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1.61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历程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通俗音乐逐渐兴起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中国通俗音乐开始受到外国音乐的影响。
1920年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歌舞娱乐场所纷纷涌现,流行起了一种叫做时髦歌曲的音乐形式。
这些歌曲融合了中国民歌的旋律和西方音乐的节奏,成为了最早的中国通俗音乐的代表。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通俗音乐也随之发展。
1940年代初,由张抗抗领导的中国抗日剧团演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成为了国民之歌。
这些歌曲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成为了当时的精神支持。
1950年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通俗音乐被视为是宣传工作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许多歌曲都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理念,代表作品有《我的中国心》、《蓝色的夏天》等。
这些歌曲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通俗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
艺术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创作,并致力于宣传毛泽东思想。
然而,正是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例如,1972年,诗人海子创作了《春天的芭蕾》,引起了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中国通俗音乐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音乐市场逐渐开放,国外流行音乐进入中国,中国青年开始接触到更多的音乐类型和风格,这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流行音乐人王菲、李宗盛、邓丽君等红遍大江南北,他们的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国通俗音乐的传播更加便捷。
像音乐分享网站、在线音乐平台的出现,使得中国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音乐。
同时,中国的音乐产业也在不断成熟,出现了越来越多优秀的音乐人和乐团。
例如,昆明的“声音玩具”乐团、北京的“新裤子”乐队等都成为了中国乐坛的新生力量。
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中国通俗歌曲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繁荣发展的历程。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为你介绍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并分析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第一阶段:早期起步(20世纪20年代-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社会变革与音乐创作的需求相互促进。
上世纪20年代,国内传教士引入了西洋音乐,为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以国语为主的流行歌曲开始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爱情和社会等主题的关注。
第二阶段:复兴与改革(50年代-60年代)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进入了复兴与改革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刚刚结束内战和解放战争,国家进入了建设时期。
大规模的音乐改革使得各类音乐艺术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通俗歌曲明显受到左派政治宣传的影响,歌曲涉及社会主义、抗日战争和农村建设等主题。
同时,也有一些以爱情、友谊和家庭为主题的民间流行歌曲出现。
这一时期的音乐改革为后来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多元化与开放(70年代-90年代)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开始进入多元化与开放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通俗歌曲也开始接触国际音乐潮流,西方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中国的通俗歌曲中。
民间歌曲与流行歌曲开始并存,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多样化。
中国通俗歌曲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第四阶段:创新与融合(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通俗歌曲迎来了创新与融合的时期。
现代技术的普及使音乐创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让人们更容易获取和分享音乐。
中国音乐产业也逐渐兴起,许多新生代歌手和音乐制作人涌现出来。
同时,中国通俗歌曲开始与其他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声音。
这一阶段的中国通俗歌曲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内地通俗歌曲的发展历程(二)1316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述了中国内地通俗歌曲的初创时期和文革时期的坎坷发展。
本篇文章将继续介绍19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通俗歌曲的发展历程。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 繁荣时期198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社会风气逐渐开放。
这轮改革开放浪潮也推动了中国内地通俗歌曲的发展,成为当时音乐市场的主流。
198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诞生了一批新生代歌手,如韩红、黄晓明、谭咏麟、刘欢等,他们的歌曲多以情感为主题,表现出强烈的爱情和家庭关系等感情。
同时,外国流行音乐也进入了中国内地市场,引起了年轻人对西方音乐的热爱。
1980年代,一些电视节目和电影的出现也促进了通俗歌曲的繁荣发展。
例如电影《英雄儿女》和电视剧《西游记》等,它们的插曲也成为了经典,流传至今。
199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通俗歌曲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中国内地开始出现多个音乐节与赛事。
