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20171201-014 物性表-防锈油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5
常用的防锈油分类及技术指标根据性能和用途不同,防锈油在国内可分为以下几类:1、置换型防锈油置换型防锈油一般以具有强烈吸附性的磺酸盐为主要防锈剂,能置换金属表面沾附的水分和汗液,防止人汗造成锈蚀,同时本身吸附于金属表面并生成牢固的保护膜,防止外来腐蚀介质的侵入。
因此,大量用于工序间防锈和长期防锈前的表面预处理。
还有很多置换型防锈油可直接用于封存防锈。
使用时可用石油溶剂如煤油或汽油来稀释,故有时此类防锈油脂中的某些种类也属于溶剂稀释型防锈油范围,使用时由于溶剂挥发,应注意防火通风等问题。
根据国内置换型防锈油标准SH0367-92规定,此类油品分为1号、2号、3号、4号。
其中1号、2号、3号油,主要用于各类金属产品及零部件的包装封存,并有一定的人汗默默换性。
1号油用于黑色金属。
2号油用于黑色金属和铜,3号油用于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1号、2号、3号油用石油溶剂稀释后可作为工序间封存用油,4号油是汗液洗净油,用于工序间清洗防锈。
2、溶剂稀释型防锈油这类防锈油含有挥发性石油溶剂,或在常温使用时以溶剂稀释。
它包括溶剂稀释型硬膜防锈油、溶剂稀释型软膜防锈油、溶剂稀释型置换性防锈油等。
这类防锈油涂布于金属表面后,溶剂便自然挥发掉,形成一层均匀的保护膜。
若成膜材料为沥青、树脂(如烷基酚氨基树脂、叔丁基酚甲醋树脂、石油树脂等),则溶剂挥发后形成的膜为硬膜,一般不粘手,不粘尘埃杂质,是抹、擦不掉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膜,在石油溶剂如汽油中很易清洗掉。
一般用在大型机械设备表面的防锈,有的甚至可用于露天条件下存放的原材料、设备的封存。
但它的缺点是必须待溶剂挥发后,才允许相互接触和包装,不然会粘在一起。
故只适用于结构简单的工件。
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中、小件的结构复杂带有小孔的工件则不适用,也不宜用作内部封存。
若成膜材料为油脂,如一般的羊毛脂及其衍生物、蜡、凡士林、氧化石油脂及其钡皂,则溶剂挥发后形成的膜为软膜,即油膜。
它比较软,能擦,抹掉。
中文版防锈油防锈油Rust preventive oils1. 适用范畴本标准适用于以钢铁为主的金属材料和制品的临时性防锈,规定了防锈油的相关事项。
备注本标准所引用的标准见附表1。
2. 术语的定义本标准中使用的固有术语定义如下。
(1)防锈油要紧是在石油系基础材料中添加抑制腐蚀剂,以达到临时防止大气腐蚀金属的目的的制品。
(2)指纹除去型防锈油具有除去附着在金属表面的指纹的能力的防锈油。
(3)溶剂稀释型防锈油利用石油溶剂使不具挥发性的材料溶解或分散的防锈油,涂敷后溶剂挥发而形成防锈被膜。
(4)石油型防锈油以在常温下为半固体状的石油等为基础材料的防锈油。
(5)润滑油型防锈油以石油的润滑油馏分为基础材料的油状防锈油。
(6)挥发性防锈油含在常温下会挥发的防锈剂的防锈油。
(7)粘度变化在规定的条件下对试料进行加热,除去挥发性物质,检查粘度,用加热前后的粘度变化率表示的粘度的变化。
(8)沉淀值用无名数表示的对试料和规定溶剂的混合物进行离心分离时产生的沉淀物的ml数。
(9)烃溶解性在规定的条件下对试料和沉淀用石脑油的混合物进行离心分离并静置24小时,用有无相的变化和分离表示的性质。
(10)泡沫性用ml表示的向在规定的温度下储存的试料中吹入规定时刻的、一定比例的空气,然后放置10分钟后的泡的量。
(11)氧化安定性将触媒和清漆棒浸入到试料中,在规定温度下用搅拌棒对试料进行规定时刻的搅拌使之氧化后,用运动粘度和总酸值的变化、及清漆棒上的漆状物质或泥的附着状态进行评判的试料的抗氧化性。
(12)总酸值用mg表示的中和1g试料中所含所有酸性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量。
(13)稠度表示石油的硬度,以0.1mm为1个单位表示在规定条件下规定的圆锥垂直进入试料的深度。
(14)吸氧性在试料中加入触媒,封入规定压力的氧气,将储气瓶加热到规定的温度,通过100小时后氧气压得减少来表示试料的抗氧化性的形式。
(15)膜厚按规定的方法用试料对试块进行涂敷,垂直保持试块24小时并检查被膜的附着质量,用μm表示的被膜的厚度。
