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与孕期监护
- 格式:ppt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30
孕妇的“自我监护”所谓“自我监护”,意思说由孕妇本人和家属(主要是丈夫)亲自观察胎儿的安危,以弥补定期产前检查的不足。
可以做到的监护工作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数胎动。
这件事只有孕妇能办到。
多数孕妇要到妊娠18~20周时才觉察胎动。
起初胎动每小时约3~5次;随妊娠的进展,胎动次数逐渐增加,在怀孕28~32周时达高峰;至怀孕38周后又逐渐减少。
昼夜之间,胎动的次数有变化。
通常上午8~12时,胎动均匀,以后逐渐减少;下午2~3时,胎动最少;至晚上8~11时,胎动频繁。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胎儿由胎盘获得氧气与营养物质而排出二氧化碳与体内代谢产物。
如果胎盘功能减弱,不能供应足够的氧气与营养物质,胎儿唯有减少活动以减少氧与能量的消耗。
因此,通过数胎动可了解胎儿的宫内处境和判断胎盘功能。
具体方法是在每天早、中、晚固定一个最方便的时间,数3次胎动,每次1小时。
再将3次胎动数加起来,乘以4,即得12小时的胎动数。
如果自测胎动开始得早,孕妇自然而然会摸出一个常数,以此为标准来自行监护胎儿在宫内的安危。
要是直到妊娠后期才进行胎动计数,那么,一般认为胎动少于10次/12小时,提示胎儿宫内缺氧。
一旦发现胎动减少,应立即就诊检查。
需知虽然胎动从减少至消失往往还有数天至1周时间,但也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胎动骤然消失。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胎动完全停止到胎心音消失不会超过24~48小时。
假如,未能抓住这个关键时刻,结局将会怎样,可想而知。
第二项,听胎心。
这件事最好由准爸爸承担。
胎心音系双音,犹如钟表的“滴答”声,声音清脆,节律整齐,速率较快,每分钟120~160次。
胎心位置因胎位而异。
如是头位,胎儿头朝下,在孕妇脐孔的右下方或左下方听。
若为臀位,胎儿臀在下,那就在孕妇脐孔的右上方或左上方听。
要是横位,在孕妇的脐部听。
家属当然不会摸胎位,不过,没关系,只要孕妇记得医生检查时所说的胎位,是在哪个部位听取胎心的,依样画葫芦即可。
产前胎儿监护实践指南(2021年版)解读产前胎儿监护的目的是降低死胎及死产的风险。
胎心监护、实时超声及脐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监测已经作为产前胎儿监护的主要技术运用于胎儿健康状况评估。
产前胎儿监护已常规应用于已经存在母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已出现妊娠相关并发症(如胎儿生长受限等)的孕妇发生胎儿死亡风险的评估。
基于此,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于2021 年发布了《产前胎儿监护实践指南(2021 版)》[1],以替代之前2014年版,旨在对产前胎儿监护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管理和指导。
1 产前胎儿监护技术1.1胎动评估孕妇自觉胎动减少可能是胎儿死亡的征兆之一[2]。
因此,胎动作为产前胎儿监护的有效方法之一,孕妇可将其作为自我评估胎儿宫内情况的有效方法。
解读:临床上存在多种胎动计数方法。
ACOG提出了2种胎动评估的方法:(1)孕妇取侧卧位[3],2h内胎动计数≥10次为满意。
(2)指导孕妇每周进行3 次,每次1h的胎动计数,确定胎动次数的基线水平,胎动计数达到或超过基线水平为满意[4]。
无论采用何种胎动计数方法,若胎动未达到满意计数,则需进行进一步的胎儿监护。
值得注意的是,一项涵盖5 项随机对照试验及纳入超过45 万名胎儿的荟萃分析发现,接受胎动评估(胎儿踢腿计数法)与未接受胎动评估的孕妇围产期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胎动评估组的围产期死亡率为0.54%(1252/229 943),非胎动评估组为0.59%(944/159 755)。
两组的围产期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然而,胎动评估组在早产率、引产率及剖宫产率略高于非胎动评估组,分别为7.6%vs. 7.1%、36.6% vs. 31.6%、28.2% vs. 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需要更多的研究确定胎动评估是否有益,此外,还需警惕胎动评估所致的医源性分娩干预对母胎造成的危害[5]。
1.2 宫缩应激试验(CST)CST以胎心率对宫缩的反应为基础。
孕期监护一、产前检查时间首次产前检查的时间应从确诊怀孕开始。
首次产前检查未发现异常者,应于妊娠20周起进行产前系列检查,于妊娠20~36周期间每4周检查一次,自妊娠36周起每周检查一次,即于妊娠20、24、28、32、36、37、38、39、40周,共做产前检查9次。
凡属高危孕妇,应酌情增加产前检查次数。
二、孕期营养在孕期增加营养,关键在于所进食物应保持高热量,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要注意避免营养过剩(引起巨大儿——超过3.5kg 和微量元素过剩引起的中毒反应)1、能量通过孕期体重来监测能量摄入状况,正常孕妇体重增长表:10周2.5斤;14周5斤;16周7斤;18周10斤;20周12斤;22周14周;24周16斤;26周17.5斤;28周20斤;30周22斤;32周24斤;34周26斤;36周28斤;38周30斤;40周33斤;每周体重增长应控制在1斤左右。
2、蛋白质在孕4~6个月期间,孕妇进食蛋白质每日应增加15g,在孕7~9个月期间,每日应增加25g。
若在孕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造成胎儿包细胞分化缓慢,导致脑细胞总数减少,影响智力。
优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如肉类、牛奶、鸡蛋、奶酪、鸡肉和鱼,尤其是牛奶。
3、糖类主要供给热量,孕中期(13~27周)以后,每日进主食0.4~0.5kg,可以满足需要。
4、微量元素(1)铁给孕妇和胎儿提供血红蛋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膳食中的铁供应量为28mg,比较难从膳食中的到补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铁剂。
