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9.97 MB
- 文档页数:95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经验分享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往往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患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该症相当于中医学消渴病继发的水肿、胀满、尿浊、关格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赵进喜一、辨证论治1.辨体质因素论治导师临证用药,非常重视病人素体状况,他把人群划分为三阴三阳六类体质,结合病人体质讨论最容易罹患哪种并发症,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
导师认为虽然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但都和病人的体质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糖尿病病人易发眼病,而有的则易发肾病或心血管病变等等。
如果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治疗过程中用药干预,或者是考虑到病人的体质辨证施治,则其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和程度会有所推迟和减轻。
赵师认为本病患者多是少阴体质或厥阴体质的病人。
少阴体质素体肾虚或后天失养,房事不节,或久病伤肾所致。
患者平素体虚,体形瘦长,善思,有失眠倾向,出现双目干涩,身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小便异常,性功能障碍,溲黄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常表现为六味地黄汤证、肾气丸证、真武汤证等;厥阴体质者多阴虚阳亢,肝阳上扰所致,平素性急易怒,不善于控制情绪,患者多见头晕,视物昏花,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头晕头痛,甚至呕血、飧泻,易合并高血压,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肾病等,常表现为建瓴汤证、杞菊地黄丸证、白术芍药散证等。
2.辨证分期论治早期本虚三型:阴虚型:患者多伴有气虚证,包括肝肾气虚阴虚证、肺肾气虚阴虚证等,治以益气养阴、散瘀结、保肾元,可选择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参芪地黄汤、二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化裁加减。
阳虚型:患者亦多伴气虚证,包括脾肾气虚阳虚证、心肾气虚阳虚证等,治以益气温阳、散瘀结、保肾元,可选择济生肾气丸、人参汤、水陆二仙丹、五苓散等方化裁。
阴阳俱虚型:患者多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同在,包括肝脾肾阴阳俱虚证、心脾肾阴阳俱虚证等,治以益气、滋阴、助阳、散瘀结、保肾元,可选择黄芪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二仙汤、五子衍宗丸等方化裁。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一、引言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综合治疗效果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综合评估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以期提供有益的指导意见。
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评估1. 西医诊疗指南的综合评估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西医诊疗指南主要包括疾病的分期、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指导等内容。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联合发布的最新指南,疾病分期的诊断标准更为严格,药物治疗方案更加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更加注重长期管理。
这些指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亦存在一定局限性。
2. 中医诊疗指南的综合评估中医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诊疗主要包括辨证施治、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糖尿病诊疗规范》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临床指南》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诊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了以药食同源、阴阳调补为主要特点。
这些指南在维护患者肾功能、调节血糖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应用亦需谨慎对待。
三、综合评估与个人观点综合评估显示,糖尿病肾脏疾病中,中西医结合诊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医的辨证施治和中药调理与西医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患者的健康。
个人观点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达到疗效最大化,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四、结语《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对临床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最终的落实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我们应不断总结和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经验,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更多有益的实践经验。
五、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干货整理】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依据:(1)有确切的糖尿病史。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个月内连续尿检查三次UAER 介于20~200μg/min(28.8~288mg/24h),且可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原因者,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3)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0.5g/24h连续2次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者,可诊断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临床上凡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糖尿病肾病。
同时应注意排除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尿蛋白增高的原因。
(二)疾病分期参考丹麦学者Mogensen提出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方案进行。
Ⅰ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体积增大,尿无白蛋白,无病理组织学损害。
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其初期改变为可逆性。
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
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GFR多高于正常。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持续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
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明显,出现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荒废开始出现。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
UAE持续200μg/min 或尿蛋白>0.5g/24h,血压增高,水肿出现。
肾小球荒废明显,GFR开始下降。
Ⅴ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GFR<10ml/min。
肾小球广泛荒废,血肌酐、尿素氮增高,伴严重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
消渴病肾病临床上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即西医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Ⅲ期;中期,即西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肾功能正常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正常者;晚期,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存在肾功能损害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不全和Ⅴ期患者。
