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术前术后血管评估
- 格式:pptx
- 大小:11.21 MB
- 文档页数:25
临床动静脉内瘘手术术前、术中、术后等评估及要点术前评估1. 物理检查一般选择非惯用侧前臂血管,以左前臂为例,病人可平卧或站立,肘部扎压脉带,嘱患者反复重复握拳-松开动作,检查者轻轻拍打前臂头静脉,使头静脉充分充盈,目测头静脉粗细-内径,有的患者皮下脂肪较多,此种情况下,目测可能较为困难,可以手法触摸感知头静脉轮廓,不少患者依然可以获知前臂头静脉情况,松开压脉带评估桡动脉,触摸腕部桡动脉搏动,搏动良好提示动脉内径尚好。
进一步的评估包括Allen 试验。
2. 超声评估心脏彩超如射血分数<30%,应视为禁忌症,彩超评估首次行 AVF 最小动脉内径应≥1.5 mm,静脉内径应≥2 mm(束臂后)。
根据手术熟练程度,对拟进行手术的头静脉、桡动脉进行标记(备选,如果标记了,务必要美观,切记,否则可能被怼)。
完善术前项目手术知情同意书(应当告知可供选择的替代方式)、手术安全核查表、手术风险评估单(看医院对手术管理规定,有的科室有自己的手术室)。
进入手术室1. 更换衣物更换拖鞋,进入更衣室,全身衣服可保留内衣、内裤、袜子,其余衣服应一并脱去,换手术衣,戴帽子、口罩。
2. 外科手消毒①七步洗手法进行手部清洗,包括至上臂下 1/3 部位,要求 2 遍;②无菌干纸巾擦去或蘸去双手、前臂、上臂水分,如用无菌巾,需采用三角对折的方法擦拭前臂、上臂;③采用无菌干纸巾的擦干手后,需使用无菌速干手消毒剂涂抹双手、前臂、上臂下 1/3。
注意:洗手过程尽量保持肘低位置,防止水喷溅手术衣服。
3. 消毒、铺巾①有的医院要求消毒过程戴手套,左手持弯盘,右手持卵圆钳,将小块无菌消毒纱布夹持至弯盘内,呼叫护士倒碘伏(适量,不建议过湿);②病人体位:平卧位,手术侧肢体放置在适当位置,病人手术侧上肢可选择放置在手术桌上悬空或不放桌上(直接悬空),需注意桌面或地面上,需放置小单或小垫,以防止碘伏滴落地面,造成地面卫生无法保持,个别患者体质偏差者,注意需扶持,扶持过程需注意尽量避免碘伏沿皮肤流到助手手部;③消毒:右手用卵圆钳夹持纱布,进行皮肤的消毒,消毒顺序:五指分开,手指、指尖、指间、指背、手掌、腕部、前臂、上臂下 1/3,依次消毒,单向消毒,不可左右「摩持」,共消毒 3 遍,每一遍不可留有死角;④铺单:以消毒前准备好手术桌为例,将消毒前事先垫好的小单扔掉(护士),取中单对折后(对折后有 4 层)铺至手术桌,或将小单铺至手术桌,共 4 层,取 1 小单(1/3 对折)包上臂,注意勿碰触污染部位,再取 1 小单(1/3 对折)包手,然后将患者上肢放置在手术桌上,护士准备的小单一般比较足够,再取一块小单(1/3 对折)横向铺单至手术拟切口以上的前臂、上臂,再取一块小单(1/3 对折)横向铺单至手术切口以下的前臂、手部。
人工动静脉瘘超声诊断AVF 人工动静脉瘘的超声评价(AVF)一.概述1.多普勒超声对于应用人工动静脉瘘(AVF)进行透析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不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更能详细显示血管的具体情况。
2.在建立透析通道前寻找适于建立自体AVF的动静脉,建立通道后判断AVF的血流通畅性,有无狭窄,有无血栓形成及血管周围的包块,如血肿、假性动脉瘤等。
血透通道的建立,最常用的AVF是前臂桡动脉及头静脉。
二.概念1.血液透析:将血液从患者身体引出经体外半透膜的透析装置,滤掉大部分废物及多余水分,将血液再回输入人体的过程。
2.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指将上肢动脉和邻近表浅静脉做血管吻合,经一段时间成熟后,表浅的静脉动脉化,用于血液透析穿刺,反复建立体外血液循环。
3.自体消息脉内瘘(AVF)是经由过程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并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三.目的评价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性,检测内瘘并发症,如血栓、狭窄、闭塞、窃血、静脉瘤样扩张、血肿、动脉瘤等。
四.适应证1.内瘘的震颤、杂音减弱或消失。
2.术后引流静脉属支过多致瘘难以成熟。
3.透析时针刺困难。
4.透析时血流量下降、动态静脉压增高、通路再循环增大。
5.瘘侧肢体水肿和(或)疼痛、穿刺后出血时间延长。
6.不可解释的Kt/v(透析充分性的一项指标)。
7.疑诊狭窄、血栓、窃血、血肿、动脉瘤或静脉瘤样扩张等并发症。
五.禁忌证与范围性平日无禁忌证,出现以下情形时搜检受限:1.搜检区域溃疡或针刺后针孔处出血使用绷带。
2.极严峻的低血压(血流量及流速受影响)。
六.仪器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5~12MHz线阵探头。
七.检查前准备普通无需非凡筹办,被检者应充裕表现上肢。
1.病史:了解简要病史,包孕造瘘具体情形,如次数、位置、吻合体式格局、每次使用工夫、内瘘失败的原因,现用内瘘情形;了解有没有上肢或颈胸部手术史或有创性搜检及医治史。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操作规程一、手术目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通过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并便于血管穿刺,从而成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适用于慢性肾衰竭需要长时刻血液透析的患者。