1991年中国北京开办了首届中国流行歌曲演唱大赛,这个赛事迅速地成为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代表性赛事。
1994年,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香港举行,这个音乐奖项在未来几年,也成为中国内地乐坛重要的代表性奖项之一。
199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还出现了一批新的歌手,如王菲、陈奕迅、张学友等。
他们的歌曲受到了年轻一代的追捧,并成为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偶像。
除此之外,中国内地还出现了各类乐队,如Beyond、五月天等,他们在中国内地的摇滚音乐场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97年至今: 多元与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内地通俗歌曲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
中国内地歌曲的类型日趋多元化,无论是流行、摇滚、民谣,都有着各自成功的代表性歌手和乐队。
同时,中国内地的音乐市场也日趋成熟,各类音乐节、音乐盛典等也在中国内地频繁举行。
在2010年代,如李宇春、毛阿敏、邓紫棋、华晨宇等新一代的歌手,成为了中国内地歌坛的代表。
他们的音乐更加多元、深入人心,深受年轻人喜爱。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听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流变,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中国民歌的流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是音乐风格上的变化。
中国民歌最早以古朴、纯朴的音乐风格为主,如《茉莉花》、《黄河谣》等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歌。
随着西方音乐的引入和流行音乐的兴盛,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也逐渐受到外来影响,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摇滚、流行、爵士等。
这些新的音乐风格与传统的民歌相结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为中国民歌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其次是歌词内容上的变化。
中国民歌的歌词一直以来都是以描写农民劳动、儿女情长、祖国山河等生活场景和情感为主题的。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民歌的歌词内容也逐渐反映出这些变化,如《我的滑板鞋》、《演员》等都是对当代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这些新的歌词内容既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体现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最后是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中国民歌的演唱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以独唱为主,歌手通过个人的演绎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在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下,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民歌常常以团体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手们通过合唱的方式来展现歌曲的磅礴气势和群众情感。
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民歌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中国民歌的美妙之处。
中国民歌的流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保留传统的不断吸取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音乐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中国民歌的流变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也打开了更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俗歌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
一、音乐风格逐渐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的交流,促进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多元化。
中国通俗歌曲的音乐风格也逐渐丰富多彩,从最初的唱工人阶级歌曲、农村歌谣等,到融合了哥特式摇滚、古典、世界音乐、爵士乐、电子音乐等多种元素的流行音乐。
二、歌曲主题渐变改革开放后,中国通俗歌曲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从起初的革命歌曲、爱国歌曲、劳动歌曲,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人们情感的爱情歌、校园歌、亲情歌、伤感歌曲、儿童歌曲,各种不同主题的歌曲纷至沓来,逐渐满足了人们不同需求。
三、歌手的崛起改革开放后,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逐渐崛起。
例如张学友、邓丽君、王菲、周杰伦等,他们的歌曲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音乐上、制作上也都有着比较高的水平。
四、唱片市场壮大改革开放以后,唱片市场发展迅速。
一些内地歌手先是通过台湾地区的出售唱片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接着就开始了在内地市场唱片销售。
这些优秀的流行音乐和歌手,借助唱片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五、新媒体的出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国通俗歌曲的传播途径也逐渐多元化。
新媒体如网络直播、在线音乐、移动音乐等,提供了更方便、更便捷、更快速的途径,使得中国通俗歌曲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平台。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俗歌曲发展快速,精品层出不穷。
这些发展,不仅是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不断壮大。
