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新城 核心区以东片区
- 格式:docx
- 大小:7.15 MB
- 文档页数:17
宁波东部新城拟调整核心区部分区块规划
昨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岳冲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资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视察东部新城,了解建设进展,察看具体区块情况。
东部新城开发建设,一直依据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宁波市东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导则》进行。
目前,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总投资有近700亿元,已建成和在建功能项目用地覆盖率已达到6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新城核心区,核心区面貌初步呈现。
核心区部分区块规划调整,需要在不影响新城整体品质、不改变刚性指标的前提下,对《宁波市东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导则》作出修订。
参加视察活动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资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普遍认为,东部新城核心区是《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宁波中心城市重要发展区域,是展示宁波二十一世纪跨越式发展的形象与地标。
这些年来,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很好地贯彻执行了《宁波市东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导则》的规定,成效明显。
现在根据发展实际需要对部分区块规划作出调整,确有必要,条件也已成熟。
据悉,《宁波市东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导则修订》稿将于近期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宁波市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公示材料一、规划背景三江是宁波的母亲河,是宁波地域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和骨干,承载了宁波城市“商、港、水”的文化精髓,传承了宁波以港兴市的历史文脉。
一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三江六岸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先后开展了“三江六岸”城市设计、百里文化长廊规划等总体层面的规划以及湾头、甬江东岸、甬江北岸、鄞奉片区、长丰片区等沿江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了宁波大剧院、老外滩、和义大道、宁波书城、滨江公园等一系列滨江重要公共建筑和公共开放空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战略统筹不足,分区段设计多,整体布局考虑不足,关注开发多,关注生态文化不足,形态设计多,对体制机制研究不足,缺乏一个统筹纲领性的战略规划。
当前,按照市委市政府所做出的“六个加快”和“中心城品质提升”的战略部署,宁波将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质,更加注重公示材料公示材料提高城市软实力。
作为宁波城市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开敞空间,三江六岸开发建设将作为城市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生态文明、弘扬城市文脉的重要抓手。
为进一步从总体层面加强对三江六岸的规划引领作用,规划以统筹整合、转型提升为重点开展了《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
统筹整合是指从三江流域全局的角度来审视、协调现有的各市县、片区规划,通过整合,形成区域统一协调的发展方向,形成合力,突出重点,推动有序发展。
转型提升是指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出发,转型提升原三江农业灌溉、工业码头等功能,更关注生态、关注文化、关注民生福利,更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谋划“三江走廊”所代表的城市品牌形象和软实力的提升,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希望藉由《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能够引领城市空间优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生态、文化、品牌形象塑造,使三江六岸真正成为宁波城市转型提升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真正成为“市民之江、城市之魂”。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二、主要规划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外围流域段和中心城区段。
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天童庄车辆段与综合基地±0.00以上工程二标段变更审核编制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陈郎桥江以东,浦江路以西,宁穿路以北地块。
