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八章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64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管理的涵义与特征、功能与要素、职能与方法、原则与理论等内容。
第一节组织管理的涵义与要素一、组织管理的涵义所谓组织管理是指以领导者为核心的组织管理者为了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根据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组织运行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针对组织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资源等对象,所从事的决策、执行、监控、调整等整合性、智能性的社会职业劳动,是组织管理者在不同的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下,为了不同的组织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信息传播而进行的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组织性职能工作。
1.组织管理的属性1)客观属性:又称自然属性或一般属性,是指各种社会组织中的管理共同具有的属性。
社会智能性劳动是各种组织管理共同具有的行为属性,就是说组织管理和组织中的其他工作行为一样,也是一种劳动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智能性的组织劳动。
2)价值属性:又称社会属性或本质属性,是指权益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的组织管理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中的组织管理的本质属性。
公有制组织中的组织管理的本质属性是服务性管理,私有制组织中的组织管理的本质属性是统治性管理。
2.组织管理的目的1)为了共同的组织目标:即生存与发展,其中,生存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生存的目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目标是各种属性不同的组织共同具有的目标。
2)为了不同的组织目标:组织的体制不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就不同。
同样是追求发展效益,公有制组织追求的是公共效益的最大化,而私有制组织追求的则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也就决定了不同体制的组织有不同性质的管理,管理性质不同,管理方式也就随之而不同。
3.组织管理的程序1)决策:制定决策是组织管理程序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贯穿于组织管理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工作,管理程序中后续环节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管理决策进行的。
2)执行:执行决策是组织管理程序中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因为无论再好的决策方案只有通过有效地执行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也才具有实际价值。
第八章权力与冲突第一节权力权力power:个体对于其他个体的行为发生影响的能力.①权力是潜在的:权力并不一定通过外在表现证明它的效果,即权力可以存在但不必使用,因此,它是一种能力或潜力。
一个人可以拥有权力,但不必使用权力。
②权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它是依赖性dependency的函数。
B对A的依赖性越大,则他们的关系中A的权力就越大。
只有当一个人控制了你期望拥有的事物时,他才拥有了对你的权力。
思考题:领导和权力的对比①目标的相容性:权力不要求构成权力关系的双方的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只需要依赖性;而领导则要求领导者的下属的目标具有一致性;②影响的方向:领导者一般侧重自上而下对下属施加影响,而尽量减少横向和纵向的影响;权力则不然;一、权力的基础1.职位/正式权力position power:工作职位带来的权力法定权力legitimate power:拥有在组织中的职位而获得的权力,它代表了控制和使用组织资源的正式职权。
法定权力包括强制权力和报酬权力,但它的涵义比前两者更为宽泛。
具体而言,这种权力包括组织成员对职位权威的接受和认可.职责范围实际上界定了管理者可以通过合法权力影响他人行动的行动.管理者越是远离他们具体的职责范围,他们的合法权力就越微弱。
报酬权力reward power:人们之所以服从另一个人的愿望或指示,是因为这种服从能给他们带来益处.这种报酬可以是金钱的,如控制调资、加薪、奖金;也可以是非金钱的,如认可、晋升、有趣的工作任务、有力的工作轮换等。
强制权力coercive power:建立在惧怕的基础上,人们处于对不服从就会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惧怕而对强制权力作出反应。
惩罚的形式有申斥、分配不合心意的工作、暂时无薪或停职,最大的惩罚是开除。
惩罚也有副作用,员工有时候会利用其他方式逃避惩罚.信息权力information power:来自对信息的控制与获得。
在组织中拥有别人需要的资料或知识的人,就会使得别人依赖他们。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专题8压力与冲突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考生应当掌握以下内容1,组织中产生压力的因素;2,能够用来减轻压力的方法;3,组织内部冲突的性质;4,冲突的解决方案;二,本章知识脉络:1—四节讲授压力,六五节讲授冲突。
