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简称 ARDS,是一种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严重综合征。
常因休克、严重创伤、严重感染、肺循环栓塞(脂肪栓塞)、过量输血、输液及氧中毒等诱发,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胸闷。
气急、初期呼吸浅快(每分钟 30 次以上),晚期则变慢、节律不整、呼吸带鼾声,吸气时肋间隙与胸骨上窝下陷,发绀明显且进行性加重,呼吸衰竭引起严重缺氧或伴有高碳酸血症,最后导致心力和周围循环衰竭,病死率较高。
1、按内科危重病期护理常规。
2、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烦躁焦虑情绪,病情允许时采取端坐卧位。
3、早期给高浓度氧气吸入(50%以上)。
为防止氧中毒,应注意观察PaO:的变化,使其维持在89.33kPa(60~70mmHg)即可。
若效果不显,Pa0:始终低于6.67kPa(50mmlg)时,使用机械呼吸加用呼气末正压呼吸,可提高疗效。
4、给予特别护理,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吸困难程度、发绀变化等。
如发现呼吸频率由快变慢、节律不齐、发绀进行性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抢救。
5、控制补液量,滴速不宜过快(30 滴/分为宜),以防加重病情。
定时测量中心静脉压,并监护心脏功能。
6、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准确记录出入量,防止心衰和肾衰的发生。
7、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呕吐物与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
做好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更换体位,以防发生压疮及肺部感染。
8、给予易消化、富营养、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9、准备抢救物品,如氧气、呼吸机、吸引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抢救药品等。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A R D S的护理常规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护理一.概念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肺损伤(ALI)最严重阶段或类型。
二.评估要点1.病史评估2.病情评估(1)精神神经症状的评估。
(2)生命体征的评估。
(3)呼吸情况的评估。
(4)缺氧程度的评估。
(5)体征的评估。
(6)辅助检查及化验结果的评估。
3.皮肤情况的评估4.评估出入量是否平衡。
5.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
三.护理1.一般护理执行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2.休息与饮食3.氧疗一般予高浓度面罩吸氧,必要时加压给氧,使Pao2≥60mmHg或SO2≥90%,应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调节吸氧流量。
观察氧疗效果,如氧分压始终低于50mmHg,需行机械通气治疗,最好使用呼吸末正压通气。
4.保持呼吸道通畅神志清楚的患者指导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无力咳嗽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及时清除其呼吸道分泌物。
5.心理护理ARDS的患者因呼吸困难预感病情危重,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要关心安慰患者,解除思想顾虑,必要时床边陪护,增加安全感。
6.用药护理按医嘱及时准确用药,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患者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静滴时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神志变化以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整剂量。
7.病情监测(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呼吸困难的程度。
(2)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等。
(3)检测心率心律及血压末梢循环情况。
(4)观察意识状态及精神神经症状,尽早发现肺性脑病的表现。
(5)观察和记录每小时尿量和出入量。
(6)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化检验结果,了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8.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多进水或应用化痰药物稀释痰液。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病理变化复杂,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常引起序惯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SAP最为常见、最早出现、也是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
早期进行机械通气,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如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应用生长抑素和胰岛素、液体复苏、缓解腹腔高压等,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09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SAP并发ARDS的患者16例,其中14例痊愈(占87.5%),2例死亡(占12.5%)。
16例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分布18~82岁、平均56.5岁。
ARDS发生于发病后1-3天,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组ARDS诊断标准[1]。