同时,中国通俗歌曲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六、文化传承与价值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通俗歌曲逐渐出现了很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比如在唱词中加入了诗歌、文言文等高级语言,在音乐中加入了二胡、琵琶、古箏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乐器。
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理解和发展。
中国当下通俗音乐的发展趋向内容摘要: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较为优越的物质基础上,对意识领域中的各类艺术形式也尤为关注。
那么,在众多的艺术领域中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更为大家所接受和喜爱;而通俗音乐由自己本身朴素简洁的的音乐语言、流畅易记的旋律、活泼而富有特点的节奏以及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和感受,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关键词:通俗音乐、美学意义、商品性在现实生活中,一提到通俗音乐,很多人会很自然地想到那些通俗浅显易被人们所接受。
并能广泛流行于群众之间的流行音乐。
大多数人认为它们没有什么区别。
往往将之混为一谈,其实,通俗和流行并不是相同意义的表述,通俗的东西不一定流行。
流行的东西也不一定通俗。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所述才有可能属于同一范畴从逻辑学上看,通俗和流行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虽然二者的外延有部分重合。
而且重合程度相当大,这也一直是二者被经常不加区别互换使用的主要原因。
但它们终究在逻辑上不具有完全重合的关系。
正如同流行歌曲和歌曲的流行有着两个根本不同的意义一样流行歌曲不一定全是好的歌曲。
而好的歌曲一定会流行因而并不具有在同一概念意义上对事物进行描述的功能。
在通俗音乐的源起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来源于西方。
一般主要指以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
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一些适合城市一般市民群众兴趣和爱好的音乐。
但近来有的研究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通俗音或流行音乐的提法来自于西方但这并不能成为对通俗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可以完全用西方社会历史文化来解释的理由,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对不同性质和内容的音乐,素有雅乐与俗乐之分,通俗音乐在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里是客观存在的。
只不过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通俗音乐体现了通俗音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已,在对通俗音乐的认识上.有论者认为流行音乐就是庸俗音乐.其中最恶俗可以称为粗劣音乐还有论者通过与其他音乐(如民间音乐、艺术音乐等创作主体和传播特点的比较认为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前者产生于城市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同时又不像艺术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口头而传播的,仅从以上两例即可以看出人们对通俗音乐的认识相差悬殊我们认为。
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起步曲折期(20世纪初)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
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
黎锦晖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
当时,中国的歌曲创作大致分化为两大潮流:一、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大众进步歌曲。
二、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城市商业化的流行歌曲。
总体看,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演唱矫揉造作。
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生模仿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通俗歌曲才悄悄回到中国音乐生活中来,“抒情歌曲”迅速取代了“队列性群众歌曲”成为当代歌曲的主要体裁。
歌曲的音乐语言也渐渐向人们的心灵贴近。
1980年,“歌星”成专称。
以李谷一、郑绪岚、成方圆等为代表,他们的演唱形成了抒情歌曲、通俗民歌或艺术性通俗歌曲唱法的新风格。
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大量输入,成为最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
首先是邓丽君歌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对内地通俗歌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批通俗歌谣体的台湾校园歌曲走红内地。
独立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末期)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标志着内地通俗歌曲的崛起。
最突出的标志有两个:一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让世界充满爱》。
二是具有中国气派的“西北风”的盛行。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单设了通俗唱法,正式确立了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在音乐领域的地位,使通俗歌曲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探索深化时期(90年代上半叶)一、摇滚乐在北京获得较大的发展;二、电视剧音乐成为一个特殊的创作领域;三、电视晚会成为继大型歌会、歌手大赛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通俗歌曲推广形式;四、亚运会征歌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五、港台歌曲冲击大潮和大陆青少年崇拜偶像追星族浪潮的兴起。
开放分化时期(1996年至今)内地通俗歌曲受欧美通俗歌坛的影响越来越大。
淡化旋律、强化节奏。
浅析通俗唱法的发展起源和演唱风格通俗唱法,简单的来说,就是歌词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易学易唱。
我国的通俗唱法广泛流传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歌唱特点基本上声音自然,类似说话,中音区使用真声,接近生活语言,高音区一般用假声,音量小,以口腔共鸣为主,以独唱为主,演唱必须使用电声扩音器制造气氛,声音低而自然唯美,高而强调激情与感染力,感情丰富细腻,演唱时常配舞蹈动作或伴舞,服装多样,个性强。