第一节压力;压力的普遍性;压力的概念;第二节压力产生的原因;工作产生的压力;组织产生的压力;非工作因素产生的压力;第三节压力的反应及后果;对压力的反应;压力的缓和剂;压力的三种后果;第四节减轻压力;员工个人减轻压力的途径;组织方面减轻压力的途径;第五节冲突;理解冲突;冲突的三个层面;冲突的两种类型;冲突的原因及后果;冲突的过程五阶段;调和---冲突模型;第六节冲突管理处理冲突的步骤及方法激发冲突的技术与预防冲突的技术;谈判;第一节压力共讲授两个问题:压力的普遍性;压力的概念;一、压力的普遍性---一般掌握工作压力具有普遍性,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根据介绍,1983年至l993年间,美国邮政业务领域发生了l2起枪击事件,有34人丧生,20人受伤。
据说在所有的事件中,工作压力(比如,要求在机器上以每秒一封信的速度分检信件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许多企业在进行裁员,尤其各大跨国公司的裁员更加引入注目。
在这样一个裁员过程中不论是被裁掉的员工,还是被继续留下来的员工,都将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
一些单位的员工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曾出现辞职现象。
日本人创造了一个词,叫作“过劳死”,意思是因工作过度引起心脏病发作或中风而暴死。
在日本,一天工作l6小时的人并不罕见。
专家估计,每年因工作过度而死亡的日本人并不罕见。
上面列举的事实表明,工作压力是组织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具有普遍性。
二、压力的概念---重点掌握压力是~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
(一)如何理解压力具有两重性---重点掌握压力本身不一定是件坏事,它有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般说压力都是指的消极一面,负面的一面。
举个例子,运动员或舞台演员们在“紧要关头”往往会有超常水平的发挥,如果他们不是利用压力的积极作用来抓住机会,发挥出他们相当或接近最大化的水平,他们就不可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二)简述压力同机会、限制和要求的联系---重点掌握一般说来,压力总是与各种机会、限制和要求相联系的。
“机会”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比如在~个学生面前有三个机会,一个是升学,一个是就业,再一个是出国,学生将要在这三个机会中做出选择,于是给心理上带来压力。
“限制”是指阻碍一个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各种因素,“要求”是指自己的主观上渴望达到的目标。
因此,当你在学校参加考试或在工作岗位上参加全年工作绩效评估时,你会感到有压力。
因为你要面对各种机会、限制和要求。
好的绩效评定结果可能导致晋升,更大的责任,更高的报酬;相反,如果绩效较差,则可能使你失去提升的机会,很差的绩效结果还可能导致自己被解雇。
(三)潜在压力变成现实压力的两个必备条件----重点掌握潜在压力变成现实压力的两个必备条件是:一是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二是这个结果很重要。
所谓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指个人不能确定机会能否被抓住、限制因素能否被排除、损失能否被避免等情形。
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无法确定的人压力感最强,而认为自己败局已定的人压力感最小。
同时,潜在压力能否变成现实的压力,还应当考虑结果的重要程度。
如果认为输赢都无所谓,就不会产生压力感。
第二节压力产生的原因共讲授压力产生的工作上的原因,组织上的原因;其他因素产生的原因压力产生的原困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本身的压力、组织上的压力和非工作方面的压力等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及其后果,首先给出压力模型,参看教材376页。
产生压力的原因对压力反应的影响因素压力带来的后果(重点掌握)压力模型确认了产生压力的三个方面的原因(压力源):工作的、组织的和其他方面的。
这几方面的因素是否会导致现实压力感的形成将取决于个体差异、工作经验与个人认知等。
当个体体验到压力感时,其表现症状有3类:生理症状、心理症状、行为症状。
一、工作(任务)上的压力–工作上六个原因会使人产生压力----重点掌握(一)工作性质不适合个人的兴趣与能力如果工作性质不适合个人的兴趣与能力,将给个人带来压力。
工作对个人的心理具有两种重要的意义:其一是能表现出个人的才能与价值,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
其二是能使个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
但如果工作的性质不适合个人的兴趣及能力,则反而成为心理上的负担。
分权的不当,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等,都将给员工带来挫折,并形成工作压力。
(二)工作环境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场地的通风、照明、噪音、安全措施及卫生设备等物质环境如果不理想,不但直接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也引起情绪上的不满。
让员工在~个干扰较多的空间或在一个过于拥挤的房间工作,员工焦虑感将会增强。
如果工作的性质已属单调、枯燥,再加之物质环境的设计又缺少变化,将会使员工注意力无法集中,烦躁不安,进而形成工作压力。
(三)角色模糊角色模糊是指个人在组织中扮演着不明确的角色带来的压力。
角色冲突会带来一些难以协调而且又难以实现的个人预期;员工被要求去做很多事,又得不到足够时间时,他(或她)就会产生角色过度负荷感。
角色预期不清楚,员工不知道他该做些什么时,就会产生角色模糊感。
(四)工作岗位因素工作岗位因素是指一些与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因素,包括个人工作的设计(自主性、任务的丰富性、自动化程度)、工作条件、体力消耗程度等。
自动生产线速度过快时,会给员工带来压力;个人工作与其他人的工作之间相互依赖性越强,个人越可能产生压力,但是工作自主性增强有可能减轻工作压力。
(五)人际关系因素人际关系因素是指因其他员工的缘故而带来的压力。
如果个人缺乏同事的社会支持,与同事关系紧张,都会使员工产生相当的压力感,而对于那些社交需要较高的员工来说,这种情况尤为普遍。
