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三单元文选及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家中深闺内室和风送暖,田间小路花草飘香。
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太阳升在空中光辉闪耀,露珠落在地上色彩斑烂。
阳光照射得尘埃光彩绚丽,大地袭来的气息春意盎然。
攀桃折李啊不忍别离,送子出征啊泪湿罗衫。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
至于离别到极远的国家去,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与故乡告别;站在北边桥头,和亲人长辞。
左右仆从感情激动,亲戚朋友泪流不息。
可班荆兮赠恨,唯樽酒兮叙悲。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
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铺草在地而坐,相赠以恨别诗篇;只有杯酒送行,叙说这别离悲情。
正值秋雁南飞的日子,露珠降下的时令。
怨而又怨啊,此去远山路曲曲弯弯;走了又走啊,迢迢长河岸哪有尽头?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
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
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
又如丈夫住在淄水的西面,妻子住在黄河的北边。
曾经是夫妻在晨光中同起梳洗,傍晚共坐一室燃起炉香。
如今丈夫做官在千里之外,可怜妻子虚度青春时光。
愧对闺中琴瑟,因别离而无心弹奏;懒上高台,致使帷幕长掩而暗淡昏黄。
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
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春天,庭院里关闭着青苔的颜色;秋夜,罗帐中照耀着明月的清光。
夏日辗转竹席白天难度,冬夕孤守银灯黑夜漫长。
织成织锦曲啊眼泪已经流尽,制就回文诗啊顾影独自悲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
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
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
或有在华阴山求仙的方士,服食丹药回到深山。
法术已经奥妙却还继续修炼,道行已很高超但尚未得到真传。
他们专心守着丹灶而不过问世事,为炼丹药正心定志坚。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蹔游万里,少别千年。
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成仙即可驾鹤飞越河汉,得道便能乘鸾翱翔云天。
儒行儒者应该是这样的:有人送给他财物,用歌舞美女使他沉溺,他却能在利益面前不使自己的道义亏损;用势力威胁他,用武力恐吓他,他却能在面对死亡时不变更自己的操守,在与凶猛鸟兽搏斗时,不计算自己的勇武(而奋起反抗);举起重鼎(承担重任)的时候,不计算自己的力量(而能勇于承担);对于过去的事情不后悔,对于未来的事情不预测;过错的话不再说,谣言不深究,不抛弃自己的威信,不常用自己的计谋(光明磊落)。
他特立独行不与人同,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与现代的人一起生活,却能和古代贤人志同道合。
他今世的言行,后世可以之为楷模;要是没赶上好的时代,上面无人提拔,下面无人举荐,传谣谄媚之人结党营私想要危害他,他的身体可以陷入困境,他的志向却不可更改;即使危及他的日常起居,但他最终能够使自己的志向得到伸张,(那时)他也将不会忘记平民百姓的痛苦(民间疾苦)。
他的忧民之思,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他学识渊博,无穷无尽,坚定言行从不倦怠,没有做官独自居处时能够不放肆;仕途顺利、伴于君侧时不会束手束脚、明哲保身。
按照礼法要求,以和为贵,以忠为美,以柔和为法度,能推举贤才、容纳众人,身虽方正却能像圆瓦一样与众人和睦相处。
他的宽容大度,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对内举荐人才不避亲属;对外举荐人才不避仇人,考察一个人的功劳,积累他所有的行为,推举贤才进而使他通达,不指望他的回报;他能实现自己的意愿,如果(有什么)对国家有利,他不贪图富贵。
他推举援助贤能,就像这样。
儒者应该是这样的:朋友之间用同样的方法契合志向,用同样的方法经营道义,地位相当,就感到愉悦;互有高低,也不会嫌弃;许久不相见,听到流言也不会相信;交朋友的出发点要方正,目标要符合道义,志向相同就进一步交往,不同就就退避疏远(进退指情感发展);他交朋友将就像这样。
拓展阅读《世说新语》:管宁、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待金子)和瓦片石头没有区别,华歆捡起金子又(因为管宁的反应)扔到一边。
古代漢語第三單元判斷句本單元內容:通論部分:判斷句的特點、基本形式及表達功能、“是”字和“也”字的特點。
文選部分:《鞌之戰》第一節古代漢語判斷句特點一、什麽是判斷句語法角度:判斷句就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的句子,主要用來對事物進行解釋或分類。
張文囯、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P233。
表義: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判斷句有兩個用處:一是解釋事物的涵義,二是申辨事物的是非。
”商務印書館1957,61頁。
另外可以參攷《古代漢語知識詳解辭典》803頁、《現代漢語知識大詞典》652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向熹先生《簡明漢語史》:“判斷句表示某種事物是什麽東西或不是什麽東西,某種事物或不屬於某一類。
”該著143頁。
教材297頁。