防锈油中文名称:防锈油英文名称:rust preventive oil 定义1:含有缓蚀剂的石油类制剂。
应用学科:船舶工程(一级学科);船舶腐蚀与防护(二级学科)定义2:用于金属制品防锈或封存的油品。
应用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表面工程(二级学科);防锈(三级学科)适用金属和镀种:铜,铁,不锈钢,等金属。
镍、化学镍,铬、发黑、锡等镀种操作流程:电镀工件水洗钝化烘干913浸泡封闭剂风干包装2.1薄层防锈油薄层防锈油,经多数紧固件企业的各种不同工艺进行生产性应用,证明对紧固件产品具有良好的防锈性能,同时,易涂覆,色泽浅亮,溶剂挥发少,用量省,为厚层防锈油的三分之一以下,故节约生产成本三分之二以上,主要用途为紧固件常温发黑后的处理。
薄层防锈油可用于室内工序间防锈,也可以用于包装封存防锈。
2.2 蜡膜防锈油在溶剂稀释型防锈油或超薄层防锈油中加入某些油溶性蜡,可以获得含蜡的防锈保护膜,能明显的提高油膜的抗盐雾和耐大气性能。
然而,常温下蜡是固态或半固态,在油品中极易析出,影响油品的外观和质量,甚至难以获得理想的防锈效果,因此,寻找油溶性较好,能明显改善防锈性的蜡是获得稳定性好、成膜均匀含蜡防锈油的关键。
蜡膜防锈油是由成膜剂、高效缓蚀剂和基础油组成的一种溶剂稀释型防锈油。
与其他类型的防锈油相比,蜡膜油具有油膜薄、防锈性好、涂层美观等特点。
2.3 水溶性防锈油我国目前的防锈油基本上都是以汽油、煤油或机械油作为溶剂的,都是由石油分馏出来的产物,目前因无法使含在石油里面的芳香烃脱出来,所以汽油、煤油和机械油都含有芳香烃,使用汽车、煤油做溶剂油,一是它的闪点低,易着火,二是污染环境,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以水作为溶剂的水溶剂性防锈油不含芳香烃、铅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生产中无三废排放,防锈效果也是较理想的,就是这种防锈油易涂、易除,用在封存紧固件的防锈上,可用自来水清洗,此产品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达到了环保要求。
2.4挥发性防锈油挥发性防锈也就是快干防锈油,它是环保性溶剂油加防锈油添加剂调和而成,主要好处是大布分油膜被挥发,不油腻,不粘手,不会污染产品,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好的产品,不足之处就是防锈时间不是很长,大约在六个月到一年时间。
防锈油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一、产品名称及企业标识产品名称:防锈油产品类型:防锈油产品用途:金属加工防锈润滑剂生产商:二、产品主要成份/组成信息化学名称:百分比防锈剂:10-15%基础油:85-90%三、危险标识紧急情况概况:警示一般工业及商业处理危害小.如吞食,有可能有害健康。
对于一些敏感肤质的人可能引起皮肤眼睛的刺激。
燕汽有可能刺激眼睛、鼻子、喉咙、及肺部。
长时间或反复暴露于其中会增加引起刺激的风险。
潜在健康危害:眼睛:液体或者燕汽可能刺激眼睛。
皮肤:反复或长时间接触可能轻微刺激或者皮肤变红。
吸入:如呼吸该产品之蒸汽或油雾,可能会引起呼吸道刺激。
误服:如果吞食可能有害。
长期影响:不确定。
主要症状:反复或者长时间暴露于该产品之下,可能引起眼睛或皮肤刺激。
在高浓度蒸汽下吸入,可能引起呼吸系统刺激。
潜在环境影响:该产品不预期对水生物有害。
四、急救措施通常建议: 如果感觉不服,寻求医生的指导。
眼睛:将眼睛睁大,用清水冲洗15分钟,若刺激持续,请尽快就医。
皮肤按触:用肥皂和清水冲洗皮肤,如果刺激持续,应立即就医。
吸入:立即移至空气新鲜处,如有需要立即就医。
吞食:用水冲洗口腔。
无专业医护人负指导的情况下,请勿进行诱吐..如吞服大量该产品,则就医。
灭火途径:化学灭灾干粉,泡沫灭火剂,水雾。
不适合的灭火途径:高压喷水器。
消防防护设备及措施:消防人员应当装配自给式呼吸装置。
使用喷雾冷却未开封的包装安全情况下将产品搬离火场。
不要使用高压水雾将泄漏物冲散。
五、泄漏应急处理个人预防措施: 使用个人防止设备。
不要接触或走过泄漏物。
保持足够通风,疏散无关人员。
环境预防措施:在安全的情况下,阻止产品进一步泄漏。
不要污染水源。
防漏措施:在无风险的情况”下,阻止材科流出。
如果可能,筑堤围蓄泄漏物。
阻止泄漏物进入水路,下水道,地下室以及密闭区。
清理措施:清理过程中穿戴合适的防护衣服,装备,在泄漏物前筑提,以便进行废弃处理。
