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10
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
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关联分子的组成、绝对结构等化学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氨基酸含量分析、蒸馏法、双杂质定量法、穆斯堡定律、电泳法、电晶体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1、氨基酸含量分析是分析蛋白质分子量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依靠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根据其组成比例结合穆斯堡定律,来计算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
2、蒸馏法的原理是依靠蛋白质的分子量与其溶解度成反比,通过改变溶解度进行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
3、双杂质定量法是指利用双重折射定量痕量并加上溶解度分析,来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的大小
4、穆斯堡定律指的是将蛋白质结合其底物、激素等特定分子特定比例共存时,通过蛋白质分子质量计算法或重量法,得到蛋白质分子质量的大小
5、电泳法是指用可吸收光谱法来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利用穆斯堡定律的原理,对蛋白质的分子量在空间形状上进行分析
6、电晶体谱法是通过电晶体技术分析实施蛋白质质量测量,在电晶体条件下,分子会向模式堆叠成固体,并通过电晶定质量的测定方法,得到蛋白质分子质量的大小
7、最后,气相色谱法是指通过批处理和连续样品处理结合色谱技术,来分析蛋白质大小并计算其质量。
以上就是几种常用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的方法,此类方法大多利用一定原理来实现,在蛋白质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检验蛋白质的方法及现象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有:1、分子量测定法:通过把蛋白质以某种介质流动,使其迅速穿越一定粒径的离子交换层,然后采取液相色谱法测定相应蛋白质的分子量,从而求出特定蛋白质的特征分子量。
2、凝胶电泳:是将蛋白质在 LED-偶联法分子量鉴定,是采用激光电子捕获和驱动,蛋白质和急性偶联物组合结合,以生产一种特殊的类聚多糖化合物,达到电泳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3、蛋白质的细胞测定:通过把蛋白质放到不同浓度的离子条件下,以细胞技术手段测定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可被抑制的性能。
4、体外模拟实验:将不同比例的蛋白质与某种固定化剂混合,模拟体内条件,以测定蛋白质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5、放射性标记:把蛋白质结合放射性标记的药物标记物,然后使用凝胶电泳,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测定放射性标记的标记物显示的服用蛋白质的分布和定量,从而评价蛋白质的质量。
6、 DNA 分子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把蛋白质代谢到个体 DNA 分子中,测试DNA 分子的碱性度,判断蛋白质含量。
7、蛋白质安定性分析:利用数据库软件(如Bridge),研究蛋白质在体外条件及温度、pH值、盐浓度、有机溶剂含量及催化剂等共表征环境中作用时,结构安定性的变化。
蛋白质性现象:1、可均质性降解及易损质:蛋白质对热、酸、碱、抗生素等有不同的稳定性,受物理化学作用的刺激,无论是天然的还是添加的成分,均可使其酶聚及脱氨键,影响溶解性。
2、亲和性:蛋白质分子由于其胞内的环境不同,构成不同的分子结构状态,各种实验条件的变化,均会影响蛋白质的亲合力,从而导致其亲合性的变化。
3、可流动性:蛋白质分子和结构会受到它们离子和结构性结合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当环境条件改变时,蛋白质分子之间的排斥力发生增大,从而减少可流动性。
4、免疫原性:由于蛋白质本身的分子结构和结合特性,出现不可逆的结构变化尤其是连锁反应,导致其免疫原性大大增强,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
5、细胞毒性: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被细胞直接吸收,可抑制细胞的生理和代谢活动,使细胞破坏,从而产生细胞毒性。
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
《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
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互作关系。
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主要有电泳、沉淀和放射免疫测定等。
电泳是最常用的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它通过将蛋白质电泳到电泳凝胶板上,然后将凝胶板置于电压场中,使蛋白质在凝胶中移动,根据蛋白质在凝胶中的移动距离来测定其相对分子量。
沉淀法是另一种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它是通过将蛋白质溶液与沉淀剂混合,使蛋白质沉淀,然后测定沉淀物的质量来计算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放射免疫测定是一种特殊的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它是通过将蛋白质混合物接种到动物体内,使其产生免疫反应,然后收集抗体,测定抗体的浓度来计算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以上是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几种方法,它们都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互作关系。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的比较蛋白质分子量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所包含的氨基酸数量和分子量之和。