(1)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25ml/min或血清肌酐>4mg/dl(352μmol/L),应考虑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2)老年患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归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及早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2、绝对禁忌证(1)四肢近端大静脉或中心静脉存在严峻狭小、明显血栓或因临近病变阻碍静脉回流。
(2)患者前臂ALLEN实验阳性,禁止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
3、禁忌证(1)预期患者存活时刻短于3个月。
(2)心血管状态不稳,心力衰竭未操纵获低血压患者。
(3)手术部位存在感染。
(4)同侧锁骨下静脉安装心脏起搏器导管。
三、术前评估1、血管条件预期选择的静脉直径≥,且该侧肢体近心端深静脉和/或中心静脉无明显狭小、明显血栓或临近组织病变;预期选择的动脉直径≥,选择上肢部位时,应幸免同侧存在心脏起搏器,选择前臂端端吻合术式,患者同肢体的掌动脉弓应完整。
2、手术部位(1)原那么:先上肢,后下肢;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先远心端后近心端。
(2)可选用的血管: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最经常使用。
(3)血管吻合方式常选择动、静脉端端吻合。
(4)全身状态和凝血功能术前应付患者心脏、肺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循环血液动力学状态进行充分评估,检测血常规、凝血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四、操作步骤(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1、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手术侧上肢外旋外展,平放于手术操作台上。
用手术画线笔或龙胆紫棉签标记动静脉血管走行。
2、常规碘伏消毒、铺巾。
3、 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也能够采取臂丛麻醉。
4、在桡动脉和头静脉之间纵行切开皮肤3~4cm,切口选择应尽可能能充分暴露桡动脉及头静脉,便于分离血管。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操作规程一、手术目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通过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并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适用于慢性肾衰竭需要长时间血液透析的患者。
(1)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25ml/min或血清肌酐>4mg/dl(352μmol/L),应考虑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2)老年患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尽早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2、绝对禁忌证(1)四肢近端大静脉或中心静脉存在严重狭窄、明显血栓或因邻近病变影响静脉回流。
(2)患者前臂ALLEN试验阳性,禁止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
3、禁忌证(1)预期患者存活时间短于3个月。
(2)心血管状态不稳,心力衰竭未控制获低血压患者。
(3)手术部位存在感染。
(4)同侧锁骨下静脉安装心脏起搏器导管。
三、术前评估1、血管条件预期选择的静脉直径≥2.5mm,且该侧肢体近心端深静脉和/或中心静脉无明显狭窄、明显血栓或邻近组织病变;预期选择的动脉直径≥2.0mm,选择上肢部位时,应避免同侧存在心脏起搏器,选择前臂端端吻合术式,患者同肢体的掌动脉弓应完整。
2、手术部位(1)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先远心端后近心端。
(2)可选用的血管: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最常用。
(3)血管吻合方式常选择动、静脉端端吻合。
(4)全身状态和凝血功能术前应对患者心脏、肺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循环血液动力学状态进行充分评估,检测血常规、凝血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四、操作步骤(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1、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手术侧上肢外旋外展,平放于手术操作台上。
