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丝绸

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丝绸

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丝绸
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丝绸

《蜡染与扎染》教案03

《蜡染与扎染》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一些精美蜡染和扎染拓片的欣赏,了解其种类和特征及其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技能目标:在欣赏古今蜡染与扎染艺术的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老的染色技艺,体会蜡染与扎染的独特美感。 3、情感目标:利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智慧火花的碰撞,激发学生热爱蜡染与扎染这两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用蜡笔水彩的方法,制作蜡染作品。 教学难点 上蜡力度的把握,深浅色的搭配使用。 制作方法 蜡染工艺主要突出以加热的蜡描绘显现织物本身色彩部分。防止冷染色温度过高使蜡融化影响染色效果。扎染工艺是先用线在织物上扎结成绺(称线勒扎结),或在织物上缝纫(称线缝扎结),用以防染,然后入染缸浸染,浸染后抽去所扎或缝的线。由于染液在织物上因扎结而有不同程度的浸染,因而形成由深至浅的晕染花纹,成为扎染的艺术特色。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色,效果更佳。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在事先用白蜡笔画好图案的白纸上渲染色彩。通过引导观察,懂得蜡笔水彩有不相融合的特性。 出示课题 授新课 举例讲述蜡染花布的设计过程(边讲边示范) 先设计好蜡染花布的骨格,可用蜡笔或油画棒画。 选出自己喜欢的颜色,考虑如何搭配出好看的色彩。可以是同类色,也可以多画几种颜色,

用同类色可取得淡雅柔和的效果,运用对比色彩可取得灿烂鲜明的效果。 探究与发现 学生上前尝试练习制作“蜡染”,故意给学生创设不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问题的根源。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深浅色的搭配,也是影响作品效果的重要因素。 欣赏与发现 出示收集的蜡染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欣赏观察,发现蜡画的内容与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蜡画表现的内容:简单的动物、花卉、人物等。表现的方法:粗犷的线条和色彩涂块面的方法。 拓展 指导用完成的蜡染作品制作简单的服饰样式。(对折剪一半)使作品更富有生活情趣。

主题活动:蜡染

主题活动:蜡染 一、设计思考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蜡染工艺品能够运用于幼儿生活中,蜡染小包、帽子、围巾、肚兜等贴近幼儿生活,能适应幼儿的认知、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有关蜡染的主题活动,给幼儿讲述关于蜡染的民间故事,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中初步了解民间蜡染的方法,并尝试自己来做蜡染。活动中,可将幼儿对蜡染的浅层兴趣引申,把幼儿对蜡染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蜡染热情转化为主动进行蜡染活动的动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深入感知祖国的蜡染艺术,激发其民族自豪。 二、主题活动总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探索等活动,初步了解蜡染及其传统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知道蜡染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2.在欣赏和创作活动中,能积极大胆地用语言表达、交流自己的相关经验,感受蜡染作品的美喜欢民间蜡染艺术。 3.了解“沾蜡——画蜡——染色——脱蜡”的蜡染方法,大胆尝试创作蜡染作品,体验创作和战士作品的乐趣。

4.在用蜡染作画的过程中注意安全,有良好的操作习惯,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集体创作蜡画的快乐。 三、主题活动经验网 四、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序号 活动名称 主要涉及领域 组织形式 1 欣赏蜡染工艺品 艺术 分组 2 蜡染的故事 语言、社会 分组 3 蜡的实验

科学 分组 4 有趣的蜡染 艺术 分组 5 蜡染手帕 艺术 分组 6 套色蜡染三角巾 艺术 分组 环境创设 (1)收集各种蜡染艺术品布置展览;(2)蜡染步骤图、照片等; (3)蜡染工具及材料;