如果组织内上司与部属间的沟通关系是单向的,即员工没有机会向上反映自己意见的机会,将会使沟通缺乏,进而影响人际关系,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出现仇视的态度。
过分强调竞争与责任的人群关系,也将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气氛而影响心理健康。
这些情况都将给员工带来压力。
(六)挫折因素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指挫败、阻挠、失意之意。
人们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一旦产生便引导人们的行为指向目标。
但这种指向目标的行为,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达到目标的。
就是说,行为因受到阻碍而达不到目标情形就是挫折。
由于挫折的存在,将给人们的心理和工作等方面带来压力。
人们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的结果有利也有弊。
从利的方面来说,它引导个人的认识产生创造性的变迁.即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引导人们以更好的方法满足欲望。
但另一方面,如果挫折太大,则可能使人们心理痛苦、情绪骚扰、行为偏差,甚至引起种种疾病。
二、组织上的原因—组织有四个原因产生使人压力—重点掌握(一)组织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组织理论多采用x理论,主要用权威控制和惩罚的方法管理员工,形成组织目标(要求员工服从)与个人动机(要求自我实现)之间严重的冲突。
以生产成绩为中心的个人奖励制度,即论件计酬的生产方式,迫使员工在金钱的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做一抉择,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二)组织结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目标不明确,责权不对等,使员工的工作无所适从,由此产生压力。
组织规章制度过多,员工缺乏参与决策的机会,员工在工作中也将面临压力。
(三)组织的领导作风组织领导作风是指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
有些首席执行官的管理风格会导致员工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会使员工在短期内产生幻觉式的压力。
他们对员工的控制过度严格,并经常解雇达不到其所要求标准的员工。
(四)组织运行的周期组织的运行是有周期的,要经过初创、成长、成熟、最终衰退这四个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
这个过程会给员工带来许多不同的问题和压力。
尤其在初创和衰退阶段,更是压力重重。
初创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新鲜的东西很多,不确定性很强;而衰退阶段一般伴随着生产规模的缩小、解雇员工的另一种不确定性;在成熟阶段,组织的不确定性处于最低点,员工的压力感一般也处于最低水平。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给员工带来压力。
比如,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适当、强迫加班或恶性延长加班时间、偏低的薪资、不公平的晋升制度等,都足以影响员工的情绪,并给工作带来压力。
三、其他因素(非工作因素)—重点掌握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两点。
(一)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四种情况。
----重点掌握知识点环境的不确定性不仪会影响组织结构的设计,它也会影响组织中员工的压力水平。
1,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世界经济紧缩时,人们会为自己的安全保障而倍感压力。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自杀率达到顶峰绝非偶然。
较小的经济衰退同样也会导致压力水平的上升。
与经济的下滑相伴随的,往往是劳动力减少、临时解雇人数增多、薪水下调、工作时问缩短等后果。
2,社会政治环境因素;战乱和政治的不确定性会给工人带来较大压力。
3.技术环境因素;新技术革新使一个员工的技术和经验在很短时间内过时。
因此,技术的不确定性,是引发压力感的第三类环境因素。
电脑、自动化、机器人及其他形式的技术创新会威胁到许多人,使他们产生压力感。
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指限制个人行为的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人为因素的总称。
比如由于考试制度的关系,使一个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无法发挥其潜力。
在现代的文明社会里,社会环境对个人动机所产生的阻碍,往往比自然环境所引起的来得多,且其影响也更深远。
(二)产生压力的个人因素,包括家庭中人际关系;家庭经济开支,个性特点三方面—重点掌握员工每周工作时间一般在40小时左右,员工在每周其他l20 多个小时的非工作时间内的经历及所碰到的各种问题也不免影响到员工的工作。
员工的个人生活因素主要有家庭人际关系、经济开支和个性特点等问题。
1.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调查表明,人们把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地位看得很重。
婚姻困境、某种亲密关系的破裂以及管教孩子中的麻烦事,这些都是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的例子。
这些问题会给员工带来压力感,而且使员工在工作时也会表现出来。
2.家庭的经济开支员工开支过大而出现的经济问题也会给他们带来压力感,并使他们工作时分心。
有些人就是不善于理财,或者他们的开支欲望总是超出他们挣钱的能力。
3.个性特点包括生理条件,动机冲突;心理偏见,心里矛盾,目标期望等方面。
(1)生理条件。
个人的生理条件,指个人具有的智力、能力、容貌、身材以及生理上的缺陷疾病,所带来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