(2)钙胎儿生长的重要元素,孕期增加钙的摄入,以保证孕妇骨骼中钙不致因满足胎儿对钙的需要而被大量消耗。
营养学会建议自孕期16周每日摄入钙1000mg,于孕晚期增至1500mg,牛奶和奶制品中的易被吸收,应多饮用,可按牛奶配方的钙含量来计算。
(3)锌若孕妇妊娠后3个月摄入锌不足,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矮小症、流产、性腺发育不良、皮肤病等。
推荐孕妇于孕3个月后,每日从饮食中补锌20mg。
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孕产妇健康管理社区卫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负责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其中包括对孕产妇的关怀和辅导。
孕产妇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她们度过孕期和产后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并确保母婴的健康。
一、早期孕产妇健康管理在孕产妇怀孕早期,社区卫生工作者应提供以下服务:1. 孕妇健康教育:向孕妇提供关于怀孕期间的饮食、营养、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指导,以确保她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2. 产前体检:帮助孕妇进行产前体检,监测孕妇的体重、血压、血糖和其他生理指标,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
3. 孕期妊娠反应缓解:对于孕妇出现的孕吐、疲劳等不适症状,提供相应的缓解措施和建议。
4. 孕妇心理支持:了解孕妇的情绪变化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帮助她们应对焦虑、紧张和情绪波动等问题。
二、产前期孕产妇健康管理在孕产妇进入产前期时,社区卫生工作者需要提供以下服务:1. 产前检查和孕期监护:进行详细的产前检查,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状态,包括监测子宫收缩情况、胎动频率等,并随时关注孕妇的健康状况。
2. 分娩准备指导:向孕妇提供分娩准备的指导,包括分娩过程的了解、麻醉方法的介绍、产后护理等方面的知识。
3. 预防孕产妇并发症:对于产前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常见的孕产妇并发症,进行早期发现和介入,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和指导。
4. 助产知识传授:向孕妇提供有关分娩过程中的呼吸法、产后恢复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孕妇增强分娩的信心和准备。
三、产后期孕产妇健康管理在孕产妇进入产后期后,社区卫生工作者应提供以下服务:1. 产后恢复指导:向产妇提供产后恢复的指导,包括腹肌运动、乳房护理、饮食调理等方面的知识,促进产后身体的恢复。
2. 产后抑郁筛查:定期进行产后抑郁筛查,及早发现和干预产妇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3. 母乳喂养支持:提供关于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支持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解答产妇在喂养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4. 定期随访:定期与产妇沟通和随访,了解她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及时解答问题和提供帮助。
产科患者产前检查护理技术要点详解产前检查(antenatal care)是孕期监护的重要内容,分为首次产前检查及复诊产前检查。
首次产前检查包括病史采集、全身检查、产科检查(腹部检查、骨盆测量、阴道检查及肛门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
复诊产前检查包括了解孕妇前次检查后有无异常情况(阴道流血、头痛、眼花、下肢水肿等)、测量孕妇血压及体重、检查有无下肢水肿或其他异常、检查胎心率、胎儿大小、胎位、胎动及羊水量,进行尿蛋白的检查以及进行卫生宣教并预约下次复诊日期。
【适宜时间】首次产前检查应从确诊妊娠时开始。
若检查后未发现异常者,复诊产前检查应于妊娠20 ~36周期间每4周1次,自妊娠36周开始每周1次,即分别于妊娠20周、24周、28周、32周、36周、37周、38周、39周、40周共9次。
若首次产前检查发现异常或确认为高危孕妇,应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检查准备】1.孕妇准备向孕妇解释产前检查的意义、必要性及操作内容。
孕妇应心情平静,呼吸平稳。
2.物品及环境准备物品有骨盆测量器、无弹性塑料软尺、血压计、体重秤、无菌手套、听诊器或多普勒胎心听诊仪。
检查室内温暖应适宜。
备有屏风保护孕妇隐私。
【检查方法】1.全身检查观察孕妇精神状态、营养发育、体型及步态。
测量孕妇身高、体重、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搏;检查有无心、肺、肝等脏器异常及下肢水肿;检查脊柱与下肢有无畸形,乳房发育、乳头大小及有无凹陷。
正常情况下,血压不应超过140/90mmHg。
妊娠晚期体重每周增加不应超过500g;可出现踝部及小腿水肿,休息后可消退。
2.腹部检查产科检查前孕妇应排空膀胱仰卧于检查床上,头部稍垫高,露出腹部,双腿略屈曲分开,放松腹肌。
检查者立于孕妇右侧,通过视诊、触诊及听诊检查孕妇及胎儿情况。
(1)视诊:观察孕妇腹形及大小,腹部有无妊娠纹、手术瘢痕及水肿等。
若初产妇呈尖腹或经产妇呈悬垂腹,应考虑可能有骨盆狭窄。
(2)触诊:触诊时应注意腹肌紧张度、羊水量及子宫敏感度,用手测宫底高度,并用软尺测耻上子宫长度(耻骨上缘中点至宫底的距离)及腹围值。
