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鉴定培训讲义(详细)中药基础知识第一节基本概念1.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疾病的物质。
药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中药:(Chineseherbolog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是指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2.1.中药的来源及分类: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2.2.中成药及其分类:中成药(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atentPrescription)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2.3.中药材:中药材,即未经加工或未制成成品的中药原料。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也即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这个概念表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
前两类管理上应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
而管理意义上的饮片概念应理解为:“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为中药饮片”。
中药培训内容一、中药基本知识1、配伍“就是有选择性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常见七种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就是用一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之症等。
相须:就是两种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互相增强疗效。
如黄柏与知母同用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大黄和芒硝同用可促进通泻大便作用等。
相使:就是两种功用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同用,可相互协调提高疗效。
如补气的黄芪与利水的茯苓合用,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功用等。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
如生姜能抑制半夏毒性,所以半夏畏生姜。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如绿豆能杀巴豆毒,防风能杀砒霜毒相恶: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或牵制另一种药物疗效。
如:黄岑能减低生姜的温性,所以生姜恶黄岑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合用后,可以发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芫花等。
相反药原则上不能同用,相恶相反均属于配伍禁忌。
2、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歌解:甘草反海藻、京大戟、甘遂、芫花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
藜芦反诸参(包括人参、丹参、南沙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
“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歌解:硫黄畏芒硝(包括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包括黑、白两种);丁香畏郁金芒硝(包括玄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各种人参)畏五灵脂;官桂(包括肉桂、桂枝)畏石脂(赤白两种)。
中草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什么是中草药
中草药是指使用植物的部分或者全部制成的药物,它包含着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它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领域中,历史悠久。
中草药的分类
中草药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药用部位、药性、功能主治、归经等方面进行分类。
中草药的基本功效
不同的中草药具有各自独特的功效。
例如菊花可以清热解毒、降压降脂,罗汉果可以润喉止咳、去火解毒、清热解毒,熟地可以补益肝肾、调养气血等。
中草药的应用注意事项
中草药应用需要注意许多事项,例如药材的质量、使用的方法、通用方剂等。
在使用中草药时,必须对中草药的剂量、用法用量、
配伍禁忌等方面严格遵守,并且应严格按照医生或者专业人员的指
示进行使用。
中草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中草药的使用需要注意副作用和毒性问题。
一些中草药在使用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或者毒性,特别是部分草药对儿童和
孕妇会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中草药的储存和保管
正确储存和保管中草药非常重要,可以延长其保存期限,保证
其药效不受影响。
一般来说,中草药应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的
地方,并避免阳光直射。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引言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材:是天然来源未经加工活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药物,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三类。
中药饮片:是根据治疗疾病的需要,将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后的加工品。
伪品:是指正品品种以外来源的冒充正品入药者。
中药制剂又称中成药。
中成药来源于中医方剂,具有独特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按剂型分类和功能分类。
正文一、中药与中成材中药的种类繁多,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
许多品种相似但是用途作用却不相同,比如:【川牛膝与川续断】川牛膝:甘、微苦,平。
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逐淤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用于经闭瘸痂,脓衣不下,跌朴损伤,风湿痹痛,足痿痉挛,尿血血淋。
川续断:苦、辛,微温。
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崩漏,胎漏。
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
盐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
【天花粉与山药】天花粉:甘、微苦、酸,微寒。
入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生津,润肺化痰,排脓消肿。
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所以必须进行鉴别与鉴定。
负责中药材采购及验收等的人员应具备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
中药鉴定采用显微、理化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别和纯度检查。
中药性状鉴定的方法有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
中药的正品是指法定的品种及其特定的部位。
购入的中药材,每件包装上应有明显标签,注明品名、规格、数量、产地、采收(初加工)时间等信息,毒性中药材等有特殊要求的中药材外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标志。
中药材的等级标准以品质最好的为一等品,较好的为二等品,以此类推,最次(符合药用标准的)为末等品。
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密切相关,应当对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严格控制;在炮制、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污染,防止变质,避免交叉污染、混淆、差错。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解一、中药的性状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
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
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
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
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
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
中药知识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材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功效目录•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中药的配方原则和禁忌•中药的临床应用01中药基础知识中药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在野外的植物,可用于制成中药,如黄连、甘草等。
草药矿物药动物药复方药由天然矿物或金属制成,如石膏、珍珠等。
由动物制成,如鹿茸、虫草等。
由多种草药和其他成分制成,如六味地黄丸等。
煎煮过程将草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
煎药前准备先将草药用水清洗,切碎或捣碎,加入适量的水浸泡约30分钟。
煎煮次数煎煮3次,将药液混合后饮用。
中药的煎煮方法将中药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贮存方法中药的保质期一般为2-3年,但有些草药和蜂蜜等物质的保质期更短。
保质期中药的贮存和保质期02常用中药材介绍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增智。
功效3~9g,宜文火另煎,将参汁与其它汤药混服。
用法与用量实证、热证忌服,服人参后,不宜饮茶和吃萝卜。
