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选
- 格式:docx
- 大小:30.34 KB
- 文档页数:9
家中深闺内室和风送暖,田间小路花草飘香。
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太阳升在空中光辉闪耀,露珠落在地上色彩斑烂。
阳光照射得尘埃光彩绚丽,大地袭来的气息春意盎然。
攀桃折李啊不忍别离,送子出征啊泪湿罗衫。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
至于离别到极远的国家去,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与故乡告别;站在北边桥头,和亲人长辞。
左右仆从感情激动,亲戚朋友泪流不息。
可班荆兮赠恨,唯樽酒兮叙悲。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
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铺草在地而坐,相赠以恨别诗篇;只有杯酒送行,叙说这别离悲情。
正值秋雁南飞的日子,露珠降下的时令。
怨而又怨啊,此去远山路曲曲弯弯;走了又走啊,迢迢长河岸哪有尽头?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
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
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
又如丈夫住在淄水的西面,妻子住在黄河的北边。
曾经是夫妻在晨光中同起梳洗,傍晚共坐一室燃起炉香。
如今丈夫做官在千里之外,可怜妻子虚度青春时光。
愧对闺中琴瑟,因别离而无心弹奏;懒上高台,致使帷幕长掩而暗淡昏黄。
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
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春天,庭院里关闭着青苔的颜色;秋夜,罗帐中照耀着明月的清光。
夏日辗转竹席白天难度,冬夕孤守银灯黑夜漫长。
织成织锦曲啊眼泪已经流尽,制就回文诗啊顾影独自悲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
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
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
或有在华阴山求仙的方士,服食丹药回到深山。
法术已经奥妙却还继续修炼,道行已很高超但尚未得到真传。
他们专心守着丹灶而不过问世事,为炼丹药正心定志坚。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蹔游万里,少别千年。
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成仙即可驾鹤飞越河汉,得道便能乘鸾翱翔云天。
1 目錄篇一尚書·大禹謨(節選) ···································一篇二尚書·臯陶謨 ··············································二篇三 尚書·泰誓上··············································三篇四 尚書·泰誓中·············································· 四篇五 尚書·洪範(節選) ······································五 篇六 尚書·旅獒·················································七篇七 尚書·康誥(節選) ······································八 篇八 尚書·蔡仲之命··········································· 九 篇九尚書·多方(節選) ······································十 篇十 尚書·吕刑(節選) ···································十一 篇十一詩經·大雅·文王 ·····································十三 篇十二 詩經·大雅·烝民 ·····································十四 篇十三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 ·······························十五 篇十四 詩經·小雅·小旻 ·····································十六 篇十五 詩經·小雅·節南山 ··································十七篇十六 禮記·曲禮上第一(節選) ·······················十八 篇十七 禮記·禮運第九(節選) ··························十九 篇十八 禮記·内則第十二(節選) ·····················二十一 篇十九禮記·經解第二十六(節選)···················二十二 篇二十禮記·表記第三十二(節選) ···················二十三一 篇一 尚書·大禹謨(節選)*帝曰臯陶惟兹臣庹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協于中時乃功懋哉臯陶曰帝徳罔愆臨下以簡御衆以寛罸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寜失不經好生之徳洽于民弖兹用不犯于有司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帝曰來禹洚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争功予懋乃徳嘉乃丕績天之厯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人弖惟危道弖惟微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聴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衆非元后何戴后非衆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禄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從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卜不習吉禹拜稽首固辭帝曰毋惟汝諧*「欽定四庫全書」「尚書表注」卷上,宋金履祥撰。