项目总位于宁波市东外环路以东蔡江岸地区,场址北面以后塘河及其规划河道为界,南面以500kV输电线路为界,东面以鄞东后塘支河为界,西面以规划的渡架河为界。
车辆段围墙内占地面积20公顷,房屋总建筑面积143499m2。
天童庄车辆段与综合基地±0.00以上工程共分为两个标段进行施工招标,本项目为第二标段,主要内容包括车辆段C区(除JGC9、JGC12)、D区盖体及盖上盖下单体建筑,车辆段所有的综合管线、机电设备工程(不含第一标段盖上5个单体的给排水及消防、照明与配电、通风空调及门禁系统工程),轨道工程,P1桥、渡架桥江1、2号桥、对应的道路及第一标段道路的沥青面层等,盖上物业开发部分不属于本次招标范围。
1. 建筑工程C区(除JGC9、JGC12)、D区盖体为大空间、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基础为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盖下单体建筑包括夹层车库、牵引变电所调机库工程车库、材料棚、洗车机棚、模拟教室、锅炉房、跟随所、轮对踏面及三个室外单体(门卫1、油漆库、杂品库) 等,包括设备基础、地面、墙面装饰装修等。
盖上单体建筑包括文体中心,为大跨度钢网架结构。
2. 室内安装及工艺设备工程2.1给排水及消防天童庄车辆段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的安装工程包括如下项目:(1)室内给排水及消防工程室内给排水设备及管道安装(含热水系统、给水所及消防设备等)、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设备及管道安装调试、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备及管道(含检修主厂房标准型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安装调试、建筑灭火器的安装配置。
(2)污水处理及文体中心给排水工程包括车辆段内污水处理站中水处理回用及污泥处理设备安装调试、管道及构筑物安装;文体中心游泳池给排水设备安装调试、管道及构筑物安装工程。
《宁波市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公示材料一、规划背景三江是宁波的母亲河,是宁波地域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和骨干,承载了宁波城市“商、港、水”的文化精髓,传承了宁波以港兴市的历史文脉。
一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三江六岸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先后开展了“三江六岸”城市设计、百里文化长廊规划等总体层面的规划以及湾头、甬江东岸、甬江北岸、鄞奉片区、长丰片区等沿江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了宁波大剧院、老外滩、和义大道、宁波书城、滨江公园等一系列滨江重要公共建筑和公共开放空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战略统筹不足,分区段设计多,整体布局考虑不足,关注开发多,关注生态文化不足,形态设计多,对体制机制研究不足,缺乏一个统筹纲领性的战略规划。
当前,按照市委市政府所做出的“六个加快”和“中心城品质提升”的战略部署,宁波将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质,更加注重提高城市软实力。
作为宁波城市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开敞空间,三江六岸开发建设将作为城市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生态文明、弘扬城市文脉的重要抓手。
为进一步从总体层面加强对三江六岸的规划引领作用,规划以统筹整合、转型提升为重点开展了《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
统筹整合是指从三江流域全局的角度来审视、协调现有的各市县、片区规划,通过整合,形成区域统一协调的发展方向,形成合力,突出重点,推动有序发展。
转型提升是指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出发,转型提升原三江农业灌溉、工业码头等功能,更关注生态、关注文化、关注民生福利,更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谋划“三江走廊”所代表的城市品牌形象和软实力的提升,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希望藉由《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能够引领城市空间优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生态、文化、品牌形象塑造,使三江六岸真正成为宁波城市转型提升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真正成为“市民之江、城市之魂”。
二、主要规划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外围流域段和中心城区段。
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天童庄车辆段与综合基地±0.00以上工程二标段变更审核编制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陈郎桥江以东,浦江路以西,宁穿路以北地块。
项目总位于宁波市东外环路以东蔡江岸地区,场址北面以后塘河及其规划河道为界,南面以500kV输电线路为界,东面以鄞东后塘支河为界,西面以规划的渡架河为界。
车辆段围墙内占地面积20公顷,房屋总建筑面积143499m2。
天童庄车辆段与综合基地±0.00以上工程共分为两个标段进行施工招标,本项目为第二标段,主要内容包括车辆段C区(除JGC9、JGC12)、D区盖体及盖上盖下单体建筑,车辆段所有的综合管线、机电设备工程(不含第一标段盖上5个单体的给排水及消防、照明与配电、通风空调及门禁系统工程),轨道工程,P1桥、渡架桥江1、2号桥、对应的道路及第一标段道路的沥青面层等,盖上物业开发部分不属于本次招标范围。
