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 格式:docx
- 大小:15.41 KB
- 文档页数:2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翻译及注释: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论语》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论语》十二章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论语》是一部至关重要的文献,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一章:学而《论语·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章。
其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不断温习已有知识,可以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我们应当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第二章:为政《论语·为政》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念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好政治需要有道德伦理的支撑,一个好的领导人应当以德治国,善于倾听并尊重人民的意见。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同样有借鉴意义,我们需要注重道德修养,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章:八佾《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对于祭祀仪式的见解。
孔子认为,祭祀应当恪守规定,注重细节,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意。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
在当代,我们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发挥其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里仁《论语·里仁》强调了孔子对于仁德的重视。
仁者爱人,并且善于体恤他人的感受,乐于助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仁德,就能够主动关心社会他人的需求,并且以身作则。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关心、尊重和帮助彼此,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第五章:公冶长《论语·公冶长》记录了孔子与公冶长的对话。
公冶长问孔子是否要政府职位,孔子回答说自己希望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第六章:微子《论语·微子》记载了孔子关于弟子微子的评价。
孔子认为微子是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他听从孔子的教诲,不断求学进步。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人应当具备诚实、勇敢、正直的品质,并且持续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高中课文论语十二章摘要:一、论语十二章概述二、篇章解析1.第一章:学而篇2.第二章:为政篇3.第三章:八佾篇4.第四章:里仁篇5.第五章:公冶长篇6.第六章:雍也篇7.第七章:述而篇8.第八章:泰伯篇9.第九章:子罕篇10.第十章:乡党篇11.第十一章:先进篇12.第十二章:颜渊篇三、篇章主旨及启示正文:一、论语十二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全书共分为二十篇,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十二篇进行阐述。
这十二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和颜渊。
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素材。
二、篇章解析1.学而篇:本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态度。
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为政篇:本篇讨论了政治家的品质、为政之道和治国策略。
提倡“仁政”,强调君子品德的重要性。
3.八佾篇:本篇讲述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如何遵守礼制。
4.里仁篇:本篇讨论了仁的概念、仁的实践和仁者的心态。
强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5.公冶长篇:本篇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品行和才能。
6.雍也篇:本篇论述了君子之道,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君子。
7.述而篇: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8.泰伯篇:本篇阐述了孝道和家庭伦理。
9.子罕篇:本篇讨论了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10.乡党篇:本篇描述了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举止,展示了其道德风貌。
11.先进篇:本篇讲述了孔子的弟子们的才学和品行。
12.颜渊篇:本篇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篇章主旨及启示《论语》十二章传递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这些篇章教导我们要立志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关注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
通过学习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儒家思想,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养。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的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的成长和修身养性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学而篇《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篇是学而篇,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
他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具备某种技能或者权力。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中,孔子谈到了八佾的意义。
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注重修身养性,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
第四章:里仁篇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篇中,孔子谈到了公冶长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
第六章:雍也篇雍也篇中,孔子谈到了雍也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自律的态度,不要傲慢自大。
第七章:述而篇述而篇中,孔子强调了传承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不被迷失和失败所困扰。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篇中,孔子谈到了泰伯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懂得合作和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九章:子罕篇子罕篇中,孔子谈到了子罕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坚持并取得成功。
第十章:阳货篇阳货篇中,孔子谈到了阳货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善于交际和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微子篇微子篇中,孔子谈到了微子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十二章:子张篇子张篇中,孔子谈到了子张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根据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修身性默写简介本文档旨在根据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设计一份修身性的默写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默写练根据《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设计以下默写练。
第一章:学而篇> 1.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章:为政篇> 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三章:八佾篇>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四章:里仁篇> 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2. 子曰:“人而不仁,犬视。
”>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五章:公冶长篇> 1. 公冶长善为言,子贡亦善为之。
第六章:雍也篇> 1. 子曰:“雍也可使南州。
”> 2. 子曰:“雍也可使趋。
”> 3. 子曰:“雍也可使竖。
”第七章:述而篇> 1. 释迦牟尼佛会十二团结力士,解了他们百年来不和的隐语,使他们和好如初,从此飞黄腾达,安享清福。