(4)幼儿蜡染作品展台; (5)运用幼儿蜡染作品丰富游戏材料和游戏场景 五、主要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一:欣赏蜡染工艺品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喜鹊登梅》等蜡染作品,感受其表现手法所产生的独特美。 2.了解蜡染的用途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喜爱民间蜡染艺术品。 活动准备: 布置《喜鹊登梅》等蜡染工艺品展。 活动过程: 1.参观蜡染工艺品展,激发活动兴趣。 2.欣赏并感受蜡染工艺品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独特美。 (1)欣赏、交流。 ★指导语:你最喜欢哪一幅蜡染作品?为什么? (2)重点欣赏蜡染作品《喜鹊登梅》。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扎染工艺 在大理,扎染制品主要用于服饰和各种家庭装饰用品。大理的扎染图案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染制的图案形象生动,晕纹自然,蓝地白花,青里带翠,呈现素雅凝重之感。特别是大理古城,大街小巷摆满了色彩艳丽的各种各样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为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平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一 学习目标: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 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扎染工艺 在大理,扎染制品主要用于服饰和各种家庭装饰用品。大理的扎染图案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染制的图案形象生动,晕纹自然,蓝地白花,青里带翠,呈现素雅凝重之感。特别是大理 古城,大街小巷摆满了色彩艳丽的各种各样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为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平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 一古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 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 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欣赏扎染制品 扎染壁挂、扎染桌布、扎染窗帘、扎染门帘、扎染围巾、扎染面料、扎染服饰等 四、扎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 1、材料:真丝、棉布、棉线、麻绳、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 性染料、促染剂、固色剂等。用于扎染的织物一般用薄而精细的面料,这样染出的成品手感柔软,光泽度也好。 2、工具:缝衣针、剪刀、线、电炉(加热器)、量杯、天平、搪 瓷锅、碗、木夹、熨斗搅拌棍、水桶、胶手套等。 五、扎染扎制的基本方法

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一·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起源 1·起源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2·历史追溯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起源

蜡染起源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蜡染起源的几种说法: 蜡染的发明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重复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蜡染是基于人们对服饰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蜡染产生的时间应在纺织。印色3和画馈工艺成熟之后。从原料上看,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树脂和蜂蜡;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艺,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从范围来看,蜡染技术存在与世界上很多地方,风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种多样。由于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不宜进行蜡染,因此蜡染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摇篮,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同时吸取东西方的各种文化,成为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国之一。蓝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经作为防腐抗菌剂使用,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学者普利尼斯在《自然史》中,描写了埃及人浸染织物时用蜂蜡访燃,并称这种方法为“古怪的”,这说明早在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埃及,蜡染技艺就已经广为流行了。英国 L.W.C.迈尔斯主编的《纺织品印花》中认为,埃及蜡防花布早在公元前1500年已闻名遐迩。因此,埃及应被认为是蜡染的发源地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纤维的国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有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棉纺织品的记录,因此棉织品的印染术也可能发端于印度。虽然印度气候潮湿,很难发现古老的织物残片,但从其他地区出土的蜡染棉织物可以判断,印度曾拥有高度发达的蜡染文化。赵丰教授在《丝绸艺术史》一书中考证了新疆民丰地区尼雅出土的绘有半裸女神像的蜡染棉织品,根据神像头后背光具有印度文化的因素,认为蜡染工艺在东汉时已传入中国西部边陲,印度应是蜡染的起源地之一。 我国无疑也是蜡染发源地之一,从大量史料记载和古代绘画中可寻觅一些线索。今年来发掘出土的精美的蜡染实物更是提供了有力证据,且把我国蜡染法院时间大大推前。陈维稷教授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认为,蜡染起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可追溯至秦汉之际,当时已利用蜂蜡和白蜡作为防染材料制作出白色图案的印花布,早于印度河埃及好几百年。美国人杜马斯法兰西斯卡特在其所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西传》一书中说:“现存中国的早期蜡染实物,比埃及、日本、秘鲁、瓜哇所发现的实物要早得多,特别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蜡染实物足以证明。” 马来群岛蜡染产业的优势使其他也被认为是蜡染起源地之一,美国人费雷斯特所著《蜡染》一书中也提到蜡染发源地在瓜哇,至公元1515年以后,到那里旅行的人才把蜡染技术传到世界各地。 以上这些地区被认为是蜡染的发源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限制的;蜡染技术高超且工艺保存完整,另一方面原因是有出土文物或者文献资料可供佐证,至于在已经消失了的文明中是否有蜡染技术就不得而知了。