本组患者均给予其中,实施无创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3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13例,有创机械通气模式A/C+PEEP 或SIMV+PEEP或SIMV+PSV+PEEP,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68h。
2 护理措施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2.1.1 呼吸频率、节律监测ARDS患者早期氧合指数等指标尚正常,但呼吸频率、节律却已发生改变,均可出现呼吸浅快(>20次/min),并进行性加快,提高给氧浓度后,未见改善,在吸气时,锁骨上窝凹陷常提示呼吸肌疲劳,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处理。
2.1.2 指端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SpO2监测能反映组织缺氧状况,方法简便,对病人无痛苦,能长时间连续监测。
如患者在40%浓度面罩给氧条件下,SpO2仍低于90%,或呈进行性下降趋势时,应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
避免在染指甲油的或有真菌感染的指甲上监测,每4小时更换监测部位,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手指末梢血液灌注不良引起SpO2的误差。
2.1.3血气监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上机前和上机后15~30分钟分别进行血气分析一次,以后每日进行1~2次血气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呼吸机各参数,保证有效通气,血气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ICU 内 ARDS 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个案》一、疾病概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ARDS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严重感染、创伤、休克、误吸等。
ARDS 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常见的危重症之一。
机械通气是治疗 ARDS 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机械通气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压伤、氧中毒等。
因此,对 ICU 内 ARDS 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至关重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 肺内因素:如肺炎、误吸、肺挫伤等直接损伤肺组织的因素。
2. 肺外因素:如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烧伤等间接损伤肺组织的因素。
(二)发病机制1. 炎症反应:各种致病因素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 等,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水肿和肺不张。
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萎陷,肺顺应性降低,引起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3. 肺内分流增加:肺组织损伤后,肺内分流增加,导致静脉血掺杂,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4.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组织损伤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无效通气增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三、临床表现(一)呼吸困难是 ARDS 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呼吸频率可达 30-50 次/分以上。
(二)顽固性低氧血症尽管给予高浓度吸氧,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 60mmHg,甚至更低。
(三)咳嗽、咳痰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痰液多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四)发绀由于低氧血症,患者可出现口唇、指甲床等部位发绀。
(五)其他症状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四、治疗要点(一)机械通气是治疗 ARDS 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功能。
ARDS护理常规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标准中,氧合指数(PaO2/FiO2)应小于多少?A. 150B. 200C. 300D. 400答案:B2. ARDS患者常采用的呼吸支持方式是什么?A. 持续正压通气(CPAP)B. 间歇正压通气(IPPV)C. 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D. 高频通气(HFV)答案:B3. 在ARDS患者的护理中,以下哪项不是护理措施?A. 监测生命体征B. 保持呼吸道通畅C. 预防感染D. 鼓励患者进行剧烈运动答案:D4. ARDS患者氧疗时,常用的吸氧浓度是多少?A. 21%B. 30-40%C. 50-60%D. 70%以上答案:C5. ARDS患者需要进行哪些监测?A. 心率和血压B. 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C. 血气分析和胸部X光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6. ARDS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监测呼吸频率和节律B. 监测血气分析结果C. 监测液体平衡D. 监测心电图答案:ABC7. ARDS患者可能需要哪些药物治疗?A. 利尿剂B. 镇痛剂C. 抗生素D. 血管活性药物答案:ABCD8. ARDS患者护理中,以下哪些是预防感染的措施?A.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B.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C. 保持患者口腔卫生D. 限制访客数量答案:ABCD三、判断题9. ARDS患者不需要进行营养支持。
