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自然辩证法在推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思考摘要:文章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分析自然辩证法对生态平衡、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包括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以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指出了当前自然辩证法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林业;可持续发展一、自然辩证法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1]。
它总结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和改造了旧的自然哲学,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各个自然领域的内容和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规律进行总结和观察,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1][2]。
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自然辩证法,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与自然、科技、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与策略。
它是以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平衡为基础,以激励经济社会发展为要求,以促进和提升人们生存品质为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与策略。
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促进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其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自然界以及生态系统在受到某种环境影响后能保持自身生产率的必然过程。
而自然资源的永续使用与对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维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自于可持续发展一词,广泛应用于林业中,在林业中体现出它的重要思想。
它确定了在生产力的可更新水平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对森林内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基本没有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的森林发展活动,其关键意义在于森林的持续发展,为谋求人均森林数量不断增加、综合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整体森林结构不断优化,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增长,而采取全面的、最佳的、稳定的预期效果,逐步实现人与自然持久协调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刻地融合了唯物主义观点与生态学原理,指出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必须得到有效对策。
他们认为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为当代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促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呼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文明。
研究和借鉴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生态环境、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现实意义、生态建设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概述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早已融入其思想体系之中。
他们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强调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非互相割裂。
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资本家往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导致自然资源过度开采、污染严重等问题。
他们主张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可以通过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社会和自然的统一,主张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生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2. 正文2.1 唯物主义观点与生态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对生态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主张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制度的转变是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引言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资源的日益枯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哲学思考,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二、环境伦理的意义环境伦理是一门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哲学学科。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环境伦理的核心观点是人类不应该将自然界仅仅视为资源的来源和工具,而应该将其视为拥有自身价值的存在。
这意味着我们在对待自然界时需要尊重其权益和尊严。
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社会公正性,实现长期的人类繁荣和生态平衡。
四、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
环境伦理提供了道德和伦理的指导原则,帮助我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采取行动来保护自然界。
可持续发展则是将环境伦理的原则应用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五、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尽管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实际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许多企业和政府往往更关注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的环境影响。
其次,全球合作和协调的缺乏也是一个问题,因为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跨国界的合作来解决。
六、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为了解决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认识到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和繁荣依赖于自然界的平衡。
其次,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式,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决策的考量范围内。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收稿日期:2012-03-18作者简介:牛文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先行者之一。
1983年参与联合国布伦特兰委员会起草世界可持续发展奠基性文本《我们共同的未来》,1994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可持续发展理论专著《持续发展导论》,1999年领导编纂中科院年度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已发布14部)。
2004年,在路甬祥总主编主持下,组织编纂中国可持续发展首部大型学术文献《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20卷本)。
鉴于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贡献,2001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2007年与意大利前总统钱皮获得“国际圣弗朗西斯环境奖”。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牛文元(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1)摘要2012年是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回顾20年来世界各国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不足,是制定未来世界健康发展路线图的历史要求。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经过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
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将导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朝向日趋合理、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
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内涵认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硬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
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被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只有“当人类对于当代的努力能够同对后代的贡献相平衡”,只有“当人类为本区域发展的思考能够同时考虑到其它区域乃至全球利益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创建了“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2022年高考时政复习资料流水综合中学张正江专题三: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科学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1.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
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3.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运用: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能力方面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进步、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暂时挫折等。
觉悟方面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
在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教学难点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教学方法讲、读、议结合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l)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今天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知识准备,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对待事物。
)导入新课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发展的观点。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方法论。
它对指导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意义重大。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述的。
当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特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
教师提问: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分别了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
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旨在揭示自然界事物的辩证关系和发展规律,并能够应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它以辩证思维为基础,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实现对自然界事物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以及其在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辩证的,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通过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斗争才能不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变化的,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
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性思维: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因此,在观察和分析自然界事物时,应该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非孤立地看待某一个事物。
2. 矛盾思维: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包含着矛盾和冲突的。
对于矛盾和冲突,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非消极地回避或者简单地解决。
3. 发展思维: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可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和趋势性,从而深化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