确定蛋白质分子量对于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多种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
本文将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凝胶电泳法、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
1. 紫外吸收光谱法:该方法基于蛋白质中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吸收紫外光的特性,通过测量蛋白质在280nm处的吸光度来估计蛋白质的分子量。
该方法简单、快速,不需要额外的标准物质,适用于大多数蛋白质的分子量估计。
然而,该方法对蛋白质中其他吸光物质的影响较大,且误差较大,无法提供高精度的分子量测定结果。
2.凝胶电泳法:凝胶电泳法是常用的分离和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方法,主要包括SDS-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使用表面活性剂SDS使蛋白质在电场中具有相同的负电荷,根据蛋白质迁移速度的不同来估计其分子量。
通过聚丙烯酰胺分子筛效应,使蛋白质根据其分子量大小迁移至不同位置。
凝胶电泳法可以提供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准确的分子量测定结果,但需要标准物质来建立标准曲线。
3.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分子在质谱仪中形成的离子质量和丰度信息来分析蛋白质分子量的方法。
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质谱(LC-ESI-MS)。
质谱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分辨率和准确性,可以同时测定多个蛋白质的分子量,并且还可以提供蛋白质的部分序列信息。
然而,质谱法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通常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数据解析。
4.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核自旋来分析分子结构和构象的方法。
对于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核磁共振法通常使用质子核磁共振(^1H-NMR)或碳核磁共振(^13C-NMR)。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测量蛋白质中的原子数量,并通过相应的核磁共振谱图来确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核磁共振法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和分辨率,但对于大多数蛋白质来说,需要大量的纯化样品,并且数据分析相对复杂。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目前,蛋白质分子量测定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四种:年度法、凝胶过滤层析法、凝胶电泳法和凝胶渗透色谱(GPC)法。
一、粘度法一定温度条件下,高聚物稀溶液的粘度与其分子量之间呈正相关性,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增大。
通过测定高聚物稀溶液粘度随浓度的变化,即可计算出其平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
该方法操作简单、设备价格较低,通常不需要标准样品,但无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
粘度法所需设备:恒温槽、乌倍路德粘度计。
二、凝胶过滤层析法在凝胶色谱柱中,分子量不同的聚合物分子,由于其渗入凝胶微孔的能力不同而在柱中得以分离。
分子量较大的分子,渗入凝胶微孔较浅,随洗脱液流动速度较快,因而先流出色谱柱;相反,分子量较小的聚合物分子后流出。
通过测定从进样到聚合物分子流出色谱柱期间流过凝胶柱的洗脱液的体积,并与标准样品比较,即可计算聚合物的分子量,并估算其分子量分布。
凝胶层析技术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样品用量少,而且有时不需要纯物质,用一粗制品即可,目前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凝胶层析法测定分子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pH6—8的范围内,线性关系比较好,但在极端pH时,一般蛋白质有可能因变性而偏离。
糖蛋白在含糖量超过5%时,测得分子量比真实的要大,铁蛋白则与此相反,测得的分子量比真实的要小。
凝胶过滤层析法所需设备:层析柱、紫外分光光度计。
三、SDS-凝胶电泳法SDS是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简称,它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到电泳系统中能使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在一定条件下,大多数蛋白质与SDS的结合比为1.4gSDS/1g蛋白质),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从而使其电泳迁移率只取决于分子大小这一因素,于是根据标准蛋白质分子量的对数和迁移率所作的标准曲线,可求得未知物的分子量。
SDS-凝胶电泳法是目前蛋白质分子量测定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实验成本较低,仪器设备也相对很简单,一套电泳装置即可。
蛋白质 分子量 色谱
蛋白质的分子量可以通过色谱法进行测定。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混合物的技术,它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实现分离。