1. 建筑工程C区(除JGC9、JGC12)、D区盖体为大空间、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基础为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盖下单体建筑包括夹层车库、牵引变电所调机库工程车库、材料棚、洗车机棚、模拟教室、锅炉房、跟随所、轮对踏面及三个室外单体(门卫1、油漆库、杂品库) 等,包括设备基础、地面、墙面装饰装修等。
盖上单体建筑包括文体中心,为大跨度钢网架结构。
2. 室内安装及工艺设备工程2.1给排水及消防天童庄车辆段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的安装工程包括如下项目:(1)室内给排水及消防工程室内给排水设备及管道安装(含热水系统、给水所及消防设备等)、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设备及管道安装调试、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备及管道(含检修主厂房标准型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安装调试、建筑灭火器的安装配置。
(2)污水处理及文体中心给排水工程包括车辆段内污水处理站中水处理回用及污泥处理设备安装调试、管道及构筑物安装;文体中心游泳池给排水设备安装调试、管道及构筑物安装工程。
济南东部规划资料济南东部新城拟将建成功能完善、山水相融、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区。
功能布局:四大片区呼之欲出东部新城自南向北将划分为四大功能片区。
其中:龙洞风景区位于牧牛山、转山等南部山体至南绕城高速路之间,面积约27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功能为生态绿化、旅游休闲等。
中心区位于工业南路至牧牛山、转山等南部山体之间,建设用地面积约22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功能为公共服务、商务办公、商贸金融、会议展览、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生活居住等,在中心区内将选择4—5平方公里左右的用地作为核心区。
产业居住综合区位于工业南路至小清河之间,建设用地约23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功能为高新产业、科技研发、居住生活等。
华山风景区位于小清河至济青高速路之间,面积约15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功能为绿化水景、旅游休闲等。
景观结构:轴带区廊山水相融按照规划,东部新城景观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区五廊、山水相融”。
一轴指南北向的空间景观主轴。
即将东部新城的龙洞风景区、中心区、产业居住综合区、华山风景区与黄河风景区有机组织为一体;两带指两条自然景观带,分别为南部山体绿色景观带和北部黄河蓝色景观带;三区指三个城市景观区,分别为中心区城市景观区、综合区城市景观区、华山风景区;五廊指五条城市景观走廊,分别为经十东路、荷花路两条城市景观主廊和工业南路、花园东路、工业北路三条城市景观辅廊。
山水相融指自然山体与河流相互交融,分别为小清河、大辛河、窑头河等河流与华山、卧牛山、马山坡、菠萝山、玉顶山、王八盖子山、转山、牧牛山、鳌角山、燕翅山、五顶茂岭山等山体。
其中有9座山体环绕在中心区内,2座位于华山风景区内。
道路交通:打造方格状路网在规划建设中,东部新城的整体交通优势明显。
其中,贯穿城市东西的六条城市骨架路网(旅游东路、经十东路、工业南路、花园东路、工业北路、荷花路)将东部新城与东部产业带、西部泉城特色风貌带紧密衔接,由二环东路、贤文路贯通南北,构成方格网状路网主骨架,并与高速公路系统衔接。
动力、魅力、活力、潜力作者:靳琛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8年第01期城市新城新区建设自2000年前后,逐渐成为我国推动城镇化的主要方式。
合肥被纳入“长三角”国家级城市群作为副中心城市,也是未来区域性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的中心。
藉此,提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
合肥东部新城中心规划面积34.1平方公里,以瑶海区为核心区,以东二环、裕溪路、绕城高速、南淝河路等主要道路所围合形成的区域为整体规划范围。
东部新中心规划是合肥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后的重点项目,属于在城区现状及已有规划框架下的城市复兴。
城市更新市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落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在设计过程中对基地内现有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利用在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的方法对项目进行整体考虑。
通过详细评估各项限制条件,结合土地规划、产业导入、生态修复、工业遗址改造等一系列课题,吸引人流,导入产业,混合开发,使复兴后的东部新中心兼具动力、魅力、活力及潜力,成为智慧创新、文旅互兴、产城融合、生态友好的东部CBD。
1、优化整合,形成“一环二走廊三中心”的整体结构针对基地已有条件,在整体规划上主要采取“优化”与“整合”两大策略。
“优化”即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筛选和针对性提升,称之为“种子”计划——识别优质种子,使其发展壮大。
由此,一方面充分尊重和利用了现有资源,传承文脉;一方面提升现状品质,使旧资源与新规划相协调。
“整合”即整合现状条件与规划概念,形成整体规划结构:“一环二走廊三中心”。
1.1“一环”:创建东部绿环横贯基地的南淝河与北侧的二十埠河是基地中最重要的两条生态廊道。