常用的防锈油分类及技术指标根据性能和用途不同,防锈油在国内可分为以下几类:1、置换型防锈油置换型防锈油一般以具有强烈吸附性的磺酸盐为主要防锈剂,能置换金属表面沾附的水分和汗液,防止人汗造成锈蚀,同时本身吸附于金属表面并生成牢固的保护膜,防止外来腐蚀介质的侵入。
因此,大量用于工序间防锈和长期防锈前的表面预处理。
还有很多置换型防锈油可直接用于封存防锈。
使用时可用石油溶剂如煤油或汽油来稀释,故有时此类防锈油脂中的某些种类也属于溶剂稀释型防锈油范围,使用时由于溶剂挥发,应注意防火通风等问题。
根据国内置换型防锈油标准SH0367-92规定,此类油品分为1号、2号、3号、4号。
其中1号、2号、3号油,主要用于各类金属产品及零部件的包装封存,并有一定的人汗默默换性。
1号油用于黑色金属。
2号油用于黑色金属和铜,3号油用于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1号、2号、3号油用石油溶剂稀释后可作为工序间封存用油,4号油是汗液洗净油,用于工序间清洗防锈。
2、溶剂稀释型防锈油这类防锈油含有挥发性石油溶剂,或在常温使用时以溶剂稀释。
它包括溶剂稀释型硬膜防锈油、溶剂稀释型软膜防锈油、溶剂稀释型置换性防锈油等。
这类防锈油涂布于金属表面后,溶剂便自然挥发掉,形成一层均匀的保护膜。
若成膜材料为沥青、树脂(如烷基酚氨基树脂、叔丁基酚甲醋树脂、石油树脂等),则溶剂挥发后形成的膜为硬膜,一般不粘手,不粘尘埃杂质,是抹、擦不掉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膜,在石油溶剂如汽油中很易清洗掉。
一般用在大型机械设备表面的防锈,有的甚至可用于露天条件下存放的原材料、设备的封存。
但它的缺点是必须待溶剂挥发后,才允许相互接触和包装,不然会粘在一起。
故只适用于结构简单的工件。
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中、小件的结构复杂带有小孔的工件则不适用,也不宜用作内部封存。
若成膜材料为油脂,如一般的羊毛脂及其衍生物、蜡、凡士林、氧化石油脂及其钡皂,则溶剂挥发后形成的膜为软膜,即油膜。
它比较软,能擦,抹掉。
防锈油配方成分分析,技术工艺及除锈原理导读:本文详细介绍防锈油的研究背景,原理,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防锈油广泛应用于金属表面防锈处理,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防锈油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防锈油相关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1.背景金属是现代机械工业、国防工业、石油工业以及其它部门最重要的结构材料,但它易受外界环境或介质的化学、电化学的作用引起变质或损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属腐蚀。
腐蚀是使材料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各个部门造成很大的损失。
据统计,每年由于金属锈蚀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以2005年我国GDPl8.23万亿元人民币计算,我国全年因锈蚀而造成的损失至少达360亿元以上,其危害十分惊人。
为避免锈蚀,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用防锈油来保护金属制品便是目前最常见的防护方法之一。
防锈油是机电、军工和金属加工等行业必备的一种助剂,其用途是对半成品或成品进行防锈。
国外防锈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的,并于1952年订出了完整的MIL-P-116B标准,共20个品种(即P系列),分为溶剂稀释型、防锈脂型(包括石油脂型和皂基润滑脂型)、润滑油型(包括矿物油型和合成油型)、指纹去除型、气相型等五类。
日本于1952年开始研究,在1959-1966年,根据美军规格标准制订了日本工业标准JIS,并进行了规格的系列化,即NP系列。
随后于1980年又进行了修订,将产品分为指纹去除型、普通防锈油型、溶剂稀释型、防锈脂型和气相防锈油型五大类,共16个品种。