蜡染与扎染(终审稿)

蜡染与扎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四课时:蜡染与扎染(总7/14课时)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 情感目标:通过案头小摆设的设计制作练习,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录像。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引导阶段

欣赏图片,引入本课。 三、发展阶段 扎染工艺 传统的民间扎染,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今主要保存在大理市周城和巍山县城、大仓、庙街等地制作。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蜡染与扎染》教案02

《蜡染与扎染》教案02 《蜡染与扎染》教案 教材分析 蜡染和扎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质朴而有个性的形象与设计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创造智慧。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起源历史,欣赏优秀蜡染、扎染艺术品,掌握蜡、扎染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这是学生在本课中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但课本中文字说明较少,图片也不多。蜡染扎染的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课本都有介绍,课堂上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并体验蜡染、扎染的魅力与乐趣,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蜡染感受蜡染体验蜡染并热爱蜡染,尊重热爱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并培养民族自豪与自信,教师应通过网络查阅更多知识进行补充,如蜡染扎染在生活中的使用等。 教学设计 首先了解学生在小学中有无接触过蜡染,同时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有条件的上网查阅资料,教学生怎样浏览掌握知识,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评述,老师可归纳补充引导等。初一年级的学生已有能力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知识,课堂上再通过合作学习吸收不了解的知识。鉴于蜡染制作的工具材料难找,学生没有条件进行尝试,因此本课学生只能观看教师演示,并花较多时间用于蜡染艺术品的欣赏。 为了达至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本课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制作课件,课件分为教师演示、蜡染介绍、工具材料、蜡染制作、贵州蜡染、作业要求六个模块。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蜡染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与过程以及蜡染在生活中的使用,通过欣赏蜡染艺术作品感受蜡染魅力并了解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尊重热爱传承民族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蜡染欣赏与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引入部分,观看一段视频后,老师提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穿漂亮有品位的衣服是人之共性,刚才欣赏视频中,在一些人的服装中有一种服装很特别,你们注意到了吗, 2、老师拿出一件蜡染T恤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图案,……” 3、教师演示蜡染制作方法,,(绷白棉布,小钢碟熔蜡,毛笔描画,揉布搓布,涂色),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用时十分钟) 、观看课件欣赏并进行评述 4 (1)了解蜡染起源历史,分析工具与材料特点,与刚才教师的演示进行对比,指出不同并分析。 (2)欣赏蜡染艺术品,了解题材、构图、冰纹等特点。 (3)播放贵州蜡染视频,欣赏传统的蜡染制作,进一步感受精湛的民族民间工艺,体悟蜡染的魅力,加深印象。(用时十五分钟) 5、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十五分钟,蜡染与扎染的对比,蜡染与壮锦的对比,蜡染与丝绸对比,蜡染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6、小结 教学反思

原生态蜡染图案艺术特色解析

原生态蜡染图案艺术特色解析作者:宋利荣单位:贵州凯里学院 贵州丹寨县是一个几乎与外县隔绝的山区,是苗族人民的重要聚居地。丹寨不仅拥有贵州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且这里民间艺人绘制的蜡染在海内外都很有名,有着“东方第一染”的美誉。丹寨蜡染的图案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赞颂生命的韵律,它是苗族妇女们心中的思绪,代表苗族妇女们的情感语言。由于有着丰富的情感寄托,丹寨苗族蜡染图案制作精美、独特、选材讲究,图案中的花卉、藤叶、鸟兽鱼虫不是他们的现实偶像,而是苗族妇女们对这些动植物的特殊感情的再现。 一、图案类型 丹寨苗族蜡染图案看起来与其他染织图案一样似乎有很多相似的美感元素,但它又不同于其他染织图案艺术。丹寨苗族蜡染在苗族服饰的类型划分上,自成一家,称为丹寨式,俗称“白领苗”。这些图案虽然都是由数以千计的苗族妇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用不同的技法独自绘制的,却达到惊人的一致,仿佛是同一部机器印制出来的一样。问及原因,她们说这个花样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图案的形制、大小、数目及排列位置等都不能因人因地而改变,均有严格的规定。王绿竹认为丹寨苗族蜡染的形态主要分为自然形态和几何形态。[1] (一)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一般指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经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之后仍不失其特征的图案形象,如以自然花纹为主的花卉图案、鱼的变化的图