(对/错)答案:错10. ARDS患者应避免使用镇静剂,因为它们可能影响呼吸。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1. 简述ARDS患者的护理目标。
答案:ARDS患者的护理目标包括:确保充分的气体交换,维持氧合;预防和控制感染;监测和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促进患者的舒适和安全;评估和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
五、案例分析题12. 患者,男性,45岁,因车祸导致多发性创伤,入院后出现呼吸急促,血气分析显示PaO2/FiO2比值为150mmHg,胸部X光显示双肺浸润性阴影。
医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以早产儿多见。
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而使肺泡进行性萎缩。
病理上以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的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1.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是PS的缺乏。
PS在胎龄20~24周出现,35周后迅速增加,因此,小于35周的早产儿更易发病。
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胎龄36周者仅5%;32周者为25%;28周者达70%;24周超过80%。
2.发病机制PS是由胎儿∏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保持功能残气量,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稳定肺泡内压和减少液体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的作用。
早产是PS不足或缺乏的最主要因素,此外PS的合成受体液PH 值、体温和肺血流量的影响,因此,围生期窒息,低体温,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母亲低血压所致的胎儿血容量减少均可诱发NRDS。
当PS缺乏时,肺泡表面张力增高,肺泡回缩力增加,肺泡逐渐萎缩,进行性肺不张,肺泡通气降低,缺氧、酸中毒发生,使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高压,右向左分流,肺血灌流下降,加重缺氧、酸中毒,肺组织缺氧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漏出,肺间质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积,透明膜形成,使气体弥散障碍,缺氧、酸中毒更进一步加重,PS的合成被抑制,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起病后多数患儿于生后2~6小时出现进行进呼吸困难和发劣,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浅表,节律不整,吸气时胸廓凹陷,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呼吸暂停,肌张力低下,最后进入衰竭。
早期胸部尚隆起,随肺不张加重而下陷,呼吸音低,肺底部偶闻少许湿啰音。
心率快、心音由强变弱,甚至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重者可并发肺出血等。
听诊两肺呼吸音低,肺底部偶闻少许湿啰音。
【辅助检查】1.X线检查两肺透亮度普遍降低,伴网状、颗粒状阴影和支气管充气征。
•ARDS概述•ARDS的诊断•ARDS的治疗•ARDS的护理•ARDS的预防及康复•ARDS诊治及护理案例分享•参考文献目录ARDS概述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双肺浸润影,肺动脉楔压(PAWP)≤18mmHg,心源性肺水肿除外。
腔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
如吸入烟雾、胃内容物、腐蚀性化学物质等。
吸入肺损伤肺挫伤和撕裂伤全身感染和炎症其他如胸部外伤、外科手术等。
如严重感染、脓毒症、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等。
如药物过量、中毒、淹溺、自发性气胸等。
严重低氧血症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
口唇和甲床发绀患者缺氧严重时,口唇和甲床可出现发绀。
胸闷胸痛患者常感到胸闷、胸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呼吸困难患者常感到呼吸急促和困难,且不能平卧,需要高浓度吸氧来缓解症状。
咳嗽咳痰咳嗽频繁,咳出白色黏痰或泡沫痰,有时可带血丝。
ARDS的诊断急性起病氧合障碍:PaO2/FiO2≤300mmHg双肺浸润影增加肺动脉嵌顿压≤18mmHg,心排指数正常01021.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相关危险因素,如肺部感染、吸入有毒气体、多发伤等。
2. 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情况,检查口唇、指甲是否发绀。
3. 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液中PaO2、PaCO2、pH等指标。
4. 进行影像学检查拍摄胸部X线片或CT,观察肺部是否有浸润影。
5. 进行肺动脉嵌顿压…通过Swan-Ganz导管检测肺动脉嵌顿压,以判断是否符合ARDS诊断标准。
030405了解患者的起病情况、症状及既往史。
病史采集通过Swan-Ganz导管检测肺动脉嵌顿压,以判断是否符合ARDS诊断标准。
肺动脉嵌顿压检测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特殊体征,如呼吸频率、节律及口唇、指甲的颜色。
体格检查检测血液中PaO2、PaCO2、pH等指标。
实验室检查拍摄胸部X线片或CT,观察肺部是否有浸润影。
影像学检查0201030405诊断工具ARDS的治疗使用皮质类固醇如甲基强的松龙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急性肺损伤 /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及治疗常规一、疾病名称: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二、概述ALI /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 ,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 ,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ARDS 是临床常见危重症。
