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四总穴歌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08.50 KB
- 文档页数:8
明代老中医徐凤所著《针灸大全》中的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颜面合谷收。
”这四句话,也叫四总穴歌,出自明代老中医徐凤所著《针灸大全》一、头项寻列缺,项上无烦恼!这句话,简单明了,告诉我们脖子及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寻求列缺穴,这个穴位,黄帝内经也有专门记载。
《内经》提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肉间,并太阴之脉,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列缺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可同时调节肺经、大肠经以及任脉的经气,地位十分重要。
主要用于调理治疗头面、颈项部,例如:头痛、头晕、颈项僵痛、落枕等艾灸该穴有效。
此外该穴通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有滋阴润肺,调理肺经病症,如感冒、气喘,热证或阴虚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咽干、眼睛干涩、耳鸣等。
这些其实也大都在头项上。
艾灸列缺穴能平喘,改善肺通气量,降低呼吸道阻力,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配肾俞或照海能增强肾功能。
二、肚腹三里留,胃肠都无忧足三里是胃经大穴,对人体的上中下均有调理效果。
尤其是肚腹部,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意思很简单,指肚腹上的问题,足三里穴很管用,这点在黄帝内经灵枢篇中也有介绍。
《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可见肚腹这个部位发生的任何病,不论寒热,阴阳,都可以用到足三里,尤其是胃肠上的问题:几乎所有胃肠道疾病,胃痛、腹痛、腹胀、腹泻等,据统计有三十多种,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都可以通过针灸、按摩足三里穴得到改善。
所以俗话说:“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穴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养生大穴,强身健体,非常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的人。
三、腰背委中求,一穴治腰疼!上了年纪的人,腰背很容易出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求求”委中穴,委中穴很容易找,就在膝盖里侧的中央,为腰疼必灸穴位。
《内经》就有记载——《素问·刺腰痛》篇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民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
四总穴歌的详细讲解咱们来唠唠这四总穴歌,这可真是中医里特别有趣又实用的东西呢。
四总穴歌是这么说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就像一个特别贴心的小指南,告诉咱们身体不同部位不舒服的时候该去哪里找“救星”。
先说说这“肚腹三里留”吧。
足三里这个穴位啊,就像是肚腹的大管家。
您想啊,肚腹里装着咱们的肠胃,要是吃坏了东西,肚子痛,或者肠胃老是不太舒服,就像家里乱了套,这时候就得找足三里这个管家来管管。
它在小腿外侧呢,按一按就像给肚腹的混乱局面派去了一个秩序维护者。
我有一次吃多了冰的东西,肚子痛得厉害,家里老人就说揉揉足三里,嘿,您还别说,揉着揉着就感觉肚子里那种拧巴的劲儿小多了。
这足三里就像是肚腹的好朋友,一直守在那里,随时准备帮它解决问题。
为啥足三里这么神奇呢?它可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跟肠胃的关系可密切了,就像鱼和水一样分不开。
再讲讲“腰背委中求”。
委中这个穴位啊,在膝盖后面的腘窝中央。
腰背要是不舒服,就像是背着重重的壳的乌龟,动都不想动。
这时候委中就登场了。
它就像是腰背的救星。
你想啊,腰背支撑着我们整个上半身,就像房子的大梁一样重要。
要是大梁出了问题,房子就摇摇欲坠了。
而委中呢,就像是那个能修补大梁的工匠。
我认识一个朋友,经常坐办公室,腰背老是酸痛,去看中医,人家就给他在委中穴这儿按摩,几次下来,他就感觉腰背轻松多了。
这委中就像是专门为腰背服务的小天使,默默守护着腰背的健康。
“头项寻列缺”也很有意思呢。
列缺这个穴位啊,在手腕上。
头和脖子要是不舒服,比如说头疼得像要炸开,或者脖子僵硬得像根木头,那就得找找列缺了。
这就好比头项是一片小天地,列缺就是这片天地里的钥匙。
找到了它,就能打开缓解头项不舒服的大门。
我有一回落枕了,脖子疼得只能歪着,人家告诉我按列缺,我当时还半信半疑呢,结果按了一会儿,真的感觉脖子没那么难受了,就像给脖子的疼痛上了一把锁,列缺就是那把开锁的钥匙。
最后就是“面口合谷收”啦。
中医爱好者追捧的穴位养生之“四总诀歌”与...中医爱好者追捧的穴位养生之“四总诀歌”与配伍意义,看到就是学到,学到就是赚到,盼珍惜!按揉某一类穴位,调理相对应的疾病,专病专穴,流传千年受到中医从业者与爱好者追捧!古时侯的四总诀歌是指委中、合谷、足三里、列缺穴,近代中医师根据临床实践发现,还有四个穴也与古人的四穴有相似的大功效,于是新加入了三阴交、人中穴、内关穴与阿是穴,临床作用更明显。
1、【腰背委中求】委中穴——在膝后腘窝横绞中点处,这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按揉此穴可缓解颈椎疼痛,腰背僵直,除了腰背,膝关节痛也可以按揉委中,小腿转筋,我曾经按压委中治愈过几例。