案、蝴蝶变化的图案就是代表;几何形态主要指点、线、面相互融合产生视觉美感的形态;不过,丹寨苗族蜡染的图案造型大多属于自然形态一类。夸张手法在丹寨苗族蜡染图案表现中尤其突出。如把花蕊、花瓣、花蒂、花枝、花叶等都一起画出来,表现其花大叶壮;有的图案为大花朵盛开状,小花苞争长状;有的在大花朵中画一朵小花,表现竞相争艳的繁茂景象;有的把花中的几瓣画成蝴蝶状或鸟头状;有的把花形作鱼形;有的把鸟的翅膀画成蝴蝶的翅膀;有的将锦鸡的尾巴画成一束蒋蕾,将公鸡冠画成一朵花,或一株石榴,或一只桃子等,展现丹寨苗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盎然情趣。 (二)几何形态 几何形态图案在丹寨苗族蜡染中大致可分为三类:几何纹、植物纹、文字纹。其特点是连续性、灵活性、抽象性等,其中几何是构成基础,文字是妆点线条。如图案中的万字纹、寿字纹就是代表,而植物纹,实质上只是形状的变体,并不是对植物体的真实描写。如衣袖和衣领上螺旋形式八个圆形的“窝妥”纹图案,一只袖子是图案的半边,两只袖子合起来才是一幅完整的图案。丹寨蜡染图案在设计中不受意识形态的限制,有的重叠复合,有的倒置错位,浑然一体,是色彩和线条的视觉交响曲,变化无穷,没有规律可言。这是丹寨苗族人民生活在装饰美学上的真实体现。 二、图案色彩 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将山区特有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喜爱的事物通过色彩化的图案,将其从变化无常的外

蜡染

蜡染 蜡染简介 làrǎn 传统苗族蜡染 蜡染 [wax printing;batik] 染布工艺。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就呈现出白色图案。始于汉代,盛于唐代。 蜡染(batik),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的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的起源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一代传一代,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称之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蜡染文化内涵

分类 内涵 贵州蜡染纹样分为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人类。自然纹中多为动物植物纹,人物纹罕见,反映社会生活的纹样近年才有。几何形纹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已很难确认哪种纹样是本民族的独有纹样,或哪种纹样是某种民间艺术品的独有纹样。有些纹样虽同一“母本”,不同的民族含义也不同。传统蜡染纹样繁多,内涵丰富,现仅选择几种重要的作—些阐释。 铜鼓纹 这是贵州民间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铜鼓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使用。对铜鼓的尊重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 蝴蝶纹 这种纹样在蜡染中比较常见,在苗族地区特别流行。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又有写意的;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并赋子其种种寓意和传说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祖先崇拜是由自然崇拜衍生而来,万物有灵魂,人当然也有灵魂。因此,苗族蜡染中的蝴蝶纹样,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鸟纹 蜡染中的鸟纹有些是如实摹拟,能确指其名,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苗族中,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 鱼纹 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就出现了鱼纹。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 花草植物纹 蜡染中这类纹样很多,不少是作为辅助纹样出现的。这些纹样不像汉族那样多取材于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桃子、石榴之类,这类纹样在蜡染中虽也有出现,而多见的却是山间田野常见的花草植物,如荞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为几何形纹。在苗族中有个传说,即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迁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描绘在衣裙之上,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可见这些纹样中寄托着古老的绵绵情思 螺旋纹 螺旋纹在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有出现,那是出于先民对自然水纹的摹拟。星辰山川纹 天空中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乃至房屋、城池等,在蜡染中均有表现,不过已经抽象化了,成为整齐的形状组苗族历史上经历的离乡背井的大迁徙,是个悲壮的历程,苗族人民对其是刻骨铭心的。这些纹样中有的就记录了迁徙的历史,表现故土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过,如百褶裙上的黄色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的空白表示田野。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汀裙”。这种纹样在刺绣、挑花当中常见,在蜡染中也有表现。

