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 松本市民艺术馆 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9.73 MB
- 文档页数:18
走近伊东丰雄——一位从大自然法则中吸取灵感的建筑大师李穗;孙泽生;闵明明
【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
【年(卷),期】2018(000)041
【摘要】建筑大师伊东丰雄从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建筑,看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看待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创新"这一词一直贯穿于他的建筑创作生涯中,但是那源源不断的创新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文通过对伊东丰雄的生平,经历,创作思想以及结合作品的研究,研究伊东丰雄的主要建筑创作思想,试图分析其建筑思想脉络,寻找出其创新的来源.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李穗;孙泽生;闵明明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长春工程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12;长春工程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大自然才是灵感来源——浅谈仿生设计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 [J], 王莹
2.营销七法则——一位著名行销大师最近提出了营销七大法则 [J], 常戎;
3.伊东丰雄:在多样性中自由进化的建筑冒险家——<伊东丰雄:曲水流思>上海展评[J], 任江蓠[1]
4.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获得2017UIA终生成就金奖 [J],
5.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伊东丰雄来汉畅谈世界建筑发展趋势 [J], 张冯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与建筑风格一、从Style 说起属于形式、手法、品格范畴的Style ,似乎有着某种魔力,它总是在不断地兴风作浪。
建筑界的“欧陆风”、“极简主义”等风刚刚刮过去不久,韩国风、江南Style 、伊东丰雄又有劲吹的迹象。
这也是中国建筑之所以长期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设计者总是如影随形地摆脱不了大屋顶、斗拱木结构形式的阴影,屡屡掉入历史木结构建筑形式风格的陷阱。
近日,有文章论述伊东丰雄成功之道时,竟然归之为“延续某某风格”,这现象引起笔者的警觉。
建筑风格问题是重要的建筑理论问题,它对城市和建筑的规划设计的影响十分深远。
但是,真正引导设计思路、手法、形式和风格的是建筑哲学观念。
哲学观念和建筑理论的创新属于源头创新,科学的哲学观念的生命地久天长——这大概就是钱学森先生视“建筑哲学为建筑科学的最高台阶”的原因吧?在建筑创作中过于强调新风格、新形式、新气派的创造,往往把创作引入歧路,做着舍本逐末的事情。
其结果很可能是花样不少,成功之作寥寥,甚至成为偏离“适用、经济、美观”建筑观念的丑陋建筑,让人痛心。
荣获2013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是追求“三性” (建筑的临时性、功能的模糊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性),这既是其设计思路、风格手法的追求,更是其建筑哲学观念创新的通俗简练的表达。
而且从本质上讲,这与我们长期坚持的“适用、经济、美观”建筑观念方针是不谋而合的!二、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3月1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宣布,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深刻思考21 世纪世界建筑发展趋势后,伊东丰雄认为,21 世纪建筑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融于自然和社会的。
他说:“20 世纪的建筑曾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21 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藤本壮介与伊东丰雄的对话【藤本】上次的EL Croquis特辑收入了您自仙台媒体中心起的五年中的作品,这本新的特辑则介绍了又一个五年的作品,我有这样的印象,历经各种挑战和实验,您的建筑正在加速地扩展。
您如何看待与紧接着媒体中心的情形相比较,过去几年里的变化?【伊东】当我回顾2005年以后的几年,可以看到日本的项目减少了,而海外的则增加了。
如今我90%的项目在海外,因此这就是最大的变化。
另外,当我去海外,我感觉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国家,情况是非常不一样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档案馆是我在美国的唯一项目。
美国的建筑设计给我的印象是商业化的,甚至连公共项目也是。
但尽管这是一个公立大学的项目,但它的发展过程却和日本和欧洲的公共项目一样。
迄今为止,我在欧洲做过的作品都涉及以比日本强的社会维度来创建公共设施,给社会带来变化,在欧洲这是媒体、市政管理者和民众的共识。
然而,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因此可以以保持社会责任进行工作的地方也变得非常有限,甚至在欧洲。
情形就像漂浮的岛,大部分陆地都被全球经济巨流湮没。
至于日本的情况,好像几乎没有陆地留下来,但在一些稀有的瞬间,工作(机会)会浮出浪尖。
这是我的印象。
亚洲的情形又与日本不同。
我参与了新加坡和台湾的项目。
就台湾而言,仍然有过去时期(指日据时期——译注)遗留下来的日本特性,公共维度与民族主义混合在建筑中追求社会权力。
因此我在那里做起来得心应手。
在新加坡,你别无选择,只能在全球经济的潮流中工作。
不同的情形使我考虑在每种情形下所需要的策略和许多问题,我发现这些很有趣。
这些情形和条件的差别可能与我的建筑的各种发展相交叠。
2.关于建筑的社会性和公共维度。
【藤本】回想起来,大约2005年过后不久我开始与您联系。
与先前从杂志上得到的对您的印象相比,我注意到您谈到建筑的社会性和公共维度时的满腔热情的方式,以及在一个大会议厅里对广大公众做讲座时表现出的令人振奋,都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窗的尺寸对建筑空间的影响探析1引言光,帮助我们感知空间,而建筑,则是捕捉光的容器。
自然光与建筑相互碰撞,在光与影的交织下,能够塑造出丰富的空间形象,演绎出精彩的空间效果。
窗是自然光进入建筑空间最简洁有效的途径。
窗的尺寸,关系到自然光在建筑空间中呈现的形象,进而影响到在光影塑造下建筑空间的形象。
最初窗只是外墙上的洞口,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已经发现开在屋顶的洞口,这可以认为是最早的窗,这时它的采光效果还很差;随着技术的发展,木材、砖石等建筑材料的使用使窗的面积增大。