在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中,常用的色谱技术是凝胶过滤色谱(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GFC)和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凝胶过滤色谱是一种基于分子筛原理的色谱技术,它使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的凝胶作为固定相,通过分子量大小的差异来分离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通过凝胶孔时,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会更容易进入凝胶孔中,而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则会被排除在凝胶孔外,从而实现分离。
通过测量蛋白质的洗脱时间和分子量标准品的洗脱时间,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分子量。
高效液相色谱则是一种基于吸附-解吸原理的色谱技术,它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柱作为固定相,通过蛋白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蛋白质。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可以通过测量其保留时间和分子量标准品的保留时间来计算。
蛋白质的分子量通常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因为蛋白质
分子在溶液中的构象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分子量的测量结果。
因此,在使用色谱法测量蛋白质分子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色谱条件和分子量标准品,并进行适当的校正和验证。
实验一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凝胶层析法一、原理凝胶层析法也称分子筛层析法,是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的多孔凝胶作固定相的层析技术。
当混合物随流动相经过凝胶层析柱时,其中各组分按其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的技术。
该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样品回收率高。
凝胶是一种不带电的具有三维空间的多孔网状结构、呈珠状颗粒的物质,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及筛孔的直径均匀一致,像筛子,小的分子可以进入凝胶网孔,而大的分子则排阻于颗粒之外。
当含有分子大小不一的蛋白质混合物样品加到用此类凝胶颗粒装填而成的层析柱上时,这些物质即随洗脱液的流动而发生移动。
大分子物质沿凝胶颗粒间隙随洗脱液移动,流程短,移动速率快,先被洗出层析柱;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凝胶网孔进入颗粒内部,然后再扩散出来,故流程长,移动速度慢,最后被洗出层析柱,从而使样品中不同大小的分子彼此获得分离。
若分子大小介于上述完全排阻或完全渗入凝胶的物质,则居二者之间从柱中流出。
总之,各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分子,最终由于它们被排阻和扩散的程度不同,在凝胶柱中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也不同,从而彼此可以分离开来。
将凝胶装在柱后,柱床体积称为“总体积”,以Vt表示。
实质上Vt是由Vo,Vi与Vg三部分组成,Vo称为“孔隙体积”或“外水体积”,即存在于柱床内凝胶颗粒外面空隙之间的水相体积,相应于一般层析法中柱内流动相的体积;Vi为内体积,即凝胶颗粒内部所含水相的体积。
Vg为凝胶本身的体积。
洗脱体积(Ve)与Vo与Vi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e=Vo+KdVi。
式中Ve为洗脱体积,自加入样品时算起,到组分最大浓度(峰)出现时所流出的体积;Kd为样品组分在二相间的分配系数,也可以说Kd是分子量不同的溶质在凝胶内部与外部的分配系数。
它只与被分离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凝胶颗粒孔隙的大小分布有关,而与柱的长度粗细无关,也就是说它对每一物质为常数,与柱的物理条件无关。
Kd可通过实验求得,上式可以改写为:Kd=(Ve-Vo)/Vi。
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
相对分子量(Mw)是衡量蛋白质大小和形式,用来契合蛋白质之间的比较。
它可以被定义为某种蛋白质的分子重量除以其他某种蛋白质的分子重量的比例。
相对分子量的测定是有效的方法来确定蛋白分子的特定结构,因为它可以帮助有效地比较和分析多种蛋白分子之间的量,分子形式和结构。
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测定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一是电泳分析技术。
所谓电泳,就是将带有指定电荷的蛋白质投入到一种凝胶中,然后在电场作用下移动,和分割不同W,相对分子量的蛋白质。
这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方式来测量蛋白质相对分子量。
二是分光光度法。
这是一种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来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先进技术,利用一种称为非相对质谱的先进仪器,以固态的质谱图显示和确定不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三是双向电泳。
这是一种用于测量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灵活的技术,利用双向凝胶中的使用双向电场来分离不同的蛋白质。
它利用不同的电场,可以准确地测定蛋白质之间的区别,并准确确定相对分子量。
最后,细胞分解技术也可以用来测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测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而且还可以用来测量已有的蛋白质的完整性和数量,以用来研究特定的蛋白质性质。