2、【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穴——人体的保健大穴,医师资格考试没有一年不考此穴。
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刺激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利三焦。
对于胃肠疾病,腹部的问题,可以用针灸,也可以用指关节替代针灸按压,均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3、【头项寻列缺】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是肺经的经穴,头痛,颈椎前方不舒服,咽喉,牙齿疼痛,都可以按压针灸列缺穴,缺,也可治缺盆一带的不适症。
有祛风通络、宣肺止咳、利气止痛的作用。
4、【面口合谷收】合谷——是阳明经穴,俗称“虎口”,也是开四关的上关穴,能用于气机逆乱,面瘫,口腔溃疡等。
针灸技术好的医生,针合谷,针感能传导至胸口。
对头面部各种疼痛的止痛效果尤为有效,孕妇用有胎不稳的可能。
5【心胸取内关】内关穴——八脉交会穴,在腕横纹内侧上两寸。
能缓解心慌心悸、整个心肺相关的疾病,都可以用,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
6、【小腹三阴谋】三阴交——是三条阴经的交会处,腹为阴背为阳,腹部的疾病可以通过三阴交来调理,不论男女,生殖、泌尿系统的问题,要多用。
此穴位于内踝尖上三寸的地方。
三阴交穴是妇科保健大穴,有滋阴补阳、益气调气作用。
7、【酸痛阿是穴】阿是穴——全身所有的阳性压痛点,没有固定的位置,以痛为穴,哪里痛就按揉哪里。
四总穴歌及后人增补的四句歌诀
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及后人增补的四句歌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注解:腹部的疾病在足三里留针,腰背部的疾病求治于委中穴,头项部的疾病寻找列缺穴,面口部的疾病由合谷穴收治。
穴位释解及功效: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理气止痛,化积导滞的功效,主调气机。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具有舒筋活络,理血泻热,行气止痛的功效。
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经,通于任脉。
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平喘,通经活络的功效。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具有通经行气,疏风解表,清热退热,清泄肺气的功效。
后人增补的四句歌诀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注解:心及胸部的疾病取内关穴,肚脐以下的疾病取三阴交穴,出现酸胀痛症状取阿是穴,晕厥及牙关紧闭针刺水沟穴。
穴位释解及功效: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少阳三焦,又通阴维脉。
具
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之会穴,通足厥阴、少阴。
具有补脾胃,助运化,调血通滞,祛风除湿的功效。
阿是穴为病邪之气所发,病邪之气盛,痛则生,病邪之气衰,痛亦渐退,病邪之气消,痛则失。
疾发之,病
生之,有规可循。
阿是穴有行气行血,止痛之功效。
水沟穴(又称人中穴)督脉之会穴,通手足阳明经。
具有调和阴阳,醒脑开窍,镇静安神的功效。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
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
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
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
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
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
胃痛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缓解。
醉酒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
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
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
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
”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湿润。
古人常用“化脓灸”,就是每天用艾条灸足三里穴一次约15分钟或直至出小水泡止灸,并保洁持局部皮肤,待水泡自行吸收。
应用“化脓灸”时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作为修佛研道的素食者,不妨每天都在足三里处进补一个“老母鸡”。
委中―――腰背委中留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委中是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经气最强,入脏也最深,故感传效果也最佳,腰背部的经络几乎为膀胱经所占住,治疗腰脊强痛、股膝挛痛、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以及头痛身热、呕吐泄泻、咽喉疼痛等病证。
中医学习笔记,四总歌诀
四总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简释:四穴指合谷、列缺足三里、委中;总,是概括、总结之意。