語法語義結合:白兆麟《文法學及其散論》:“判斷句是判斷人或事物的名稱、類別或屬性的句子,其謂語一般由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來充當。
”166頁,九州出版社2004。
————事物定位要多角度、多層面進行。
二、判斷句的特點向熹先生《簡明漢語史》:“ 漢語判斷句大都用名詞作謂語,但判斷謂語不限於名詞。
名詞作謂語大都表示判斷,但不一定全是表示判斷。
甲骨卜辭很少判斷句和名詞謂語句,西周開始發展起來,春秋戰國更顯得紛繁複雜。
”143頁。
先秦漢語判斷句的最大特點:普遍沒有係詞。
①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遙遊》)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③陳勝者,陽城人也。
(《史記·陳涉世家》)④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傳·僖公四年》)(•貢品沒有交納,這是我們國君的罪過。
)⑤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戰國策·齊策》)⑥張騫,漢中人也。
(《漢書·張騫傳》)⑦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老子》)(因此善良的人是不善良的人的老師,不善良的人是善良人的鑒戒。
)北京師範大學教案第二節判斷句的基本形式及表達功能一、判斷句的分類根據有無繫詞,分為有繫詞的判斷句和無繫詞的判斷句,在這裏主要講無繫詞的判斷句。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七单元文选及译文一、文嬴請三帥1,曰:“彼實構吾二君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3,君何辱討焉4!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5,若何?”公許之6。
先軫朝7,問秦囚。
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8。
”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9,婦人暫而免諸國10。
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11!”不顧而唾12。
公使陽處父追之13,及諸河14,則在舟中矣。
釋左驂15,以公命贈孟明16。
孟明稽首曰17:“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18,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19。
若從君惠而免之20,三年將拜君賜21。
”(文嬴替(秦國的)三位主將求情,說:“他們使我們兩國國君結成怨讎,寡君如果要抓到他們,吃他們的肉也不能滿足,何必勞動君主去懲罰他們呢?讓他們回去在秦國接受審判,以解寡君之恨,怎麽樣?”晉襄公答應了。
先軫朝見,問起秦國囚犯。
晉襄公說:“母親替他們請求,我放了他們了。
”先軫生氣地說:“武士花力氣在戰場上逮住他們,女人說幾句話一下子就把他們從國都釋放了,毀棄戰果而且助長敵人的威風,(這樣的話,)國家很快就要滅亡了!”不回頭就在地上吐唾沫。
晉襄公派陽處父追趕他們,在黃河邊趕上了他們,他們已經在船上了。
陽處父解下車左邊的驂馬,用晉襄公的名義贈送給他們。
孟明叩頭說:“蒙君主的恩惠,不用被囚之臣來祭鼓,讓我們回去在秦國接受懲罰,寡君即使殺了我們,死了也是值得的。
如果(寡君)依從(貴國)君主的恩惠而赦免了我們,三年之後將來拜謝君主的恩賜!”)三、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1,傅說舉於版築之間2,膠鬲舉於魚鹽之中3,管夷吾舉於士4,孫叔敖舉於海5,百里奚舉於市6。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7,必先苦其心志8,勞其筋骨9,餓其體膚10,空乏其身11,行拂亂其所爲1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3。
人恒過14,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15。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16。
入則無法家拂士1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18,國恒亡。
授课内容《论语》、《礼记》选文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礼记》选文的语法、词汇等特点,掌握先秦及西汉文献语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汇的文献用义以及行文体例等有哪些不同。
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论语》是先秦语录体著作,保留了先秦口语的一些特征。
在语法、词汇两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大不同。
《礼记》为秦汉之际的作品,反映了汉语词汇发展阶段的一些特点。
将《论语》与《礼记》选文中体现出来语法和词汇的特点讲透、把古今词义迥异和微殊的地方辨析清楚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疏通词义要结合记录这个词的古文字形,讲解文献用义更要结合该词的本义等等都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讲解为主,学生诵读和适度的课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
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以及《论语》和《礼记》选文语法和词义特点的归纳等练习题。
教学时数:《论语》4学时《礼记》 4学时教学参考资料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12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思考练习题一、归纳《论语》选文中的凝固结构形式。