通过以上所提及的几种方法,来测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使科学家们能够有效地了解蛋白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蛋白质的研究。
它们也有助于确定新的蛋白质结构降解途径和深入研究该领域者关心的各种问题。
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常用方法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常用的方法有三种:沉降分析法、凝胶过滤法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其基本原理如下:(1)沉降分析法:又叫超速离心法。
蛋白质溶液经高速离心分离时,在离心场的作用下蛋白质分子下沉,沉降速度与蛋白质颗粒大小成正比,应用光学方法观察离心过程中蛋白质颗粒的沉降行为,可判断出蛋白质的沉降速度。
根据沉降速度求出沉降系数(以s表示),即单位离心场的沉降速度。
将沉降系数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M=RTs/D(1-Vρ)式中:R——气体常数(8.314×107);T——绝对温度;D——扩散系数;V——蛋白质分子的偏微比容(即无限大体积的溶液中加入1g蛋白质时溶液所增加的体积);ρ——溶剂密度[20℃时每毫升的质量(g)];s——沉降系数;M——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凝胶过滤法:又称分子筛层析法。
此法是在层析柱中装入葡聚糖(如Sephadex)凝胶,这种凝胶颗粒具有大量微孔,这些微孔只允许较小的分子进入,而大于胶粒微孔的分子则不能进入胶粒而被排阻。
当用洗脱液洗脱时,被排阻的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先被洗脱下来,分子量小的后下来。
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混合物上柱,洗脱,根据洗脱峰位置量出各种蛋白质的洗脱体积,然后用分子量的对数为横坐标,以洗脱体积为纵坐标,制作标准曲线。
测定时,根据紫外检测洗脱峰位置,量出待测样品的洗脱体积,由标准曲线可查出其分子质量。
(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蛋白质在普通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电泳速度取决于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和所带的电荷。
而SD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此不同。
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可使蛋白质变性并解离成亚基。
当蛋白质样品中加入SDS后,SDS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使蛋白质分子带上大量的负电荷,并且使蛋白质分子形状都变成长椭圆棒状,从而消除了蛋白质分子之间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差异。
这样电泳的速度只取决于蛋白质分子质量的大小。
走进蛋白质的微观世界:详解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多种方法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分子之一,扮演着调节生命活动的关键角色。
了解蛋白质的分子量对于理解其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蛋白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测定其分子量一直是生物药物领域的挑战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多种方法,为您揭示蛋白质微观世界的奥秘。
1.SDS-PAGE电泳法。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蛋白质溶液与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还原剂混合,使蛋白质变性并带负电荷,然后将其分离在凝胶中。
根据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迁移速度,可以估计其分子量。
2.小角X射线散射法。
小角X射线散射(SAXS)是一种高级的技术,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结构。
通过照射蛋白质样品并测量散射的X射线,可以获得关于蛋白质的结构信息。
结合其他技术,如晶体学和核磁共振(NMR),SAXS可提供关于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宝贵信息。
3.质谱法。
质谱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方法,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其中,基于时间飞行(TOF)质谱和质荷比(m/z)测量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将蛋白质样品与基质混合,并通过激光脉冲使其电离,可以测量蛋白质离子的质量和荷质比,从而得出其分子量。
4.胶体浊度法。
胶体浊度法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方法。
基于蛋白质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胶体粒子导致光的散射,可以测量光的强度来估计蛋白质的分子量。
这种方法在工业中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质量控制和纯化过程中。
5.分子排斥色谱法。
分子排斥色谱(SEC)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在柱子上分离的方法,可用于测定其分子量。
蛋白质样品在分子量标准物质中的作用下,根据大小进行分离。
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会较快地通过柱子,而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会较慢。
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待测蛋白质的分子量。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们能够准确地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进而揭示其功能和结构。
