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的手术配合和术前术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974.90 KB
- 文档页数:2
一、引言动静脉内瘘术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建立方法,通过手术将患者体内的动脉与静脉吻合,形成永久性血管通路,为血液透析提供稳定的血液流出途径。
术后护理对于内瘘的成熟、通畅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内瘘术后的护理措施。
二、术前准备1.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内瘘术的原理、目的、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术前做好皮肤准备,避免感染。
3. 术前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4. 术前告知患者禁食禁水,避免术中发生呕吐、误吸。
三、术后护理1. 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术后6小时内保持患肢抬高30°~45°,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 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出血、红肿、渗液等,及时处理。
4. 术后24小时内避免患肢受压,避免枕在患肢上。
5. 术后3天内,避免患肢下垂,以防内瘘闭合。
6. 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7. 术后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8. 术后24小时内避免患肢剧烈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9. 术后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10. 术后定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四、内瘘成熟期护理1. 术后14天拆线后,可进行握拳运动,促进内瘘成熟。
2. 术后2~3个月,内瘘成熟后,可进行透析治疗。
3. 透析治疗时,注意穿刺点消毒,预防感染。
4. 透析结束后,压迫穿刺点10~15分钟,确保止血。
5. 透析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内瘘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6. 透析治疗期间,避免患肢受压,避免提重物。
7. 透析治疗期间,保持患肢温暖,预防血管痉挛。
8. 透析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五、日常护理1. 保持患肢清洁,避免抓伤、碰伤皮肤。
2. 避免患肢受压,如坐姿、睡姿等。
3. 避免患肢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4. 避免患肢进行剧烈运动。
5. 透析治疗期间,保持患肢温暖,预防血管痉挛。
动静脉内瘘手术配合1. 概述动静脉内瘘手术配合是一种治疗肾脏功能不全的方法,通过创造动静脉内瘘(AVF)来实现血液透析的流通。
该手术通常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基本原理、手术过程以及配合的治疗方法。
2. 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原理动静脉内瘘手术旨在创造一个动脉与静脉之间的通路,使血液能够在透析过程中顺利流动。
该手术通常通过在患者的上臂或下臂位置做一个连接动脉与静脉的通道。
动脉的高压能够提供足够的血流量,而静脉的低压能够让血液在透析过程中顺利返回体内。
3. 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步骤3.1 术前准备在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液检查、影像检查等。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并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和位置。
3.2 手术操作手术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医生会在患者的上臂或下臂处进行切口,并找到一条适合的动脉和静脉。
然后,医生会将动脉与静脉连接起来,创建一个动静脉内瘘。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缝合切口,并对伤口进行包扎。
3.3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术后护理,以确保伤口的愈合和手术效果的达到。
这包括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定期复查血液指标以及遵守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等。
4. 动静脉内瘘手术的配合治疗方法为了提高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配合治疗方法:4.1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手术创造了一个血液透析的通道,因此,血液透析是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常见配合治疗方法。
通过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可以顺利流经动静脉内瘘,实现清除废物和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等功能。
4.2 药物治疗在动静脉内瘘手术后的术后护理中,常常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这些药物包括抗凝剂、抗感染药物等,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和感染。
4.3 生活方式调整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该在生活方式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前,术后护理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的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