二、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领域1. 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科学家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矛盾和联系,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2. 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人们可以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自然辩证法还强调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本文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明确定义,然后从四个理论方面介绍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创新,希望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传统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中第一次出现的。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该报告首次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到90年代初成为全球范围的共识,中国学者也在这一时期引进和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与本土化、再引进吸收、再创新与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
志文、史文山(2002)提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之辩”就是一场关于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争。
孙文学(2001)提出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说,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营养。
高中华、李颖(2003)提出中和思想,作为中国古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可持续发展有共同的哲学根据,与可持续发展所揭示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不谋而合。
王圣云、张瑞芳(2005)分析了《周易》中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周易》的环境观、以“生生不息变易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核、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思想精华。
冯华(2002)论述了中国古代社会从采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向农耕和畜牧转化的先秦时期,人类第一次遇到了人口、资源和生产、消费的矛盾冲突,因此,产生了保护生物资源以便持续利用的思想,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相协调、与生产相适应的思想,以及生财和节用并重的生产和消费思想,虽然还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但它可以说是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思想。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哲学思考与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内涵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他把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同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同人的解放、同人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把世界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前提下,由于异化劳动的影响,自然不再与人的本质发生联系,而成为与人相对立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由此也处于异化的形态中。
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人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必备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样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将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强加给大自然,使人能够从大自然中直观自身。
此时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大自然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恰如当今出现的生态失衡问题。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明确表示了一种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见解:自然向人生成的同时,人也应该向自然生成,二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内在关系对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国古代哲人也表达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
“天人合一”便是对此典型的表述,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的主基调。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
《周易?乾卦》中说:“夫大夫者,与天地合其德。
”在这句话里,“大人”是指大人物、统治者,“合其德”便是指大人物应该合乎天地的“德”。
此后,中国儒家和道家对此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材料学科中的哲学思考材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那时以天然的石、木、皮材料做器件;后来陆续出现了陶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又进入了铜器时代;当进入铁器时代时,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氧与铁的结合要比氧与铜的结合强得多,还原铁更为困难。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材料。
支撑人类生存大厦的主要有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技术支持着上到航天技术下到海洋技术,而这些技术无一不是以材料物质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和支柱。
回顾历史,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材料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
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
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穿着一条辩证的线索。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
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
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即材料,而只有材料的不断创新才能令社会前进。
近二三十年来,在生产力发展和高技术产业需求的推动下,新材料的种类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新材料的发展应用不仅是技术革命与创新的基础和社会前进的动力。
也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同时,新材料开发应用中所产生的创新性思想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内容,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加深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从大的方面讲,人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工作。
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知识的迅速增加。
必然伴随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革。
尤其是在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过程中。
人们常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和思维方法。
从而衍生出许多新的构思、概念和认知方法。
这些都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
摘要传统的发展战略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尖锐的
对抗之中,而造成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主要原因,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则反映了一种共生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与协调发展,确保自然的永续利用、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理想与信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马克思哲学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威胁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然、经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存在与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选择
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实践背景是人与自然全面的、尖锐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是在当代人的主体性与实践能力前所未有地强大的情
况下发生的。
人类的能力已发展到足以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进化过程的地步。
当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就是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的退化的矛盾。
如果任由这种局面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人类在不断建设自己文明大厦的同时,也在挖掉这个大厦的根基。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矛盾和冲突始终存在,只不过矛盾的表现方式、尖锐程度不同,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古代社会主要是恶劣的原始环境,不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
类必须艰苦奋斗才能改善其生存环境。
现代社会主要是不适当的资源开发,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破坏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不适当而酿成的自然反馈能力,它与人类生产力构成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
当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小于自然的恢复能力时,大自然会像一个顺从的公仆一样,不仅能向人们献出自己的一切宝藏和能源,而且还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如果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大大超过自然界的恢复速度时,自然界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报复人类,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危机。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20世纪末期解决人与自然尖锐矛盾的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
二、唯物史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问题,着眼于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世人与后继人的可持续发展。
唯物史观在本体论层次上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意义有如下两点:
其一,在本原问题上,唯物史观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足于社会实践,把人与自然紧密地统一起来。
人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离不开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离不开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可持续发展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其本体论基础。
其二,唯物史观在坚持社会实践这一唯物主义前提下,力求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彻底统一,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基本目标。
一方面,唯物史观所指出的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可以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对超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脱离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脱离自然和社会之间整体关系的协调发展,就不会有任何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我们完全有理由摒弃可持续发展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基础和“唯生态主义”的偏颇立场,代之以唯物的、实践的、辩证的哲学基础,而这正体现了唯物史观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本体论意义。
三、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是由社会主体(即人)和社会客体两部分构成的,二者相互决定,相互改变,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统一,这是唯物史观历来所主张的观点。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就绝不能仅从社会客体的方面看待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仅从社会主体的方面看待社会的发展,而应把二者统一起来。
在当今时代(不是说在一切时代),社
会主体的发展比社会客体的发展更为根本,也就是说,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社会客体的发展只是手段,社会主体的发展才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以作为社会主体“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面向人类追求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既不是传统的以掠夺自然、征服自然为特点的极端人类主义,也不是将人类的利益完全等价于自然界中普通生物的极端自然主义,而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强调人类利益的相对的人类中心主义。
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所有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
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既是生活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作者:山东轻工业学院1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卢向明,江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键是环境可持续发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