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鼻内镜手术前后的护理鼻内镜手术一般作为治疗鼻部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鼻窦炎、鼻息肉等。
手术前后的护理非常关键,可以大大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下面介绍鼻内镜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
1.遵守饮食规定:手术前6小时不能进食,饮水也要在手术前2小时停止。
这样可以避免手术中呕吐,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注意个人卫生:手术前要洗澡,更换洁净衣服。
同时清洁鼻腔,避免手术时引发感染。
3.停用药物:手术前几天要停用血液稀释药,如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等。
同时按照医生的规定停用其它的药物。
4.避免紧张:手术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松自己。
避免因为紧张而影响手术效果。
1.注意休息:手术后要保持半躺位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
同时避免剧烈活动。
2.控制饮食:在手术后的几天内要吃软的、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避免鼻腔受刺激:手术后的几天内避免使用氧化物、纱布或其它药物来清洁鼻子。
同时避免外力的碰撞,保持耐心等待鼻腔的愈合。
4.注意药物使用: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使用药物,如清洁剂、消炎药等。
5.注意防感染:与手术后一周内要避免水的接触。
同时避免接触他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三、入住医院期间的护理1.注意环境卫生:尤其是手术后的几天内,要保持整洁、干燥的环境,以避免感染。
2.多喝水:手术后的几天内可以多喝水,有利于恢复。
3.注意休息:在医院期间要注意休息和睡眠。
不要过度疲劳,避免剧烈运动。
总之,鼻内镜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手术前后的护理有很大关系。
通过正确的护理,可以大大缩短鼻内镜手术的恢复时间,使手术效果更加显著。
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87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7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做术前、术后护理。
结果:在护理措施配合下, 治愈61例(70%),好转17例(20%),无效10例(10%)。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在治疗中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做好术前、术后观察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窦炎;鼻息肉;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46-01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以往采用传统鼻窦柯-陆氏术式[1],近十年来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普及,传统的手术术式的采用率不断下降,这就是护理工作带来的新的课题。
我院从2011年1月-2011年10月应用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87例,经过对病人的护理加以认真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7例,男性51例,女性36例,年龄14-62岁,ⅰ型27例,ⅱ型51例,ⅲ型9例。
手术采用单纯局部麻醉43例,局麻+强化麻醉40例,全麻4例。
全部病史均在一年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鼻阻,流涕或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
2 护理体会2.1、术前心理护理:①让病人尽快熟悉及适应医院环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及医护关系,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及安全感。
②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患者对新技术有恐惧陌生心理,担心手术效果不佳和手术疼痛[2]。
主动向病人讲解有关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基本方法原理和效果,使病人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为手术做好心理准备。
2.2 术前准备:术前影响下询问病史,做心电图,血常规检查,行鼻部ct及鼻内窥镜检查。
排除心血管及血液系统疾病。
术晨禁食水,术前二十分钟给患者肌注安定10mg,全麻病人术前给予留置导尿。
2.3 术中护理:大多数病人在局麻或加基础麻醉下即可完成手术,术中出血角度的病人可静脉应用止血,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精神更加紧张,尽量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情绪稳定更好的配合手术。
201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诊部(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护理外勤(830011)2012年3月26日收稿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鼻内窥镜手术是目前用于治疗此病的新手术方式,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新手术方式具有组织损伤小,鼻腔生理功能保存良好,复发率低的优点,是鼻部疾病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1]。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00例患者中,男性250例,女性150例;年龄18~75岁;病程半年~40年。
根据术前鼻内窥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 扫描结果,按照海口标准分型分期[2]:I 型100例,II 型250例,III 型50例。
1.2手术治疗:全麻下经鼻内镜下遵循FESS 手术原则切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开放筛窦、上颌窦、额窦及蝶窦,清除窦腔内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
2结果I 型治愈率100%,II 型治愈率95%,III 型治愈率80%,发生继发性出血者7例,术腔粘连5例,其余均痊愈出院。
3术前护理3.1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鼻内窥镜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并简要说明手术方法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及紧张等心理特点。
3.2术前准备:①术前检查:要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检查鼻窦CT 扫描、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胸部X 线片、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肺功能等。
