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9
蛋白SDS-PAGE纯度鉴定与分子量测定一、原理:(1)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 -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 PAGE)简称SDS - PAGE。
用于蛋白纯度及蛋白质亚基相对分子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 Mr)测定。
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带有大量负电荷,与蛋白质结合后使蛋白质所带负电荷大大超过了天然蛋白质原有的负电荷,因而消除或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电荷的差异。
SDS 破坏蛋白质氢键、疏水键,引起蛋白质构象改变,使蛋白质-SDS复合物形状近似椭圆形,短轴相同(1.8nm),长轴与蛋白质分子量成正比。
因此,蛋白质—SDS复合物(SDS-denatured protein)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只与椭圆棒长度(蛋白质分子量)有关。
蛋白质的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MW:分子量;X:迁移率;k、b均为常数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其相对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2)分离效应: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电泳(continuous electrophoresis):采用相同孔径的凝胶和相同的缓冲系统不连续电泳(discontinuous electrophoresis):采用不同孔径的凝胶和不同缓冲体系连续PAGE: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不连续PAGE: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浓缩效应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由上、下两层凝胶组成,两层凝胶的孔径不同,上层为大孔径的浓缩胶,下层为小孔径的分离胶。
①浓缩效应:使样品在浓缩胶中被浓缩成一条窄带,然后再进入分离胶进行分离。
②电荷效应:分离胶中,蛋白质表面净电荷不同,迁移率不同。
SDS-PAGE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SDS-PAGE电泳是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纯度和数量等指标。
下面将就SDS-PAGE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介绍。
SDS-PAGE电泳的原理:SDS-PAGE电泳是一种基于PAG(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的矩阵上运行的直流凝胶电泳。
相对分子质量(MW)是以电泳迁移距离为单位来表示的。
蛋白质在PAG上被限制在孔道中运动,因此,蛋白质分子迁移距离与分子大小成正比。
通过使用外部标准,可以精确地将样品的迁移距离转换为分子量。
这种分离方法受到电荷和大小作用的影响,电势梯度使带电的蛋白质分子在凝胶中迁移。
SDS-PAGE电泳的过程:SDS-PAGE电泳的过程主要包括:样品加载、电泳和染色步骤。
(1)样品加载:样品的制备:蛋白质样品通常经过还原和变性,以便将所有蛋白质中的二硫键断裂并且在孔道中呈现线性的多聚蛋白质结构。
这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样品添加SDS缓冲液,然后在热水浴或高压下暴露于还原剂,例如2-硫代乙酸(DTT)或β-巯基乙酸(MEA)。
(2)电泳:将处理过的样品通过凝胶基质中的丝状孔道。
随着电场的施加,蛋白质会在SDS凝胶板上自由迁移,从而分离出蛋白系列。
(3)染色:电泳结束后,将凝胶板进行染色。
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银染、共染和Coomassie Brilliant Blue染色法。
SDS-PAGE电泳的应用:SDS-PAGE电泳广泛应用于研究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活性定量、纯度评估、亚基分离等方面。
其中,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是SDS-PAGE电泳的最主要应用之一。
通过将未知蛋白与已知分子质量蛋白一起电泳,可以通过线性回归计算未知标本的分子大小。
SDS_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实验报告: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一、实验目的通过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SDS-PAGE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它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性质,将蛋白质变性并带负电荷,使得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仅取决于相对分子质量,而与蛋白质的等电点、电荷性质无关。
通过比较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可确定待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器材:SDS-PAGE所需试剂包括丙烯酰胺、N-丙基甲基丙烯酰胺、过硫酸铵、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tris缓冲液、G250染料、乙醇等;器材包括电泳槽、制胶板、移液器、电泳仪、电源等。
2.制备标准蛋白样品:选择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标准蛋白样品,将其与G250染料混合,煮沸变性,冷却后作为标准蛋白样品。
3.制备样品:将待测蛋白质样品与G250染料混合,加入适量SDS-PAGE缓冲液,煮沸变性,冷却后作为待测样品。
4.制胶:将丙烯酰胺、N-丙基甲基丙烯酰胺、过硫酸铵、甘氨酸、tris缓冲液等混合,倒入制胶板中,插入样品梳子,静置凝固。
5.电泳:将凝胶放入电泳槽中,加入适量电泳液,将标准蛋白样品和待测样品分别加入对应的孔中。
打开电源,调整电流和电压,开始电泳。
6.染色和脱色:电泳结束后,将凝胶取出,用G250染料进行染色,然后进行脱色处理,以呈现清晰蛋白质条带。