将全身十四经所属之数百穴的功能归纳成四个穴,故称四总穴。
1.足三里:人身前面的疾患,如脾、胃、大肠、小肠功能失调出现的肚腹疼痛、呕吐、胃痛、腹泻等症,应首选足三里治疗。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其经循行全腹,《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故足三里可以治疗“肚腹”病症委中:
2.人身体后面的疾患,主要是腰背部酸痛等,应取委中穴为主治疗。
足太阳膀胱经直贯脊背及腰,委中为膀胱经合穴,《灵枢·终始篇》说:“病在腰者,取之腘”。
故委中主治腰背诸疾。
因外邪引起的腰背疼痛,取本穴治疗可取佳效。
3.列缺:人身头颈胸肺部位的病变,列缺为主治疗,具有疏解风寒,清肺止咳的作用。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把脉交会穴之一,联络太阴肺经与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故主治头项疾病。
4.合谷:人身头面的疾患,主要是口及颜面部的病症可取合谷为主治疗。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大肠经上行颜面终于鼻旁,足阳明胃经环绕面部,手足阳明经均夹口唇入于齿中。
故凡是口腔颜面疾患,取合谷穴有显着疗效。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是针灸《四总穴歌》,亦是临床很常用的针灸方法。
黄帝内针传人认为,四总穴歌的应用有些局限,只要了解一个理论,就会举一反三,用之神效。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到底怎么回事呢?一起去看看吧~~针灸的《四总穴歌》,恐怕是每一位涉猎过针灸的同仁都背过的口诀。
口诀的内容如下: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可以说凝聚了针灸前辈们的心血,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宝贵经验。
不过,从上述四总穴所涉的区域范围而言,似乎还有一个欠缺,就是胸胁区域没有包括进来。
若将后世“心胸内关谋”或“胸腹内关谋”接入,以成五总穴,那么就可以基本囊括整个头面至躯干的主体区域。
这里为什么要跟大家谈“五总穴”呢?“五总穴”也许搞针灸的天天都在用,不搞针灸的也似曾相识,但为什么“腰背能够委中求”?为什么“面口能够合谷收”?恐怕多就日用而不知了。
如果大家就“五总穴”细细品味,品出它的所以然,那么,今后的四总穴、五总穴,就不一定出自古歌诀,而是出自各自的心中了!肚腹三里留肚腹的含义比较宽泛,如果严格一点,可以说是以“肚”为中心的腹部区域,宽泛一些则包括整个腹部。
先从严格来讲,以肚为中心就是胃所在的中焦区域,这个区域的问题与三里有什么关联?为什么肚腹的毛病要从三里解决?三里主要指足三里,位于膝关节附近,具体定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处。
从上述同气法则我们知道,不但以肚为中心的腹部属于中焦,以肘膝为中心的区域亦属中焦。
因此,足三里自然就在中焦的范围之内,与肚腹属于同气,同气相求,有求必应!这即是肚腹的病证寻求足三里解决的所以然。
只是放到临证中,我们发现,并非每一例肚腹的病证刺足三里都灵验。
随着不灵验案例增多,很可能就对这句口诀失去信心了。
其实问题在哪呢?问题不在于三里不灵验,在于我们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在更细的层面求同气。
肚腹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经过的经脉至少有五条,有任脉,有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如果加上带脉及手经的络属就更多了。
四总穴歌的应用原理引言四总穴歌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据说可以通过唱歌的方式刺激全身的四个主要穴位,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本文将介绍四总穴歌的应用原理,以及其可能的疗效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四总穴歌四总穴歌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中医的疗法,它通过特定的歌曲和音调来刺激人体的四个主要穴位:大椎、神门、肩井和风池。
•大椎(GV14)位于颈椎的最高点,按摩此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颈部疲劳。
•神门(GV point)位于头部的最高点,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和改善记忆力。
•肩井(GB21)位于肩膀与颈部的交界处,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肩颈疼痛和肌肉紧张。
•风池(GB20)位于颈部的两侧,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颈椎疼痛和眩晕。
应用原理四总穴歌的应用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和音乐的疗效。
1.经络理论: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递气血和能量。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动,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2.音乐疗效:音乐被认为具有治疗和舒缓的功效。
特定的音调和旋律可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和情绪,从而改善身心健康。
综合以上两个原理,四总穴歌的设计旨在通过唱歌的方式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从而达到治疗和舒缓的效果。
