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文章阅读的一种基本思维框架——以《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4
2022年第3期 (总第565期)癱ZOUJIN KETANG泉t科f备碴
建立文章阅读的一种基本思维框架—-以《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伍阳斌摘要:文章阅读,实质上是建立“文本”“作者”“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阅读教学强化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批判性,需要依凭理性思维,建立文章阅读的基本思维框架,将“写了什么一为什么写一怎么 写一收获何在”的阅读思维工具化、结构化、自动化。《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揭示了建立这种文章阅 读基本思维框架的可行性和实践过程。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思维结构化;《秋天的怀念》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阅读教学,要培养与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 性。这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价值引领。笔者始终认为,语文学习,特别是文章阅读,既 要讲求感性,也要讲求理性。所谓感性,就是通过语 言文字的认读感受,进而情动于中,与作者“共情”, 在感染感动中获得情感滋育。所谓理性,就是跳出情 感,思动于脑,去客观分析、探寻作者意图,理解行文 逻辑、成文章法以及析文路径。对课文的阅读鉴赏过 程,就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只顾“感情倾泻”或只做 “理性剖析”,都达不到情感教育、知识构建的目标, 难以获得阅读审美享受。同时,从一个人的阅读实践看,自主不仅仅是一 个态度选择,也涉及思想方法问题。只有具备一定 自动化的阅读思想方法,拿着一篇文章、一本书知道 怎么阅读才能获得理想效益,人的主动学习意识才 有可能被唤醒,主动学习行为才有可能顺利展开和 持续下去。在主动学习和阅读行动中,批判性的成分 才有可能生长。阅读,实质上是建立“文本”“作者”“自己”之间 的和谐独特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文章阅读的基本 思维框架,可以为自主、批判性阅读以及提高阅读质 量作铺垫。没有基本的方法路径作基础,不懂得阅读文章编号:1673-4289(2022)03-0045-04行为展开的一定章法,主动性、自主性、批判性就会 被抑制,阅读的过程品质和精神体验价值就会大打 折扣。这也就是为什么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品质 成为语文核心素养内容之一的内在逻辑。北京师范大学思维训练研究中心吴亚滨教授曾 说:课堂上真正有课程意义的思维训练和品质培养, 应该是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工具化、工具思维 结构化、结构思维自动化。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如 果能够认识和梳理文章阅读内隐的基本思维,并将 之显性化、工具化、结构化、自动化,这无疑能够促进 学生文章阅读能力的大大提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将这“思维四化”真正得以 落实呢?我们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 文的教学为例,来加以实证。阅读《秋天的怀念》,从感性角度看,要从字里行 间感受到母爱的艰辛与伟大,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 切的感念之情、愧疚之意、报答之心,内心生出久久 难以消退的感动。从理性角度看,需要冷静分析,把 握行文成文章法,建立阅读的“披文”路径。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包括四大板块。板块一:阅读文章,梳理、概括文章内容2022.3 (袋
)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梳理、概括,再整合。(一) 文章写了“我”的哪些事读课文,依序从语段语句中发现、提炼、概括:1.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具体表现: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破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 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 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 么劲!)2. “我”后来知道了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3. “我”同意与母亲去北海看菊花(但终未成行)。4. “我”去探望昏迷不醒的母亲,知道了母亲弥 留之际的牵挂。5. “我”和妹妹去北海看了菊花。(二) 文章写了“母亲”的哪些事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具体表现:悄悄躲出去;偷偷听动静;悄悄进 来;眼边儿红红;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2. 母亲为了“我”,隐瞒自己的病情和疼痛。3. 母亲挡在窗前(不让我看到落叶飘零的景象), 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4. 