②慢性鼻窦炎II 型(合并有鼻息肉)的患者术前常规每日给予口服激素及鼻用激素喷鼻腔。
③术前1天让患者洗头,沐浴,剪鼻毛,男性患者剃胡须,女性患者询问是否月经期。
④术前晚上使患者保持充足睡眠,必要时口服安定。
⑤全麻手术前6~8小时禁食水。
⑥术前30分钟肌注巴曲亭1单位。
并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
4术后护理4.1卧位:全麻手术患者回病房后,应先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时发生窒息危险,持续给予面罩给氧,6小时后取半卧位,有利于鼻腔渗出物流出或减轻鼻腔阻塞感。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05-01鼻内窥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近年来耳鼻喉科手术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由于术中出血少、创伤轻、手术范围可见、能彻底清除病灶而对正常的黏膜组织伤及甚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复发率低而得到临床广泛的应用[1]。
我科在2011年1月~2012年2月实施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75例,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75例患者,男112例,女63例,年龄10~69岁,平均48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
其中52例行全身麻醉,123例局部麻醉,术后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出院后随访6~12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一般病程长,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但经常反复发作,患者担心术后效果及预后,常出现焦虑、恐惧心理,甚至失眠、血压升高等。
针对患者心理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鼻内窥镜手术的优点,手术的目的、方法、过程、效果及预后等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稳定其情绪,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1.2 术前准备: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术前检查,鼻窦ct、心电图、血常规、血凝四项、肝肾功能、血糖等检查。
术前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药、口服扑尔敏片、呋麻滴鼻液滴鼻3~5d,以控制局部炎性反应和变态反应造成的鼻腔、鼻窦黏膜充血水肿,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
指导患者经口呼吸,以适应术后双侧鼻腔填塞的情况。
术前1d剪鼻毛、清洁术区。
术前晚保证足够的睡眠,必要时口服地西泮。
全身麻醉者术前禁食、禁饮6~8h,术前30min遵医嘱给患者更衣、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止血敏1.0g。
2.2 术后护理2.2.1 一般护理:①全身麻醉未清醒患者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麻醉完全清醒后取半卧位。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护理常规鼻息肉指发生于鼻腔内的赘生物。
主要表现为鼻窍内有一个或多个赘生物,表面光滑,色淡白或淡红,触之柔软而不痛,伴有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涕增多,头痛,头昏等。
【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头痛、耳鸣、耳闷和听力减退。
【治疗原则】1、小息肉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
2、药物治疗无效者行功能性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
3、多发性或复发性息肉行手术治疗。
【护理评估】1、了解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2、评估患者临床表现,是否有流脓涕、鼻塞、头痛,评估鼻腔分泌物的量及性质,了解头痛特点。
3、评估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全套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4、评估患者对手术的了解和心理状况。
【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与患者沟通交流,介绍手术及麻醉方式、注意事项,过度紧张者,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2)全身麻醉者,术前8 小时禁食、2 小时禁饮。
(3)手术前晚测体温、脉搏、呼吸,有异常报告医师。
(4)做好术前准备:术前一日按手术要求剪鼻毛、理发、剃须、洗头、剪指(趾)甲、沐浴及更换清洁衣裤,做药物过敏试验、必要时备血;女患者询问月经史、去除指(趾)甲油。
(5)指导患者预防咳嗽和打喷嚏的方法。
(6)更换手术衣裤,准备术前用药。
(7)入手术室前排空大、小便;取下义齿、牙托及个人饰物,备好病历资料、术前用药随患者一同带入手术室。
(8)根据麻醉及手术方式准备床单及用物如氧气、吸引器等,鼻部冷敷袋放致冰箱冷藏。
2、术后护理:(1)了解患者手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
(2)全身麻醉者按全麻术后护理,全麻清醒后取半坐卧位。
(3)术后2 小时无恶心、呕吐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无刺激、易消化半流食,避免进食过烫过硬食物。
(4)观察伤口渗血情况,观察填塞物有无松动或脱落到鼻咽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告知患者勿自行扯出鼻腔填塞纱条。
观察鼻腔分泌物的性质、量,了解局部有无出血,鼻部冷敷袋冷敷。
(5)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及颅内感染的征象,了解止血及术中填塞效果,有无眶周淤血、一过性失明等异常。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护理采用电视监视下的微创外科技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目前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借助内窥镜的良好照明,对鼻腔深部结构也能够清晰的观察,使手术进行到以前不易到达的区域。
将传统的根治性或者破坏性的手术,转变为在彻底清除病变。
在纠正异常的解剖学结构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及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粘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
标签:鼻窦炎鼻息肉;复发;随访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患者。
临床主要为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或伴有头痛等表现。
一旦发生保守治疗无效,即可选择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多通过鼻内窥镜下手术,其特点是患者创伤小,痛苦少,手术彻底。
