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绿道_理念的设计探索_以诸暨市入口段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4
基于乡村绿道主题性理论的佛堂镇吴溪绿道规划设计研究张小凡;徐文辉;成正亮【摘要】从概念分析入手,通过对乡村绿道主题性景观规划意义的初步探索,提出乡村绿道主题性景观的规划方法和内容;同时以佛堂镇吴溪绿道为例,结合佛堂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探讨佛堂镇吴溪绿道主题性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年(卷),期】2015(013)002【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乡村绿道;主题性景观;规划设计;佛堂镇【作者】张小凡;徐文辉;成正亮【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311300;兰考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河南兰考475300【正文语种】中文Key words: rural greenway, them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Fotang Township主题性景观是在尊重场地基础上,在某一区域、场所中,结合当地资源特色,通过各种形式营造出的特色形态,表现出场所归属感和地域性特征。
主题是空间的内涵,是形成场所效应的先决条件,因此没有“主题”的景观是没有“灵魂”的[1]。
在城镇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绿道的建设成为城镇和乡村链接的载体,为游人提供了娱乐休闲、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但目前还存在内容单一、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通过对绿道主题性景观的研究,可以展现当地资源特色,吸引更多的人使用绿道,提升绿道沿线资源价值,使绿道从线性建设走向面状发展[2]。
佛堂镇在规划时对吴溪的资源特征、居民需求等进行分析,发挥绿道连接、承载功能,打造以“靓丽佛堂”为主题的乡村绿道景观。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日本称之为“主题”,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立意”“主旨”等[3]。
至今“主题”仍被看作是事物的灵魂、精神的载体。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与规划1. 绿道的概念和发展背景绿道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绿色廊道,通常用于连接城市中的不同区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通的场所。
绿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意识的提高,绿道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绿道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2.1 促进生态保护绿道作为一种廊道式景观设计手法,可以连接起城市中分散的自然资源,并提供一个连续、完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保护并恢复自然环境,并提供适合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2.2 改善空气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空气质量成为了现代都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绿道作为一个开放空间系统,在城市中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绿道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2.3 促进社区互动绿道不仅仅是一个绿色廊道,更是一个社区互动的场所。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在绿道上设置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和社交互动的场所。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促进社区凝聚力和邻里关系。
3. 绿道设计与规划原则3.1 环境适应性原则在进行绿道设计与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并根据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
例如,在山区地区可以利用山体起伏进行步行道路、自行车道等设置,在河岸地带可以设置人行步道、观景平台等。
3.2 多功能性原则绿道不仅仅是一个景观廊道,还应具备多种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可以在绿道上设置公园、游乐设施、休闲广场等,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可以设置健身设施、运动场地等,满足人们的健身运动需求。
3.3 连通性原则绿道应具备良好的连通性,能够连接起城市中不同的区域和景点。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绿道与公共交通系统相连接,并与周边景点相连。
绿道建设及创新价值例析1.基本概况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东邻奉化、余姚,南毗新昌、东阳,西连诸暨,北接上虞、绍兴。
本案涉及两个层面规划:其一为市域层面绿道规划。
市境七山一水二分田,规划范围覆盖嵊州市行政区管辖范围,总用地面积约1789.31平方公里。
其二为中心城区绿道规划。
中心城区三山相映、多江汇流,规划范围即城关镇的行政区范围,总用地面积约206.08平方公里。
2.编制思路首先通过对绿道建设意义的重新认知,总结国内外知名城市绿道的共性。
在解读落实浙江省、绍兴市级绿道规划基础上,提炼绿道建设与城市定位间内涵外延的耦合关系,推导出绿道选线。
并重点对中心城区绿道体系进行具体的详细设计和提升,打造嵊州特色的绿道系统。
3.主要内容3.1现状情况(1)现有江堤局部段修建完善,但连续性、识别性、特色性不足。
呈梯状断面、高差大,上下江堤衔接性差。
故本案应重点改造景观视野较佳、安全性较高的堤顶,同时考虑盘活堤畔沉寂的商业设施。
(2)老城、城西区道路密度高、断面窄,可改造性差;故绿道建设应以不增加现状交通压力为前提。
城东、城南新区道路断面宽,可改造性较强,故可在人行道或道路绿化带内开辟。
对于待规划区域,规划应予以预留。
(3)目前中心城区已有70个单车网点,然缺乏绿色串接;且城区景点分散、街头绿地也未成体系。
本案擬借势整合、以点串线,此外专业骑行者日常骑行线路也对城郊绿道的线路开辟提供参考意义。
3.2目标定位在案例借鉴及梳理绿道与山体、河流、城市道路关系的基础上,推导出绿道定位。
其中(1)市域绿道的总体定位为:复合生态与经济的慢行活力道、地区旅游景观带、区域生态安全廊。
(2)中心城区绿道的总体定位为:集休闲游憩、观光体验、便捷交通于一体的绿色悠游长廊。
3.3市域绿道规划结合市域城镇体系与旅游发展框架,本案形成“一带四区”的市域层面绿道结构。
绿道线路以浙江省、绍兴市级两大绿道规划为指导,结合生态、人文等景点位置进行局部修整。
2021年第5期现代园艺全域旅游背景下秦皇岛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策略研究于宝,王建梅,杨雅婷,张艾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600)摘要:良好的旅游景观环境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导下,以秦皇岛地区为例,分别讨论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全域旅游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要求、优化乡村旅游景观的方法,并且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产业链建设、自然景观建设和加强综合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景观;秦皇岛;发展策略区域差异方面。