7.相对分子质量测定:通过比较标准蛋白样品的迁移率和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样品,可确定待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结果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得到了SDS-PAGE凝胶电泳图谱,并测定了待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通过与标准蛋白样品的迁移率进行比较,发现待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0kDa。
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浓度的待测蛋白质样品在凝胶电泳图谱上的条带位置也存在差异,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
SDS-PAGE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SDS-PAGE垂直板型电泳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
2、学习并掌握SDS-PAGE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SDS-PAGE电泳法,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1.在蛋白质混合样品中各蛋白质组分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分子大小和形状以及所带电荷多少。
2.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SDS 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到电泳系统中能使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从而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
此时,蛋白质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分子量大小,而其它因素对电泳迁移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1、仪器:垂直板型电泳槽;直流稳压电源;50或100μl微量注射器、玻璃板、水浴锅,染色槽;烧杯;吸量管;常头滴管等。
2、原料:低分子量标准蛋白质按照每种蛋白0.5~1mg·ml-1样品溶解液配制。
可配制成单一蛋白质标准液,也可配成混合蛋白质标准液。
3、试剂:(1)分离胶缓冲液(Tris-HCl缓冲液PH8.9):取1mol/L盐酸48mL,Tris 36.3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
(2)浓缩胶缓冲液(Tris-HCl缓冲液PH6.7):取1mol/L盐酸48mL, Tris 5.98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
(3)30%分离胶贮液:配制方法与连续体系相同,称丙烯酰胺(Acr)30g 及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0.8g,溶于重蒸水中,最后定容至100ml,过滤后置棕色试剂瓶中,4℃保存。
(4)10%浓缩胶贮液:称Acr 10g及Bis 0.5g,溶于重蒸水中,最后定容至100mL,过滤后置棕色试剂瓶中,4℃贮存。
生化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名称:SDS - PAGE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作者:田景辉(201306230114)专业:生物工程指导教师:许培雅日期:2015.12.30组员:杨瑞徐巧妹尹彪程健刘嘉南目录一、实验介绍 (3)二、实验原理 (3)三、实验材料、试剂、器皿 (4)四、操作步骤 (5)五、注意事项 (7)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7)七、总结与建议 (8)八、术语表 (9)九、参考文献 (9)十、附录 (9)一、实验介绍1.实验目的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技术。
2.实验背景在实验一中,用100g新鲜酵母用甲苯自溶法、研磨法、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法进行了蔗糖酶的提取以及粗提取,得到初提取液A、热提取液B、乙醇提取液C。
最终得到9.0ml蔗糖酶初提取液。
实验二采用QAE-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柱层析法进行蔗糖酶的纯化,得到经线性阶梯洗脱的分离液D1和经阶梯梯度洗脱的分离液D2。
实验三采用苯基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进行进一步纯化,得到经2mol/L(NH4)2SO4的0.05mol/L Tris-HCl ph7.3 缓冲液洗脱的分离液E1和经2mol/L NaCl的0.05mol/L Tris-HCl ph7.3 缓冲液洗脱的分离液E2。
二、实验原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会与变性的多肽,并使蛋白带负电荷,由于多肽结合SDS的量几乎总是与多肽的分子量成正比而与其序列无关,因此SDS多肽复合物在丙稀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只与多肽的大小有关,在达到饱和的状态下,每克多肽可与1.4g去污剂结合。
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SDS-PAGE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目的了解SDS-PAGE垂直板型电泳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学习SDS-PAGE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技术实验原理SDS-PAGE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1. 在混合样品中各蛋白质组分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分子大小和形状以及所带电荷量。
2.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加入适量SDS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一定条件下,大多数蛋白质与之结合比为1.4g SDS/1g protein),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从而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之间原有的电荷差别。