但是术后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特别是术后不按时随访患者,复发率更高。
自2011年至2013年我院通过鼻内窥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80 例,给予术前、术后精心护理,预防鼻息肉复发。
总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资料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均为鼻窦炎、鼻息肉。
患者年龄在16~62岁之间,平均年龄40岁;双侧60例,单侧20例。
其中慢性鼻实炎15例,鼻息肉65例。
1.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Messerklingnger术式,切除钩突、前组或后组筛窦及其息肉,扩大上颌窦口和筛漏斗,中鼻甲过度肿胀阻塞中鼻道者可酌情纵形切除外侧部分,但要保护中鼻甲骨和内侧粘膜。
术后2天取出双鼻腔填塞膨胀止血海绵,清理鼻腔鼻窦残留积血和脓性分泌物。
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冲洗鼻窦至干净。
出院嘱患者鼻腔和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特别是鼻腔应用至少6个月以上,定期回院复诊治疗。
1.3结果80例经6个月至1年的随访治疗,治愈55例,术腔上皮化;好转17例,有轻度的瘢痕狭窄,鼻窦流少量的分泌物、粘膜水肿;无效8例,均为息肉复发。
2护理体会2.1术前护理2.1.1加强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向患者介绍鼻内窥镜手术的优点,手术方法及配合要点,并把成功的病例向患者介绍,解除患者紧张情绪,由于鼻腔血管神经丰富,手术易致严重疼痛,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应给予以安慰、鼓励,并把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向病人讲明白,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013年1月第20卷第2期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236例围术期护理朱青梅鼻窦炎和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方法难以彻底根治,易复发。
功能性鼻窦内镜的应用,使鼻窦外科手术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由于该手术能在保留正常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具有损伤小、视野清晰、并发症少等优点,使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这对围术期护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科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36例,手术效果良好,经过精心护理,均痊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36例患者,男157例,女79例,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73岁,平均47.3岁,按照1977年海口会议鼻窦内镜手术(ESS)诊断标准[1]:Ⅱ型二期52例(22.0%)Ⅱ型三期128例(54.2%)Ⅲ型56例(23.7%)。
麻醉方式:全麻218例(92.4%),局麻18例(7.6%)。
分别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和根治性内镜鼻窦手术,清除鼻腔鼻窦不可逆病变,切除息肉。
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筛窦,改善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
术中对切口渗血采用控制性降压加肾上腺素棉片压迫止血,术毕填塞鼻腔使用止血膨胀海绵(美国美敦力生产)。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经过住院康复和定期复诊,半年后均顺利康复。
2 护理2.1 术前护理 术前了解患者病情、治疗方案、病变部位和CT扫描等情况,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和体质准备,给予相关的健康教育。
慢性鼻窦炎一般病程较长,且反复治疗效果不佳,加上患者对内镜鼻窦手术缺乏认识,担心面部留下瘢痕。
护士应针对患者心理问题耐心做好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绍手术方面的问题和术中应注意的事项,缓解紧张情绪,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
2.2 术后护理 床边备吸引器、裂隙灯、额镜、压舌板和吸氧装置。
全麻后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改半卧位,以减轻头部充血,促进鼻窦分泌物引流。
术后2~3d取出鼻腔填塞,配合医生进行鼻腔换药清理和鼻腔冲洗,1次/d。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护理鼻息肉、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若不及早治疗可造成咽喉炎、中耳炎及心、肺等脏器功能损害,有的甚至会发生恶变[1]。
传统的治疗方法对身体有一定的副作用,治疗过程中疼痛较重。
内窥镜鼻窦手术是目前国内一项最新的手术方式,是一项微创手术,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致、切除彻底、止血便捷、不伤正常组织,鼻腔生理功能保存良好、复发率低等优点。
我科自1997年开展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替代了传统鼻面部切开开放式手术,随着新术式的开展,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600例在本科接受此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手术疗效明显提高。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00例,男381例,女219例,年龄11~80岁,病史1.2~45.0年。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头胀痛等症状。
其中570例用全麻,其余30例采用局麻。
术前所有患者均经鼻窦ct扫描及电子喉镜检查,并按相应疾病及手术适应证确诊。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头略偏向术者,全麻者用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棉
片收缩鼻腔粘膜。
常规切除鼻腔及鼻窦息肉,充分开放窦口,通畅引流。
采用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
表面麻醉使用1%的利多卡因20ml 加1%肾上腺素湿润的棉片鼻腔表麻3次,每次间隔5min,充分收缩和麻醉总鼻道、中鼻道、嗅裂等处,在钩突前缘及中鼻甲后端附着处外侧注射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根据不同病情开放前组、后组筛窦和上颌窦、额窦及蝶窦,矫正解剖变异,如部分切除泡状之中、下鼻甲,矫正鼻中隔偏曲,恢复或重建鼻窦引流通道,保留黏膜与结构重建。