随着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各种新材料和新结构形式使建筑师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加自由的设计窗的形象。
柯布西耶设计的条形长窗、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大面积玻璃幕墙,都引领了新的采光方式。
而到了科技进步的今天,窗的设置可以更加自由,窗的位置可以不受拘束,窗的尺寸也可以更加自由,不同尺寸的窗配合建筑设计,可以塑造出各种不同的空间形象。
接下来,抛开窗的形状、位置等其它因素,仅就尺寸来讨论一下其对塑造建筑空间的影响。
2如何确定窗的尺寸虽然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窗的设计有了很大的自由,但是窗的尺寸并不能随心所欲设定,它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如不同的功能对开窗面积有严格的要求,如采光要求很高的图书馆阅览室,窗洞口的面积与房间总面积的比值为要求达到1/5到l/6[1]。
而住宅起居室对光照的要求就比较低,窗洞口的面积与房间总面积的比值为1:7就可以[2]。
除了上述技术方面的因素外,场地、环境、建筑空间本身对光照形式和氛围的需求、空间使用者的感受、自然光的路径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建筑师对窗的尺寸的设计,进而影响建筑空间中自然光影的形式。
因此,要确定一个窗的尺寸,就要从空间的性质和功能出发,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空间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其所需光照量及强度就不同,根据空间对光照的不同需求来设计窗的尺寸;(2)希望达到的空间氛围及艺术效果。
光影可以帮助空间营造风格迥异的空间氛围,特殊设计的光照效果和光影甚至对空间氛围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皮的“临时性”演绎--解读伊东丰雄的“透层化建筑”理念陈晞【摘要】建筑是临时的存在--这话不是出自一个搭建临时工棚的工人之口,而是出自一个热衷于从东方哲学、流行时尚和虚拟现实中寻找灵感的日本建筑家之口。
通过“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在文化的层面上颠覆了建筑固有的凝固性和恒定性,令表皮拥有了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性,令空间拥有了瞬息万变的高度灵活性,令建筑拥有了在矛盾中寻求共鸣的错综复杂的多重性。
而“建筑的透层化”则令表皮取代空间而成为建筑的主体,其背后的理念交织着现代/后现代思潮、传统日本的浮世观,以及对消费时代和后都市的反思。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5页(P60-64)【作者】陈晞【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建筑是临时的存在——这话不是出自一个搭建临时工棚的工人之口,而是出自一个热衷于从东方哲学、流行时尚和虚拟现实中寻找灵感的日本建筑家之口。
通过“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在文化的层面上颠覆了建筑固有的凝固性和恒定性,令表皮拥有了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性,令空间拥有了瞬息万变的高度灵活性,令建筑拥有了在矛盾中寻求共鸣的错综复杂的多重性。
而“建筑的透层化”则令表皮取代空间而成为建筑的主体,其背后的理念交织着现代/后现代思潮、传统日本的浮世观,以及对消费时代和后都市的反思。
原本以西方价值体系为根基的现代/后现代文化,在日本的延续过程中,似乎发生了为日本价值体系所影响的微妙位移。
反映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中,就是一种同时体现后现代思潮、抽象艺术、流行时尚和东方神韵的多重性,其焦点不在于空间,而在于建筑表皮。
他赋予这种表皮一个专用词——“透层”。
通过建筑的“透层化”,伊东丰雄追求一种界线模糊、体量轻盈以及飘浮和朦胧的精神体验,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关键词——“临时性”。
如果把这种“临时性”放在不同的文化语境来解读,可能会出现各种和伊东丰雄并不相干的理解,如“低造价的临时工棚”、“易用即弃的易耗消费品”,等等。
伊东丰雄伊东丰雄是当今世界建筑舞台最为先锋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先锋性体现他的独特建筑哲学思想和对电子媒体时代(又称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征的深刻领悟。
他开创了未来时代中新建筑的一个窗口,并且正在影响着下一代建筑师的思想和世界建筑未来的走向。
他是后现代社会的新建筑的拓荒者,他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将与柯布西耶等大师一样留在建筑星座人物榜上。
他所开创的建筑新天地和哲学思想,正在由日本向全世界弥漫扩散开来,并且将左右今后几十年内的建筑发展方向。
1,时代之背景工业时代以商品为基本单位,时代典型特征就是“确定性”或一元性,而后工业时代是以信息为基本单位,它典型特征是“不确定性”或者多元化,信息时代的重要外在表征是信息(数量上)的泛滥。
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每个信息,(它被人们)占据或者关注的时间变短了。
在来来往往的信息流中,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信息)流动的世界中,处在一个不断变幻的外部世界中,由此必然产生一种动荡的感觉,发现自己到处于“不确定性”中。
从信息层面讲,知识更新的时间在变短,喜好某一特定对象的时间在变短。
人们发现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就是“变”本身。
身外的一切流动都在加速,生命标尺也在不停地变换,人们丧失了一种确定感,从而被抛入“变化”的深渊,也即“不确定性”之中(变化和“不确定性”可以互相推导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当网络在生活中铺展开来时,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朗和清晰。
面对网络,我们拥有虚拟世界,拥有庞大的信息获取量,但是,我们却迷失网络中。
网络最终作为信息社会的典型事物,即使最为不敏感的人,都无法不受到这种“不确定性”(虚拟性)的冲击。
下面分别从哲学层面和建筑层面分别阐述。
1.1哲学层面后现代哲学思潮认为时代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
当代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之间发生了一种断裂关系,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或不可翻译性,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不可言说或不可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