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一,他们都没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没有搞清楚“革命的朋友和革命的敌人”,当然会失败。
第二,他们都不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相比,都有落后性,阶级局限性。
这是他们失败的共同的致命原因。
第三,他们都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近代的革命理论不能接受。
资产阶级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但他们并没有把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归于失败首先,近代文明是工业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变革,工业是整个社会里主导地位也是最先进的行业,随之工人阶级也将是引导社会发展的最先进也是最主要的引导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它之所以在中国成功是因为跟进了时代的步伐,符合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符合了一个客观规律。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农民阶级受阶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2)农民阶级受时代的局限主要表现在: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地主阶级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逐渐打开了中国大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洋务运动洋务: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兴办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的一切事物。
一.背景:1.清王朝面对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1)洋务派——代表:中央(弈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利用西方科技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2)顽固派——代表:倭仁。
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3)慈禧:为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支持有实力并得到列强支持的洋务派。
二.过程:1.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的改革派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旨在富国强兵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目的:剿发捻(镇压国内反抗;平中国);勤远略(为皇帝解除外患;敌外国)。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领导:中央——总理衙门;地方上的督抚是洋务派的实力派。
5.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
6.内容:(1)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军事工业。
A.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最早的兵工厂。
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近代最大的兵工厂。
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近代最早的造船厂。
崇厚的天津机器局——北方最大的兵工厂。
B.特征:政府投资;引进设备,机器大生产;引进洋匠、外国科技人才;封建管理;产品服务于政府和军队。
C.性质:封建性质的企业,最关键的表现是投资不为了营利,产品不投入市场。
(2)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A.代表企业:(都是当时最大)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天津开平煤矿。
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B.特征:政府主导(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商业资本介入;机器大生产;是军工企业的辅助;以营利为目的,产品与市场有密切关系。
C.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3)筹建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是洋务运动初具成效的标志。
(4)创办新式学堂,外派留学生。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1.失败标志:中法战争的失败,宣告初步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彻底失败。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幼童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论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创办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 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3. 筹划海防:从19 世纪70 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 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 培养人才: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经过30 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洋务运动:⒈性质;资本主义⒉主要策划者: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⒊时间:好象是1888年左右开始的⒋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抵制列强入侵,有复兴民族的意图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改革开发:⒈性质:社会主义⒉主要策划者:共产党人,有邓小平等领导班子⒊时间:从1978年开始⒋目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因为十年文革,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要复兴经济,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技术,同时为了振兴中华.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基本都是不同的,但为了民族,这是相同点.一是都面对浪潮级的文明挑战,洋务运动发生在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变过程中,新洋务运动发生在工业国向信息化转变过程中。
二是都实行对外技术开放,大力从国外引进技术,希望靠船坚炮利来应对挑战。
洋务运动是南张(之洞)北李(鸿章),积极推动工业技术和产业,推动工业资源开发,推动工业技术应用;现在是用开放市场来换取技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推动信息资源开发,推动信息技术应用。
三是现代化的技术经济成果,都十分可观。
洋务运动时的北洋水师的工业技术水平,一马当先,傲视全国;而我国现在的信息产业,雄据三十七个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
四是真打起来,都是一触即溃。
高斯特在1995年《中国在进步》刚说完,“我们对中国从1860年的战争到1895年间猛迅的进步,实不能不感到惊异”,不料就在出版当年,甲午溃决:“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尽灭矣”。
日本横扫中国,直如秋风扫落叶。
我们再看国务院发展中心组织撰写的《2004中国市场发展报告》对W API的溢美之辞:“该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在无线局域网以及下一代无线IP网络产业发展方面,在关键技术创新和标准制订上,与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也为我国潜力巨大的无线局域网市场及时扫清了关键技术的障碍。
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的国家标准的颁布表明标准战略开始真正成为支持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信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
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一、军事方面洋务派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洋务运动开设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通过西方新的洋枪洋炮的使用,西方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开始进入中国。
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过程,为日后中国军事近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
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
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1.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教案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时间、宗旨、性质、条件、过程、成就、破产、以及它在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它的历史意义一、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创伤、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中俄之间一系列条约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
《东界约记、西北界约记、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一定程度的觉醒。
二、背景:中国的情况:1、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包括:各国公使馆的建立、中国海关为外国所控制(赫德)、派使及外交活动工作为外国所控制(1868年《蒲安臣条约》、郭嵩焘驻英、何如璋驻日。
成为倾销商品的市场(1864到1876年间或出超,1876年后一直入超)中国出口产品仍以农产品为主,茶叶(受到挑战)、生丝、丝织品,主要为最低级产品也即原材料。
交通方面:第一条铁路、轮船公司(旗昌、太和、怡和)外国在华设厂(广州、香港、上海设船舶修造厂,公用事业为重点)2、农村经济的凋敝:官军恶行、人口锐减等,厘金制度的推行造成商业的举步维艰。
外国情况: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美国等。
三、时间19世纪60时代到90年代大约30多年的时间四、宗旨或者思想:冯桂芬《校庐抗议》,“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五、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六、总领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南洋大臣、北洋大臣七、条件: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以及恭亲王奕䜣后地方的一批支持者的(曾、左、李等)的掌权。
曾国藩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对地方实权的掌握、中央权力的下降。