四总穴歌的疗效四总穴歌的疗效尚待科学验证,但有些人声称通过这种疗法取得了改善。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疗效:•缓解头痛和颈椎疼痛:按摩大椎和风池两个穴位可以刺激头部和颈椎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痛和颈椎疼痛。
•改善记忆力和集中力:神门穴位被认为与记忆和集中力有关,刺激这个穴位可能会改善这些方面的功能。
•缓解肩颈疼痛和肌肉紧张:按摩肩井穴位可以缓解肩颈疼痛和肌肉紧张。
•改善情绪和压力:音乐疗法被广泛认为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和降低压力,四总穴歌作为一种音乐疗法可能会对情绪和压力有所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四总穴歌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如果您有任何慢性疾病或疑似病症,请在尝试四总穴歌之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以下是四总穴歌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歌曲:四总穴歌的歌曲通常是特定的旋律和音调,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咨询中医师来获得。
针灸必背歌赋之四总穴歌,你真的理解了吗针灸歌赋是历史上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内容精炼,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是学习针灸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应该是针灸歌赋里流传最广的一首了,其首载于《针灸大成》,一般认为作者是明代朱权。
肚腹三里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之处,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腑的下合穴。
合穴主逆气而泻,下合穴治内腑,同时胃经上腹入胃巡行于腹部,所以对于肠胃疾病所致的各种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腰背委中求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
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同时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而委中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汇之处,故治疗腰痛极效。
委中,又名血郗,在此处放血泄热可以有效治疗腰痛。
记得刚接触临床时看到一腰痛病人委中放了一大罐子血吓了一跳,但是起罐后病人腰痛立消,印象深刻。
头项寻列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一寸五分,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肌腱之间,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
列缺属肺经,肺主皮毛,外感表证多有头项强痛的表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项至迎香;另外,列缺交通于任脉,任脉经络从会阴上喉咙至面部,所以列缺穴项强头痛、口眼歪斜、牙痛、咽喉痛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面口合谷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根据经络循行的路线,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面部和口唇周围的分布十分密集,所以合谷穴能够很好的治疗头面部出现的头痛、眩晕、鼻衄、鼻渊、牙痛、咽喉痛、口眼歪斜、痄腮等症。
四总穴是针灸临床治疗上十分常用的几个穴位,四总穴歌方便易记,后人还给加了'胸胁支沟取,心胸内关谋'等,也都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而总结的。
针灸内容--“四总穴歌”针灸内容--“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就是针灸歌诀,叫四穴总歌!意思就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所谓“求”就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就是痛疼,就就是求到位置了。
加一些针灸穴位的内容,这四个穴位比较简单,作用也很强大,先开一个头。
以下根据要求更新:别名:虎口《甲已经》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一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法:①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穴。
②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就是穴。
功能: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通经止痛。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机理分析:治疗头面五官病:因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循行头面,入下齿中,在鼻旁与足阳明经相衔接;足阳明经与眼相联系,其经别系目系;手阳明之络入于耳中,其经别“上循喉咙”,故合谷可用于治疗头痛, 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等症、正如《玉龙经》载合谷“治头面,耳目,鼻颊,口齿诸疾”、因合谷穴为临床治疗头面的常用穴,故《四总穴歌》中有“头面合谷收”之说。