二、参考注释和前人古注,把《礼记•大同》最后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130[讲稿]第三单元文选从本单元的文选部分起,我们要学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篇目。
首先要接触的是《论语》。
《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提问和弟子们相互讨论切磋的言论记录。
《论语》之论要读lún,而不能读lùn。
为什么要读lún?汉·郑玄有一段话说得比较明确:“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
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
圆转无穷,故曰轮也。
蕴含万理故曰理也。
篇章有序,故曰次也。
群贤集定,故曰撰也。
”(《十三经注疏》下,页2454)《论语》这部书以当时通行的口语阐明了儒家的政治主张、伦理学说,确实给读书人走向仕途指明了方向,也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答案二、什麽是“六书”?什麽是“四体二用”?“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早在周朝时期,“六书”就被列为六艺之一,是当时公卿大夫子弟的必修课。
汉代以后,学者们把“六书”当作汉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的《说文解字》即以“六书” 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解释汉字的本义。
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逐一下了简明的定义,并举了例证。
他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qū),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现在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六书”名称依班固的“六书”顺序。
“四体二用”说:对於“六书”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后代学者的看法与汉朝学者不完全相同。
后代多数学者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可以造出新字,而转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书”不能认为都是造字方法。
於是有学者提出“四体二用”说,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
三、从构形和表音的角度,汉字可以分为哪几类?说一说各有什麽特点。
1、表意字:独体表意字;指事符号表义字;合体表义字。
2、表音字。
3、既表义又表音的字。
四、汉字的形体演变中主要有哪些字体?各有什麽特点。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主要特点参第三节五、什麽是古今字?什麽是异体字?什麽是繁简字?三者有什麽关系?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或同一个语素因文献时代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先出现的叫古字,后出现的叫今字,合称古今字。
在古书中,有些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书写形式,它们的笔画有繁有简,笔画繁多的称繁体字,笔画少的称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繁简字有些在古代就是古今字或异体字的关系。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三单元文选及译文一、陈亢问於伯鱼曰陈亢问伯鱼说:“您在老师那裏也受过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受过呀。
父亲曾独自站在厅堂之上,我从他身边走过。
他问我说:‘你学习诗歌了吗?’我回答说:‘没有呀。
’(他就说:)‘不学习诗歌,没办法说好话。
’我回去后就学习诗歌。
另外一天,父亲又一个人站在厅堂之上,我从他身边走过。
他问我说:‘你学习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呀。
’他又说:‘不学习礼,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身。
’我就回去学习礼。
我就听到过这两件。
”陈亢回去后很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诗歌的重要性和礼的重要性,还知道了君子并不特别偏爱他自己的孩子。
”二、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和桀溺(两个隐士)正在合作耕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他们那儿经过,让子路向他们打听过河的渡口。
长沮问子路说:“那个在车上拿著繮绳的是谁?”子路回答道:“是孔丘。
”(长沮)说:“那个人就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道:)“那个人正是(鲁国的孔丘)。
”(长沮)说:“那个人(应该)知道渡口(在哪裏)了。
”(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问道:“您是谁?”(子路)回答道:“(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那个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社会乱糟糟的,天下各个国家都是如此,你们想依靠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再说你与其追随(像孔丘那样的)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追随(像我们这样的)远离乱世的人呢。