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
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一般有以下几种:
1. SDS-PAGE:SDS-PAGE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
首先,将蛋白质样品与SD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热处理使其具有带负电荷,然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电泳分离。
由于SDS使蛋白质分子呈现均匀的线性形态,电泳时会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形成不同的带。
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标准品比较,可以确定待测蛋白质分子量。
2. 基于质谱的方法:质谱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常用方法是质谱分析(如质谱摄谱法或飞行时间质谱法)。
该方法将蛋白质样品经过解析后,通过对产生的质谱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蛋白质的质量/电荷比(m/z)信息。
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比对,可以推断待测蛋白质的分子量。
3. 整体流动测定法:整体流动测定法是一种通过测量蛋白质在流体中的行为进行分析的方法。
其中,动态光散射与色散数据被用于推导一些与蛋白质分子量相关的参数。
这些参数可用于估算待测蛋白质的分子量。
4. 其他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于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如凝胶过滤法、凝胶渗析法、次级结构分析等。
这些方法根据蛋白质分子量对物质在某种条件下的行为差异进行分析和测定。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方法可能在操作步骤和条件上有所差异,因此在选择和应用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实验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
蛋白质的分子量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最为重要的有机物之一,其分子量是评价蛋白质性质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蛋白质的分子量通常用dalton(Da)或kilo dalton(kDa)来表示,其中1kDa等于1000Da。
本文将从蛋白质分子量的定义、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蛋白质分子量的定义蛋白质分子量是指一个蛋白质分子中所有氨基酸残基的相对分子量之和。
每个氨基酸残基都有一个相对分子量,这些相对分子量加在一起就得到了整个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量。
二、测定方法1. SDS-PAGE法SDS-PAGE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使样品中的所有蛋白质带有同等数量的电荷,从而使它们在电场作用下按照大小排列成带状图谱。
通过与已知相对分子量的标准品比较,可以确定样品中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2.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
该方法将蛋白质分子离子化后,通过质谱仪测定其离子的质荷比,从而计算出其相对分子量。
3. 其他方法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方法,如凝胶过滤色谱法、反射光谱法等。
三、影响因素1. 氨基酸序列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量。
例如,含有大量重氮酸(D)和丙氨酸(P)残基的蛋白质相对分子量较低。
2. 翻译后修饰翻译后修饰可以改变蛋白质中氨基酸残基的性质和数量,从而影响其相对分子量。
例如,磷酸化会增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3. 聚合状态某些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形成聚合体,其相对分子量会随着聚合体的大小而增加。
四、意义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是评价蛋白质性质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相对分子量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和结构特点。
例如,小分子量的蛋白质通常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和可溶性,而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则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复杂结构。
总之,蛋白质分子量是评价蛋白质性质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验十七蛋白质分子量测定——凝胶过滤层析法一、目的:(1)初步掌握利用凝胶层析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
(2)学习用标准蛋白质混合液制作V e,K av对1gM r的“选择曲线”以及测定未知蛋白质样品分子量的方法。
二、原理:凝胶层析法(即凝胶过滤法,gel filtration)是利用凝胶把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分离开的一种方法,又叫做分子筛层析法(molecular sieve chromatography),排阻层析法(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凝胶本身是一种分子筛,它可以把分子按大小不同进行分离,好象过筛可以把大颗粒与小颗粒分开一样。