此时特定蛋白质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其分子量大小,而其它因素对电泳迁移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 蛋白质分子量在15,000~200,000之间时,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数值线性相关: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的对数作图,可以获得一条标准曲线,而从未知蛋白质在相同电泳条件下的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其分子量。
实验设备与试剂垂直板型电泳槽直流稳压电源微量注射器移液器水浴锅染色槽烧杯试管滴管分离胶缓冲液(1.5 mol/L Tris-HCl, pH8.8):称取Tris 18.15g,加约80ml无离子水,用1 mol/L HCl调pH至8.8,无离子水定容至100ml,4℃保存浓缩胶缓冲液(0.5 mol/L Tris-HCl液, pH6.8):称取Tris 6g,加约60ml无离子水,用1 mol/L HCl调pH至6.8,无离子水定容至100ml,4℃保存凝胶贮液:称取丙烯酰胺(Acr) 29.2g及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 0.8g,重蒸水定容至100ml,过滤后置棕色试剂瓶于4℃保存10%浓缩胶贮液:称Acr 10g及Bis 0.5g,溶于重蒸水中并定容至100ml,过滤后置棕色试剂瓶于4℃保存10%SDS溶液:10g SDS加重蒸水定容至100ml,室温保存(低温下易析出结晶,用前微热,使其完全溶解)1%TEMED (四甲基二乙胺)10%过硫酸铵(AP):配制后分装,-20℃保存电泳缓冲液(Tris-Gly缓冲液pH8.3):称取Tris 6.0g,甘氨酸28.8g, SDS 1.0g, 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L染色液:0.25g考马斯亮蓝G-250,加入454ml 50%甲醇溶液和46ml冰乙酸即可脱色液:75ml冰乙酸,875ml重蒸水与50ml甲醇混匀实验步骤1. 安装夹心式垂直板电泳槽:夹心式垂直板电泳槽有很多型号,主要结构相同,且操作简单,不易泄漏。
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有多种,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
1. SDS-PAGE: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大小分离出来。
蛋白质在胁迫条件下与SDS形成复合物,其电荷密度相对一致,所以主要根据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迁移距离来估算其分子量。
2. SDS-PAGE-Western blotting:在SDS-PAGE的基础上,将分离出的蛋白质转移到聚合物膜上,并使用特异性抗体检测靶蛋白。
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标准品比较,可以推断目标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该方法通过将蛋白质与基质结合后,利用激光辐射将其离子化,并通过不同质荷比(m/z)的飞行时间分析获得蛋白质的质量/电荷比。
结合已知质量的标准品,可计算得到蛋白质的分子量。
4. 高效液相色谱-多角度光散射(HPLC-MALS):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蛋白质,并结合多角度光散射检测器,测量蛋白质溶液中散射光强的变化。
根据多角度光散射理论,计算出蛋白质颗粒的质量和大小分布,从而推断其相对分子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方法可能有其适用范围和准确性上的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条件进行评估。
SD9 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一、前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 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一种常用电泳技术。
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聚合过程由自由基催化完成。
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
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S)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 为加速剂。
在聚合过程中,TEMED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后者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同时甲叉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链间产生甲叉键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 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
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
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
浓缩胶是由 AP 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为的 Tris-HCl 。
分离胶是由 AP 催化聚合而成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 Tris-HCl 。
电极缓冲液是 Tris- 甘氨酸缓冲液。
2 种孔径的凝胶、 2 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浓缩的主要因素。
SDS是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试剂,它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
而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能使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键断裂。
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还原剂和 SDS后,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结合成蛋白-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电荷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
SDS-PAG一般采用的是不连续缓冲系统,与连续缓冲系统相比,能够有较高的分辨率。