蜡染与扎染教学设计

《蜡染与扎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艺术特色,历史渊源和制作方法,体会蜡染和 扎染特有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蜡染与扎染作品了解其工艺流程,从而学习古老的民间 染色工艺,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真正做到 寓教于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人类遗产和古老的手工艺术,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 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正确认 识它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和和价值,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学期学生所学内容,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和制作的基本技能,而且乐于动手动脑,敢于尝试,所以对本节课的知识还是可以掌握的,但由于扎染效果偶然性较大,所以学生情绪较难把握。蜡染和扎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质朴而有个性的形象与设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起源历史,欣赏优秀的蜡染与扎染在艺术作品。掌握蜡染与扎染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扎染的魅力与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蜡染与扎染工艺制作方法,区别两种不同防染工艺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扎染图案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及在制作过着中的自主表现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的体验与发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欣赏,实践,小组合作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展示布包,(用扎染的形式表现)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布包和屏幕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课题《蜡染与扎染》 2.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基本原理,体会蜡染和扎染特有的艺术魅力。采用扎染的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件作品。 二、新授 1. 我国古代有三大印花技术(印缬xié): 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分夹缬(镂空版印花)。 2.展示蜡染作品并简介。 蜡染: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植物性染料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视频介绍直观

蜡染工艺

蜡染工艺 一、蜡染简述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历史源流 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至于实物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不详。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华美丽的情况。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影响颇大,奈良的正仓院,从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种唐代以来之中国工艺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蜡缬屏风,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学和尚带回去的。 三、蜡染的艺术风格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那种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妙不可喻。同样图案的蜡画布料,浸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亦梦亦幻。 四、蜡染的价值 1.美术价值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特点鲜明。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更丰富。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等。 蜡染冰纹效果图 2.审美价值 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组成一种理想化的完形关系。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心灵的联系,架起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这种沟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标与角

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蜡染扎染模块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扎染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种类,是中国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艺术结晶,有着其他工艺无法达到和代替的特殊的效果之美。传统的手工扎染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功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制作工艺简便、有趣。 扎染是用线、绳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织物上即可显现出奇特的彩色花纹,这便是扎染。用扎染的方法制作服装和室内织物,其纹饰自然活泼,清新优雅,是别具特色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2.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学会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做作能力。教学方法: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录像 三、有效推进课程的措施 本课程既独立成为课程,又是美术教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参与学生热爱美术,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学生以选修的形式在专用教室展开教学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制定了本学期扎染艺术的教学过程中的几项措施: 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运用形式多样的

探寻蜡染发展之路

探寻蜡染发展之路,弘扬民族特色文化。 ------------赵晓兰针织0901 090400413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而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我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 层的机会。从中便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 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 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尤其是对我们的一个告诫, 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 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 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 鉴于这些的思考,我们首先考虑了自己专业相关的主题,最后民族特色文化 ——蜡染的发展现状的调研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经过查阅了解蜡染的现状及其 历史过后,我们便决定把“探寻蜡染发展之路,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作为我们 本次实践的主题。 在实践开始之前我们经过了很认真的刷选队员及其答辩等前期准备工作,包 括联系到当地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者,以及当地作坊老板等等做好了采访安排。 也认真的制定好了我们实践的行程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在一起准备妥当 过后,我们一行人八人在7月1日踏上了上海前往贵州安顺的火车。这是由于之 前了解到,蜡染作为苗家的一种手工染艺在安顺保存的很完整,还有完整的手工 作坊,而且民间艺人洪福远老艺人以及其儿子在安顺经营者一家蜡染艺术馆。 大家在火车上的时候各是激动无比的心情。火车上的将近30个小时也过得 其乐融融。我们的队员是由三个大二的学长学姐,以及五个大一同学组成。大家 坐在一起除了畅谈了大家对本次实践的各种期待,还分享了大家生活中的趣事。 本是几个不熟的人,在下火车的时候大家也都变得感情甚好了。我们抵达安顺市