母亲敏感“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怕刺激到 “我”)。5. 母亲病危,临终挂念我们兄妹。(三) 结合标题,进行综合课文讲述了 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 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这样,让学生经历阅读一发现一提炼一概括的 过程。而这一弄清文章所写内容的过程,就是文章 阅读的第一个“思维点”—写了什么。板块二:阅读文章,理解、分析选写以上内容的作用阅读文章,进入语境,设身处地,思考辨析。先细 部分析,再统合理解。(一)面对“我”的暴躁,母亲的表现先细致分析:悄悄地躲出去——能够表现母亲对“我”的理 解、体贴。偷偷地听我的动静——表现对“我”的牵挂、关切。扑过来、抓住手——表现母亲的忧虑、担心,同 时坚定、执着。忍住哭——表现母亲的体谅、坚强。好好儿活——表现母亲的坚韧、对“我”的引导、 对生的渴望。隐瞒病情——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体贴。挡在窗前,不让“我”看见落叶一-表现母亲怕 “我”触景生情,对“我”理解、体贴。央求般的神色——表现母亲的希望、执着。“我”同意去看花了,母亲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 起——表现母亲内心的激动,对“我”改变生活态度 发自内心的喜悦。对于“跑”和“踩” 一类字眼儿,比“我”还敏 感——表现母亲的细心、体贴。临终挂念“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 年的女儿……”—表现母亲的不甘、不舍和遗憾。再统合理解:作者选写这些细节和场景,能够充分表现母爱 的无私、博大。(二)文中写“我”的事件先细致分析:1.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细 节)——表现“我”的自暴自弃,表现母亲照顾“我”的 不易,进而表现对母亲的懊悔、后悔、悔恨之情。2. “我”后来知道了母亲隐瞒了病情——表现 “我”的自责、内疚之情。3. “我”同意与母亲去北海看菊花而未成行—— 表现自己在母亲关怀下的变化,母亲在自己生命中 的作用;同时抒发懊悔、遗憾和怀念之情。4. “我”去探望昏迷不醒的母亲——表现母子亲 情,自己对母亲的感激、怀念、思念之情。5. “我”和妹妹去北海看了菊花一-作者自己的 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再统合理解:作者选写这些细节和片段,能够表达自己对过 去言行的懊悔、未能完成与母亲去看菊花的愿望的 遗憾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2022-3(三)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思考作者选写这些内容,能够更深切地突出伟大的 母爱,抒发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自己对 人生的思考。学生经历以上这个理解、分析的过程,就是在明 白作者为什么选写这些内容的过程。这是文章阅读 的第二个“思维点”—为什么写。板块三:品读文章,领悟作者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这一板块,可以用一个主问题、三个支问题来引 导品读与思考。主问题:标题叫“秋天的怀念”,文中没有一处用 “怀念”这个词,可怀念之情深沉浓烈,震撼人心,是 如何做到的?首先,看看文中的两个人物,他们有特殊性。文章写的是一对特殊的母子:母亲——身患绝 症,“我”—双腿瘫痪。这样的不幸之事,极容易唤 起读者的慈悲之情!支问题1:细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能表现母亲 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例子: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 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 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母亲“挡在窗前”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怕 “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产生伤感 痛苦,表现母亲对“我”的体谅和关爱,可谓细致入 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谈方法,谈艺术特色,谈 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明确所发现的文章感 人的第二个奥妙:抓住细节,细致刻画,蕴含感人力 量。支问题2: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咱娘儿 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有什么特别 含义?课文结尾,再次出现“我俩(“我”与妹妹)在一 块儿,好好儿活……”又有何用意?“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这话,既是说给“我”的,也是说给她自己的,母子俩都面临与病魔抗争的情况。同时,传递出对 “活”、对生命的珍惜,对正常生活、对美好生活的渴 望,也是对“我”的期望。课文结尾,再次出现“我俩(“我”与妹妹)在一块 儿,好好儿活……”则表达“我”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 心,理解了活着的美好,理解了活着的价值与意义。于是,我们可以得出文章感人的第三个奥秘:关 键语句,反复出现,首尾呼应,语意递进。支问题3:文章的标题取为《秋天的怀念》有何 寓意?在文中寻找关联点:答应秋天去北海看菊花;母亲秋天病逝;“我”和 妹妹秋天去看了菊花;秋天的菊花开得烂漫;与妹妹 在秋天看菊花,领悟了妈妈的话。