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贵州生态茶叶主体品牌助推贵州茶产业壮大发展——关于贵州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4.68 KB
- 文档页数:4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作者:杜薇汤艳黄翠萍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在贵州省茶产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提升其生产效益,无法加快茶产业的发展速度。
基于此,下文将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问题作为分析要点,提出几点应对建议,以期可以提升贵州省茶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
关键词: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常见问题;应对措施贵州省茶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占有较为重要的社会位置,且茶产业属于绿色天然与健康保健等范畴,受到消费者的重视。
因此,需要给予贵州省茶产业足够的重视,做好战略规划工作,逐渐提升茶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能力。
一、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贵州省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夏季的降雨量较多,适合种植茶叶。
目前,当地政府已经制定了完善的保护政策,可以提升贵州省茶产业的经济效益,落实各类茶园的建设制度,拓宽其发展途径。
当地已经打造了相关品牌,取得良好的成就,是我国茶产业发展重要基地。
在茶品种方面,贵州省主要生产的是西湖龙井与福鼎大白茶,将其作为主要的生产品种,除了可以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之外,还能对其出口销售。
另外,贵州省茶产业的生产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以有效提升其生产效益。
但是,在实际发展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茶产业竞争能力。
二、贵州省茶产业生产问题分析在贵州省茶产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其经济效益,难以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缺乏专门的茶产业管理机构。
当地在茶产业发展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较多问题,难以提升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贵州省还没有针对茶产业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建设方案,无法提升结构可靠性,不能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导致技术水平较低。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对于茶产业虽然产生了一定的重视,但是,还没有树立整体发展观念,无法从根本上对其进行资源整合与技术指导。
同时,贵州省还没有建设专门的茶产业管理机构,不能聘用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导致产业受到抑制性影响。
贵州省茶叶行业报告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贵州省茶叶的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精湛的制茶工艺而闻名于世。
本报告将对贵州省茶叶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一、现状。
1. 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
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地。
据统计,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约为100万亩,年产茶叶约为6万吨。
其中,贵州省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品种均有较大的产量。
2. 茶叶品质和特色。
贵州省茶叶以其鲜爽清香、滋味醇厚、叶底嫩绿等特点而备受青睐。
尤其是贵州铁观音、贵州毛尖、贵州红茶等品种,因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3. 茶叶加工和出口。
贵州省茶叶加工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稳定,出口量逐年增加。
贵州茶叶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二、发展趋势。
1.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贵州省茶叶产业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工艺改进,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推动茶叶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2. 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
贵州省茶叶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3. 深加工和多元化发展。
贵州省茶叶企业加大对茶叶的深加工力度,开发茶叶相关产品,如茶饮料、茶食品、茶化妆品等,拓展产品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三、市场前景。
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备受青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同时,贵州省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出口前景广阔。
总之,贵州省茶叶产业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贵州省茶叶产业走向世界,为中国茶叶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贡献。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作者:刘剑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17年第11期摘要:作为全省“五张名片”之一,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发展茶产业,各级职能部门对茶产业进行重点扶持。
2013年,贵州省茶园种植面积突破600万亩,跃居全国第一位。
但与福建、安徽、浙江等产茶强省相比,贵州省茶产业在产量、产值、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有明显差距。
如何做大做强贵州省茶产业,既事关茶产业从业者的经济收益,也关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权衡。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并就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茶产业;SWOT分析;发展策略作为全省“五张名片”之一,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发展茶产业,各级职能部门对茶产业进行重点扶持。
2013年,贵州省茶园种植面积突破600万亩,跃居全国第一位。
但与福建、安徽、浙江等产茶强省相比,贵州省茶产业在产量、产值、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有明显差距,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权衡。
一、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一)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
茶园种植面积及茶园产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茶产业效益的高低。
2005年以来,贵州省茶产业已实现十二连增,不论是茶园种植面积还是茶叶产量,都保持逐年增长,尤其是近五年增速较快。
截至2016年底,全省茶园面积696万亩,茶叶产量28.4万吨。
(二)茶叶品质不断提高。
