贝克后期重要作品之一的《伊甸之东》,自然也隐含着复杂的道家思想。
道家的整体思想和辩证思想在《伊甸之东》中的体现道家思想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整体性、辩证性思想。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殷? 2007: 9)。
老子认为,矛盾是一个普遍现象,存在于社会,人类和自然之中,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它们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地观察事物,切不可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透过事物的种种表象,抓住其内在本质,避免片面的见解。
在《伊甸之东》中,斯坦贝克通过复杂的人物和家庭关系在小说中创立了种种对立面,比如:善与恶、爱与恨、福与祸、忠与叛等等。
甚至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对立面:塞缪尔/塞勒斯、塞缪尔/卡西、亚当/查理斯、亚当/卡西、阿伦/迦尔等等。
然而,斯坦贝克并没有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没有把其中任何一个角色定义为绝对的恶或是绝对的善。
在斯坦贝克看来,“善与恶无可救药地纠缠在一起”,“事物的两级需要现实世界这个紧绷的绳索来获得调节”(Meyer 2000: 407)。
斯坦贝克在小说表达的这种哲学观,和道家的整体性、辩证性思想有诸多相同之处。
“真我”与“他我”:《伊甸园之东》中华裔“李”的身份问题研究<吕丽盼M内容提要: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园之东》关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处于美国主流文化边缘的华裔群体追求“真我”身份的心理历程。
这一过程荆棘满途,步 履维艰。
本文从身份问题之“真我”迷失、“真我”与“他我”困境以及“真我”实现三方面深人探讨小说中华裔“李”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份流变。
小说对华裔“李”在美国“白人优越论”文化背景下探寻身份认同艰辛之路的描写凸显了美国“淘金热”之后,华人 群体在排华浪潮背景下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约翰•斯坦贝克;《伊甸园之东》;身份;真我;他我Abstract: John Steinbeck’s East of Eden focuses on how the anxious Chinese Americans identified themselv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in America. It is a time when they were generally marginalized by the mainstream culture — white supremac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how Lee, the Chinese American,struggles to make a living in the American culture. It discusses how Lee’s identity changes from the loss of “the real me” to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real me”and “the objectified me”,and then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al m e”. Lee’s anxiety over his identity highlights the hostile atmosphere in America for the Chinese Americans to survive after the gold rush, where and when they live under much pressure of the predicaments of the exclusion of Chinese and white supremacy.Key words: John Steinbeck;East o f Eden \identity;the real m e;the objectified me 小说《伊甸园之东》(£似f〇/£☆«,1952)(以下简称《伊》)是诺贝尔文 *»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记忆与澳大利亚淘金期 华人书写研究”(19YJC752020>的阶段性成果。
《伊甸之东》阅读感想我阅读的斯坦贝克的第四本书是《伊甸之东》。
当看到第三部时,我不禁自问:这真的是斯坦贝克的作品吗?阅读《愤怒的葡萄》时,第一遍是在大一,第二遍是在上个月,几乎每看一页都会让我的眼眶湿润。
然而,阅读《伊甸之东》时,我却在想:天哪,这么厚,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啊?斯坦贝克用了六百多页来讲述一个并不如我期望中精彩、值得回味的故事,而且难逃冗长拖沓的弊病。
《伊甸之东》的主题立足点是《旧约•创世纪》:每个人都是该隐的后代,都像他一样背负着罪孽活在世上,罪恶会时不时地爆发出来;我们始终无法逃脱祖先的命运与诅咒。
斯坦贝克以这个蓝本创造了迦勒与阿伦这对孪生兄弟,哥哥因嫉妒弟弟的才能和他所获得的宠爱,用卑鄙的手段摧毁了弟弟的自尊和对美好的追求,使他怀着万念俱灰的绝望战死沙场。
迦勒一直努力地使自己讨父亲喜欢,但成果微乎其微。
他让阿伦了解到,他们的母亲是一个下劣的人,还抢走了他弟弟的女友。
亚当弥留之际,他抬起右手,像上帝一样宽恕了长子,迦勒带着罪恶的印记活下去。
在某种意义上,迦勒被流放了,生与死永远隔开了他与他的弟弟跟父亲,他将孤独地生存下去,与他所继承的土地一起衰老。
如果说第三代的孪生兄弟影射该隐与亚伯,那么第二代的亚当与查尔斯则有着雅各和以扫的寓意。
查尔斯始终认为父亲偏爱他的哥哥亚当,但亚当发现父亲是通过伪造参军履历发家致富的,于是故意疏远了父亲。
亚当的孩子实际上是卡西与查尔斯生下的,不过这一真相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在《伊甸之东》中,有太多的情节都离不开《圣经》,斯坦贝克并没有从中升华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此炒《旧约》的冷饭实在缺乏创意。
在《愤怒的葡萄》中,凯西曾说:“自己的灵魂不过是一个大灵魂的一小部分。
”汤姆将其理解为:“联合大众进行斗争才有出路,他不是孤独的。
”在《烦恼的冬天》中,郝雷说:“世上有一种光的汇合,有一种全世界的篝火,这话是不对的。
每个人都只发着自己的光,他自己那孤独的光。