目的:1、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2、安全、血流量充分(200~300ml/min)、感染机会少3、一般内瘘的使用可维持4~5年4、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5、易于穿刺等优点术前护理:应对患者心脏、肺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循环血液动力状态进行充分评估,检测血常规、凝血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术后处置:1、抗凝药使用:存在高凝状态或血压较低,且术后无渗血,可给予全身抗凝,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扩管治疗,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术后渗血:轻压止血,压迫时注意保持血管震颤的存在;结扎止血3、功能检查:术后静脉能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
术后早期应多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4、术后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5、手术侧禁止测量血压,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
6、术后24小时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7、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可减轻肢体水肿。
8、每3日换药1次,10-14天拆线,注意包扎敷料时不加压力。
9、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成熟时间内瘘成熟一般需4~6周,所谓成熟是指静脉明显扩张动脉化,一般前2周不能使用,过早使用易导致损伤血管壁、血管纤维化,官腔狭窄等并发症,使用寿命缩短。
术后3个月尚未成熟,则认为内瘘手术失败,需考虑制作新的内瘘。
日常如何护理?1、内瘘术肢不可负重,睡觉时不要压迫术肢,可将软枕垫于术肢,促进静脉血流,以减轻肿胀程度。
2、注意对内瘘术肢的保护,避免碰撞,防止受伤。
3、衣袖要松大,术肢避免佩戴饰物。
4、内瘘术肢不能量血压,禁止一切静脉治疗及抽血5、每日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防止高血压及低血压的发生。
动静脉内瘘术前的准备术后护理
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
①.用软枕头抬高术侧肢体,一般略高于心脏位置。
②.避免术侧肢体暴露于过热或过冷的环境,衣袖宽松,包扎松紧适度,术侧肢体勿受压,有利于肢体血液回流。
③.保持手术创面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④.注意观察手术部位有无出血等异常。
⑤.禁止在造瘘侧肢体量血压、输血、输液、采血等。
⑥.每天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监测血管震颤、血管杂音,有异常及时处理。
⑦.术后约10-14天拆线;术后6周根据内瘘成熟情况可开始使用。
动静脉内瘘术前的准备
①.患者及家属应详细了解血透的治疗方法和血管造瘘的目的,消除思想顾虑,树立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信心,自愿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②.用肥皂和清水清洗造瘘侧肢体,保护造瘘侧肢体皮肤的完整
和清洁,保护造瘘侧肢体的血管,不在造瘘侧肢体做任何其他医疗所需要的血管穿刺和注射。
③.术前禁用肝素、尿激酶等抗凝和溶栓药。
动静脉内瘘护理以及注意事项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对于保障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做好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以及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动静脉内瘘的基本概念动静脉内瘘是通过外科手术,将动脉和邻近的静脉吻合,使静脉血管血流量增加、管壁增厚,形成动脉化的血管,以便于穿刺进行血液透析。
二、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在手术前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家属和医护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介绍手术的过程、目的和安全性,增强患者的信心。
2、术前准备(1)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2)保护好拟造瘘侧手臂的血管,避免在该侧手臂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
(3)做好皮肤清洁,保持手臂皮肤干净、无破损。
三、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1、观察生命体征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2、观察内瘘通畅情况(1)触摸内瘘吻合口有无震颤,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2)观察内瘘侧手臂的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等。
3、体位与活动术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避免术侧肢体受压,保持肢体伸直,防止吻合口扭曲。
术后24 小时内可适当做手指屈伸运动,24 小时后可进行握拳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
4、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感染等情况。
5、饮食护理术后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
但要注意避免高脂、高盐饮食,控制水分摄入。
四、动静脉内瘘的日常护理1、自我监测患者每天要自我检查内瘘,触摸有无震颤,听诊有无杂音。
如果发现震颤减弱或消失、杂音变弱或消失,应立即就医。
2、保持清洁保持内瘘侧手臂皮肤清洁,避免抓伤、碰伤。
洗澡时用保鲜膜包裹内瘘侧手臂,避免沾水。
3、预防感染(1)穿刺部位要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2)如果内瘘侧手臂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动静脉内瘘手术前后应如何护理
动静脉内瘘手术前护理:
动静脉内瘘手术前应充分评估血管的状况,一旦血管评估结束,并选定造瘘位置就应该开始术前护理,在造瘘手臂不要进行血压检测以及静脉穿刺;患者应保持足够的血容量,并停用降压药;术前检查手术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另外,患者如果存在容量负荷过多,应加强透析除水,以免手术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等症状。