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年版)
简介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肾
功能损害。
中医诊疗方案是从中医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中医诊断
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性肾病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诊断方法
1. 中医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脉等,以确定糖尿病性肾病的诊断。
2. 辅助检查: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尿常规、尿微量白蛋
白定量和血糖测定等,来确诊疾病和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配制个体化的
中药方剂,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益气等作用,以改善肾
功能和控制血糖。
2. 饮食调理: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帮助控制血糖和促进肾功能恢复。
3.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艾灸等手段,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机体气血,促进糖尿病性肾病的康复。
4. 中医推拿疗法:采用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肾功能的恢复。
注意事项
1.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并进行相关检查。
2. 注意卫生,避免感染,避免长时间受寒等。
3. 饮食要健康均衡,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食过咸过辣。
4. 合理进行体育锻炼,适度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情。
以上是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当肾小球的滤过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一些有毒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此时就会发生肾功能衰竭。
大多数糖尿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衰竭,肾脏滤过能力下降,就会导致大量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形成——蛋白尿。
这就是医生要为你检查尿蛋白含量的原因。
当糖尿病首先破坏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时,血液循环中的一部分蛋白会随尿液排出体外,称为“白蛋白”,由于尿里含有少量白蛋白,常被称作“微量蛋白尿”。
如果病情严重,肾脏排泄功能几乎丧失,就必须接受透析,甚至需要换肾。
1 中医辨证糖尿病肾病正气内虚常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而邪热又有湿热伤肾、郁热伤肾、热毒伤肾之分。
但基本病因在于“热”,其中有湿热、郁热、热毒之分,病位有在肾、在膀胱之异,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湿热化毒伤肾为主,慢性期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
治疗上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化湿治标为主,慢性期以健脾补肾扶正为法。
1.1湿热伤肾症见尿频、尿急、尿热、尿痛,甚则伴有恶寒发热,腰膝酸疼,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舌苔黄厚,脉滑数。
化验尿中以白细胞为主。
治宜清热化湿、通利二便。
方药:土茯苓、生地榆、石韦各30克,黄芩、山栀子、地丁、陈皮、半夏各10克,车前草15克,生大黄8 ̄10克(后下),水煎服,日一剂。
若阴伤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玄参、麦冬、天花粉;若气滞明显者加枳壳、枳实、厚朴;湿热较重者加黄柏、苍术、薏苡仁;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生地榆、三七粉。
1.2郁热伤肾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大便不爽,时冷时热,或有尿频急疼,舌暗、苔厚黄,脉弦数。
尿化验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
治宜疏郁清热、通利二便。
方药:柴胡、赤白芍各15克,黄芩、山栀子、枳壳实、厚朴、半夏、乌药各10克,石韦30克,通草3克。
水煎服,日一剂。
若下腹胀痛加橘核、荔枝核各15克;若湿重于热可用黄芩滑石汤合三仁汤化裁;热重于湿者可用八正散加减;纳少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大便秘结者加瓜蒌、大黄。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术语、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的指导意见。
本指南适用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指南供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综合医疗机构的肾病专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相关科室及基层各级医疗人员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10]《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12]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糖毒(Sugar Poisoning):“糖毒”,是血糖异常升高所产生的毒邪[13,14],为人体水谷精微代谢异常所致,属内生邪气之一。
“糖毒”为阳邪,其性火热,易伤阴耗气,也易产生疖肿痈疡,更易伤人脏腑经脉[15]。
“糖毒”是导致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也是糖尿病诸多变证的内在始动因素[16]。
“糖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进一步损伤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和结构,影响气血津液代谢,伤阴损阳,致瘀生痰,壅滞血脉,痹阻经络,无处不侵,变证丛生,如出现眼、心、脑、肾、足等部位的并发症。
(2)消渴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消渴病肾病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病名,继发于消渴病(即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以及肾功能不全,是消渴病并发症中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3)肾络癥瘕(Miniature Mass of Renal Collateral):肾络微型癥瘕[17,18],简称肾络癥瘕,是国医大师吕仁和提出的用于解释糖尿病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学说,是当代络病学说的主要理论之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我国,基本上每100个透析患者就有15个是糖尿病性肾病,有研究显示这一占比还在逐年增高,糖尿病肾病有可能成为我国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有助于提升糖尿病肾病防治效果,接下来,我们对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说说西医治疗。
主要的西医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①LPD治疗。
肾病患者摄入的蛋白质含量直接影响到其尿蛋白排泄量,而出现大量蛋白尿,会造成肾小球内部高滤过、高灌注和高压,加速肾小球硬化。
而肾小管重新吸收滤过的蛋白质和蛋白结合相关物质之后,能对肾小管细胞产生活化作用,从而释放致病因子,进而使得肾间质加快纤维化。
LPD能够缓解患者的蛋白尿,所以可以使得肾损害速度得到控制。
同时,LPD可以显著的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和蛋白尿排出率,在必要情况下输入或者服用必需氨基酸,如果患者已存在水肿或高血压还要限制钠的摄入,这样能够使肾功能恶化速度降下来;②对脂代谢紊乱加以纠正。
患者如果降低胆固醇,可以使尿蛋白排泄率下降,同步使肾小球硬化速度减缓。
在人体总胆固醇(TC)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占比在60%~70%,若HDL-C可以下降,可有助于TC降到目标水平。
他汀类药物是调脂药物首选,如果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占主要原因,那么贝特类药物为首选。
需要注意,若患者存在严重肾衰竭,则不能用此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还要和他汀类药物避免联用;③关注血糖控制。
为患者选择降糖药期间,主要原则是帮助患者减轻肾脏负担。