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来看,当地的景观利用和分布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景观节点大多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景观资源节点分布较散,多以辅助形势,与全域旅游理念不符合。
例如在资源利用方面,部分优秀文化景观,虽然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是大多都分布在城市周边,与偏僻乡村相连接,因此不能正常规划到热门旅游线路中,发展现状不理想,游客对其并不了解,从而导致利用率偏低。
2.2基建设施不完善完善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必备条件,从全域旅游业的角度来看,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更应该得到重视[4]。
通过调研发现当游客进入景区后,主要是想感受滨海城市的自然风光和休闲度假,由于秦皇岛农村经济建设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旅客的旅游体验需求,导致无法连续带动本地的乡村经济发展。
例如,有游客表示乡村民宿地理位置偏僻,没有明确的位置导向,民宿除住宿外没有其他休闲娱乐设施和相关服务。
虽然乡村道路分布较广,但是多数道路崎岖不平,导致游客出行路线以及其他相关出行都受到影响。
以上多项具体案例说明加快秦皇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提高全域旅游建设的重中之重。
3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思路3.1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乡村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思路和手段。
它是通过有序的组织和合理的协调机制把处于分离状态的各类资源整合成为具有工作目的系统。
秦皇岛旅游景区具有较强的文化景观资源,如北戴河旅游区、山海关旅游区都具有理想的景观资源影响力,但是二者并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旅游模式,游客很可能只选其一。
城市绿道设计方案与思路一、确定绿道范围和目标首先,需要确定绿道的范围,即绿道应覆盖的城市区域。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确定绿道建设的目标,例如提高市民的绿色出行比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
二、规划绿道网络布局根据城市规划和地理环境,规划绿道的网络布局。
绿道应连接城市的各个重要节点,如公园、学校、商场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绿道网络。
同时,绿道应尽量利用现有的道路和设施,避免过度建设。
三、设计绿道景观设计绿道的景观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特色和文化背景,营造宜人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在绿道沿线设置景观节点和标志物,增加绿道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四、制定绿道使用规定为了确保绿道的安全和秩序,需要制定绿道的使用规定。
规定应包括绿道的开放时间、使用方式、禁止行为等,并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市民正确使用绿道。
五、安排绿道维护和管理绿道的维护和管理是保证绿道正常使用的重要措施。
应定期巡查和维护绿道设施,及时处理损坏和安全隐患,保持绿道的清洁和美观。
六、推动绿道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绿道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
通过绿化、照明、标识等手段,提升绿道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七、考虑绿道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绿道建设应考虑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绿道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八、评估绿道设计方案的效果和影响在实施前应对绿道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通过模拟和预测等方法,评估绿道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
九、制定绿道建设的实施计划根据设计方案,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计划应包括建设时间表、预算、人力物力需求等,确保绿道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协调合作,共同推进绿道建设。
十、保证绿道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绿道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
首先,应优先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资源,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其次,应采取环保施工方法,降低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规划目标结合诸暨独特的风貌和地域文化,设计一方面追求巴厘岛印象的休闲写意的生活意境,把浣东区公共绿地建造出空间层次丰富、精致细腻、可观可游可参与的现代人性化环境景观,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当地的气候、植物、以及人文资源,力求打造生态化城市新景点。
目录一、概况二、用地现状三、规划依据四、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五、设计构思六、容量估算七、景点设计八、竖向规划九、建筑风格十、绿化规划十一、道路规划十二、设施规划十四、给排水规划十五、音响设计十六、电力规划一、概况诸暨市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是著名的山水城市。
诸暨市地处浙中内陆,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较多,光照充足,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6.2。
C,年均降雨量1315.9毫米,无霜期234天左右。
二、用地现状浣东区公共绿地位于诸暨市城东新CBD内,紧邻诸暨市行政中心及城市次干道东侧。
其总占地面积为29797m2。
三、规划依据1、规划用地红线图2、《公园设计规范》(JJ48-92)3、《诸暨城市总体规范》四、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1、地方特色结合诸暨独特的风貌和地域文化,设计一方面追求巴厘岛休闲写意的生活意境,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当地的气候、植物、以及人文资源(共同点:与巴里岛都有丰富的水资源,同属东南亚地区,气候特征相近),力求打造生态化城市新景点。
巴厘(BaLi)是印度尼西亚著名的旅游区,是爪哇以东小巽他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其以典型的海滨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而闻名。
该岛由于地处热带,且受海洋的影响,气候温和多雨,土壤十分肥沃,四季绿水青山,万花烂漫,林木参天。
巴厘岛有“花之岛”、“诗之岛”、“天堂岛”等美称,并享有“南海乐园”、“神仙岛”的美誉。
巴厘岛因历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响,岛上居民大多信仰印度巴厘教,全岛有庙宇12500多座,因此,该岛又有“千寺之岛”之美称。
它还享有多种别称,如“神明之岛”、“罗曼斯岛”、“绮丽之岛”、“天堂之岛”、“魔幻之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