用手术画线笔或龙胆紫棉签标记动静脉血管走行。
2、常规碘伏消毒、铺巾。
3、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也可以采取臂丛麻醉。
4、在桡动脉和头静脉之间纵行切开皮肤3~4cm,切口选择应尽量能充分暴露桡动脉及头静脉,便于分离血管。
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措施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术前及术后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中选取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身体、心理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行有效术前及术后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内瘘手术;护理;临床效果动静脉内瘘手术是一种动静脉皮下吻合建立血管通路的治疗方式,是目前性血液透析患者可长期坚持使用的血管通路方式[1]。
近年来,随着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
作动静脉内瘘血管选择,需从肢体远端考试,逐渐向近端移动,可选择非惯用上肢作瘘,首次可选择前臂近腕部桡动脉与头静脉,方便患者日常生活[2]。
但是在行动静脉内瘘手术中,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在本组研究中,对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行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5.8±3.4)岁,手术部位:53例为左上肢,47例为右上肢。
病症类型:41例为慢性肾炎,23例为糖尿病肾病,21例为高血压肾病,15例为其他疾病。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及其他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好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以及自我护理方式。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2.1术前护理术前准备:告知患者需要对造瘘皮肤进行保护,切勿抓挠,预防感染;手术前需要将造瘘侧手臂清洗干净,并修剪指甲。
!创#$2021%第16'第1(Journal of Minimall y Invasive Medicine,2021,16(1)・99・.综述・自体动静脉、监测、功能维护及并发的研究进展赵晓雯祖潇然综述丁瑞恒审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北京市100038)【提要】良好可靠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生命线”。
自体动静脉内痿(AVF)是目前公认的首选血管通路,其功能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透析效率和预后情况。
AVF并发症内痿狭窄和急性血栓形成等,如未得到及时有效干预甚至会岀现内失功,故常规监测、、评估、处AVF并发症对MHD极为重要。
功能尚好的AVF应在的临床AVF是否存在异常,鼓励AVF进行关注与保护;已失功或岀现并发症的AVF须进行个体,选择适的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痿;评估监测;功能维护;并发症处理【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X575(2021)01X099X6DOI:10.11864/j.issn.1673.2021.01.27终病需过维持性血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来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自体动静脉内痿(autogenous aOeOovenous fioula,AVF)因其具有使用寿命长、使用方便、远期疗等优势,被国内外指南MHD的首血管通路AVF的1年率仅为60%左右,大动静脉内内膜增生而衰竭[5](, AVF功能状态的评估监测有早期发现异常,长、早处理并发症等保证完成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临床医务人员关注和。
AVF功能状态评估与监测方、长并发症处理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1自体AVF的评估与监测之一。
Campos等&6'研究发现,经验丰富的肾内科医生过体查精确并定位绝大AVF 的位置。
,医人知查对应的正异十分必要(建议医护人员在每位'的前,均应AVF进体》查[7'8],内、和听诊三方面,搏动增强和举臂(1)(AVF体查的正如下:(1)体血管平直,无扩张,无染,长够,穿刺;(2)手臂色,无静脉曲张,双侧上肢,血运;(3)体血管质地均匀,瘪,性;(4)持续,搏动:;(5)双手、握力、活动度相同,内张期并存的持续的低调,强吻合口最强,向近端减弱。