(长”沮和桀溺)继续埋头干他们的农活,(没有停下来给子路指点渡口的意思)。
子路(只好)离开了他们,回去将他们的一番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鸟兽为伍的。
咱们不跟人群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天下要是政治清明的话,我又何必去凑那个热闹呢?”三、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喜爱读书的臧和良家子谷两个人一起牧羊,却同时把羊弄丢了。
要问臧在做什麽,那麽他是在拿著书本读书;要问谷在做什麽,那麽他是在游戏玩耍。
两个人做的事情不同,他们弄丢了羊则是一样的。
天下的人都是在为某种目的而死:那些为仁义而死的人,大家就称他们是君子;而那些为利益而死的人,大家就称他们是小人。
他们为某种目的而死,这是一样的,有的人被认为是君子,有的人被认为是小人;可是说到残害生命、伤害本性,那麽像盗跖那样的人和伯夷那样的人也没有什麽不同,哪裏能够从他们之间分出君子小人来呢?伯夷为了博取好名声而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钱财而死在泰山之上。
两个人死的原因不同,他们对於残害生命、伤害本性则是一样的。
为什麽就一定要认为伯夷是对的而盗跖是错的呢?四、齐人伐燕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
齐宣王问道:“有些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也有些人劝我吞并它。
(我想:)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一定是天意如此。
)如果我们不把它夺取占领下来,上天会降下灾难来。
夺取占领它,怎麽样?孟子答道:“如果占领它,燕国百姓很高兴,便占领它。
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这样。
如果占领它,燕国的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
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这样。
以齐国这样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来攻打燕国这样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百姓却用筐盛著干饭,用壶盛著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难道会有别的意思吗?只不过是想逃离那水深火热的苦日子罢了。
如果他们的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
五、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威严所在。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归於一统,就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跟随他的。
您懂得那禾苗的情况吗?在七、八月的时候,若是长时间不下雨,那麽禾苗就会枯槁了。
假如一阵鸟云涌现出来,哗啦啦地下起大雨来,禾苗便又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像这样,那有谁能够阻挡得住呢?如今天下各国的统治者,没有一个不好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王,那麽老百姓就会伸长著脖子期待他了。
真是这样,百姓归附於他,跟随於他,好象水向下奔流一样,那又有谁能够阻挡得住呢?’”六、孟子曰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事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
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居田野。
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去居住。
他以为同乡下佬相处,好象穿戴著礼服礼帽坐在泥土或炭灰之上。
当商纣王的时候,住在北海海边,等待天下的清平。
所以听到伯夷的风节的人,贪得无厌的人都廉洁起来了,懦弱的人也都有独立不屈的意志了。
伊尹说:‘事奉什麽样的君王不是君王呢?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因此天下太平也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也出来做官,并且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后知后觉的人。
我是这些人之中的先觉者,我将以尧舜之道来开导这些人。
’他这样想: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沾润尧舜之道的好处,便好象自己把他推进山沟之中,他担负起天下的责任就是这样的沈重。
柳下惠不以事奉坏君为可羞,也不以官小而辞掉。
立於朝廷,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他的原则办事。
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
同乡下佬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
(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旁边赤身露体,哪能就沾染著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节的人,胸襟狭小的人宽大起来了,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