孕产妇健康教育处方孕产妇健康教育是指针对孕期和产后的女性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指导,以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保障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孕产妇健康教育的标准格式,包括背景介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效果评估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孕产妇健康教育是对孕产妇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意识,促使她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从而预防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母婴的健康。
二、教育内容(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1. 孕期保健知识:包括孕期饮食、运动、休息、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孕妇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2. 产前检查与孕期监护:介绍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和常规项目,帮助孕妇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3. 分娩知识与技巧:介绍分娩的过程、注意事项和常见的分娩方式,帮助孕妇做好分娩准备。
4. 产后护理与哺乳指导:包括产后恢复、乳房护理、母乳喂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产妇顺利度过产后期。
5. 新生儿护理:介绍新生儿的喂养、睡眠、洗澡、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产妇正确照顾新生儿。
三、教育方法(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1. 面对面讲解:由专业的医务人员针对孕产妇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解答她们的疑问。
2. 书面资料:提供详细的健康教育手册,包括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供孕产妇参考。
3.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健康教育,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关知识。
4. 互动交流:组织孕产妇之间的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和心得,增加互动和参与感。
四、效果评估(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孕产妇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
2. 随访观察:对参与健康教育的孕产妇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她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3. 数据统计:统计孕产妇的健康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
总结:孕产妇健康教育是保障孕产妇和胎儿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母婴的健康发展。
怀孕检查流程检查怀孕是每一个女性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为了保证母婴的健康,进行怀孕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怀孕检查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第一次产前检查1. 首先,您需要预约妇产科专家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
通常建议在怀孕8-12周之间进行。
2. 在第一次产前检查中,医生会进行详细的问询您的个人和家族病史,并了解您的孕前健康状况。
3. 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并进行肚子的触诊以确定怀孕的大致周数。
4. 此外,医生还会为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等,以评估您的健康状况。
5. 医生还可能会建议您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超声波检查,以确定胎儿的发育情况和排除可能存在的异常。
二、孕期产前检查1. 孕期产前检查通常在怀孕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以确保母婴的健康。
2. 在每次产前检查中,医生会问询您的孕期症状、饮食、体重增长等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肚子的触诊等。
3. 医生还会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以评估您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
4. 此外,医生还会定期进行超声波检查,以观察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并排除可能存在的异常。
5. 在孕期产前检查中,医生还会关注您的营养摄入情况,给出合理的饮食建议,并为您提供孕期保健知识和建议。
三、其他检查1. 除了常规的产前检查,根据您的个人情况,医生还可能会建议您进行其他特殊检查,如唐氏综合征筛查、羊水穿刺等。
2. 唐氏综合征筛查是一种常见的孕期筛查,通过血液检查和超声波检查来评估胎儿是否存在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
3. 羊水穿刺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检查,通过穿刺腹部,从子宫中抽取羊水进行检查,以评估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和其他遗传疾病。