人工动静脉瘘的超声评价(AVF)一.概述1.多普勒超声对于应用人工动静脉瘘(AVF)进行透析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不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更能详细显示血管的具体情况。
2.在建立透析通道前寻找适于建立自体AVF的动静脉,建立通道后判断AVF的血流通畅性,有无狭窄,有无血栓形成及血管周围的包块,如血肿、假性动脉瘤等。
血透通道的建立,最常用的AVF是前臂桡动脉及头静脉。
二.概念1.血液透析:将血液从患者身体引出经体外半透膜的透析装置,滤掉大部分废物及多余水分,将血液再回输入人体的过程。
2.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指将上肢动脉和邻近表浅静脉做血管吻合,经一段时间成熟后,表浅的静脉动脉化,用于血液透析穿刺,反复建立体外血液循环。
3.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通过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并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三.目的评价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性,检测内瘘并发症,如血栓、狭窄、闭塞、窃血、静脉瘤样扩张、血肿、动脉瘤等。
四.适应证1.内瘘的震颤、杂音减弱或消失。
2.术后引流静脉属支过多致瘘难以成熟。
3.透析时针刺困难。
4.透析时血流量下降、动态静脉压增高、通路再循环增大。
5.瘘侧肢体水肿和(或)疼痛、穿刺后出血时间延长。
6.不可解释的Kt/v(透析充分性的一项指标)。
7.疑诊狭窄、血栓、窃血、血肿、动脉瘤或静脉瘤样扩张等并发症。
五.禁忌证与局限性通常无禁忌证,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受限:1.检查区域溃疡或针刺后针孔处出血使用绷带。
2.极严重的低血压(血流量及流速受影响)。
六.仪器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5~12MHz线阵探头。
七.检查前准备一般无需特殊准备,被检者应充分显露上肢。
1.病史:了解简要病史,包括造瘘具体情况,如次数、位置、吻合方式、每次使用时间、内瘘失败的原因,现用内瘘情况;了解有无上肢或颈胸部手术史或有创性检查及治疗史。
动静脉内瘘术前的准备术后护理
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
①.用软枕头抬高术侧肢体,一般略高于心脏位置。
②.避免术侧肢体暴露于过热或过冷的环境,衣袖宽松,包扎松紧适度,术侧肢体勿受压,有利于肢体血液回流。
③.保持手术创面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④.注意观察手术部位有无出血等异常。
⑤.禁止在造瘘侧肢体量血压、输血、输液、采血等。
⑥.每天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监测血管震颤、血管杂音,有异常及时处理。
⑦.术后约10-14天拆线;术后6周根据内瘘成熟情况可开始使用。
动静脉内瘘术前的准备
①.患者及家属应详细了解血透的治疗方法和血管造瘘的目的,消除思想顾虑,树立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信心,自愿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②.用肥皂和清水清洗造瘘侧肢体,保护造瘘侧肢体皮肤的完整
和清洁,保护造瘘侧肢体的血管,不在造瘘侧肢体做任何其他医疗所需要的血管穿刺和注射。
③.术前禁用肝素、尿激酶等抗凝和溶栓药。
尿毒症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评估及操作作为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临时置管、长期置管,这些概念逐步和患者一一对应起来,称呼准确。
术后正常使用的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体验血管通路:触摸动静脉内瘘有震颤,听诊有杂音。
掌握解剖知识:动静脉内瘘怎么建立开始逐步去了解,需要掌握血管通路各种理论知识,术前谈话、术前讨论、术前小结、手术风险安全评估、手术核查表,术前如何判断血管条件、彩超评估,禁忌症等。
观摩手术:手术室基本常识,术前如何进行手术医生外科手消毒、怎么对患者彻底消毒、消毒用弯盘、消毒后持物钳放哪里、如何去铺巾、下面铺几层、如何去包前臂、包手、胳膊放哪里、再铺一块两块巾、然后是手喷消毒剂、穿手术衣、戴手套,铺大单。
手术器械准备:手术包可以选择甲状腺的,显微外科器械(不需要显微镜)、6-0 或者 7-0 肌腱线、1 号线、4 号线、纱布 1-2 包、小皮针或中皮针、酒精棉球(术后脱碘用)、敷贴(10*10 或者 10*15)、5 ml 空针 1 个、20 ml 空针 1 个、头皮针 1 个、利多卡因 10 ml、盐水 500 ml、预先抽出 10 ml(稀释利多卡因用)、然后撒进去 1 ml 普通肝素钠,接着就是摆放器械,需要使用的手术器械码放整齐,小号血管钳、大号血管钳、剪刀、持针器、手术刀(尖刀片或豆刀片)、齿镊等等。
手术及术后:手术中操作,请看手术记录,然后病人返回病房,床位医生查看病人,触摸震颤,听诊杂音,交代注意事项。
接着就是书写手术记录,术后首次病程记录,连续记录 3 日术后病程记录。
换药与拆线:每 3-5 日一换药,不脏不换药,术后半月拆线,根据刀口愈合情况,如果愈合差,可以选择间断拆线。
