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给曲线的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636.50 KB
- 文档页数:59
总供给曲线的名词解释总供给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整个经济系统中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关系。
它反映了不同价格水平下,各个企业和产业所愿意提供的总产出量。
总供给曲线的理解对于我们了解宏观经济运行、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供给曲线的基本构成要素。
总供给曲线关注的是整体经济的供给情况,因此其核心包括全部企业和产业的总产出量。
总供给曲线通常呈现出一个向上倾斜的直线或曲线形状,其中价格水平在横轴上,总产出量在纵轴上。
总供给曲线的形成与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成本因素是决定总供给曲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企业和产业的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当这些成本上升时,企业和产业的供给也会相应减少,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其次,技术进步也是影响总供给曲线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的改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总产出量增加。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行业采用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总供给曲线得以扩张。
此外,资源供给也对总供给曲线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某种关键资源供给短缺,例如天然气或石油,将会限制该产业的生产能力,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而如果资源供给充足,将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总产出量增加。
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相互作用,决定了宏观经济的均衡水平。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点即是宏观经济的均衡产出和价格水平。
当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超出了可持续产出水平,将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出现。
而当交点在可持续产出水平以下时,则意味着产能过剩和经济萧条的风险。
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总供给曲线的理解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总供给曲线,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调节通货膨胀等目标。
当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政府要注意避免供给过剩的风险,防止价格下跌和经济萧条。
而当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收、减少监管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投资,促进总供给的增长。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2、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4、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5、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6、利率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7、税收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税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DCAAB DCCBD D1.D.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税收效应。
2.C.价格的变化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而价格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收入增加,所以LM曲线向右移。
3.A.在凯恩斯条件下,由于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价格不变但国民收入y将增加。
y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提高;当处于古典区域时,由于产量已达到了充分就业时的最大产出,所以y不会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使得价格上涨,从而实际货币余额将减少,利率提高。
4.A.劳动需求函数为Nd=Nd(WP),WP指实际工资,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向关系,因此价格水平越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上升,因而劳动需求下降。
5.B.劳动的供给函数为Ns=Ns(WP),W指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
在短期内,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的供给越多,因此呈现正斜率。
6.D.古典学派假设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从而使得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而此时古典供给曲线存在。
7.C.8.C.A、B、D三选项均属于潜在产出的短期决定因素,技术是长期决定因素。
总供给曲线的名词解释
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表示了在特定市场条件下,所有生产者的总产出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总供给曲线的含义、作用和应用。
总供给曲线是指在特定市场条件下,所有生产者的总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它是由许多单个生产者的供给曲线组成的,这些供给曲线表示了每个单个生产者在不同价格下所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
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确定市场上的总供给量,从而帮助决定市场价格。
总供给曲线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供给的机制。
它可以用来预测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供需关系。
此外,总供给曲线还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更好的战略和政策,以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总供给曲线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理论和实践。
在理论上,总供给曲线是一种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供给的机制。
在实践中,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预测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供需关系,从而帮助企业和政府制定更好的战略和政策。
总之,总供给曲线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供给的机制,并可以用来预测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供需关系。
在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总供给曲线的作用和应用也将不断地得到深入研究和实践。
- 1 -。
总供给曲线名词解释总供给曲线是指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一个市场或整个经济体能够提供的总量的一种图形表达方式。
总供给曲线反映了市场中所有生产者的供给行为和生产能力。
总供给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即价格越高,总供给量越多;价格越低,总供给量越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在价格高时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愿意增加生产和供给的数量。
而价格低时,利润减少,生产者会减少供给的数量。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和斜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生产成本、技术进步、资源供给、生产者预期和市场竞争等。
当生产成本上升时,总供给曲线会向上移动,表示在相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减少。
相反,如果生产成本下降,总供给曲线会向下移动,表示在相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增加。
技术进步和资源供给的改变也可以影响总供给曲线。
如果新技术的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或者资源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会向右移动,表示在相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增加。
生产者的预期和市场竞争也会影响总供给曲线。
如果生产者预期市场价格会上涨,他们可能会增加供给的数量;相反,如果预期价格会下跌,他们可能会减少供给的数量。
市场中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如果市场竞争激烈,生产者会受到价格信号的刺激,更快地调整供给数量;相反,如果市场竞争不足,生产者可能会对价格变化反应迟缓,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较为平缓。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供给函数,即将价格和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联系起来的数学表达式。
供给函数通常是关于价格的递增函数,表示价格上升时供给数量增加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对于了解市场和经济体的运行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总供给曲线,我们可以研究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预测供需平衡和市场价格的变动,并为政府和企业制定供给策略提供参考。
总供给曲线分析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指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时,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和所有厂商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①主要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技术水平)决定的。
②假定社会的总资本量和技术水平不变,因而劳动投入决定总产量。
③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价格水平→实际工资→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实际就业量→总产量,即用符号表示为P→W/P→Ns与Nd→N*→Y*。
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集合表达即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有不同类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这五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根据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进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长短,完全预期的有: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第二大类是至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包括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下面分别对这五种总供给曲线进行分析。
一、传统的总供给曲线(一)古典的总供给曲线1、假设前提(1)、价格包括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
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