代表作如作曲家黎锦晖的《毛毛雨》和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同时开创了中国通俗歌曲的先河。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后来的港台、日韩、欧美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等风格音乐对中国的影响,我国的通俗音乐风格日渐多样化,通俗唱法明显的具有了生活、时尚、娱乐化,演唱风格增加了有说唱叙事式的、摇滚乐式的和进行曲式等,同时使通俗唱法成了世界性、普及性最大和感染性最强的一种演唱方法。
通俗音乐最早可追溯到当时十九世纪的欧美、北美洲等国家。
当时的通俗音乐可为两种音乐起源归纳,主要由西非黑人奴隶带来的黑人音乐,为当今的流行音乐带来了母体力量和奠定了脉络基础;二是欧洲移民白人所带来的音乐,如当时的早期代表作福斯特的《美丽梦中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衍变,黑人音乐与白人音乐元素的相互融合,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分别诞生出了布鲁斯音乐体裁、爵士音乐、音乐体裁音乐剧,其中音乐剧已作为现代二十世纪最主流的一种歌剧形式,代表性作品如《猫》,而后因为唱片业、科技的兴起与传播载体的强大,通俗音乐进入全盛时期,种类繁多,抒情歌曲与乡村名摇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对流行音乐具有划时代的代表性人物“猫王”即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和他的摇滚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还出现了不注重音乐歌词适用于年青人宣泄放松的迪斯科,最后到八十年代MIDI音乐技术的渗透,渐渐形成了世界音乐和新世纪音乐两种体裁,同时也使世界流行音乐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阶段。
对于中国的通俗音乐,它起源于民间的一种原始的演唱方法,是中国民歌体系的一条支流。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之后,中国民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本文将就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中国民歌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民歌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早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中国各地就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地区的民歌风格各具特色,如黄土高原上的陕北民歌、草原上的草原民歌、渔船上的渔民歌曲等,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中国民歌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不仅反映了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传递了对家国情怀和对亲情友情的深情厚意。
中国民歌以其朴实、真挚、朴素的歌词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民歌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受到文化政策的重视和支持,中国民歌在学术研究和演出表演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发展。
各级文化机构和音乐学院纷纷成立了民歌研究中心和传统音乐团队,围绕中国民歌的古老传统和现代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传承。
在演出表演方面,各种民歌音乐会、民歌比赛等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民歌也不断向现代文化领域渗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在大众传媒和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中国民歌开始走向大众化,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少民歌歌手以其独特的歌声和精彩的表演走红网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歌手”,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三、中国民歌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中国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作者:孙丹阳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2期摘要:通俗音乐是我国目前流传最广泛、影响人群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种音乐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港台通俗音乐的传入带来的影响,我国的通俗音乐从模仿逐步成熟。
面对我国当前通俗音乐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分析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来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摸索出通俗音乐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通俗音乐发展历程趋势通俗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流行音乐、爵士、蓝调、摇滚、电子音乐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流行音乐,流行器乐以及这两者衍生出来的流行音乐剧。
流行音乐最初是在19世纪的西方国家发展成熟起来的,后来逐步在美国生根发芽,且借助美国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将其传播到世界范围。
让通俗音乐成为当今世界范围之内最主流的音乐形式。
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壮大并且席卷全球,跟其本身的特殊性有关系。
相较于其他传统的音乐形式而言,通俗音乐跟它的名称一样,通俗易懂,跟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让人产生极强的情感共鸣。
通俗音乐的受众面广,并且受众当中以青少年为主,所以分析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引导通俗音乐的发展,进而生产出更加优良的文化产品,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一、模仿阶段通俗音乐对于我国来说并非是土生土长的音乐形式,而是舶来品。
我国最初接触到的通俗音乐作品大多是来自香港和台湾。