孔子离开齐国,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就走了;离开鲁国,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
’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恋恋不舍地离开就恋恋不舍地离开,应该不做官就不做官,应该做官就做官,这便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随和的人,孔子则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
孔子,可以说是集中了其他圣人的品德於一身,成为更加伟大的圣人。
”七、万章问曰万章问道:“《诗经》裏说:‘娶妻该怎麽办?一定要事先报告父母。
’相信这句话的,应该没有人赶得上舜。
但是,舜却事先不向父母报告,娶了妻子,又是什麽道理呢?”孟子答道:“报告便娶不成,男女结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很重要的伦理关系。
如果舜事先报告了,那麽,这一伦理关系在舜身上便会被废弃了,便会使父母产生怨恨,所以他便不报告了。
”万章说:“舜不报告父母而娶妻,那我懂得这道理了,尧把女儿嫁给舜作妻子,也不向舜的父母说一声,又是什麽道理呢?”(孟子)“尧也知道告诉舜的父母就不能将女儿嫁给舜。
说:”万章问道:“舜的父母打发舜去修缮谷仓,等舜上了屋顶,便抽去了梯子,他父亲瞽瞍还放火焚烧那谷仓。
(幸而舜设法逃下来了。
於是又打发舜去淘井,)(他不知道舜从旁边的洞穴)出来了,便用土填塞井眼。
舜的兄弟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牛羊分给父母,仓廪分给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弤弓归我,两位嫂嫂要她们替我铺床叠被。
’象便向舜的住房走去,舜却坐在床边弹琴,象说:‘哎呀!我好想念您啊!’但神情之间是很不好意思的。
舜说:‘我想念着这些臣下和百姓,你替我管理管理吧!’我不明白,难道舜不知道象要杀他吗?”孟子答道:“怎麽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
”万章说:“那麽,舜的高兴是假装的吗?”孟子说:“不。
从前有一个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使主管池塘的人畜养起来,那人却煮着吃了,回报说:‘刚放在池塘裏,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摇摆著尾巴活动起来了,愉快安然地游走了。
’子产说:‘它得到了合适的地方呀!得到了合适的地方呀!’那人出来了,说道:‘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得到了合适的地方呀,得到了合适的地方呀!”’所以对於君子,可以用合适他品行的方法来欺骗他,却很难用不合适他品行的方法来欺罔他。
象既然假装着敬爱兄长的样子来,舜因此真诚地相信而高兴起来,为什麽是假装的呢?”八、王曰王说:“来吧!诸位。
你们都(来)聼我说话。
不是我小子大胆发动战争。
是因为夏王犯了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前往讨伐他。
现在,你们大家常说:‘我们的国王太不体贴我们了,把我们种庄稼的事都舍弃了不过问,怎麽可能纠正别人呢?’我听到了你们说的这些话,但是夏桀犯了许多罪行。
我怕上帝发怒,不敢不讨伐夏国。
现在你们可能会问我说:‘夏桀的罪行究竟怎样呢?’夏桀一直要人民负担沈重的劳役,人民的力量都用光了,还在国内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人民对夏桀的统治非常不满,大家都怠於奉上,对国君的态度很不友好,‘你说:这个太阳呀,什麽时候才能消失呢?我愿意和你一块去死!’夏国的政治,已经坏到这种程度,现在我决心要去讨伐它。
你们只要辅助我,奉行上天的命令讨伐夏国,我将会大大地赏赐你们。
你们不要不相信,我是决不会失言的。
假若你们不听从我的话,我就要惩罚你们,让你们做奴隶,决不宽恕。
”九、申叔时使於齐申叔时到齐国出使,回国后,向楚庄王滙报了出使的情况之后就走了。
楚庄王派人责备他说:“夏徴舒无道,杀死他的国君,我带领诸侯讨伐他,并诛戮了他,诸侯、县公都庆贺寡人,唯独你不庆贺寡人,什麽缘故?”申叔时回答说:“还可以声辩理由吗?”庄王说:“可以呀!”申叔时说:“夏徴舒杀死他的国君,他的罪过是很大;讨伐并且诛戮了他,这是您所应当做的事。
不过人们也有话说:‘牵牛践踏别人的田地,就把他的牛夺过来,’牵牛践踏别人田地的人,确实是错了;但夺走他的牛,惩罚就太重了。
诸侯听从您的号令,原说是讨伐有罪的人。
现在把陈国设置为县,这就是贪图他的财富了。
用罚罪号召诸侯,而最后让诸侯回去的时候,您却背上了贪婪的名声,恐怕不可以吧?”庄王说:“好啊!我没有听说过(这些话)。
归还给他们,行吗?”申叔时回答说:“当然行啊。
这就是我们这一班小人所说的‘从怀裏拿出来给他’呀。
”庄王就重新封立了陈国。
在每一乡带一个人囘楚国,(集中住在一地)称为夏州。
十、将执戎子驹支打算逮戎子驹支,范宣子亲自在朝廷上指责他的罪过,说:“过来,姜戎氏!你的祖父吾离身披蓑衣、头戴草帽归附我们先君。
我们先君惠公只有并不丰厚的土田,还和你平分耕种。
现在诸侯事奉我们寡君不如以前,这是因为说话泄漏机密,应当是由於你的缘故。
明天早晨举行会盟之事,你不要参加了。
如果你参加,将要把你逮起来。
”戎子回答说:“从前秦国人仗著他们人多,贪求土地,驱逐我们各部戎人。
惠公显示了他的大德,说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能消灭抛弃。
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土田,那裏是狐狸、豺狼出没的地方。
我们各部戎人砍伐那裏的荆棘,驱逐那裏的狐狸豺狼,作为先君不侵犯不背叛的臣下,直到如今没有三心二意。
从前文公和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偷偷地和郑国结盟而安排了戍守的兵力,因此就有了肴地的战役。
晋国在上边抵御,戎人在下边对抗,秦国的军队才被打败而全军覆没,我们各部戎人实在是出了不少力才有这样的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