一、《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古代汉语》文选选目第一部分1.○学而十六章(论语)(集解)2.桀纣之失天下(孟子·离娄上)(赵岐章句)3.牛山之木尝美矣(孟子·告子)(赵岐章句)4.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朱熹注)5.○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杜预注)6.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隐公五年)(杜预注)7.郑子产有疾(左传·昭公二十年)(杜预注)8.老子五章(老子 1 章, 2 章, 11 章, 25 章, 39 章)(王弼注)9.辞过(墨子)(孙诒让间诂)10.公输(墨子)(孙诒让间诂)11.项羽本纪(节选)(史记)(三家注)12.留侯世家(节选)(史记)(三家注)13.孔子世家(节选)(史记)(三家注)14.李将军列传(史记)(三家注)15.○管晏列传(史记)(三家注)16.扬雄传(汉书)(颜师古注)17.萧何传(汉书)(颜师古注)18.秦围赵之邯郸(战国策·赵策)(高诱注)19.燕太子丹质于秦(战国策·燕策)(高诱注)20.梁山崩(国语·晋语)(韦昭注)21.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国语·越语)22.○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晏子春秋·外篇)(张纯一校注)23.疑似(吕氏春秋)(高诱注)24.仲春季(节选)(吕氏春秋)(高诱注)25.原道训(节选)(淮南子)(高诱注)26.本经训(节选)(淮南子)(高诱注)第二部分1.微子(十章)(论语)(集解)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赵岐章句)3.○不见诸侯(孟子·滕文公下)(朱熹注赵岐章句,焦循正义)4.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左传·闵公二年)(杜预注,孔颖达疏)5.○齐晋鞍之战(左传·成公二年)(杜预注,孔颖达疏)6.○子产坏晋馆垣(左传·襄公十九年)(杜预注,孔颖达疏)7.大同(礼记)(郑玄注,孔颖达疏)8.○学记(节选)(礼记)(郑玄注,孔颖达疏)9.正名(荀子)(杨倞注,王先谦集解)10.志意修则骄富贵(荀子·修身)(杨倞注,王先谦集解)11.北冥有鱼(庄子·逍遥游)(节选)(王先谦集解)12.泉涸(庄子·大宗伯)(王先谦集解)13.柏舟(诗经·邶风)(毛诗诂训传)14.黍离(诗经·王风)(毛诗诂训传)15.定之方中(诗经·鄘风)(毛诗诂训传)16.鹿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毛诗诂训传)17.无羊(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毛诗诂训传)18.崧高(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毛诗诂训传)19.○橘颂(楚辞)(王逸章句)20.离骚(楚辞)(王逸章句)第三部分1.季氏将伐颛顼(论语·季氏)(刘宝楠正义)2.尽心三章(君子有三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道则高矣美矣)(孟子尽心)(焦循正义)3.鹤鸣(诗经·小雅·鸿雁之什)4.访落(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十)(毛传,郑笺,孔颖达疏)5.○城濮之战(左传·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杜预注,孔颖达疏)6.泓之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杜预注,孔颖达疏)7.赵穿弑君(公羊传·宣公六年)(何休注,徐彦疏)8.西狩获麟(谷梁传·哀公十四年)(范宁集解,杨士勋疏)9.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郑玄注,孔颖达疏)10.龟为卜筴为筮(礼记·曲礼)(郑玄注,孔颖达疏)11.博学之(礼记·中庸)(郑玄注,孔颖达疏)12.秋水时至(庄子·秋水)(郭庆藩集释)。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一)《左传》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
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其南陵,夏后之墓也;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文章翻译一、《郑伯克段于鄢》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姜姓小国)娶了一名妻子,叫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生下庄公(郑国第三代君主)和共叔段。
庄公分娩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姜氏)为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其他的城邑,我不管您怎么说我都遵命。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让他住在那里,称他(叔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郑大夫)说:“大夫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是诸侯国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王侯子弟的封邑不能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上大夫的封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下大夫的封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别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况您的处居尊位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摔跟头,你姑且等着瞧叔段终将垮台的后果!”事后不久,太叔段使西边边境上的城邑和北边边境上的城邑从时从属(两方)于自己。
公子吕(郑国大夫)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况,您打算怎么来对付呢(若之何:对他怎么办?)(若……和:是一种固定格式)?如果打算把国家大权交给大叔段,那么就请让臣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说:“不用(指现时用不着动手),他将自己走向灭亡。
”叔段又收取原先分属于自己的地方作为自己独占的城邑,(其势力范围)到达庐廪延。
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领土扩大,他将获得更多的民众。
”庄公说:“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庞大,也会垮台。