(2)、不存在货币幻觉: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3)、完全预期简单地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长期中,经济水平或产量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始终处在充分就业上。
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货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从长期来看,经济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但在短期中,经济并不一定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这种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种特例。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一种经济学概念,用于描述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种宏观经济学模型,用来解释经济活动中的总产出和总就业水平。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特点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垂直段:在垂直段上,总供给是无弹性的,即无论总需求水平如何变化,总供给都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在短期内,生产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迅速调整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2.水平段:在水平段上,总供给是有弹性的,即总供给可以根据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因为在长期内,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产能、招聘员工等方式来适应需求的变化。
3.上升段:在上升段上,总供给是递增的,即总供给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速度逐渐减缓。
这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利用资源更加充分来增加总产出。
4.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是因为总需求的增加通常会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和生产,从而提高总产出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解释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解释经济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下面是一些常见问题的解释:1. 为什么经济衰退时总供给下降?经济衰退时,总供给下降是由于企业减少了生产和投资。
这可能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企业预期利润下降,或者金融环境紧缩导致企业融资困难。
在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上,经济衰退可以被看作是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2. 为什么经济增长时总供给增加?经济增长时,总供给增加是由于企业增加了生产和投资。
这可能是因为市场需求增加,企业预期利润增加,或者金融环境宽松导致企业融资便利。
在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上,经济增长可以被看作是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 总供给曲线为什么有垂直段和水平段?总供给曲线的垂直段表示在短期内,企业生产能力有限,无法迅速调整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总供给是无弹性的,即无论总需求如何变化,总供给都保持不变。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什么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度,对总供给曲线进行简单说明。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
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图1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
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什么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度,对总供给曲线进行简单说明。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
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图1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
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总供给曲线简介总供给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所能提供的总产品数量。
它是供给方面的关键指标,反映了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研究总供给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宏观经济现象。
构成总供给曲线由一系列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总产品数量构成。
通常来说,价格水平越高,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也会越多;而价格水平越低,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也会越少。
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来表示。
在绘制总供给曲线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生产成本:生产商品或服务需要耗费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原材料、设备等。
当生产成本上升时,企业为了保持利润水平可能会减少产品数量。
2.生产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其资源配置和技术水平。
当生产能力增加时,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预期价格:企业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也会影响其供给行为。
如果企业预期价格将上涨,他们可能会减少当前的供给量,以便在未来以更高的价格销售产品。
影响因素总供给曲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包括:1.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上升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即企业提供的产品数量减少;而生产成本下降则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资源供应:资源是生产的基础,当资源供应增加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4.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对企业利润和成本有直接影响。
如果税收增加,企业利润减少,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
总供给与其他经济概念关系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购买产品的数量。
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经济体的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
2.市场均衡:当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相交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在市场均衡下,价格水平和产品数量都会得到确定。
3.经济增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代表着经济增长,即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种总供给曲线及政策含义学习笔记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产出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的是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上,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
一般来说,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或者说走势与所考察对象的时间的长短有关,这个时间就是说工资和价格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时间。
经济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呈现出垂直的形状,而短期则呈现出向右上方倾向的形状。
其相关经济理论如下:(1)古典总曲线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原因是:古典学派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调整,从而使实际工资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相应的总产出也就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且不受价格的影响。
此假设换句话说就是就业、产量等真实变量与价格等名义变量无关。
原本,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走势是一致的,即是一条垂直线,但根据古典学派的假设,即使不是在长期,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直线,所以,在此假设下,古典总供给曲线既可以看作是长期总供给曲线,也可以看做是短期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是:增加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甚至是通货膨胀。
只有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才可能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即自然产出水平的变动。
(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社会已经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不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因此,需求增加不但不会增加产量,而且还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
就其分析假设来说,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具有水平形状的假设是: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或者说具有粘性,货币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非常缓慢或者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所以,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经济社会都能按照既定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产量或国民收入,即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名词解释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指的是在一定市场条件下,针对某一商品或服务,所有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提供的总数量的曲线。
其展示了市场上所有生产者的行为给定某一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他们愿意供给的商品或服务总量。
总供给曲线可以被视为市场供给曲线的加总,该曲线取决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税收和补贴等因素。
在总供给曲线的制定中,生产者考虑许多变量,包括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税收和政府政策以及竞争压力等等。
总供给曲线通常呈现正斜率,即在价格上升时,供给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这个关系建立在一定假设之上,比如说生产者的成本是一定的,或者生产者可以灵活地调整生产的规模。
这些假设却不总是被现实所满足,所以总供给曲线并非永远的、不变的。
总供给曲线对于市场分析和决策制定非常重要。
通过对总供给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出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供给量增长和价格变化的理由。