日本防锈油脂规格是根据美军规格标准而制订的,基本上反映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内防锈油脂是随着钢铁和机械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60年代开始出现产品。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制订了GB4879—85“防锈包装”标准,列出了国产防锈油的种类和指标;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日本J1SK2246-1980规格标准根据我国国情制订了我国的防锈油脂规格标准。
防锈油材料1. 防锈油中的抗氧化剂防锈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通常因受光、热和金属等的作用而发生自由基连锁降解反应,导致油品产生沉淀或凝胶而变质,为此通常需加入一种能阻止或减缓防锈油氧化变质的添加剂-抗氧化剂。
防锈油中常用的抗氧化剂有酚类和胺类。
1.2,6-二叔丁基对甲酚:它是以异丁烯和对甲酚在浓硫酸催化下发生烷基化反应,再经中和精制而成,是一种自由基反应终止剂,代号为T501,也称264。
常温下为白色或微黄结晶,在防锈油中的常用量为0.3%.2.二苯胺:它是苯胺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作用下,进行缩合反应,再经盐析中和、蒸馏、结晶而得,是一种自由基反应终止剂。
常温下,无色至浅灰色结晶,可燃,有芳香味,曝光后成灰黑色,溶于矿油、乙醚、苯、冰醋酸和二硫化碳。
3.丁基辛基二硫代磷酸锌:其是以异辛醇、正丁醇、五氧化二磷及氧化锌为原料,以150SN中性油为稀释剂,经硫磷化、皂化反应,再经真空脱水过滤而得,代号T202.是一种过氧化分解剂,同时具有抗磨和抗腐性能,在较高的温度下仍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可用作润滑型防锈油的抗氧化剂,常用量为0.5%.2. 防锈油的辅助材料为了使防锈油能满足不同防锈对象、不同使用工艺及贮存等需要,配方中除了油溶性缓蚀剂和上述某些辅助添加剂外,有时还需加入一些特殊的添加剂。
1.消泡剂:对于使用防锈油或者润滑型防锈油的设备,当机器运转时,与油液接触的空气层被振动,部分被带入油液中,成形的小气泡难以消失,消泡剂分子则可迅速进入气泡与油液的界面,破坏界面液膜的力学平衡,达到破坏泡沫或抑制泡沫的目的。
甲基硅油是常用的一种消泡剂。
2.极压添加剂:对于使用防锈油设备,机器运转时,相互接触的金属表面的局部有时会产生很高的压力和大量的摩擦热,使金属间的油性膜遭到破坏,造成部件严重磨损或烧结。
极压添加剂在上述条件下可与金属面形成熔点较低、剪切强度较小的化学反应膜,代替金属间的直接磨擦,减少磨擦阻力,防止金属表面的擦伤和烧结。
防锈油MSDS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防锈油(MSDS)的相关信息,包括化学成分、安全措施以及紧急处理方法等。
阅读本文档前,请务必确保已了解并掌握适当的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
2. 产品标识•产品名称:防锈油•化学名称:防锈油剂•化学家族:有机物/化学混合物•CAS号(化学物质识别号):XXXXXX(例:12345-12-3)•EINECS号(欧洲化学品登记号):XXXXXX(如果适用)3. 成分信息以下是防锈油的主要成分:成分CAS号浓度(%)主要成分1XXXXX XX主要成分2XXXXX XX主要成分3XXXXX XX………注意:成分信息可能只列出主要成分,其他辅助成分可在具体产品的MSDS中查询。
4. 健康和安全信息4.1 急救措施•吸入:将患者迅速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安静,如果呼吸困难持续,请寻求医疗救助。
如果患者停止呼吸,则立即进行CPR。
•食入:不要催吐,立即给患者喝一些温水,但不要强制喝水。
立即就医并出示本MSDS。
•眼部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同时保持眼皮张开。
在就医前继续冲洗。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温水和肥皂彻底冲洗。
4.2 灭火措施在灭火时,请考虑以下因素:•灭火剂:适用于泛化类型的灭火剂,如二氧化碳、干粉或沙子。