”叔段修葺城廓,聚集民众,修缮武器,准备军队,将要偷袭新郑(郑国都城名)。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题解】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补充注释】武姜,“武”为丈夫的官职,“姜”为自己的母家姓,这是古人表示已出嫁的女人的名字的一种方法。
又如文嬴即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嬴)。
佗邑唯命:其他地方只听您的命令。
“请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语不同,第一分句主语为姜氏,第二分句为郑庄公,第三分句为泛指(人们),均已省略。
都城过百雉: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都城”是两个词。
“中,五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超过首都的五分之一。
下“小九之一”同,均为古汉语常用的分数表示法。
不度:不合法度。
度:名词用如动词。
西鄙北鄙:鄙,边邑,本义。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暱:“昵”的异体字。
亲昵:指对兄长亲。
夫人将启之:启之,为他开门(作内应)。
有献于公:指有土特产献给庄公。
未尝君之羹:羹,肉羹。
从美从羔,会意字。
其是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是”,“谓”为谓语,“是”为宾语前置。
齐桓公伐楚【题解】齐桓公为称霸而讨伐楚国,楚使者面对管仲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讨伐理由,随机应变,楚使者屈完更是在齐侯带有威胁的语气面前,不亢不卑,以理相对,齐终未达到目的。
本文屈完与齐侯的对答表现了《左传》精彩的外交辞令。
【补充注释】以诸侯之师侵蔡:以,介词,带领。
注意“伐”“袭”“侵”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一说“风”,放失,走失。
依此,本句意为即使放牧时走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对方国境之内。
赐我先君履:履,这里用作名词,指可以践踏征伐的范围。
双宾结构。
寡人是徵:“徵”现已同音简化为“征”,两字原来意义不相同。
昭王南征而不復:征、復这里都是用本义。
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不谷是为:宾语前置。
不谷:不好,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古代汉语》文选学习《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
宦子骤谏。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晨往,寝门癖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不君:言行不符合为君之道。
厚敛:重税。
雕:刻画。
辟:避。
宰夫:厨师。
胹(ér):煮。
熊蹯(fān):熊掌。
畚:以草索制造的容器。
载:戴,以头顶物。
士季:春秋晋国大夫。
士之孙,名会。
因先后受随邑(今山西介休东南)、范邑(今山东梁山西北),又称随会、随季、随武子、范会、范季、范武子。
襄公卒,他与先蔑受赵盾命,入秦迎公子雍归国为君。
灵公立,盾拒公子雍,士季奔秦。
他为秦谋划,晋国畏惧,设计迎回。
景公三年(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惟他所率上军不败而退。
七年,率师灭赤狄之甲氏(在今河北永年东北)、留吁(今山西屯留南)、铎辰(在今长治)。
归,升任中军。
后聘周,修改法律。
八年,致仕退休。
入:采纳、接受。
谏而不入:士季此话的主语是“赵盾”。
莫之继:无人可继续进谏。
三进:始进为入门,再进为由门入庭,三进为升阶当霤。
溜:即霤,屋檐下接水长槽。
而后视之:按照《燕礼》规定,士会始进入门后,晋灵公要“降立阼阶之东南”,面朝南,迎接士会来到。
〔51〕引自《诗经·大雅·荡》。
〔52〕固:保障。
〔53〕引自《诗经·大雅·民》。
衮(ɡǔn):天子及上公的礼服。
职:适,恰。
阙:同“缺”。
仲山甫:即仲山父,西周宣王时大臣。
受封于樊(今陕西西安南),故又称樊侯、樊仲甫、樊穆仲。
〔54〕衮:以衮服比喻晋国政权。
〔55〕鉏麑(chúní):又名鉏麛、沮麛、鉏之弥,晋国武士。
贼:刺杀。
〔56〕辟:开。
〔57〕盛服将朝:穿戴好朝衣朝冠将朝见晋君并参与朝议。
〔58〕假寐:闭目养神。
〔59〕槐:赵盾家庭中之槐树。
〔60〕提弥明:又作祁弥明、示眯明,赵盾的车右。
〔61〕爵:饮酒器。
三爵:往爵中三次注酒。
过三爵非礼:古代国君设宴款臣,其中的小饮酒礼即小燕礼,饮酒不过三杯。
〔62〕嗾(sǒu):使唤犬。
獒(áo):长四尺的猛犬。
〔63〕田:田猎。
首山: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64〕舍:住宿。
翳桑:地名,在首阳山区或其附近。
〔65〕箪:竹编的圆筐,用于盛放食品。
〔66〕橐(tuó):袋子。
〔67〕与:参与。
介:甲士。
〔68〕倒戟:倒戈反击。
公徒:晋灵公的伏兵。
免:赵盾得免于死。
〔69〕名居:姓名与居地。
〔70〕赵穿:晋国大夫,赵盾族弟。
桃园:园名,其地不详。
〔71〕山:温山,在今河南修武北五十里。
〔72〕我之怀矣,自诒伊慼:未收入《诗经》的逸诗。
王肃以为此即引《诗经·邶·雄雉》之诗句。
《雄雉》有句为“我之怀矣,自诒伊阻”,仅一字之差。
怀:怀念。
诒:遗。
慼(qì):忧愁。
〔73〕董狐:即太史。
〔74〕不隐:不隐瞒赵盾之罪行。
〔75〕为法受恶:为史法受弑君之名。
《老子》三章(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老子》介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该书用道(自然规律)来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正反两个对立的方面组成的,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在物质生活方面该书强调知足寡欲,在思想方法方面宣扬贵柔守雌,在政治方面由于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而主张“损有馀而补不足”,希望返回到古朴落后的“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
《老子》的作者并非老子本人,一般认为是老子的后学根据老子的遗说发挥补充而成,其成书年代一说在战国时期,一说在秦汉之间。
关于老子其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楚国人,与孔子同时,姓李,名耳,字伯阳,即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东)人,曾作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也有人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人,如近人梁启超、今人冯友兰、范文澜即持这种看法。