贵州省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出来的茶叶具有绿色、天然、健康等原生态元素,品质有保障,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茶叶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贵州茶叶凭借优良的品质正在被国内外消费者所认可。
近年来,贵州省以制度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促进茶叶品质提升。
(三)茶叶综合产值快速增长。
茶叶综合产值体现了茶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2009年以前,贵州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较低,增长速度缓慢。
2010年,贵州省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3亿元,是2009年的7倍多。
此后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省茶产业总产值299.8亿元,综合产值502.2亿元,茶叶产量、销量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①。
贵州茶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一、贵州茶产业现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是国内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
根据《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数据,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31.9万亩,产量75.1万吨,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但是,贵州茶叶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二、贵州茶产业存在的问题1.品牌建设不够贵州茶叶的品牌知名度较低,缺乏综合性的品牌打造。
2.茶园基础设施薄弱贵州茶叶种植基础薄弱,烘焙设施和仓储设备较落后,茶园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3.生产加工技术需要提高贵州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加工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品质参差不齐。
4.营销推广不到位贵州茶叶在市场推广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手段。
三、贵州茶产业发展战略1.品牌建设加强针对贵州茶叶品牌建设不足的问题,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多品牌装备体系。
引导企业利用市场机制,依托大型茶企的品牌优势,通过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定位,提高贵州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茶园基础设施改善强化贵州茶叶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茶园建设和管理水平。
着力加强茶园化肥、农药、生产设备和标准化管理,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品质量。
加强茶叶储存条件,优化茶叶烘焙和贮存技术,保障茶叶品质稳定。
3.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着重加强贵州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
通过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做好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环保工作,规范茶叶加工流程,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水平。
4.营销宣传推广增强加强贵州茶叶营销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宣传推广效果。
通过市场营销手段,做好线下展会、品牌推广和茶文化创新等方面工作,提升贵州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贵州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四、贵州茶产业发展前景贵州茶叶作为中国茶叶资源宝库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
随着品牌建设、茶园基础设施改善、生产加工技术提高、营销宣传推广增强等方面工作的开展,贵州茶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达到800-1400毫米,地形复杂,海拔差异大。
这些天然优势为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贵州省的茶叶种类繁多,以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为主要品种。
近年来,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较快,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行业,同时也带动了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贵州省茶叶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发展现状贵州省茶叶的收成季节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春茶一般从2月中旬到4月中旬采摘,秋茶一般从8月中旬到10月中旬采摘。
贵州省的茶叶品种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其中以绿茶种植面积最大,也是主要的茶叶出口品种。
贵州省茶叶的主要产区有遵义、黔南、毕节、铜仁、安顺等地。
贵州省的茶叶生产已经与科技、设施有机结合,同时形成了全产业链化的生产模式,从茶树的种植、采摘、初加工到后续的熟化、包装、销售,都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
二、优势与问题贵州省的茶叶种植生产具有地域优势,气候湿润,通风性好,土质肥沃,种植茶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贵州省茶叶的加工技术与质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
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贵州省的茶叶不仅仅在国内,也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竞争力。
贵州省的茶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市场问题。
贵州省茶叶的内销市场较小,茶叶销售渠道和营销手段都存在不足。
其次是品牌问题。
贵州省茶叶品牌的知名度与市场份额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茶叶品牌的建设与提升需要加强。
再次是技术问题。
虽然贵州省的茶叶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较为成熟,但是茶叶的熟化技术还需要加强,同时茶叶包装技术也需要提高,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三、发展建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拓展内销市场,加强营销宣传,提高市场渗透力。
其次,建立茶叶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加强茶叶包装技术研究,提高茶叶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茶叶市场份额。
此外,提高熟化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口感更加醇厚的茶叶产品。
当下贵州茶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20年,一场疫情让贵州的茶产业猝不及防,对茶产业、茶市场以及消费心理等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通过疫情期间贵州茶叶的消费行为、市场需求、流通渠道的分析,探索疫情时期贵州茶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疫情对贵州茶产业的影响疫情暴发正值春茶最繁忙的采摘季节,不少企业也因为疫情防控原因,出现茶叶采摘和制作过程中劳动力严重短缺,短期内茶产品的生产成本出现大幅提高等问题。
因疫情导致的外来客商减少又增加了上游茶农承受压力。
茶企春茶季前期出现持币观望现象,造成上游原料价格整体预期下滑。
疫情使茶企、茶商错过春节黄金销售档,造成茶企资金紧缺。
又遇到春茶的采摘、生产、加工的延后,因疫情引起消费市场的受损,也不可避免的阻滞下游销售市场,总体看来2020年的春茶产销形势比较严峻。