肾功能损害程度达到中度及以上,则要慎用磺脲类药物,最好选择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糖尿病肾病比较明显的患者最好通过胰岛素治疗,这样副作用更小,且降糖效果更好。
需要注意,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时候需要结合肌酐清除率和血糖调整剂量,以防发生低血糖;④严格控制高血压。
糖尿病肾病患者若伴有高血压,需要联合应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使患者血压保持在130/80mmHg之下,若患者同时伴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或蛋白尿,则最好保持在125/75mmHg之下;⑤合理使用抗凝剂。
糖尿病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辩证论治的实施效果【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辩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3例,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单纯的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另外一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上中药治疗。
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30 mg)和ⅳ期(24 h尿蛋白定量>0.5 g),即是早期dn和临床dn,排除肝功能异常、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等引起的尿蛋白增多。
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2~76岁,病程2~11年;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43~78岁,病程3~12年,对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及治疗前指标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西药控制血糖,以患者的血糖水平使用一定剂量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均给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胶囊,口服80 mg/d,伴高血脂者,给予其他汀类降脂药。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以黄芪、山药各15 g、五味子10 g、枸杞20 g、甘草3 g、熟地20 g、玉米须30 g、川芎10 g、沙苑子15 g、丹参20 g为基本方,畏寒者加肉桂、乌药,有淤血迹象者加桃仁、红花,水肿者加茯苓、车前子,水煎口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四个疗程之后,对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等指标进行测定,以结果分析来判定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治疗慢性肾炎的有关内容[2],制定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dn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60%;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及症体无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30%。
2023糖尿病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脏病(DKD)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
《糖尿病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构建DKD防治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和临床路径,提高DKD的临床疗效。
关于DKD的防治。
DKD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要点ADKD起病隐匿,知晓率低,漏诊率高,进展速度快,发生ESKD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局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爆发式增长,DKD患者数也随之增加。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DKD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2016年度报告中指出,2016年我国住院患者中慢性肾脏病(CKD)的最常见原因是DKD(占26.70%)。
DKD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后,进展至ESKD的速度约为其他肾脏病变的14倍。
2019年一项纳入约26万T2DM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随着CKD的进展,T2DM相关CKD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CKD4~5期患者心血管病患病率甚至达到了50.9%,DKD已成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DKD的定义与诊断要点ADKD主要诊断依据为UACR高于30mg/g和(或)eGFR<60m1∙min1∙(1.73m2)^1持续超过3个月A排除非DKD的可能DKD的定义DKD指慢性高血糖所致的肾脏损害,病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肾血管等,并不仅仅局限于肾小球。
糖尿病肾病(DN)侧重于病理诊断,指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
DK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DKD主要诊断依据为UACR>30mg/g和(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1∙mini(1.73r∏2尸持续超过3个月。
部分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尿白蛋白排泄异常,但已存在eGFR下降。
临床诊断DKD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则应考虑有其他非DKD的可能,具体包括:A1型糖尿病(T1DM)病程短(<5年)或未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eGFR迅速下降;A尿蛋白迅速增加或出现肾病综合征;A顽固性高血压;A出现活动性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或细胞管型等);A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症状或体征;A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后2~3个月内eGFR下降>30%;A肾脏超声发现异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74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收治的7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即口服卡托普利和拜糖平来控制血糖,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活血的中药来治疗该病。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尿ALB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SCr以及BUN。
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尿ALB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Upro)、SCr以及BUN等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效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20%~40%,目前已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早期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对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近几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7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糖尿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
治疗组男14例,女23例;年龄35~73岁,平均56±7.3岁;患者的平均病程11±4.3年;糖尿病肾病的平均病程5.3±0.6年;合并症中,合并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12例,肾功能不全8例,患有高血压16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8~75岁,平均57±8.6岁;患者的糖尿病的平均病程12.5±4.7年;糖尿病肾病的平均病程4.4±0.5年;合并症中,合并冠心病11例,高脂血症14例,肾功能不全7例,患有高血压11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