“厘金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推行洋务的资金问题。
思想意识方面:认识到中国遇到千年未有之变局、自强的呼声高涨。
八、代表人物:清廷中央:奕䜣、军机大臣文祥、桂良。
地方代表人物:曾、左、李、沈葆桢、丁日昌、郭嵩焘等。
九、过程:大体来说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也就是为了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重点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终结于90年代中期的一场清政府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
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名,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和实际执行者洋务运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与创建新式军队,举办新式学堂。
其中,以创建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海军为中心内容。
35年的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打起了“求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洋务派看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连续失败,主要是由于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侵略者的精良,他们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产生了恐惧心理。
而在与外国侵略者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更感到洋枪洋炮和新式船舰是镇压人民革命的有力武器,又不免深怀羡慕之情。
所以李鸿章深有体会地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也就是说,洋务派把兴办制造枪炮船舰的近代军事工业作为清政府“自强”的唯一途径。
洋务派兴办的比较重要的军事工业有:1862年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仿造船炮,这是洋务派制造新式武器的第一个企业;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军火工厂;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能生产更多种类的枪炮弹药,成为北洋海防及驻军的主要军火供应基地;1866年左宗棠在闽江口马尾山下设立福州船政局,这是近代第一个造船厂,它还附设求是堂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专门培养造船和驾驶等人材;1867年,清政府指令满洲贵族、北洋大臣崇厚在天津设立机器局,但筹办三四年却进展不大,1870年由李鸿章接办。
在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洋务派在继续经营“求强”的新式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开始创办“求富”的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哈尔滨广厦学院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末考核论文
论文题目:洋务运动
年级班级: 15级财务管理达内二班
姓名:杨洋
学号: 1511142218
任课教师:吴艳艳
洋务运动
【摘要】洋务运动起始于满清时期,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最开始是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于是在全国开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革命运动,后被叫做洋务运动,又有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创办三只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开办新式学堂、兴办近代民用企业,军事企业,派遣留学生。
也就是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知识分子及技术人员。
但是后来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的爆发,但是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可是它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教育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及性质
1840年,是中国走上深渊的一年,也是西方列强走进中的一年,鸦片战争使西方侵略者的船尖利炮冲开了亲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中国走上了新的一页。
此后西方资本主义凭借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大肆的倾销商品,例如鸦片等。
这使中国的小农经济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鸦片等毒品的流入,百姓吸食鸦片,身体素质明显不好,劳动力跟不上,也从侧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由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海关大权也被西方资本主义所控制,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名贵物品的出口量在大大增加,但是价格却在大幅度下跌。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的百姓苦不堪言,为此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公然反抗清政府。
朝廷内外交困,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
为了应对这种严重的危机,清政府的统治者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为核心的、有知识的地位不同,身份不同的能人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就以“自强与求富”为目的的口号,就此,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革运动,就是洋务运动。
一些有识之士兴办了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还有海军基地是当时亚洲地区最大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即京师同文馆,并且主张学习外语,培养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制度。
因此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等为代表,在地方以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的地方大臣为代表,开展了一次长达三十年的
洋务运动虽然有利有弊,但是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虽然最后失败了,也没有真正的让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却把西方的“近代工业化”引入了中国,从而开启了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激动地一大步。
严复说过:师夷长技以制夷。
应用国外的技术以使本国自身的实力得以大大加强。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这段时间里,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这都包括创办民用企业及军事企业,创建海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额等等。
洋务运动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主要创办的军事工业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到虽然还使在创办军事工业,到重心已经转移到创办民用企业之中。
(一)军事方面
清朝的统治者们在外有强敌.内有忧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个危机,加强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便建立了一支新式的海军部队,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在腐朽的制度上寻找问题,以为只要有船坚利炮,就可以坚强自己。
洋务派的人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用工业,其中是以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为主要标志,军用工业包括: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局等,以及各省的机器局等,一共建立了二十一处军工厂。
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
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
也逐渐开始了近代化的海防和海军。
(二)民用企业方面
传统的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人力是最主要的生产力。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使清朝的统治者看到了西方人的智慧与贪婪的嘴脸,也有西方人所向披靡的轮船和大炮,更使中国的一些学者产生了向西方人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洋务派再创办军事工业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财务经费问题,于是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的积极倡导下,我国开展了“自强求富”的号召,开始了大规模的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创办军事化工业的同时,更是创办了以“求富”为目的的一些民用企业,其中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湖北的汉阳铁厂等。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不仅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局面,也为当时的老百姓创造了一些工作条件,更加刺激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
展,也对外国经济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创办海军
1875年清政府经研究后决定建北洋,和南洋福建等三只海军,并计划十年内建成。
,到80年代中期,基本建成了三只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强,最雄厚。
1885年,清政府掌权成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海军扩建为北洋舰队,从此,中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
(四)教育事业
洋务运动时期,除了在军事民用方面的改造与创新,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建立新式学堂。
送出一大批的出国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自然知识。
洋务运动注入了新式教育因素,才导致了国人放弃了旧的、腐败的教育制度,这次改革,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有使百姓更加富裕,反而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负担。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还引进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