热病无汗,多汗: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表,主外感邪气在表诸疾,合谷为阳明经原穴,故为治疗表症的主穴、取之可疏风解表,调与营卫,对热病无汗者可发,多汗者可敛、《针灸大成》指出:“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拦江赋》:“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腹痛,便秘:手阳明经属大肠,合谷又为其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疾也。
”故取合谷调理肠腑而治疗腹痛,便秘、闭经,滞产:妇女以血为用,气行则血行,由于气滞血瘀,或由于血瘀闭阻,气不能行,均可导致妇科病如经闭,痛经,滞产等。
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为其原气所发,刺之善于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治疗上症、加:上肢疼痛,麻木,不遂:手阳明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又乃多气多血之经,取合谷调与气血,通经止痛而治上症。
另外,合谷与太冲同用,称“四关穴”、一为阳经代表性原穴,一为阴经代表性原穴,基于阴阳相交之理,故可通关启闭,开窍醒神,对于闭证,癫痫,癔病,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失眠均可取之。
总之,合谷穴为临床常用的大穴之一,能主治90多种疾病。
所以实验研究:①防卫免疫:动物实验证明合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针之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多,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增强,补体效价提高,中性粒细胞相应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②血管方面:合谷穴对血管的紧张度有调节作用,从而对血压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对高血压者,可使血压下降,对休克病人血压下降者,针刺之可使血压升高。
③血液方面:对血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都有影响,又针刺合谷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但卵磷脂无明显变化,说明针刺合谷穴有防止动脉硬化与发展的作用。
④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针刺合谷配天突能使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针刺食道癌病人的合谷穴,发现肿瘤部位上下段的蠕动明显增强。
合谷对胃液分泌也有明显调节作用。
⑤对生殖机能的影响:用子宫描记器观察,针刺此穴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如果合谷配三阴交,该作用更明显,不仅效果快,而且持续作用强。
此外,合谷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并且也就是针麻手术的重要穴、刺灸法:直刺0、5-1寸,也可透后溪,此穴针感较强。
孕妇禁针。
《铜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
”定位:当腘窝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健与半腱肌肌健的中间。
功能:清热,凉血,利腰膝,通经络。
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癫疾反折;腹痛、吐泻,疟疾、衄血、遗尿、小便难、自汗、盗汗、丹毒、疔疮发背。
分析:①腰、髋、腘部与下肢乃足太阳经脉循行所过,委中就是本经“合”穴,调理气血作用较强。
刺委中既可以疏调膀胱经气(益肾强腰),治疗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拘急;还可以调气血,通经络──治疗下肢痿痹,癫疾反折。
②太阳主表,宜感受外邪而发病:夏秋之际,暑湿蒸腾,秽浊之邪,郁遏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腹痛、吐泻──刺委中出血疟邪侵入,少阳枢机不利──往来寒热──发为疟疾──刺委中,宣通阳气,以祛疟邪。
③膀胱主气化,储藏津液,膀胱气化失常,开合失度──小便不利遗尿──刺膀胱下合穴,使膀胱开合有度,其病自愈。
④委中为血郗,善治血分病证,故对血分热盛出现的衄血、丹毒有效,以及气血壅滞出现的疔疮、发背也可刺之,以清热凉血,调畅气血以治之⑤太阳主表,若表虚不固──自汗、盗汗──取委中可治之主治要点:腰背、下肢病,急性腹痛、吐泻,丹毒,疔疮发背──点刺放血现代研究:①刺委中对膀胱有一定调整作用,一般可使膀胱内压力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对松弛性或尿潴留者可使之升高。
②在《元史.李杲传》:“陕帅郭巨济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李东垣以长针刺委中,深至骨而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缪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已。