动静脉内瘘手术后护理:
造瘘手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因为有部分病人是在门诊做手术,手术后就回家了,所以应教会患者自己密切观察,至少每天检查造瘘处振颤和血管杂音,有异常情况及时和造瘘医生联系,即使几个小时的延误都可能会造成内瘘堵塞,提示注意以下护理问题:
①建议术后12~24小时卧床休息;
②避免绷带或衣物过紧而限制肢体活动;
③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造瘘肢体的水肿,并观察敷料有
无出血情况;
④造瘘肢体避免暴露于过热或过冷环境;
⑤造瘘肢体不能用于测血压、静脉穿刺,不能持重物;
⑥入睡时不可偏向患侧,防止造瘘肢体受压时间过长,造成新瘘内血液淤滞发生栓塞;
⑦洗漱时应保持患肢纱布敷料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
⑧术后三日应来医院换药一次,以防止感染及观察伤口情况;
⑨逐渐进行手和上肢功能锻炼,有利于内瘘成熟;
⑩因个体差异不同,术后7~10日酌情拆线。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宣教(一)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及宣教动静脉内瘘被视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建立一个成功的血管通路,使之得以长期使用,必须依靠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1)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说明造瘘的目的意义以及该手术对治疗有何帮助,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心理。
告诉患者造瘘只是一个小手术,不必紧张,并告知患者一些基本的手术方法及造瘘时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适,如疼痛等,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坦然面对手术。
(2)仔细告知患者术前应该配合的具体事项。
嘱咐患者保护好造瘘侧手臂,切勿在造瘘侧手臂进行动,静脉穿刺,以利手术顺利进行,平时注意保护造瘘侧手臂皮肤的清洁,切勿抓伤,碰伤皮肤,以防术后感染。
(3)内瘘术前不宜使用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术中或术后出血。
(4)术前进行皮肤准备,用肥皂水彻底清洗造瘘侧手臂,并剪短指甲。
(二)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护理及宣教内瘘术后的护理对内瘘使用及寿命极其重要,因此要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1)动静脉内瘘成形后,嘱患者将内瘘侧肢体抬高至水平以上30度,以利静脉血回流,减少内瘘侧手臂的肿胀。
(2)术后24h内密切观察内瘘通畅与否及全身情况,并密切观察以下各项指标。
a、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是否有改变,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悸,如有变化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
b、观察内瘘侧手臂手指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如手指有麻木,发冷,疼痛等缺血情况。
c、观察内瘘吻合口处有无血肿,局部有无渗血。
若发现渗血不止或内瘘手臂疼痛难忍,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d、观察内瘘血管是否通畅。
首先触摸内瘘静脉端血管有无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有否血管杂音,如触摸不到或听不到杂音,应查明是否局部敷料包扎过紧,以致吻合口及静脉侧受压,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更换敷料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扎时敷料不宜过多,过紧,以能触摸到震颤为准。
(4)禁止在造瘘侧手臂进行测血压,静脉注射,输液,抽血等操作,以免造成内瘘闭塞。
动静脉内瘘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一)向患者介绍建立内痿的目的、意义,解除患者焦虑不安、恐惧的心理,积极配合手术。
(二)告知患者术前配合的注意事项,如准备做内痿的手禁止动静穿刺,保护好皮肤勿破损,做好清洁卫生,以防术后发生感染。
(三)手术前进行皮肤准备,肥皂水彻底清洗造痿肢体皮肤,剪短指甲。
(四)评估制作通路的血管状况及相应的检查。
(五)内痿术前不宜使用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术中或术后出血。
2、术后护理:(一)适当抬高内痿手术侧肢体,可减轻肢体水肿。
(二)每3日换药1次,10-14天拆线,注意包扎敷料时不要加压力,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内瘘侧肢体受压。
(三)避免在内痿侧肢体输液、输血、抽血化验及测量血压,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
(四)术后24h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3、动静脉内痿成熟的标准及时间:血管内血流量自然流速大于500 ml/min,直径大于5mm、深度控制在皮下小于6mm。
内瘘成熟时间一般为8-12周,至少4-8周。
触诊时有较明显的震颤及搏动,听诊时能听到动脉分流产生的粗糙吹风样血管杂音。
4、促进内成熟的方法:(一)在术后1周且伤口无感染、无渗血、愈合良好的情况下,每天用术侧手握球或橡皮圈数次,每次3-5min。
(二)术后2周可锻炼内痿侧肢体,方法如下:在上臂捆扎止血带,术侧手紧握挙头或握球5秒钟,松拳休息片刻后重复握挙或握球运动,止血带捆扎每次不超过1分钟,每天可重复上述动作200-300次。
(三)拆线后伤口愈合良好的情况下可每天热敷手臂2-3次,每次20 - 30min,以利于血管扩张。
5、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一)患者了解内痿对其生命的重要性,积极配合。
(二)保持内痿手臂的皮肤清洁,每次透析前必须用肥皂水将造痿侧手臂彻底清洗干净,透析结束当日穿刺部位避免解除到水或其他液体,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感染。
(三)穿刺处发生血肿,压迫止血,并用冰袋冷敷,24h后如无继续肿大可热敷,并擦拭喜疗妥软膏消肿,内瘘处有硬节每日用喜疗妥软膏涂按摩,每日2次,每次15-2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