《老子》的重要注本有魏王弼《老子注》(《四部备要》本、《诸子集成》本)、后人假托的“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丛刊》本)、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及今人任继愈《老子新译》(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②,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⑤,生而不有⑥,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⑦。
1【注释】①天下二句: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话,这就说明有了丑的存在。
斯:指示代词,这,这就。
恶:丑。
已:句末语气词,作用用“矣”。
②有无相生:“有”和“无”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有”和“无”。
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难”和“易”。
相成,相互促成。
③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长”和“短”。
形,体现,显现。
高下相倾:“高”和“下”相互依靠而显示出了“高”和“下”。
倾,本指位置高的物体倾压在位置低的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依靠。
④音声相和:“音”和“声”相互配合时而显示出了“音”和“声”。
音、声,乐器发出者称“音”,人唱出者称“声”。
一说“音”指声的组合,“声”指简单的发音,见任继愈《老子新译》。
和:和协,配合。
前后相随:“前”和“后”前后相连而显示出了前后。
随,依随,连接。
⑤处无句:以“无为”的态度去处事。
处:对待,办理。
无为:不做事,只是适应事物的发展。
作:兴起,出现。
不辞:不拒绝,即顺应客观的变化。
焉:兼词:相当“于之”,其中“之”指世上。
⑥生:指出现的事物。
有:指据为已有。
⑦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唯:连词,因为。
不去:指功绩不会失去。
(二)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
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2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三)小国寡民【题解】本篇为《老子》第八十章,内容反映了老子向往古朴原始社会的政治理想。
老子厌恶当时的社会现实,认为造成社会灾害的原因是文字、交通工具、兵器等,因而主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使这些东西派不上用场,并希望人们看重生命,自得其乐,不必远游。
小国寡民①。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②。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③。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④。
甘其食,美其服,安服居,乐其俗⑤。
邻国相望,鸣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注释】①小、寡:均为使动用法,使……小,使……少。
②什伯之器: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
什:十倍。
伯:通“佰”,百倍。
重死:看重死亡。
重,意动用法。
③舆(yú):车子。
所乘之:所字结构,乘坐的必要。
所陈之:所字结构,陈放的地方。
④结绳:传说在文字产生前用结绳来记事。
用之:指记事。
之,义较虚,作用在于凑足一个音节。
⑤甘、美、安、乐: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论语》四章《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是诸子散文中最早的作品,全书用语录体写成,所以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语言古朴。
全书共二十篇,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
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件的提示,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论语》四章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
(一)吾十有五志于学【题解】本篇选自《论语·为政》,文章反映了孔子在不同年龄段所达到的境界。
宋邢昺疏:“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⑥。
”4【注释】①有:古汉语中整数与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加“有”,义同“又”。
②立:指立身。
或说指学成了礼。
《泰伯篇》:“立于礼。
”《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
”或说“立”指学成五经。
刘宝楠正义:“《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且耕且养。
三年而通一经,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
’”③不惑:指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物所迷惑。
朱熹集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
”刘宝楠正义:“四十不惑者,子曰:‘知者不惑。
’《礼·中庸》云:‘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此即不惑之事。
”④天命:邢昺疏:“命,天之所禀受者也。
”刘宝楠正义:“天命者,《说文》云:‘命,使也。
’言天使己如此也。
”⑤耳顺:邢昺疏:“顺,不逆也。
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刘宝楠正义:“焦氏循《补疏》:‘耳顺,……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
顺者,不违也。
舍己从人。
故言入于耳。
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