其次还有基地南侧的关镇河、东侧的大片开放绿地和北侧的规划公园等。
生态资源零碎不成体系。
规划梳理出现状绿地、河道及规划绿地,通过修复现有生态廊道,增加新的绿廊、水系、公园节点,形成一个贯穿基地的大绿环。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1、清运方案设计(1)可操作性:在运输方案制作和审定过程中,认真细致地做好前期准备,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确保设备装载、道路运输、卸车等作业能够顺利展开,以此建立本方案的可操作性;(2)高效迅速性:由于建筑垃圾的运输要求高、现场路况较为复杂等情况,因此调动最适用的设备、人员,结合我公司操作类似项目的成功经验,保证按照双方既定的施工方案及相关规定执行运输操作,高效完成清运任务。
2、项目前期准备工作(1)提高全体作业人员意识,建立基层成本核算制度。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效益意识和素质。
正确处理好成本与技术、安全、质量等之间的关系,建立运输队、班组、岗位的基层点的核算制度。
企业的各项费用都要在基层核算点的成本构成上体现出来,确保企业利益目标的实现。
(2)完善考核制度。
要真正做到安全工作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落实,需要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统筹兼顾,协调配合,认真抓好落实。
执行、执行、再执行;落实、落实、再落实。
安全工作易在认识,难在落实,贵在坚持,重在执行。
要做到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计划+执行+检查=落实,否则一切都为零。
(3)运用作业成本法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作业管理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增值标准,不断改进作业成本效益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3、运输经验结合本公司多年的物资配送及运输经验,考虑运输安全,我司采用货车运输的方式进行,选择确定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运输方式,我公司曾做过的项目有宁波市轨道交通4号线土建工程(第三批)TJ4010土方外运、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A3-2#地块项目(宁波明湖项目三期)土方外运等。
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1规划背景
1.1调整背景
为更好地推动明湖区块城市建设,同时更好地配合轨道土地储备计划,根据市政府文件要求,对《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局部调整。
1.2调整范围
本次控规调整范围分研究范围和重点调整范围。
研究范围为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总用地面积7.48平方公里。
重点调整范围为生态走廊-宁东路-盛莫路-会展路-盛梅路-规划路-东外环路-中山东路-盛梅路-百丈路-盛莫路-规划路围合范围,总用地面积3.48平方公里。
1.3调整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
3)《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DB33/1018-2005;
4)《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11);
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
6)《宁波市东部新城总体规划》(2005);
7)《东部新城核心区以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8)《明湖环湖地区城市设计与景观概念方案》(2015)
9)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的其他法律、法规;
10)其他相关标准规范、规划文件和设计要求。
1.4规划成果
本次控规局部调整成果包括说明书、图集和单元图则,并作为原东片区控规
的补充,涉及到原东片区控规修改部分以本次控规局部调整内容为准,控规局部调整内容将结合原东片区控规内容一起作为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依据。
2控制单元
2.1单元划分
本次控规调整,延续原控规单元划分,通过四条主要水道和河滨绿廊将整个东片区划分为森林、城镇、河道花园、生态4个住区,单元编码依次为DQ-A、DQ-B、DQ-C、DQ-D。
2.2发展规模
调整后东片区人口规模为12.12万人,总建筑量约752万平方米。
2.3控制内容
控制单元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控制单元的主要用途、居住人口控制规模、总建设容量、公园绿地面积、配套设施控制要求等。
在建设过程中,每个控制单元的总建设容量不得突破。
3主要调整内容
3.1道路调整
(1)湖滨路适当西移,并调整线形,适当增加开发地块面积。
(2)盛莫路以东、宁东路以南的明湖地块调整道路走向及其与地块的关系。
(3)沙州路根据最新道路红线翻图。
(4)为优化宁波邱隘综合客运枢纽周边交通,将横港路由20米调整至24米,并调整盛梅路至规划支路间的道路线形。
(5)兴宁东路根据《兴宁路(福庆南路-东外环)道路工程规划》翻图。
(6)调整宁东路南、湖滨路与盛梅路间的规划支路线形,适当增加开发地块面积。
(7)根据相关规范调整部分道路转弯半径。
(8)取消2处20米城市支路的尽端路回车场。
(9)取消百丈路与盛梅路交叉口西的城市支路。
(10)东外环路根据最新道路工程规划翻图。
(11)调整明湖南居住地块,取消支路。
(12)为避让历史建筑资源大马弄邱家民居,调整道路线形。
3.2河道调整
(1)调整原控规相对曲折的明湖岸线,使规划明湖集中水域更为开阔。
(2)规划后塘河结合现状调整河道蓝线。