配穴举例:①配尺泽点刺出血治疗急性呕吐、泄泻②配肾俞、大肠俞、腰阳关治疗腰脊痛③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治下肢病(疼痛、麻木不遂)刺灸方法:直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注意本穴不可深刺,因委中局部解剖浅层就是神经,中层就是静脉,而深层就是动脉,故刺时要注意,尤其就是三棱针更要慎重。
附注:就是足太阳经之“合”穴。
别名:童玄«医统»,腕劳命名:列与裂通,分解、别行之意;缺为器破缺口之意,本穴位于手腕侧,当桡骨突起的分裂缺口处,又就是手太阴络脉别行之起点,故名、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就是穴。
功能:疏风解表、宣肺利气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分析:伤风,头痛,项强:列缺乃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阳明之脉上达头面。
又肺主皮毛,伤风,头痛,项强多系风邪客表所致、故取列缺疏风解表以治之、由于该穴治疗头痛,项强疗效很好,所以历代针灸医家对列缺穴的应用比较重视,将它列入四总要穴之中,即“头项寻列缺”、注:列缺偏于治疗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太阴经属于肺,连肺系(气管、咽喉),故列缺可宣肺利气,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又列缺为八脉交会穴,与照海相合于肺系,喉咙、故可治之。
口眼歪斜,齿痛:列缺为肺经络穴,通于手阳明经,手阳明之脉“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风邪客于阳明之脉则口眼歪斜,取列缺疏风解表,通经活络而治上症。
配伍举例:①配照海,治疗咽喉肿痛,尤对咽干而痛者效好;②配后溪治疗头项痛;③配合谷,太阳治疗偏正头痛;④配阿就是穴可以治疗狭窄性腱鞘炎与腕关节软组织损伤(挠侧副韧带损伤),均用泻法。
刺灸方法:向上斜刺0、3-0、5寸、其针感可下行拇指或食指,也可上行循臂至肩,颈部。
在进针或捻针时,如有刺痛,剧痛感,则考虑刺伤桡动脉血管壁或骨膜,宜缓慢提针向另一个方向缓慢刺入。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别名:下陵《灵枢.本输》鬼邪《千金方》命名:足,下肢,相对于手而言;三里指长度,因穴位位于膝下3寸,故名。
《太素》注:“杨上善谓一寸一里也.”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功能:健脾与胃,扶正培元,调与气血,通经活络,主治: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②乳痛,肠痈,下肢痹痛,水肿,脚气;③癫狂;④虚劳羸瘦.分析:足三里的治疗范围相当广泛,大致有以下方面:脾胃病证: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三里就是胃之下合穴,又就是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合主逆气而泄”,故足三里就是治疗脾胃病的主穴,所以古人将其列入“四总穴歌”中,指出“肚腹三里留.”凡属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证,取足三里穴健脾与胃可主治,但重点应在胃.乳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足三里可通经活络,理气止痛治疗乳痈.癫狂: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若阳明胃火炽盛上扰于心,或痰火郁于胸膈,上蒙清窍,均可发生癫狂.取足三里健脾胃,化痰湿,泻胃热而治疗癫狂。
水肿,脚气:均为湿邪为患.取足三里以健脾利湿治疗水肿,脚气.虚劳羸瘦:本症多因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虚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多气多血,故取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健脾胃,补气血,扶正培元以增强体质.下肢痹痛:为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取足三里调与气血,通经止痛.从现代临床应用瞧,多采用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痢疾,胆囊炎,阑尾炎,畅粘连,动脉硬化,高血压,呃逆,便秘,尿闭,头痛,头晕,神经衰弱,下肢麻木,疼痛,功能障碍.另外,足三里穴还有预防保健作用,可预防流行性感冒,麻疹,细菌性痢疾等。
关于其保健作用,历代医家有许多记载。
《医说》中有“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见《灸法集粹》),《外台秘要》也提出人过三十,常灸三里,老了不致眼昏花。
现代研究:针灸足三里穴,对机体的防卫免役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均有影响,因而可用于治疗与这些系统相关的病症.这方面的报道很多,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专门介绍。
配穴举例:①配中脘,内关,公孙等治疗胃脘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②配天枢,上巨虚治疗急慢性泄泻,痢疾,便秘等病.③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等治疗下肢麻木,疼痛,功能障碍等。
④配曲池,太冲,风池,人迎可降血压。
操作:直刺1-2寸,稍偏向胫骨方向,针刺得气时,感到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背放射。
附注: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腑下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