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
2、掌握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方法。
3、运用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及染色鉴定。
l二、实验原理1、带电质点在电场中向带有异相电荷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电泳分类:移动界面电泳、区带电泳、稳态电泳。
其中区带电泳是在半固相或胶状介质上加一个点或一薄层样品溶液,然后加电场,分子在支持介质上或支持介质中迁移。
支持介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机械干扰和由于温度变化以及大分子溶液的高密度而产生的对流。
区带电泳早期使用不同的支持介质有滤纸、玻璃珠、淀粉粒、纤维素粉、海砂、海绵、聚氯乙烯树脂;以后有淀粉凝胶、琼脂凝胶、醋酸纤维素膜,现在则多用聚丙烯酰胺(PAGE)和琼脂糖凝胶。
2、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
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
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强还原剂能使半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与SDS分子按比例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结合大量的SDS,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间天然的电荷差异,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因此在进行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大小。
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实验报告:SDS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一、实验目的:通过SDS-技术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二、实验原理:SD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电泳分离技术。
在该技术中,蛋白质样品与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还原剂混合后,加热可以使蛋白质完全还原并且与SDS结合,形成具有负电荷的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在电场中按照其分子质量大小被分离。
蛋白质样品在SDS-中首先经过堆胶,即在样品中添加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质被沿着凝胶的宽度扩散,形成连续的蛋白质稜。
然后,电泳阶段开始,电场通过凝胶,带动带电的蛋白质稜向阳极迁移。
三、实验步骤:1.准备SDS-电泳胶液:根据使用说明配制3种浓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胶液,即5%堆胶胶液、12%分离胶液和4%扩散胶液。
2. 准备样品:取相应的蛋白质样品,如细胞裂解液,将其与试剂R (含有30%甘油和2%β-巯基乙醇酰胺)和Laemmli试剂混合,以加热破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3.堆胶:将堆胶胶液慢慢注入电泳槽中,留出足够的空间来注入分离胶液。
4.加载样品:在样品孔中加入相应数量的样品、分子量标记和模板。
5.电泳:将电泳槽连接到电源,调节电压,使电流保持稳定。
首先进行堆胶阶段,然后切换到电泳阶段,直至蛋白质移动到凝胶底部。
6. 凝胶染色:取下凝胶,用凝胶染色剂对凝胶进行染色。
一般常用染色剂有银染和Coomassie蓝染。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描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后,我们观察到在凝胶上出现了多条蛋白质条带,每条条带代表一个蛋白质。
条带的颜色越深,表示其含量越多。
通过与分子量标记的对照,可以确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实验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可以通过标准曲线法来计算,即通过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标准品的移动距离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来推断未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通过SDS-技术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具有许多优点:能够同时分离多个蛋白质;能够对蛋白质进行集中分析;精确测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群体分子质量等。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原理
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技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SDS-PAGE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蛋白样品的准备:将待测蛋白样品与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使蛋白质表面被负电荷包裹。
2. 样品加载和电泳过程:将蛋白样品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中的孔洞中。
通常采用垂直电泳方式进行,将正电极和负电极连接至凝胶两端,通过电场使蛋白质向电泳方向迁移。
3. 分子分离:在电泳过程中,由于SDS的存在,样品中的蛋白质被完全解聚并带负电荷,使每个蛋白质分子的移动速率只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较小的蛋白质能够在凝胶中更快地迁移,较大的蛋白质则移动速率较慢。
4. 染色和可视化:电泳结束后,使用染色剂(如Coomassie蓝染色剂)将蛋白质染色,使其可见。
通过测量蛋白质在凝胶上的迁移距离,可以估计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总结:SDS-PAGE利用SDS使蛋白质解聚并带负电荷,在电泳过程中按照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通过染色和测量蛋白质的迁移距离来估计其相对分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