(3)将原在地块中间的河道移至会展路以南,保证地块开发利用更有效。
(4)宁东路与盛莫路交叉口以东地块北侧河道蓝线结合现状进行调整。
(5)优化部分河道线形,使其更顺直。
(6)由于兴宁路道路红线位置调整,同时调整小塘河规划蓝线。
(7)因宁穿路改造,为保障地铁盾构结构安全,在现状河道基础上局部调整优化规划蓝线。
(8)局部河道按现状调整规划河道蓝线。
3.3用地调整
(1)结合会展路南侧河道调整,调整用地。
(2)结合盛莫路与宁东路交叉口东北角地块河道调整,调整用地。
同时调整本地块的医疗卫生用地至宁东路与盛梅路交叉口西北角地块。
(3)调整原小学用地为居住,同时将西侧居住用地调整为60班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小学36班,中学24班。
(4)调整文化娱乐用地为商业、商办、文化主导的混合用地。
(5)盛莫路与宁东路交叉口东南侧,结合道路调整,调整用地。
盛莫路东侧、轨道盛莫路站南侧地块由商业商务用地调整为商住混合用地。
(6)调整宁东路以南,中山路南北两侧,盛莫路西侧部分地块用地性质。
(7)调整轨道东环南路站周边地块用地性质。
(8)湖滨路以东、宁穿路以北地块用地性质由商业娱乐混合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
(9)邱一安置房以东地块由居住用地调整为居住服务设施(邻里中心)用地。
(10)沿河绿带按《宁波市城乡管理技术规定》控制。
其中环明湖开发地块,退湖绿地均控制50米。
(11)新增轨道交通7号线。
(12)由于居住容量的增加导致居住人口增加,规划重点在东片区范围内对教育设施配套进行了调整。
3.4公共服务设施调整
根据城市社区管理和空间布局体系,城市社区配套设施遵循“分级配套,共建共享;分类实施,公益优先;因地制宜,弹性指导”的原则。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配套类别进行市区级、街道级和社区级三级进行分级配置。
本次调整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市政公用六项设施。
本次控规调整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需要从整个东片区角度统筹考虑,同时考虑到核心区教育设施配套略微不足的情况,也需在东片区进行平衡。
(1)教育设施
幼儿园配置原则上在各控制单元内平衡,小学、初中在东片区平衡。
本次调整,东片区幼儿园共配置180班(其中A单元48班,B单元36班,C单元48班,D单元48班),富余7班,小学共配置222班,缺口1班,中学共配置108班。
教育设施基本能满足规划需求。
(2)医疗卫生设施
专科医院(北)(含东片区北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1.9公顷,位置由宁东路、盛莫路交叉口之东北调整至宁东路、盛梅路交叉口之西北。
专科医院(南):与原控规一致。
(3)社区服务设施
包括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和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主要对原控规的邻里中心进行调整,原控规中B单元配置2处邻里中心,本次调整取消1处,另外对C、D单元的邻里中心进行整合布局,最终按4个控制单元配置4处邻里中心设置。
(4)菜市场
分农贸市场/菜市场/小型便利菜店三个层级配置,
规划根据原控规地块控制要求,将净菜超市改为菜市场,结合社区中心设置,每处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00平方米。
(5)交通设施
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5年修订),新增轨道交通7号线。
对7处社会公共停车场(库)的位置进行调整,该部分社会公共停车场(库)由原控规中位于居住用地调整至商住混合用地、商业商办用地、邻里中心或绿地内,停车位总量保持不变。
宁波邱隘综合客运枢纽由沙洲路以东调整至沙洲路以西,用地面积4.74公顷,主要包括长途客运、市域公交、城市公交、社会车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等交通配套设施和必要的商业服务等功能。
调整宁东路和沙洲路交叉口西南侧加油站至宁东路和盛梅路交叉口西南侧,调整沙洲路和百丈东路交叉口东加油站至交叉口西,调整中山路与盛莫路交叉口西北侧加油站至中山路与生态走廊交叉口西南侧。
公交首末站位置、数量未作调整。
(6)市政公用设施
新增110KV宁东变和110KV明湖变。
取消天然气调压站。
取消原控规中的2处雨污水泵站。
调整消防站位置。
调整部分公厕位置。
3.5市政工程规划调整
(1)给水工程
(1)核心片以东片区平均日用水量为4.5万吨,最高日用水量为5.4万吨。
(2)完善兴宁路给水管网,将DN300给水管道调整为DN500。
(3)本区域不敷设再生水管道,删除文字、图纸中中水相关内容。
(2)排水工程
雨水就近排入河道,管道设计重现期采用三年一遇。
取消兴宁路与盛莫路交叉口西北侧、兴宁路与盛梅路交叉口西北侧雨水泵站。
新增4座雨水泵站,其中1座位于本区内。
核心片以东片区平均日污水量为3.6万吨。
(3)电力工程
核心片以东片区用电负荷为22.5万千瓦。
根据《宁波市中心城电力设施专项规划实施评估及调整(2015—2020)》,新增110KV宁东变,主变容量3×5万千伏安,新增110KV明湖变,主变容量3×5万千伏安。
将220KV东展变(东新变)调整至兴宁路南侧,110KV盛莫变位置调整至河道南侧。
(4)通信工程
邮政所结合市场需求自行建设,本规划不单独设置。
(5)燃气/热力工程
(1)核心片以东片区年用气量为1880.9万标立方。
(2)根据《宁波市中心城燃气专项规划(2012-2020)》,本区范围内规划高中压调压站取消。
(3)现状DN800超高压天然气长输管道,今后管位依据《宁波市中心城区管廊带布局专项规划(2015-2020年)》确定。
该管道未迁移前,管道两侧受影响地块禁止开发建设。
(4)新增兴宁路DN300热力管道。
附件一:《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批复》(甬控规
调整批(2016)9号)
附件二:用地规划图(原控规)
附件三:规划调整范围图
附件四:用地规划图(调整后)
附件五:居住配套设施规划图(调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