第八章:泰伯篇> 1. 泰伯问政,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第九章:子罕篇> 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第十章:尧曰篇> 1.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第十一章:述而上篇> 1. 哈利波特是个又穷又饿的孤儿,因为他一天比一天长得越来越大、难看,老是被亲戚欺负,他一毛钱不值。
第十二章:子张篇> 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总结通过以上默写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论语》十二章内容的理解,并通过默写提高记忆能力。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是儒家学派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徒所撰,讲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
下面是《论语》的全文。
第一章:学而篇谨遵尊敬,不敢忘怀。
至于饮食,衣服,无不恭敬。
朝以问道,暮以讲义,不厌诲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友谋而不专乎道谋而不诚乎已可矣。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四章:里仁篇子曰:“里仁之余,民免而无耻。
里仁之余,邦必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问政。
子曰:“树不必修,无过於阴几而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半。
修之於国,其德乃旅。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无所不备。
”第六章:雍也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时,衣敝而好古,习俗一成而不易,能以侨维,不能以动易,吾不知所以然。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启,与他人交涉不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九章:里鉴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第十章:先进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十一章:学到老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二章:西泠子篇子曰:“志士恒志也,不矜不伐,不悔不求,得道者兼容天下。
”第十三章:公山弗扰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十四章:雯雯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五章:阳货篇阳货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曾有过於孔子者。
”由此,可知孔子之博学多才。
第十六章:德行篇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第十七章:颜渊篇颜渊问在学过何事?子曰:“多闻则其深,着力则其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外表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那么为仁矣。
〔《论语注疏》〕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那么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成心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那么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1500字第五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那么。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那么。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说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和整理的言行录,包含了他的许多思想和对人性、道德以及社会治理的见解。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理解性默写,并提供答案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君子不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人。
孔子认为所谓君子应当有德行而不仅仅是有才干和技艺。
他讲述了仁者、智者和仁智者各自的乐趣所在。
第二章:为政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强调,只有居于高位的人才能决策,下级只需遵循执行。
他还提到了政治家的胸怀和为人民着想的责任。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在这一章中谈论了他对于自己所行的舞礼“八佾”的兴趣和自豪感,同时也提到了相互理解与交流的重要性。
第四章:里仁篇有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孔子在这一章中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仅仅要言之有物,还要做到言行一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期跛,子贡曰:“师待之,而行违。
”公冶长行动不便,但依然受到孔子的尊敬。
孔子认为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或行动不便而轻视他。
第六章:雍也篇雍也之言曰:“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强调一个良好的治理应当以公正为根本,而不应偏袒任何一方。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竭泽而渔,唯君子是庐。
”孔子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君子应该把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
第八章:泰伯篇文武之政,未如审乎?孔子对早期尧舜时代的治理方式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作为还需要更加审慎。
第九章: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讨论了关于获取利益与遵循个人信念和道德的冲突,强调了仁和善良的重要性。
第十章:尧曰篇尧曰:“咨尔舜,言勉而行。
”孔子引用了尧和舜的典故,强调了领导者的言行一致性以及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论语1到12章第一章:“学而”《论语·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也是整本书的核心。
这一章主要谈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广泛性,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章:“为政”《论语·为政》主要围绕政治领域展开讨论。
孔子认为,为政者应以德治国,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政者,正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观点,强调了政府应以正义为准绳,君子应以道德为准则。
第三章:“八佾”《论语·八佾》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典礼的看法。
孔子认为典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他提出了“礼尚往来”、“君子不器”等观点,强调了典礼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章:“里仁”《论语·里仁》主要探讨了仁爱的概念和实践。
孔子认为,仁者是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等观点,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
第五章:“公冶长”《论语·公冶长》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公冶长的交流。
公冶长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无所不知,孔子回答说要谨慎言行,遵守礼仪,不贪图功名,保持谦虚的态度。
第六章:“雍也”《论语·雍也》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学生雍也的评价。
孔子认为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有学问的学生,他赞美了雍也的学习态度和品行。
第七章:“述而”《论语·述而》主要叙述了孔子的一些言行。
孔子强调了言行的一致性和言行的重要性,他提出了“言必行,行必果”等观点,强调了言行的连贯性和结果导向。
第八章:“泰伯”《论语·泰伯》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泰伯的评价。
孔子认为泰伯是一个有政治才能并且能够奉公守法的人,他赞美了泰伯的勇气和正直。
第九章:“子罕”《论语·子罕》主要围绕孔子对于学生子罕的评价展开。
孔子认为子罕是一个有才华但缺乏修养的学生,他批评了子罕的目光短浅和功利主义思想。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
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
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
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
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
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
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
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
为仁矣。
(《论语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
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
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