[1]诱发ARDS的原发病或基础疾病或始动致病因子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休克各种类型休克,如感染性、出血性心源性和过敏性等,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的感染性休克。
2.创伤多发性创伤,肺挫伤,颅脑外伤烧伤、电击伤、脂肪栓塞等3.感染肺脏或全身性的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的严重感染。
4.吸入有毒气体如高浓度氧、臭氧、氨氟、氯、二氧化氮光气、醛类、烟雾等5.误吸胃液(特别是pH值<2.5溺水、羊水等。
6.药物过量巴比妥类、水杨酸、氢氯噻嗪秋水仙碱、阿糖胞昔、海洛因美沙酮、硫酸镁、特布他林链激酶、荧光素等。
毒麻药品中毒所致的ADRS在我国已有报道,值得注意7.代谢紊乱肝功能衰竭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急性胰腺炎2%-18%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血液系统疾病大量输人库存血和错误血型输血、DIC等。
9.其他子痫或先兆子痫、肺淋巴管癌。
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肺复苏后,放射治疗器官移植等。
综上所述创伤、感染、休克是发生ADRS的三大诱因占70%-85%,多种致病因子或直接作用于肺,或作用于远离肺的组织造成肺组织的急性损伤,而引起相同的临床表现。
直接作用于肺的致病因子如胸部创伤、误吸、吸人有毒气体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严重肺部感染和放射性肺损伤等;间接的因素有败血症。
休克、肺外创伤药物中毒、输血、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体外循环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一、定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临床上以呼吸急促、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性表现。
二、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常在受到发病因素攻击后12-48小时内突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焦虑、出汗,病人常感到胸廓紧束、严重憋气,即呼吸困难,不能被氧疗所改善,也不能用其他心肺疾病所解释。
咳嗽、咳痰,甚至出现咳血水样痰或小量咯血。
早期多无阳体征或少量细湿罗音;后期可闻及水泡音及管状呼吸音。
二、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和组织供氧,严格控制输入液体量,防止进一步的肺损伤和肺水肿。
三、护理
1.评估要点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1)有无对肺的直接损伤的因素,包括吸入胃内容物、毒气、烟尘及长时间吸入
纯氧等;肺挫伤;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肺炎;淹溺。
2)有无各种类型的休克、败血症、严重的非胸部创伤、药物或麻醉品中毒、急
性重症胰腺炎等病史。
(2)症状与体征
1)呼吸增快和窘迫,不能被通常氧疗所改善;咳嗽、咳痰;烦躁、意识恍惚或
淡漠。
2)发绀;肺部早期体征较少,中晚期可闻及干湿罗音;吸气时肋间及锁骨上窝
下陷;心率增快。
(3)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4)辅助检查了解胸片、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氧合指数<300mmHg检查
等阳性结果。
(5)心理社会支持状况。
2.护理措施
(1)氧疗护理一般需用面罩或氧袋面罩浓度给氧,吸入氧浓度FiO
2
40%-50%,使
PaO
2 ≥60mmHg或SaO
2
≥90%.当吸入氧浓度>50%,而PaO
2
<60mmHg时应尽早
进行机械通气。
(2)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定时翻身、叩肺。
必要
时给予吸痰或建立人工气道。
(3)休息与活动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坐位。
出现烦躁不安时尤其注意患者安
全。
(4)体液管理严格控制输入液体量,保持体液负平衡,入量比出量少500ml/d
左右,静脉输液避免过多过快,晶体液与胶体液以1:1为宜,观察有无急性肺水肿的症状。
(5)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呼吸兴奋剂、支气管解痉药物、糖皮质激素
等,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观察睡眠、血糖、血压情况及有无应激性溃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
3. 并发症护理
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原发病发生24小时后,同时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脏器功能失常以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一旦发生,应做好人工气道护理及各脏器功能的监测和护理。
四、健康教育
1.自我监测若出现咳嗽、咳痰加剧、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应及时就诊。
2.疾病知识宣教宜进食消化软食,少量多餐,加强营养。
积极预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戒烟。
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
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不良因素。
3.用药指导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随意增减剂量:遵医嘱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药物,教会患者服用方法。
4.康复期指导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并进行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锻炼,改善通气。
指并教会低氧血症的患者及其家属学会合理的家庭氧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5.定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