疫情给贵州茶产业带来的机遇茶叶回归大众消费。
“喝茶健康”的概念在疫情期间通过很多媒介的宣传已深入人心,今年贵州提出“干净黔茶,全球共享”的口号,近几年贵州的干净茶、生态茶在全国的宣传度也不断提高,相信在不断的茶文化传播下,消费者会更注重健康饮茶的生活方式,这必然会加速茶叶大众消费市场的回归,这对于大健康行业的茶产业是一个长远的发展利好。
消费者偏好于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贵州茶产业经过多年的推动和培育,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也趋于成熟和理智,逐渐形成注重产品品质、注重品牌口碑的消费意识。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人的喝茶习惯,但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会更加强烈,对品牌茶企的迷恋会越来越深。
消费需求的变化,让一些茶企逆势加大市场营销投入,疫情也会促使茶企继续提升产品品质、保障产品卫生安全。
因此,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极有可能进一步向头部茶企、头部品牌集中,这对于贵州茶产业来说是发展区域龙头企业,创造区域品牌的好机会。
高端茶消费受疫情影响弱。
高端茶叶的销售常常强调文化和圈层,客户也是相对稳定的群体,这部分人群经济基础和抗风险能力相对强,疫情控制住后高端茶叶业务的恢复相对会更快些。
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报告一、引言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份。
黔南州作为贵州省茶叶主产区之一,茶产业的发展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黔南州茶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黔南州茶产业现状分析1. 茶叶品种丰富:黔南州的气候条件和土壤适宜茶树生长,因此茶叶品种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种。
2. 生产规模较小:尽管黔南州的茶叶品种丰富,但茶叶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大部份农户只是进行家庭式种植,缺乏规模化的生产。
3. 市场开辟不足:黔南州的茶叶市场主要集中在本地区,对外销售和品牌建设相对薄弱。
缺乏有效的市场开辟措施,导致茶叶的销售渠道有限。
4.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茶叶的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学的种植技术。
三、对策分析1. 提高茶叶生产规模:鼓励农民进行茶叶规模化种植,引导农户组织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民合作社,共同合作种植、加工和销售茶叶,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2. 加强市场开辟:建立茶叶品牌,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扩大茶叶的销售渠道。
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网上销售,拓宽茶叶的市场覆盖面。
3. 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培训,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4. 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其他茶叶主产区进行合作与交流,学习其成功经验,共同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进行茶叶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
四、结论黔南州的茶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面临着生产规模小、市场开辟不足、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为了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提高茶叶生产规模、加强市场开辟、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强合作与交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黔南州的茶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为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第30卷第10期2014年10月贵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CollegeVol.30.No.10Oct.2014打造贵州生态茶叶主体品牌助推贵州茶产业壮大发展———关于贵州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刘大泯1,梁宁2(1.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贵阳550018;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摘要:为尽快实现贵州省茶叶种植大省向茶产业强省的转变,彻底改变我省茶叶粗放型的种植与管理、加工设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茶产业链延伸、资金投入等现状,实现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突出贵州生态省加以“贵州生态绿茶”、“贵州生态红茶”主体品牌,加快实现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尽快实现贵州茶产业从大省变成强省的目标。
关键词:贵州;茶产业;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98(2014)10-0021-04Creating Principal Brand for Guizhou Ecological Tea to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Guizhou Tea Industry———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of Guizhou Tea IndustryLIU Da-min1,LIANG Ning2(1.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Guizhou,550018;2.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Guizhou,550002)Abstract:To achieve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from a tea planting province to an empowered tea producing province and thoroughly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provinc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tea planting and management,backward processing equipment,low rates of tea resources utilization,the extension of tea industry chain and a great amount of capital input,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ecute the three years'plan to promote Guizhou Tea Industry,to develop Guizhou to be an ecological province with the principal brands of"Guizhou Ecologi-cal Green Tea",and"Guizhou EcologicalRed Tea"and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Tea Industry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nsforming tea planting province to be the empowered tea produ-cing province.Key words:Guizhou;Tea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贵州是国内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兼具的原生态茶区,也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
