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总供给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58.00 KB
- 文档页数:46
第7章总供给理论一、名词解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
如图7-1所示。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π=πe-ε(u-u n)其中,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π-πe=-ε(u-u n)。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图7-1 短期和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二、判断题1.根据黏性工资模型,总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使利润上升的事件并不都会使工资上涨。
()【答案】√【解析】黏性工资模型认为工人与企业的合约是长期合约,在经济状况变化时,名义工资并不能迅速调整。
从而在这种黏性下分析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而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
这样利润上升或者说产出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工资上涨。
2.只有黏性价格模型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是:假定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即供给)会增加。
()【答案】×【解析】黏性工资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以及黏性价格模型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都是如此。
事实上,所有对于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都假定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时,产出会增加。
3.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会使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而价格水平预期中的上升则只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移动。
()【答案】×【解析】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方程式为Y_=Y+α(P-P e),式中只有Y和P是内生变量,Y_、α、P e均为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如实际物价水平P)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上的点沿原曲线移动;外生变量(如预期物价水平P e)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位置的改变。
因此,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即P上升)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右移;价格水平的预期中上升(即P上升)会使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假设一个经济有以下的菲利普斯曲线:π=Eπ-β(u-0.05),则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经过点(0.05,π-1)的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失业率为5%的垂线。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七章课后练习【单选题】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收入B.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C. 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生产总值D. 国内生产总值仅具有价值形态【答案】B【解析】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国民总收入(GNI)就是过去所常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1)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2)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单选题】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即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A. 支出法B. 收入法C. 生产法D. 混合法【答案】A【解析】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即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单选题】下列项目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不包括()。
A. 收入形态B. 产品形态C. 支出形态D. 价值形态【答案】C【解析】通过本题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单选题】如果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是()。
A. GDP=C十I十G十XB. GDP=C十I十G十XC. GDP=C十I十G十(X—M)D. GDP=C十I十G十(M-X)【答案】C【解析】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从支出方面看,上述四个项目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
中级经济师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中级经济师、经济师、经济基础、中级职称、经济师课件、经济师真题知识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单选题}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生产总值C.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D.国内生产总值仅具有价值形态[答案·解析]C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其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所以选项D 错误。
与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国民总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两者是不完全相等的,在数值上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所以选项A、B错误。
知识点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多选题]各单位按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应包括()。
A.劳动者报酬B.固定资产折旧C.净出口D.生产税净额E.营业盈余{答案·解析]ABDE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知识点3: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单选题}在三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 )。
A. I= S + ( T- G) + ( M -X)B. I= S + T - G + MC.l=S+(T-G)D.I=S+(M-X){答案·解析】C 在三部门经济中储蓄--投资恒等式为:I二S + ( T- G)。
知识点4:消费理论{多选题}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主要假设有( )。
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B.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C.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D.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E.长期消费函数是稳定的[答案·解析]ABC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上的: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②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③平均消费倾向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七章总供给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比较五种短期总供给模型的异同。
答: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总供给是可供利用的资源、技术和价格水平的函数。
短期总供给模型主要有五种:工资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和微观基础模型。
(1)五种模型之间的相同点五种模型都是短期总供给模型,都得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2)五种模型之间的不同点①基本假设不同工资粘性模型的基本假设有:第一,名义工资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使劳动成本降低;第二,实际工资下降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第三,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产出水平;第四,工人和厂商都是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性人,他们会尽可能地利用可获得的信息从而具有理性预期。
工人错觉模型的基本假定:第一,为使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工资可以自由迅速地调整。
第二,模型的关键性假定是企业与工人相比,在获得信息上占有优势。
工人可能会因为未预期到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暂时混淆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定价格和工资能灵活变动,因此市场是出清的;假定经济行为人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价格信息了解得很清楚,但在得到整个经济的价格信息方面存在困难。
各种暂时的信息障碍,使企业除了自己所处的市场外,对于其他市场的情况的了解相对较慢。
价格粘性模型假设相对于需求的变化,企业并不立即调整其产品的价格。
这是因为产品价格一般是由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长期合同确定的,即使企业与客户之间没有签订正式的协议,企业为了避免其客户因价格频繁变动而带来的麻烦,也尽量使其产品的价格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