”而《伊甸之东》却只是围绕着《创世纪》的那几句老话打转。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虽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评论界对他赞扬的声音却依然停留在其30年代的前期作品中,而对其后期作品褒贬不一。
近年来,学者们对他的后期作品研究尽管有升温趋势,但无论是内容还是规模和数量都不及对他前期作品的研究。
《伊甸之东》(1952)是约翰·斯坦贝克后期的一部代表作,对作者本人而言,也是意义最为深远的小说。
他曾这样评价过该作品:“我所有的东西几乎全在里面,可是还没有装满。
里面有痛苦和兴奋,喜悦和烦恼,邪恶和善良——构思的愉快和些许失望,以及无法形容的创作的快乐。
”①大多数评论家从原型研究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也有些学者从善与恶的主题、女权主义思想,或从元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在小说中,作家塑造了美籍华裔——李庆中的形象。
这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东方主义盛行,华人备受歧视的时代,斯坦贝克能够客观并积极地塑造这一形象,并为他找到了适合自身生存的途径,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性。
本文旨在分析《伊甸之东》中斯坦贝克对东方主义的反思,进而探讨斯坦贝克在美国文学史上对于文化融合的创造性思考及其积极意义。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阐述本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目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双重的。
第一个目标是从分析东方主义理论出发,揭示小说主题;另一个目标是借助分析《伊甸之东》中李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历程,来展示斯坦贝克对东方文化的独特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的研究思路。
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着重介绍并分析东方主义思想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爱德华·萨义德在1978年著有《东方主义》一书,这本书后来成为后殖民批评的经典性著作,该书把西方人对东方人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把西方学者对东方在学术和文艺著作中的刻意扭曲、把西方国家在东方的殖民活动三者联系在一起,称之为“东方主义”。
笔者第一节探讨东方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它在西方国家,尤其在美国的发展过程;第二节探讨在东方主义盛行的时代,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第三节探讨在东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其他美国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中国人常见的形象,为笔者后文解析斯坦贝克对东方主义传统观念的反思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阐述斯坦贝克与东方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指出斯坦贝克生活在华人众多并且东方主义盛行的美国加州这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通过介绍他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来说明他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第二节对作家的总体创作思想等方面进行评述,着重评说其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特征的成因及其在他的具体作品尤其是《伊甸之东》中的体现;第三节研究导致斯坦贝克对东方主义传统思想批判的社会根源,从而阐明他深入反映真实生活的独特社会洞察力;第四节揭示斯坦贝克对东方主义的反思的角度、程度及这种反思所引发的重要社会意义。
第三章,从分析《伊甸之东》中李这一中国人形象在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中寻找身份的过程入手,进一步探究作家对东方主义的反思。
第一节评述由于东方主义思想在当时美国的盛行,李作为生活在加州的华人后裔的尴尬身份,剖析李作为没有话语权的“他者”在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原由,从而指出斯坦贝克写作特点的客观性;第二节讨论李经过漫长的身份寻找逐渐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过程,李通过融合中西方文化不仅得到了话语权,还运用融会了中西方文明的独特的哲学思想来教育他人追求自由意志,从而指出斯坦贝克世界观的积极性;第三节通过讨论李在身份转变前后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解析最终李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着重说明这一角色与东方主义及传统作家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存在的差异,从而指出斯坦贝克对中华文明理解的独特性;第四节阐明斯坦贝克通过在《伊甸之东》中塑造的这个中国人的艺术形象,为美国华裔乃至所有外籍移民找到了追求自由意志的出路,从而指出斯坦贝克对多文化融合的现实推动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笔者首先重述约翰·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反映的主要思想和他的文学成就。
然后着重指出斯坦贝克虽然生活在东方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他却挣脱了东方主义对中国人的刻板而负面的传统形象的影响,通过对东方主义的反思,客观公正地塑造了华人移民后裔的形象。
而且借助《伊甸之东》,斯坦贝克为多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份定位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将东西方文化有机融
合起来,同时这也是构建和谐的多元化文明社会的必经之路,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和对现实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