它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独具特色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资源,孕育了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让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羊艾毛峰、遵义毛峰、贵定雪芽、雷山银球茶等贵州品牌茶叶犹如一朵朵绽放于贵州高原上的奇葩,以收稿日期:2014-07-11基金项目:中国民主促进会贵州省委员会重点课题(201402)。
作者简介:1.刘大泯(1966-),男,中国民主促进会贵州委员会副主委,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文化及产业发展。
2.梁宁(1955-),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及产业经济。
其内含物质丰富、高香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经久耐泡、微量元素含量高等独特品质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大展“黔茶”之风采。
近年来,由于贵州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各地区茶园受工业污染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低,十分有利于有机茶的栽培。
目前,湄潭、晴隆、余庆三个茶叶生产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茶叶)基地县,凤岗县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有机富硒茶之乡”。
与此同时,贵州茶叶品种资源丰富,各种类型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既有一批知名品牌和地方名茶,又有选育的和引进的一批优良品种,包括生产名优绿茶的中小叶种和生产红茶类的大叶型品种。
为此,充分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环境和条件,能为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提供十分有力的条件。
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保增长[1]。
贵州经济发展及迅速壮大的茶叶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为此,笔者到贵州茶叶产业的重点区域遵义、黔南、黔西南的茶场、茶叶加工企业深入调研;最后,还与贵州省农委、省茶叶办公室的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本研究报告。
一、贵州茶产业发展的现状自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文件,提出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建成覆盖全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
2009年、201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贵州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计划的通知》(黔府发〔2009〕14号)、《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黔府发〔2011〕7号)等文件,明确提出了优化调整茶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良种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提高茶叶精加工水平,提升茶叶质量、等级,打造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黔茶”品牌。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贵州茶产业从小到大、由单一绿茶到全面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之路。
我省茶园面积已从2006年的102万亩,发展到2013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约为611万亩[2],占全国茶园面积3869万亩的15.8%,跃居全国第1位;全年茶叶产量13.6万吨,占全国的5.8%,居全国第6位;综合产值152亿元,占全国的9.1%。
伴随着新建茶园面积逐年增长、新茶园逐年进入投产期,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将逐年呈直线上升,将大大提高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
按照《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到2016年全省将茶园种植面积扩至700万亩[3],现在,贵州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已是全国第1位,是种植规模的大省,但从茶叶总产量、综合产值等方面与浙江、福建、安徽等省相比,贵州省还不是茶产业强省。
在调研中,政府主管部门、企业都强烈反应出的观点是:贵州茶叶种植区均是在非常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其种植的茶种和产品属一流品种,但是处于二流的加工技术,三流的营销手段和四流的发展思路。
本报告基于我省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就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未解决的政策问题以及进一步具体落实提出建议。
二、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一)茶园种植规模偏小、茶青利用率低下目前,全省茶叶种植品种主要为福鼎中小叶、浙江小叶茶等为主,茶园种植主要是以农户分散式生产,部分地区已基本形成了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茶农+市场的产业组织化生产格局。
至今全省有茶农128.48万户;茶叶专业合作社781个;10亩以上茶叶家庭农场14656户;万亩以上乡镇188个、5000至万亩乡镇105个;万亩以上村27个、5000至万亩村176个。
由此可以看出,我省茶叶基地布局为分散种植、点多面广、现状规模偏小,距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由于绝大部分茶园种植分散由各个农户管理,广大农户仅注重春茶茶青价位高的采摘,而不注重对略低价位的夏茶、秋茶茶青的采摘(目前,仅有少数区域的少数企业收购、加工夏茶、秋茶茶青),对夏茶、秋茶茶青的采摘率极低,从而导致我省宝贵的夏茶、秋茶茶青资源年复一年的大量浪费。
加之全省内各茶叶加工企业资金等问题,每年春季,江浙、福建等外地客商纷纷到贵州各县出高价收购春茶茶青,估计全省约70%左右的春茶茶青被运往省外进行深加工,成为其他省的茶叶品牌,从而获取产品高额附加值利润、政府获得较高的附加值税收;而我省茶农仅获得卖茶青原料的收入,政府也未能获得应该获得的茶产品附加值、增值税等税收。
同时,我省也失去了生产的大量优质茶青不能形成优质的产品规模、品牌效益及价格、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加工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全省茶叶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问题,由于茶加工企业建设用地难以办到用地证、产权证及茶叶合作社承包的茶园使用权,不能作为抵押、担保的条件,故无法进行银行贷款,导致企业得不到政策性资金的扶持,而在茶叶生产期需要大量周转资金来收购茶青、扩建企业、技改和引进加工设备。
但既得不到扶贫等项目资金支持也无法获得金融部门资金贷款,使茶加工企业资金链断掉,只能举步维艰地支撑着运行,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行和做大做强。
企业收购茶青资金和企业改扩建资金的严重短缺,给省外客商提供了收购茶青资源的机会,是直接导致本省茶青资源大量外流出省的原因,这也就更谈不上扩大对夏茶、秋茶的中低档产品的生产。
(三)茶叶加工设备落后目前,全省除极少数企业加工设备实现现代化以外,大多茶叶加工企业的加工设备还属于手工、落后淘汰的设备,加之加工技术、工艺的落后、贷款的困难,都直接影响了茶叶产品生产量、生产品质、生产效率,更谈不上以茶为主的产业链延伸。
广大企业盼望尽快实现茶青采摘、加工设备赶上时代潮流,实现茶叶加工设备自动化、产量规模化,增加引进茶产业链延伸的生产茶籽油、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的设备。
(四)茶园基地土地、加工厂用地无法确权目前我省茶园基地建设缺乏政策扶持,国土部门对茶园用地、茶叶加工厂用地不能办理用地许可或承包经营证书;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地、低产林地转换为茶园用地,不能办理林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