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和台湾的通俗音乐迅速传入大陆,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当时,台湾著名女歌手邓丽君的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几乎人人都会一两首邓丽君的成名作,如《甜蜜蜜》、《小城故事》以及《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这一阶段也传入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粤语歌曲,比如当时香港歌手谭咏麟就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水中花》、《爱在深秋》等作品也是当时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曲目,当时人们甚至视会唱粤语歌为潮流。
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学 术 论 坛通俗音乐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的演出报道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通俗音乐通常包括爵士乐、拉丁美洲的伦巴和探戈等歌舞音乐、电影音乐、音乐剧、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乐(如美国新民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歌曲、法国小曲、黑人灵歌、夏威夷音乐、中国的时代曲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俗音乐的名目更为繁多,除了上述类别之外,又加进了摇滚乐、乡村与西部音乐、黑人的灵魂乐与布鲁斯、迪斯科、怡情音乐,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种等等。
1 通俗歌曲特征通俗歌曲是通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歌曲亦有它一些具体的特征。
1.1歌词内容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大凡歌词的内容都取材于日常现实生活,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社会生活与审美情趣的反映。
声乐作品内容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人生伦理、生活理想、思念故乡以及对社会制度的讽刺和批判等内容。
而通俗歌曲大众化、通俗化的特色决定了它在这方面有着更深的优势。
它的歌词所表达的内容较之其他门类要更广阔、更具多层面。
1.2通俗歌曲题材的民族性与多样性通俗歌曲的题材大多取自于日常生活,题材广泛风格大众。
有描写亲情、友情与爱情等人世间的情感生活,也有描写人生、理想、家庭等社会生活。
特别是歌曲题材内容从蕴藏丰富的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汲取营养使歌曲内容与形式显得更加富有生机。
它的风格多样,有民谣风格的,有抒情的、有叙事式的、有艺术歌曲形式的等等。
1.3通俗歌曲歌唱表现的时代性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
有的借助乐器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
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
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随着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发展,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听到音乐的旋律,通俗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俗音乐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经沧桑、风雨摇摆,中国通俗音乐,不管是从创作形式上还是从创作内容上,都朝着多样化发展着,并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人们社会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俗音乐从广义上讲包括流行音乐、布鲁斯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从狭义上讲包括我们日常口头上所说的流行歌曲(也可以称为通俗歌曲)、流行器乐曲(例如爵士萨克斯管音乐、爵士钢琴音乐等)以及衍生出来的音乐剧(音乐与戏剧的结合)等;它是19世纪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化的音乐,后来扩展到美国,在美国发展成熟,由美国传遍世界,形成了一种超越国家、民族的音乐艺术流派。
中国的通俗歌曲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细数中国通俗歌曲真正得到的长足发展,还是要从改革开放后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通俗歌曲的起步阶段。
经历了战乱迫害和自然灾害的中国百废待兴,一片萧条。
党和政府反省自身不足和政策上的失误,总结经验后指出中国应该走改革开放之路。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国家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越演越烈,人们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着许多原有的传统观念,开始解放思想,接受新鲜事物,放眼看世界,向世界人民学习。
思想解放的潮流不仅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也渗透进了当时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反应在歌曲上则表现为,中国通俗歌曲的大量出现和中国通俗歌曲被广泛认可与流传。
这一时期的通俗歌曲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并且带有一定的创新性。
对于通俗歌曲的创作打破了以往固守成规的创作方向,将歌曲的思想和中心逐渐从歌颂大家庭的政治歌曲转向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领域。
下面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后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这段时间里,中国通俗音乐主要是以港台流行歌曲居多,其间尤其以台湾流行歌曲居多, 例如邓丽君的演唱曲目就占绝大部分:《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就出自于这个年代,还有香港歌手谭咏麟的《水中花》、《朋友》和《爱在深秋》等。
大陆的李谷一的《乡恋》、《妹妹找哥泪花流》,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等。
1986年北京行了一场百名歌手聚集的演唱会,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群星歌艺表演,从而促进了流行乐坛的快速发展,郭峰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和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代表了流行音乐在大陆的开始兴起。