但这种“过筛”与普通的过筛不一样。
将凝胶颗粒在适宜溶剂中浸泡,使充分吸液膨胀,然后装入层析柱中,加入欲分离的混合物后,再以同一溶剂洗脱,在洗脱过程中,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而沿凝胶颗粒间的空隙最先流出柱外,而小分子可以进入凝胶内部,流速缓慢,以致最后流出柱外,从而使样品中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得到分离。
分离过程中的示意见图17-1。
凝胶是由胶体溶液凝结而成的固体物质,不论是天然凝胶还是人工合成凝胶,它们的内部都具有很微细的多孔网状结构。
凝胶层析法常用的天然凝胶是琼脂糖凝胶(agarose gel,商品名Sepharose),人工合成凝胶是聚丙烯酰胺凝胶(商品名为Bio-gel-P)和葡聚糖(dextran)凝胶,后者的商品名称为Sephadex型的各种交联葡聚糖凝胶,它是个有不同孔隙度的立体网状结构的凝胶,不溶于水,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7-2所示。
这种聚合物的立体网状结构,其孔隙大小与被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有相应的数量级。
在凝胶充分溶胀后,交联度高的,孔隙小,只有相应的小分子可以通过,适于分离小分子物质。
相反,交联度低的孔隙大,适于分离大分子物质。
利用这种性质可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
为了说明凝胶层析的原理,将凝胶装柱后,柱床体积称为“总体积”,以V t(total volume)表示。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
怎么知道蛋白的分子量
蛋白质分子质量或称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是指蛋白质所含的各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是蛋白质的重要理化参数,也是蛋白质鉴定必不可少的内容。
如果想知道蛋白的分子质量,就要对其进行测定,那么测定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的方法有哪些呢?。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进步,衍生了很多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方法,如化学法、渗透压法、凝胶色谱法、聚丙烯凝胶电泳法、沉降法、光散射法以及质谱法等,其中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基于质谱的方法是鉴定蛋白质分子质量最常用的方法。
凝胶渗透色谱主要利用凝胶色谱柱将大小、体积不同的蛋白质分子进行分离,并依次进入浓度检测器进行分析,可得到蛋白体积(Ve)与蛋白浓度的凝胶色谱图,再借助GPC校正曲线可以将Ve转换成相对分子质量M,从而实现蛋白混合物中各组
分的相对分子质量鉴定。
质谱法主要利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进行蛋白分子量分析。
质谱法相比其他方法存在明显的优势,只需要少量的蛋白样品即可检测,且检测结果分辨率和准确性更高,能测量的分子量范围更广,因此更适合复杂蛋白混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使用目前分辨率和灵敏度最高的Obitrap Fusion Lumos质谱仪,结合nanoLC-MS/MS纳升色谱提供快速精确的蛋白质分子质量测定,欢迎免费咨询。
蛋白质总分子量测定的方法有哪些?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功能分子,其总分子量对于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总分子量的准确测定为生物研究、生物医学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信息。
本文将介绍蛋白质总分子量测定的方法,包括质谱分析、凝胶电泳和色谱技术,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应用领域的优势和适用性。
1.质谱分析。
质谱分析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方法,可用于准确测定蛋白质总分子量。
质谱仪器通过测量蛋白质样本中离子的质量和质荷比,根据离子质量与电荷之比推算蛋白质的分子量。
质谱分析方法包括飞行时间质谱(TOF)、离子阱质谱和多重四极杆质谱(MS/MS)等。
质谱分析具有高分辨率、高准确性和高通量的优势,适用于复杂蛋白质样本的分子量测定。
2.凝胶电泳。
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方法,可用于估算蛋白质总分子量。
常见的凝胶电泳方法包括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在PAGE中,蛋白质根据其分子量在凝胶中进行分离,通过与标准分子量蛋白进行比较,可以大致估算样品中蛋白质的总分子量。
凝胶电泳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常用于初步估算蛋白质总分子量。
3.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是一类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方法,也可用于蛋白质总分子量的测定。
例如,凝胶渗透色谱(GP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
在GPC中,蛋白质在固定相中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通过与标准分子量蛋白进行比较,可以推测样品中蛋白质的总分子量。
HPLC则利用流动相中的梯度洗脱和不同色谱柱的分离能力,实现蛋白质的分离和分析。
4.方法选择和综合应用。
不同的方法在蛋白质总分子量测定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质谱分析提供高精确度和高通量,适用于复杂蛋白质样本的精确测定。
凝胶电泳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快速估算蛋白质总分子量。
色谱技术在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方面具有优异的分辨能力和灵敏度。
蛋白质总分子量的准确测定对于生物研究、生物医学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