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失业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89.50 KB
- 文档页数:71
关于失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就会有不同的类型"如果从主观上划分,可以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所谓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导致的失业。
所谓非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却仍然无法实现就业的失业。
从形成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一)摩擦性失业即便劳动力市场处在均衡状态,即在现行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正好相等,也总会有一些人处于转换职业之中,或者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职业,或因用工需求的随机波动引起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这些就是摩擦性失业。
一般认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产生的: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二是信息不完善;三是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劳动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需求不相吻合,或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劳动者所处地理位置太远而形成的失业状态,随着新技术的采用,产业结构会不断改变,新兴的行业大量涌现,传统的行业被淘汰,者就要求劳动力重新加以配置,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动,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出现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这一失业的特点是,失业缺乏现有空缺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即技能性失调。
(三)季节性失业因季节变动所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称为季节性失业。
例如,有些行业或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动而波动,如旅游业、建筑业等。
(四)周期性失业所谓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一般认为它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而当经济处于景气或繁荣时,总需求旺盛,生产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也迅速增加"然而,对于就业的考察单单看失业是不够完整和全面的,因此,本文将在下面的论述中把就业与失业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1.1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是从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根源追求价值增值出发,以劳动力商品学说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马克思认为,追求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事业产生的根源。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追求相对剩余价值,必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从而出现资本排挤劳动力的现象。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完成与以前等量工作所需的劳动力就减少,就形成剩余劳动力。
资本家为节约劳动成本,追求最大利润,获得最大资本增值,他们改进技术装备水平,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力,出现机器排挤劳动力。
马克思认为资本结构的便或是失业人口产生的直接原因。
资本积累的扩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不拜年资本增加,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劳动力无法满足资本的需求,就会出现失业。
因为这种失业是由于资本追求甚于价值而产生的,所以又叫相对过剩人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求,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91】。
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表现形式:(1)流动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城市中临时失业的劳动力。
由于有的企业和部门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采用新技术,或资本化,或生产萎缩,需要解雇一批劳动力,与此同时,另一些企业和部门因扩大生产需要吸收劳动力。
这种流动过剩人口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关,当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人口增加,经济复苏时,失业人口减少。
(2)潜在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农业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机器的大量使用,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绝对减少。
与城市劳动者不同的是,农业劳动者还占有一部分土地,但这份土地并不会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