再进一步品悟:母亲带“我”去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 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 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当 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儿活”的含义,那和 母亲发生在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无比 的怀念。这样,“秋天一菊花一母爱一生命一怀念”就成 为具有内在逻辑的事件。至此,我们发现文章感人的第四点奥秘:文章标 题寓意丰富,引人产生联想和厚重的情愫。品味、鉴赏作者是如何写所选的内容,让我们深 深体会到,在看似自然叙议之中,却暗含了作者的妥 帖剪裁、精妙布局、艺术表现,见出作者的匠心。这一 过程,正是文章阅读的第三个“思维点”-一怎么写 的。板块四:读文省己,延伸思考,获得“好好活”的启迪问题激思: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在他的情感世界走了一 趟,了解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从他们的感人 故事中,我们得到了哪些启迪?延伸探究:启迪1:母亲的疾病,让她失去生命夺目的光 华。她的要“好好儿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2022-3 (g
)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 对有缺憾的生命。启迪2:正是母亲的要“好好儿活”照亮了儿子 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光彩夺目!史铁生双 腿瘫痪,又长年患病,却一直在和病魔抗争,并创作 出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小说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散文 作品,具有独特气质。启迪3:史铁生曾说,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 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 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 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 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这是告诫我们应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人生、 如何对待生命。从中可以领悟快乐人生、价值人生、 幸福人生的智慧。启迪4:读此文,促进自己思考人生和生命,树 立和强化“要好好儿活”的观念和意识,在漫漫的人 生旅途上活出自己的灿烂辉煌!延伸探究,是开放的、个性化的。可以从写作动 机、语言特色、艺术手法、语料积累等“外在”角度切 入;也可以从“精神、心灵、审美、创新”等“内在”角度 切入;还可以从自身阅读行为本身上来反思,比如, 对内容的梳理概括全面不全面、所抓关键语句关键 事件对不对、语段与语段之间的关系把握正确否、哪 些是次要内容可以忽略等。这样对阅读收获的深层追问,不仅能读出自己、 读活自己、读亮自己,更是提高阅读过程品质的重要 一环。读文省己,让我们达及文章阅读的第四个“思维 点”—收获何在。反观回顾本文的阅读全过程,我们整理形成文 章阅读的基本思维框架(如表所示):阅读任务思维点路径结果感知文章内容“写了什么”麵,概括读进文本理解作者为何选写这些内容“为什么写”理解、分析读懂作者把握文章如何写这些内容“怎么写的”品味、鉴赏明确阅读文章的收获“收获何在”延伸、探究读出自己通过梳理、概括,弄清文章所写内容(包括事件 和主题),这一步是“读进文本”,为后续深度思考创 造意义背景。通过理解、分析,认识作者选写这些内容(主要 是事件)的用意或依据,看作者如何处理材料与主题 的关系,它们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在回答“为什么 写”的层面“读懂作者”。通过品味、鉴赏,进一步认识、把握作者对所选 内容的组织与表现,感受作者的用心,感受表达的力 量,感受文章的魅力。这是在“表达艺术”的层面“读 懂作者”。通过延伸、探究,从文本、作者那里走出来,发现 自己,发现对自己的追问点,在反观自身的过程中, 明确阅读文章的实际收获(启迪和疑惑等)。这算是 “读出自己”“读活自己”了。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完成对“文本” “作者”“自己”三者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过程。高品质 的阅读,批判性阅读,往往在这三者及其三者关系的 处理方面走得更深、视角更独到、发现更新颖。如果阅读教学从初一阅读相对简单的文章开 始,就着力于思维训练与发展,逐步将“写了什么一 为什么写一怎么写的一收获何在”这一文章阅读的 思维活动显性化、工具化、结构化,形成学生的阅读 思维框架,并加以训练和巩固,走向自觉化、自动化, 那么就能够为学生后续阅读(乃至终身阅读)奠定坚 实的方法基础,让学生从容纯熟地“驾驭”阅读,“导 航”阅读行为。于此,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批判性就有 了生成的条件,从一般阅读拓展到深度阅读也就有 了保障。读写不分家,这一阅读思维框架的建立,其 意义和作用还可能辐射到学生作文写作方面,获得 文章写作的思想和原理,进而推动学生读写素养的 有效发展。(作者单位: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成都610503)
2022.3 (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