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10~30g,水煎服,宜文火煎煮。
注意事项疮疡实证热证不宜服用,表实邪盛者不宜服用。
功效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功效5~15g,水煎服,宜文火煎煮。
用法与用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6~12g,可煎汤、泡茶、浸酒等。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益气健脾。
注意事项脾虚泄泻者忌服,泡水喝时,最好将枸杞子泡好后喝完,不要浪费。
枸杞用法与用量研末吞服,也可泡酒喝,常用剂量为每日3~5g。
注意事项服用鹿茸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助火动血,而致鼻衄。
功效补肾壮阳、益精生血、强筋健骨。
鹿茸03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功效1清热解毒类中药23这类中药主要针对热毒病症,如发热、疮疡、痈疽、疔疮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清热解毒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生长和杀灭作用,如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有抗菌抗炎双重作用。
《中药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中药基础知识•中药煎煮与服用•中药临床应用目录•中药方剂•中药材的鉴别与采购•中医药学基础知识01中药基础知识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部位,如人参、甘草。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来自动物类,如鹿茸、虫草。
来自矿物类,如石膏、朱砂。
03中药的种类与分布02011中药的药性理论23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四气指中药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不同的功效。
五味指中药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作用趋向。
升降浮沉中药的配伍与禁忌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有目的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应用。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指某些药物配合应用会降低或失去疗效,甚至增强毒性。
指甘草、乌头、藜芦等十八种药物不宜与某些药物配合使用。
指硫黄、芒硝等十九种药物不宜与某些药物配合使用。
02中药煎煮与服用中药的煎煮方法使用砂锅、不锈钢锅或玻璃锅进行煎煮,避免使用铁锅或铜锅。
煎药器具将药材浸泡30分钟,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水面超过药材2-3厘米。
煎煮水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一般情况下,第一煎煮30分钟左右,第二煎煮20分钟左右。
煎煮时间一般情况下,中药煎煮2次,第二煎煮是为了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充分地溶解到药液中。
煎煮次数中药的服用方法一般情况下,中药宜在餐后30分钟左右服用,避免空腹服用损伤胃黏膜。
服用时间服用温度服用剂量特殊情况中药汤剂应当保持适当的温度,不宜过热或过凉,一般以温热为宜。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一般情况下,每日服用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对于特殊情况下需要服用中药的患者,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应当遵循医嘱。
中药的治疗原理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机能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整体观念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中药配方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中药还注重预防为主,即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中药并非完全没有毒性,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一、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收集、干燥和储存(一)产地产地与中药质量亲密有关。
这是因为各地的土壤、水质、天气、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一样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别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其突出,故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收集一 .植物药(1)全草:在枝叶旺盛,花朵初开时收集。
(2)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绽放时采收。
(3)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根及根茎:在早春或秋末采收。
(6)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1)夏秋天捕获: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秋天收集:桑螵蛸、露蜂房。
(3)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整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主要合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要合用于芬芳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主要合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别要求的药材。
四)储存a.储存不妥,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致使药材变质。
b.往常采纳的储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1.除去或降低毒副作用2.加强药效3.改变药物性能4.利于储存5.便于服用(二)炮制方法1.修治法:主要包含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余辅料办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办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余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抽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一)四气四气是指药物拥有寒、热、温、凉四种不一样的药性,又称四性。
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显然,谓之平性药。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一、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
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
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
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
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
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
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配知母。
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生黄芪配茯苓。
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
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
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
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另: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即单味药的应用和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的配伍关系及不同作用的合称。
)
(二)禁忌
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1、古人提出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是: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敛、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附十八反歌: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附十九畏歌: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现代曾对十八反、十九畏做过一些研究,但未曾得出明确结论。
临床配伍用药,对此必须采取审慎态度。
2、妊娠禁忌凡能损害胎元,造成胎动不安,甚至流产的药物,均属妊娠用药禁忌。
临床常分禁用和慎用两类。
禁用,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芫花、甘遂、三棱、莪术、穿山甲、水蛭、虻虫等;慎用,包括活血、通经、祛瘀、通利、重镇及辛热类药物,如桃仁、红花、牛膝、王不留行、薏苡仁、条葵子、代赭石、磁石、附子、肉桂等。
禁用药物妊娠期中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物可根据孕妇具体情况慎重选用,能避免的尽量不用,非用不可的亦要避免长期使用,以防发生事故。
3、服药禁忌一般指服药的同时或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俗称“忌口”。
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服用某药的同时,要求不能进食某种食物,如同药物禁忌。
例如:人参忌萝卜,地黄、蜂蜜忌葱,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
二是在治疗期间要求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