凤凰古城里的蜡染艺术

凤凰古城里的蜡染艺术

————————————————————————————————作者: ————————————————————————————————日期: ?

凤凰古城里的蜡染艺术--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故事 地方艺术的危机 在每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和它的某个地方,都隐藏着一些我们应当努力寻找并凝心倾听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我们或许并不熟悉,他们在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确在某一方面有着高超的技艺,在他们之后或许没有人会再关注他们的行业和手艺,他们的技艺也可能从此后继无人,成为历史上的一颗沙粒。 在过去,有一些技艺由于满足当时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而曾经辉煌一时;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它们中的一些却逐渐走出人们生活,仅仅作为民族艺术或是手工技艺保留了下来。然而,在任何名录中都没有提及到的他们的故事,仔细想来确让人痛心,因为在这些数十年致力于创作艺术作品的大师去世之后,所有有关他们的故事有可能就此淡出人们的记忆,他们的技艺和手艺可能也就此被遗忘。 然而,所有这些故事和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不应被遗忘的故事。令人再次感受到希望的是,今天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危机的艺术家们每天都以超乎以往的勤勉努力,用各种方式提高人们对于地方艺术的认识,并且努力把手工艺品带回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通过自身在设计、技术、配色和以及选择原材料等方面的高超技巧,致力于重新拉回受众对于这些作品和技艺的认知与需求。 在保持原有技艺特点的同时,散落在民间的技艺大师在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和艺术上做出了种种尝试和努力。第一,设计种类的创新。因为制作技术和过去相比并没有那么大的变化,用创新的方式把现代设计和古老的、宗教的样式融为一体能够吸引更多观赏者和顾客的注意。第二,提高艺术家的个人和艺术创造力,这是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部分。除了确定原材料、配色和样式,还需要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即个人和艺术创造力,它将使一件作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第三,积极了解并融入市场环境。为了进入寻常百姓家,并让人们记住这些地方艺术,应当使艺术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以及他们的视觉和艺术需求,以便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并以此延续地方艺术的生命。这三个要素可以说是艺术大师们是在着力改变独一无二的地方和民族艺术被遗忘、同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与繁荣的重要举措。 而上述的种种努力,都可以在艺术家---蜡染大师王老师身上找到。 一个蜡染艺术家的故事

扎染和蜡染赏析

课题:扎染和蜡染艺术 学习目标: 1.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2.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学生欣赏扎染和蜡染两种不同的制作工艺,感受其不同的艺术特色。) 扎染工艺 (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中国著名的扎染之乡,走进手工作坊,去感受那里的扎染制作工艺。) 传统的民间扎染,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今主要保存在大理市周城和巍山县城、大仓、庙街等地制作。大理扎染全靠手工制作,经过手工绘图、扎缝、染漂、扎花、碾平等工序制作而成。位于蝴蝶泉边的周城镇,是一个白族较大的聚居村落,有1500多户人家,8000多人,村中的白族妇女尤擅长扎染和刺锈,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有扎染之乡的美誉。 在大理,扎染制品主要用于服饰和各种家庭装饰用品。大理的扎染图案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染制的图案形象生动,晕纹自然,蓝地白花,

青里带翠,呈现素雅凝重之感。特别是大理古城,大街小巷摆满了色彩艳丽的各种各样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为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平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欣赏扎染制品 扎染壁挂、扎染桌布、扎染窗帘、扎染门帘、扎染围巾、扎染面料、扎染服饰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