80年代初的流行音乐更多的是歌颂或反映当时国家的经济政治或文化,1986年也被作为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充满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更是一条分水岭,因为它从音乐内容上划分了我国前后时期不同的社会特点,此后旳流行音乐更加的具备本土特色,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我国的流行乐坛也通过卡带的形式引入了大量的外界音乐元素, 许多词作家、曲作家抄录下曲目再进行多遍的练习编曲和酝酿音乐风格。
布鲁斯音乐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而热爱布鲁斯风格的音乐家也成为了中国流行乐坛创作主力队伍。
这一时期流行音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西北风”的兴起。
西北风就是风行全国的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热。
西北风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逐渐摆脱了模仿的阶段渐渐进入成熟,西北风的出现为中国流行音乐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这种风格的歌曲表现的大都是“大我”的豪情壮志,具有豪迈粗犷的风格,演唱风格一反过去的轻歌慢唱的传统,采用直抒情怀的“喊唱”方法,具有宣泄的演唱风格。
西北风的出现使中国的流行音乐具有了民族化的特点。
二、20年代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这一时期由于创作表演风格的雷同及人们审美的疲劳,通俗音乐的发展区域缓慢。
与此同时,由于亚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促使这一时期亚运歌曲的繁荣。
1990年随着电视剧《渴望》的播放,出现了全国的《渴望》热,而《渴望》里的电视插曲也在全国传唱开来;这一时期卡拉OK传入中国,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迅速传播开来。
随之,卡拉OK风靡全国,走进了千家万户,卡拉OK歌舞厅也像雨后春笋般到处可见。
各地及中央都举行卡拉OK演唱比赛,大大的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摇滚乐的发展也从地下浮出水面,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人们对流
行音乐的态度越来越宽容,摇滚乐迅速发展起来,大量的摇滚乐队成立,形成了自己的观众群,摇滚乐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签约制的形成。
大陆流行歌手长期处于单打独斗、自生自灭的状态,签约制这种国际通用的流行音乐商业运作方式的引进和实行,使得歌手有统一的管理、包装、宣传,使得大陆的流行音乐能从调整的状态中走进新的生机。
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由于通俗音乐的运作机制开始完善,音乐界开始普遍实行签约制、经纪人制、版权制,使音乐的发展更加正规、有序;唱片发行量大大增加,如李春波的《小芳》,发行量就达到200 万;流行歌曲广泛流行,如《涛声依旧》《走四方》《爱情鸟》《一封家书》等;一大批歌手脱颖而出,如高晓松、李春波、白雪、林依轮、甘萍等;流行音乐会大量举办;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受到重视,许多关于流行音乐的研讨会在各地举办。
大陆流行音乐在这一时期出现繁荣还有原因就是政府对港台流行音乐进行了管理和调控,对港台流行歌手演出市场、港台音响制品在大陆的出版发行等都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管理。
为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后,由于电视广播网络的逐渐普及, 国外的通俗音乐大肆入侵内地乐坛, 因此越来越多的音乐风格出现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大批年轻的歌手和很多时尚的原创歌曲,如周杰伦的《双截棍》、王力宏的《唯一》、刀狼的《情人》等, 与此同时, 网络歌曲也出现了, 如庞龙的《两只蝴蝶》、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等, 这个时期的通俗音乐总体地体现了一种多元化与融合性。
尤其是进入20世纪,通俗音乐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采用明快节奏和难以辨认的吐字发音的《甩葱歌》,龚琳娜的《忐忑》和萨顶顶的《万物生》等。
多种唱法的结合,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通俗歌曲的表现形式。
社会环境的需求、音乐本身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都为表演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对舞台艺术综合能力的把握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音乐风格的多变和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体现了中国流行音乐正逐步走向成熟,逐渐与世界流行音乐接轨。
通俗歌曲的多种唱法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将不同的演唱风格或演唱方法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好听的歌曲。
比较成功的典范有周杰伦和费玉清合作演唱的《千里之外》,这首歌就是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演唱风格结合在了一起;周杰伦和宋祖英合作演唱
的《辣妹子》更是将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
还有一种创新的表现形式在进年来受到广泛好评,就是以反串的形式进行演唱。
在这一领域表演突出并受到广泛好评的是李玉刚的反串,他的男唱女声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塑造十分逼真,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还有多种唱法共同演绎同一首歌曲的表演形式,如通俗与美声、民族、原生态共同演唱等方式。
虽然就今天看来,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地发展,但是相当于体系完整的欧美和韩国来说,中国通俗音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倾向于欧美音乐,还有韩国的音乐,这点从国外艺人来中国开演唱会的现场就有明显地表现。
他们所运用的音乐技术和理念,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研究,并且去借鉴, 例如在作曲、编配、演唱、台风等方面加以借鉴。
当然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糟粕, 其中的糟粕我们应该舍弃。
只要音乐人不停地进行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通俗音乐将会以自己独有的风格屹立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