1.3 术后鼻腔采用高膨胀止血棉或碘仿纱条填塞,48~72h抽出填塞物,术后第二天用生理盐水500mlbid冲洗鼻腔,清理鼻腔及窦腔积血、分泌物。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希望尽早手术,但同时又有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效果不佳和发生并发症,护士应该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病程长短等情况,说明该手术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性,介绍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的优越性,介绍手术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术前要做的准备及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解决办法,以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同时介绍病区手术成功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①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常规检查,特别是鼻窦ct 检查以便确定病变程度及范围,以提供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②嘱患者戒烟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局部用辅舒良或布地奈德喷鼻,以减轻鼻粘膜充血,口服吉诺通刺激粘液纤毛运动,增强粘液纤毛清除功能。
预防感冒,保证充足睡眠,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③术前1d清洁鼻腔,剪双侧鼻毛。
男患者剃须。
全麻者术前禁食8 h-12 h,禁饮4h-6h。
④示范教育,教会患者正确擤鼻方法,避免打喷嚏的减压措施。
⑤既往有糖尿病史或高血压史且长期服用降糖药或降压药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和血压,使之控制在正常范围。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保持良好的体位对术后恢复起到关键作用,全麻术后6小时内处于平卧位,6小时后采取半卧位可减少头部充血、减轻局部肿胀,且便于分泌物吐出。
术后次日鼓励下床活动,对于缓解疼痛、增强身体抵抗力尤为重要。
2.2.2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流食、半流食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感染。
食物宜温凉,避免过热、过硬损伤粘膜引起伤口出血。
2.2.3 疼痛护理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主要原因是手术损伤引起局部疼痛和鼻腔填塞通气不畅引起的放射性头胀痛,术后48 h内鼻根部持续冷敷,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减轻水肿,从而减轻疼痛;48 h后给予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严密观察鼻腔堵塞物有无松动脱出,嘱患者若纱条脱出,切勿用手拉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患者出现阵发性喷嚏、咳嗽时应指导其张口深呼吸或舌尖抵上腭,以免堵
塞物脱出引起出血。
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以放松肌肉,或用听音乐、看书、与患者交谈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必要时适量应用止痛药物以缓解症状。
清醒后待生命体征平稳改半卧位,减轻头部充血及鼻部压力,减少组织液渗出,减少出血,减轻疼痛。
2.2.4 出血的护理术后难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24h-48h内鼻根部及额部可用冰袋或冷毛巾进行冷敷,前鼻孔有少量血液渗出时,及时用纸巾擦干,嘱患者将口内分泌物轻轻吐出,不宜用力咳嗽,更不能咽下,以免引起胃部不适,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嘱病人多次少量饮水,湿润口咽部,术后数日内勿用力擤鼻,避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2.2.4 术腔护理严格规范的术腔处理是提高内镜鼻窦手术疗
效的保障。
术后鼻腔换药与清洁处理与手术同等重要,它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与失败,应指导患者配合医生进行鼻腔换药,在术后
48-72 h,填塞纱条取出后,术腔每天用生理盐水bid进行鼻腔冲洗,本组5例因冲洗时用力过度致耳部疼痛,马上停止冲洗,并嘱患者作吞咽动作,同时观察鼻腔冲洗出的分泌物是否有脓液和淤血,按医嘱予辅舒良或布地奈德喷鼻,以减轻鼻腔黏膜水肿。
然后在内窥镜进行下鼻腔清理,清除血凝块、分泌物和脱落的小结痂,直至术腔基本清洁、创面黏膜光滑为止。
2.2.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并发症种类有眶内血肿、纸样板损伤、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脑脊液鼻漏、视神经损伤、颅内感染等。
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有无鼻出血、眶内及颅内并发症。
如发现鼻腔有持续不断水样分泌物流出,低头时加重,应警惕是否有脑脊液鼻漏的可能[2]。
并密切观察有无眶周淤血、肿胀、球结膜充血、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复视等眶纸板损伤症状。
本组有3例有纸样板损伤导致眶内血肿,形成“熊猫眼”,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症状消退治愈出院。
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禁止吸烟、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勿用力擤鼻、挖鼻,鼻部避免碰撞,防止鼻腔出血。
按时复诊,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仅仅是开始阶段,术后综合治疗及长期随访与手术本身比较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仍需进行多次鼻腔冲洗和定期换药,两个月内每周复诊一次,2个月后每半月复诊一次,及时清除新生的肉芽和小息肉,分离粘连,直至术腔粘膜完全上皮化,一般随访复查时间3~6个月[3]。
嘱患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口鼻腔清洁,防止受凉感冒,教会患者正确的擤鼻和自我护理方法,以免擤鼻不当引起耳室内压增高和通过咽鼓管引起逆行感染。
4 小结
鼻内窥镜手术又称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它通过借助内窥镜的良好照明和配套的手术器械,可以使手术变得更加精细。
将传统的根治性或全部刮除鼻窦内黏膜的破坏性手术,转变为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及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
它具有创伤小、术中及术后痛苦小、手术彻底、操作精
细等优点,这使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600例行该手术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充分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出院后的定期随访、定期换药、冲洗,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9-208.
[2]杜玉坤,. 鼻内镜手术168例围术期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2010,(17)
[3]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