启用内瘘前评估。
穿刺护士反映穿刺困难,这时需要通路医生用彩超评估下,画一下路线图(如下图)。
出现并发症时的处置,是开放、还是 PTA,取决于彩超检查情况,重要强调一下:练习缝合、打结,先拿压脉带或者橡皮条进行基本的练习。
静疗血管通路的评估与安全管理摘要:建立合适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
血液透析是现代肾脏病替代治疗的主要手之一。
透析疗法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至人类文明开始,但直至二十世纪以来,血液透析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本文主要针对静脉治疗过程中血管通路治疗方式评估与安全管理。
关键词:静疗血管通路;血液透析;临时性血管通路;永久性血管通路;一、血管通路分类血管通路分临时性血管通路与永久性血管通路以及半永久性血管通路。
临时性血管通路通常是通过血液透析的方式,达到缓解和治疗尿毒症的方法,可以较好的从病人身体当中引出血液,过滤器过滤处理后,使毒素以及水分排出体外后,再次回流到体内。
这种透析通常不会只做一次,需要多次反复的做,所以血管通路对急诊要紧急做处理时,短时间内需要建立一根血管通路。
永久性血管通路适合需要长期进行透析的慢性肾病患者,分类有:人工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含有人造材料聚四氟乙烯成分的血管通路,优点是经久耐穿刺,但容易引发感染和血栓、假性动脉瘤;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并发症少和价格便宜的血管通路,适合自身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血管移植。
永久性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有:血栓形成、感染、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衰、远端缺血、假性动脉瘤等,其中血栓是造成血管通路失败的主要原因。
手术后早期血栓应尽快再次手术清除血栓,并消除诱因。
长期使用中形成的血栓多有血管狭窄、低血压、高凝血态等因素存在,处理较困难,常导致瘘废用。
半永久性心脑血管通路是指穿刺颈内动脉或股静脉至下腔静脉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通路,血管通路在临床上经常用作血液透析的一种方法。
与长期或临时导管相比,该材料更柔软。
透析的感染率很低,不易脱落,通畅率高,适用于急诊患者。
二、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评估与安全监测在血液透析患者的工作中,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是相当重要的。
对血管通路建立的时间进行科学的选择,并且保证部位选择的合理性,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需要对血管通路的功能进行定期评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透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着重要影响。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肾内科龚立峰动静脉内瘘从196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优点为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活动方便。
制作内瘘一般从左到右、从远到近,先上后下、先自身血管后移植血管。
既然内瘘对透析患者来说是如此重要(可以说是病人的生命线),就应该倍加爱护和珍惜。
1.对需行维持性透析的患者来说,首先要保护好造瘘侧的肢体皮肤的完整与清洁,保护好造瘘侧肢体血管,不要在其肢体上行动静脉穿刺。
2.. 造瘘术后应适当抬高肢体约30度,保持其血流通畅避免受压,注意保暖。
3.触摸手术部位是否有血管震颤,监听血管杂音。
内瘘处不要包扎过紧,同时注意观察内瘘处有无血肿及瘀斑、局部有无渗血。
4.术后第2天进行功能锻炼:可反复交替进行握拳动作或反复挤压握力球或间断热敷内瘘以上的静脉,每天3-4次,以促进血管的扩张。
但注意功能锻炼开始时动作应轻,握拳力度应由小到大慢慢增加。
5.. 内瘘侧肢体禁止测血压、输液、抽血,衣袖不可过紧,避免提重物。
6.. 内瘘最好在术后4~6周使用。
理想的内瘘特征是静脉充分扩张、肥厚。
(同时应准备弹性绷带一副,以便拔针后止血用)7.透析过程中应避免肢体过度活动,以免穿刺针头损伤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形成。
8.透析结束拔针后,压迫止血也是保护内瘘的重要环节,患者应自己掌握压迫的技巧。
针眼处一般用1厘米大小的正方形纱布压迫止血,也可先用创口贴贴在上面再用纱布块压迫。
压力要适当,以既能止血又能感到血管震颤为好,一般半小时放松,2小时取下纱布,24小时内禁止擦洗穿刺点。
移植血管透析结束后,应压迫穿刺针进入处,压迫时间长于直接动静脉瘘者。
如果按压不当:过重过轻或时间过长,都会造成皮下血肿,不同程度损伤血管,造成内瘘闭塞。
9.透析前应保持手臂清洁,经常湿热敷,穿刺后可涂些喜疗妥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