•不要使用直接喷射水流来灭火,可能会导致溶剂飞溅,增大火势。
4.3 泄漏处置•防御措施:确保按照防护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泄漏处置:将泄漏液体收集到合适的容器中,如果可能,防止其扩散到环境中。
使用合适的材料(如沙子或干燥粉末)吸附残余的液体,然后进行安全处置。
4.4 储存和运输•储存要求: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远离火源和高温。
避免与氧化剂和强酸接触。
•运输要求:在运输过程中,请确保使用合适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并遵守相关运输法规。
5. 环境信息•防止液体进入地下水和水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排水系统和自然水源。
6. 废物处理根据当地法规,将废弃物移交给授权的废弃物管理机构进行处理。
防锈油安全说明书【篇一:防锈油安全技术说明书】防锈油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化学品中文名称:防锈油化学品英文名称:中文名称2:英文名称2:技术说明书编码:分子式:分子量:第二部成分/组成信息成分:矿物油:<20% 、防锈剂a:>5% 、防锈剂b:>5%溶剂油:>70%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氢化处理轻油(石油系)侵入途径:健康危害:吸入:高浓度时,会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造成头痛和眩晕。
可能有麻醉性,可能对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
皮肤接触:经常或长期接触会使皮肤脱脂而干燥,造成不适和皮肤炎。
眼睛接触:会使眼部不适,但不会损伤眼组织。
误食:吞咽或呕吐时吸入呼吸系统的少量液体,会导致支气管炎和肺部水肿。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轻度危险。
在加热至其闪点或高于其闪点温度时会形成可燃性混合物或燃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有可能请使用香皂。
除去大部分被沾污的衣物,包括鞋子等。
再次穿着前须洗净。
眼睛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直至刺激感消退。
若刺激感仍持续,需进行医疗处理。
吸入:使用合适的呼吸防护装置,立即将有关患者转移。
若患者呼吸停止,须进行人工呼吸。
保持休息状态,及时进行医护。
食入:若发生吞服,勿催吐。
保持休息状态,及时进行医护。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征:有害燃烧产物:灭火方法:用水喷洒冷却火焰触及的表面,并保护人员安全。
切断“燃料”源。
灭火剂:泡沫、干粉化合物或水。
注意:不要将水直接喷洒进贮存容器中,这样做会造成暴沸的危险。
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处理应急处理:地面溢漏:隔离人群。
无危险的情况下,尽可能切断危害源。
若物质进入水网或下水道,或污染了土地或作物,必须通知有关单位。
采取措施将其对下水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
用黄砂和泥土吸附溢漏液体。
用泵(使用防爆型或手动泵)或适当的吸收材料回收。
若液体太粘而不能泵送,则用铲和小桶铲起并置于适当的容器中回收或废弃。
水体溢漏:警告其它船舶。
防锈油化學品安全數據表MSDS一:化學品及企業標示化學品名稱:萬用高效防銹油生產商:地址:企業應急電話:二:成份及組成信息脂肪烴:50%~60% 石油基油:15%~30% 其他混合物:10%~20%危險成份:無特殊危害成份三:危險性概述人類健康危害:長時間或多次皮膚接觸可能會引起過敏或皮炎;高濃度吸入可能會引起頭暈、眼花、噁心、反胃;不慎入眼,有輕度刺激,可能導致眼睛發紅、流淚;不慎吞服,輕度刺激。
安全危害:易燃燒,須遠離火源、熱源。
環境危害:不易被生物分解,水體污染。
其他信息:運輸等級見運輸信息。
四:急救措施作用和症狀:正常條件下使用不會產生急性危害。
吸入:如感覺不適,行至有新鮮空氣的地方,若不適症狀持續,就醫診治。