政府和企业在决策制定时,需要根据总供给曲线来预测市场供给,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总之,总供给曲线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帮助我们了解市场上所有生产者的行为,并帮助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
了解总供给曲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供给机制,预测市场趋势,取得成功。
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表达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主要有以下因素:(1)预期预期包括预期收入、预期利润率、预期通货膨胀等。
①人们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会增加他们当前的个人消费需求,从而增加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6.5所示,总需求曲线0AD 右移至1AD ,表示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增加了。
而人们预期收入下降的作用正好相反,总需求曲线会由0AD 向左移2AD ,表示总需求量的减少。
图6.5 预期收入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②预期利润的提高会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
其作用与预期收入相同。
③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会使当前商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而未来商品价格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扩大对当前商品的需求;预期通货膨胀下降则相反。
(2)政府政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总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按照对总需求的不同作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大致可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类。
①扩张性政策凡是能够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通常的手段包括增加政府购买、降低税收等,被称作扩张性财政政策。
凡是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总需求的货币政策,被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
②紧缩性政策凡是能够抑制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政策手段包括减少政府指出、提高税收等,被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凡是能够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抑制总需求的政策,被称作紧缩性货币政策。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起作用的最终结果都是影响总需求AD。
由于凯恩斯理论认为实际的国民总产出是由总需求所确定,所以通过经济政策对AD的影响也就达到了控制调节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目的。
(3)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一国的总需求,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汇率的变动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本国将扩大对进口的需求而外国将减少对出口的需求,于是,本国净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汇率下降的作用相反。
简述总供给曲线的种类及其特点
总供给曲线是一种描述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曲线,表示工资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根据曲线的形状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未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也称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横轴平行,表明在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不断增加。
这是因为市场尚未实现充分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总供给可以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
2.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增加供给是以提高价格为条件的,价格与供给量同向变动。
这是因为短期内,企业调整生产要素的成本较高,因此产量增加会导致成本上升,进而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3. 长期总供给曲线:也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与横轴垂直,表示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上升,总供给都无法增加。
这是因为长期内,企业可以调整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从而使得产量增加不再受价格上升的影响。
总之,总供给曲线的不同类型反映了不同情况下的劳动力市场平衡状态,对于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总供给总需求的曲线一、概述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和总需求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总供给指的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而总需求则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消费者和政府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在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即它们可以用曲线来表示。
二、总供给曲线1. 定义总供给曲线表示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价格水平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多;反之亦然。
2. 形状一般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呈现出正斜率。
这意味着当价格水平上升时,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会随之增加。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资源紧缺或技术落后),总供给曲线可能会呈现出负斜率。
3. 移动当发生某些变化时(如技术进步、资源丰富等),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也会随之变化。
这时,总供给曲线会发生移动。
如果是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反之亦然。
三、总需求曲线1. 定义总需求曲线表示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消费者和政府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价格水平越低,消费者和政府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多;反之亦然。
2. 形状一般情况下,总需求曲线呈现出负斜率。
这意味着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者和政府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随之减少。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政府支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可能会呈现出正斜率。
3. 移动当发生某些变化时(如收入增加、利率降低等),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消费者和政府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也会随之变化。
这时,总需求曲线会发生移动。
如果是收入增加等因素导致的提高了购买力,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反之亦然。
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1. 市场均衡在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存在一种市场均衡的关系。
当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2. 失衡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市场就会出现过剩;反之亦然。
总供给曲线名词解释
总供给曲线因此亦称古典总供给曲线.根据古典经济理论.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总供给曲线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总供给曲线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
因此,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总供给曲线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护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
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
这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因为全部劳动力都得到了就业.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即国民收人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无法再增加了。
故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
虽然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所依赖的假设,总供给曲线即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受到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的指责,但他们大多承认在长期中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仍能够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充分就业的垂线.因此,总供给曲线的古典区间或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答: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得到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出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
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
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2.古典总供给曲线答: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
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15-1所示。
图15-1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
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从而使实际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二、判断题1.总供给曲线越平坦,货币供给增加对GDP的影响越大。
()【答案】T【解析】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得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右移,总供给曲线越平坦,则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越大。
2.物价水平下降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答案】F【解析】P是总需求曲线的内生变量,P变化只会使均衡点沿总需求曲线移动。
只有外生变量(P和Q以外的变量)的变动才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形状、位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