四、注意事项1. 在怀孕期间,您需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过度劳苦和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2. 如果您有任何不适或者疑问,及时向医生咨询,不要自行服用药物或者进行任何治疗。
带你了解孕期保健、产前检查及相关需要注意的事项随着我国二胎政策开放,产妇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高龄产妇数量急剧上升,也就导致各类妊娠期病症层出不穷。
为了确定孕妇及胎儿健康,需要孕妇定期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同时还需要相关医疗机构能够定期开展孕期保健活动,以此最大程度上确保胎儿与孕妇的生命安全。
那么关于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你都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带你在文章中了解一下孕期保健、产前检查及相关需要注意的事项吧!1.孕期保健及相关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有哪些?所谓的孕期保健,就是通过科学有效地方式对妊娠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进而为孕妇及胎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具体如下:1.孕前期的保健孕前保健中主要是让想要怀孕的孕妈妈们能够正确的认知,学会合理的控制体重,对各类遗传病、慢性病和传染病而准备妊娠的女性,要给予相关的评估和指导,合理用药,避免使用药物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要在生活和职业环境中有效做好准备,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不要过度接触宠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避免高强度工作,高噪音的环境和家庭暴力的出现,在保证心理健康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检查。
(2)孕早期的保健首先需要保健人员将优生优育相关知识向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宣讲,指导其在孕早期时重视防病、防畸。
其次要告知孕产妇重视数胎动,一旦发现胎动次数减少或者过频,应尽早至院监测胎心。
再次要保证孕妇每天都有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孕妇的情绪不宜过于激动。
最后,在孕妇的饮食方面,应以清淡类食物为主,但是要保证孕妇机体每日摄入的营养充足,要依据孕妇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地膳食搭配方案。
(2)孕中期的保健首先,需要相关人员能够根据孕产妇的机体情况、体重指数,以及胎儿发育等,对孕产妇展开针对性营养指导,并且需要给予其适当的铁剂与钙剂补充,要对孕产妇体重增长情况进行严格把控。
其次,需要指导孕产妇学会自我保健的技巧,要对胎儿的发育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掌握此阶段的胎儿生长、发育等各项指标。
胎教在产前胎心率监护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产前胎心率监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必要的产前检测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测胎儿的心跳情况,及时发现胎儿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胎儿的健康。
但是,除了检测胎儿的健康状况外,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正在影响着胎儿的发育。
这时候,胎教的应用便能帮助孕妇更好地照顾和教育胎儿,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
什么是胎教?胎教指的是孕妇在孕期中,在胎儿还未出生之前,通过某些方法或手段,诱发和影响胎儿感官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以健康的方式及时地教育胎儿。
胎教可以激发胎儿的发育潜能,促使其早日成为聪明、健康的儿童,提高其生活质量。
胎教方式有很多种,如语言交流、音乐、按摩、食疗等等。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必须在持续教育、持续关注和持续营养的支持下进行的。
为什么要在产前胎心率监护中应用胎教?产前胎心率监护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可以及时发现胎儿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胎儿的健康。
但是,在进行监护的同时,如果能够应用胎教,就能进行深层次的保护和教育。
这样不仅有利于胎儿的健康,而且能够促进和加速胎儿的生长发育。
胎教在产前胎心率监护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在产前胎心率监护中应用胎教,最关键的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胎教方式。
如下是在产前胎心率监护中常用的胎教方式:1.语言交流:孕妇可以通过说话、唱歌、给胎儿讲故事等方式与胎儿进行语言交流。
如果孕妇的语音清晰、抑扬顿挫、优美动听,那么胎儿听到的语言也就更有利于其智力的发育。
2.音乐:给胎儿放音乐是另一种非常好的胎教方式。
音乐能够促进胎儿的大脑发育,增强记忆、感受力和品位。
孕妇可以选择一些轻柔、悠扬的音乐作为胎儿的胎教音乐。
3.按摩:孕妇可以通过按摩等方式传达给胎儿正确的爱的方式以及塑造正确的爱的姿态。
按摩可以让孕妇的情绪得到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孕妇的身体健康。
按摩胎儿主要是按摩孕妇的腹部,如果胎儿感到舒适,那么就会有助于胎儿的健康和发育。
4.饮食:对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有足够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