皮膚:用肥皂水沖洗乾淨,若不適症狀持續,就醫診治。
眼睛:用清水徹底清洗,若不適症狀持續,就醫診治。
食入:不要催吐,立即就醫診治。
醫生忠告:據個人症狀進行治療,吸入肺部會引起化學肺炎;長時間曝光引起皮炎。
五:消防措施詳細危害:燃燒能產生氣體和空氣傳播的混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些不確定的有機和無機化合物。
滅火劑:水霧、泡沫、乾燥化學劑、二氧化碳不恰當的滅火劑:噴水機和消防水喉,可燃物會漂浮於水錶面繼續燃燒保護裝置:在靠近火源的禁閉區域配置適當的呼吸保護裝置。
六:洩漏應急處理個人保護:避免與眼睛、皮膚接觸,推薦穿戴保護手套、眼罩、護目鏡環境保護:禁止排入下水道、河流,若沒有禁止應通知當地權威人士。
清除溢出方法:保持通風,移除附近火源,使用惰性可吸收物,收集與密閉容器中,依照當地法規進行回收處理。
七:操作處置和存儲處置:處置時推薦穿戴保護手套、眼罩、護目鏡,使用恰當的處理設備,防止溢出,使用後用肥皂清洗。
不可刺穿或焚化容器,遠離帶電物體及電池端子,電弧可引發火災或擊穿容器引起爆炸。
存儲:放置在陰涼、乾燥通風處。
密閉容器并貼上標籤。
避免陽光直射、熱源、火花、火源、強氧化劑。
存儲溫度:<48℃八:暴漏控制/個人防護工程控制措施:局部應使用排風通風裝置以免吸入氣霧。
根据性能和不同的用途,防锈油脂在国内可分为以下几类:1、置换型防锈油。
置换型防锈油一般以具有强烈吸附性的磺酸盐为主要防腐剂,能置换金属表面上沾附的水分和汗液,防止人汗造成生锈,同时本身则吸附于金属表面并生成牢固的保护膜,防止外来生锈介质的浸入。
因此,大量用于工序间防锈和长期防锈前的表面预处理。
还有很多置换型防锈油可直接用于封存防锈。
使用时由于溶剂挥发,应注意防火通风等问题。
根据国内置换型防锈油标准SH0367-92规定,此类油品分为1号、2号、3号、4号。
其中1号、2号、3号油,主要用于各类金属产品及零部件包装封存,并有一定的人汗置换性。
1号油用于黑色金属,2号油用于黑色金属和铜,3号油用于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1号、2号、3号油用石油溶剂稀释后可作为工序间封存用油,4号油是汗液洗净油,用于工序间清洗防锈。
2、溶剂稀释型防锈油。
这类防锈油含有挥发性石油溶剂,在常温下使用可用溶剂稀释型硬膜防锈油、溶剂稀释型软膜防锈油、溶剂稀释型置换性防锈油等。
这类防锈油涂布于金属表面后,溶剂便自然挥发掉,形成一层均匀的保护膜。
若成膜材料为沥青、树脂,则溶剂挥发后形成的膜为硬膜,一般不粘手,不粘尘埃杂质,使抹、擦不掉的透明薄膜,在石油溶剂如汽油中和容易清洗掉。
一般用在大型机械设备表面的防锈,有的甚至可用于露天条件下存放的原材料、设备的封存。
但它的缺点是必须待溶剂挥发后,才允许相互接触和包装,不然会粘在一起。
故只适用于结构简单的工件。
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中、小件和结构复杂带有小孔的工件则不适用,也不易用作内部封存。
若成膜材料为油脂,如一般的羊毛脂及其衍生物、蜡、凡士林、氧化石油脂及其钡皂,则溶剂挥发后形成的膜为软膜,即油膜。
它比较软,能擦、抹掉。
这类油品可用作长期封存用油,要求有一定的厚度,防锈性能好,但解封比较困难。
目前国内封存用的置换型防锈油,如204-1、664、901等牌号,使用时大都用石油溶剂稀释,在金属表面上大都形成软膜,因而,实际上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溶剂稀释型软膜油。
防锈油化学品安全物质资料表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第九部分理化特性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防锈油化学品英文名称:linoleic acid中文名称2:英文名称2:Leinoleic acid技术说明书编码:1776CAS No.:60-33-3分子式:C18H32O2分子量:280.44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亚油60-33-3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对人皮肤有刺激作用,摄入可引起恶心和呕吐。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