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3
血理姑朦霭T search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汪晓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马岩松是在国内建筑领域率先提出“山水城市”的青年建筑师,他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注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马岩松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化”的建筑,将自然呼吸与绿色生命引入高层建筑中,打造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二是“情感化”的建筑,人的情感与建筑联系起来,才能在建筑完成时带动人们的记忆与想象,改变人的生活,让人们既能找回过去又能畅想未来;三是“村落化”的建筑群,传承了中国对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追求的传统,把过去人们生活在山水之间村落中的意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质贯穿于其中。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情感;山水城市;村落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31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经贸组织(2001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城市的急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正如20世纪之交,大火之后急需建设的芝加哥,活跃着大批建筑师建造了大量的商业建筑,21世纪之交的中国也有着同样的境况,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栋又一栋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
马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的。
马岩松岀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他的父母都是环保工作者,这让马岩松一直就有一种想要贴近自然的想法,从大二的设计作业紫竹院公园里的冷饮店到后来留学美国所做的一些作品,再到近期MAD的设计,只要是发自于马岩松内心的,都是与自然相关的。
⑴1993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建筑师包泡在看过马岩松的一系列作品后,向他推荐了钱学森先生的相关文章。
钱学森先生关于城市建设的思想以及早期马岩松对路易•康所崇尚的自然所产生的共鸣,推动着他开始在“山水城市”的思想上做实践。
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对比案例关键词:建筑: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对立统一空间关系目前,国外对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研究较多,如隈研吾在光之教堂设计中,是“正空间与“负空间之间的融合与共通。
而目前我国的建筑师并未对于这种“形而上的空间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是因为建筑师在实盘操作设计中更多从二维平面图入手,基于西方几何美学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及空间划分。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与调研分析法,基于唯物辩证法及其规律、相关理论及建筑实例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关系,最后概括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与空间关系。
1建筑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概述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说:“建筑外部空间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建立起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积极空间具有的凝聚力能满足人们的目的需求,它给人带来活力的感受:而消极空间是一种离心空间,它会造成人们想迫切离开空间的欲望[1]。
积极空间往往在设计中是大多建筑师最为看重的空间,大多情况下是消极空间互补与积极空間,积极空间为主,消极空间为辅助空间。
人在建筑空间中积极中空间流动,在消极空间内停留。
从意象角度对积极空间进行剖析,该角度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设计思维,空间亦可比作一篇诗词,有墨韵清清,素心潺潺的平淡,也有波澜壮阔。
11.1积极空间积极空间可以理解为“正空间”与“活力空间。
情感思维角度分析,积极空间为吸引空间,该空间吸引人们进入,吸引人们在其中互动,吸引人们在其中停留。
从空间布局角度分析,积极空间为一个建筑组织内部的主空间,给人们提供服务,满足人们需求。
1.2消极空间消极空间亦可理解为“负空间”“惰性空间”。
从建筑空间中的留白部分往往会产生消极空间,部分积极空间内还会产生消极的停留点。
如果操场是积极空间那么教室就是消极空间如果商场是积极的,那么每个店铺就是消极的:如果店面是积极的,那试衣间就是消极的。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概念阐述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马岩松的“流动的大地”概念。
你想想,大地怎么会流动呢?这就好比你一直觉得坚固无比的山突然像水一样流淌起来,是不是很神奇?马岩松的这个概念,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它就像是一颗种子,在他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思考中生根发芽。
咱们平常看到的建筑,大多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对吧?可马岩松偏不这么干!他觉得建筑应该像大自然一样,有着灵动的线条,有着变化的姿态。
这就好像风在吹过草原时,草儿会随风摇曳,形成美丽的波浪。
那“流动的大地”概念下的建筑,也应该有着这样的自然之美。
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建筑之中,是不是感觉自己就像在大地的怀抱里,被温柔地包裹着?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流动的大地”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它不是生硬地杵在那里,而是像河流融入山川一样,和谐共生。
这可不是简单的把建筑建在地上,而是让建筑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就像大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一样自然。
它还打破了传统建筑那种固定的模式和框架。
不再是一层一层、一间一间的死板排列,而是有着自由的曲线和起伏。
这就像一首优美的旋律,没有固定的节奏,却能让你沉浸其中。
你说,这样的建筑是不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而且啊,“流动的大地”概念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在追求高楼大厦,追求现代化的繁华,却忽略了我们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这个概念就像是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要回归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马岩松的“流动的大地”概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建筑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和敬畏大自然。
你难道不期待这样的建筑在未来越来越多吗?。
Beijing 2050北京2050Year 2006Location Beijing, ChinaTypology Urban ConceptStatus ProposalBeijing has a history of short-term futures. From the …10 Great Buildings‟ built to celebrate ten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1959, to the Olympics in 2008, Beijing has limited its ambition to immediately realizable dreams. With the Olympic party soon to be over, however,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imagine Beijing‟s future beyond 2008, to look beyond short terms problems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Beijing 2050 is such a vision, a direction that the city can set for itself. Informed by an awareness of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we have created a set of projects that will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Beijing will face tomorrow.The Future Of The HutongsThe Hutongs are historic poor neighbourhoods of central Beijing. Though the Hutongs delight tourists, life for the residents is hard: they have limited private space, and no indoor shower or toilet. At the same time as these residents are being re-housed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by the government, their historic homes are being occupied by the rich, whilst property developers tear down the old buildings and recreate them in ersatz form.Rather than allow the Hutongs to become historical theme parks, we propose a more forward looking solution. We will insert super modern interventions into the fabric of the Hutongs, either to provide new private facilities (showers, toilets, playrooms) for the current residents; or to create new spaces for the wealthy to live next door. Our proposal will mix current and future lifestyles into the historic fabric. 2050 Hutongs will value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who live in the buildings, rather than just the buildings themselves.Floating Island over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The CBD in Beijing wa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vision of modernization created in the last century. Yet, as China begins to leapfrog the west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this vision is increasingly irrelevant. Instead of simply imitating western downtowns, we need to create a city centre for a new post-western,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the midst of segregated and competing glass boxes, we propose a floating island above the city, where digital studios, restaurants, multi-media business centres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 are horizontally linked. The floating island emphasizes the economic trends of tomorrow: connectivity andinterdependence.Tiananmen: People's ParkThe Tiananmen Square we see today does not have a long history. It is a relatively recent construct, as well as a foreign concept, a copy of Moscow‟s Red Square, frequented more by tourists than residents. With China‟s increasing prosperity and civic development, Tiananmen‟s traditional role as a political showgroun d could soon disappear.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need no longer rely on ground-level transport. What will TiananmenSquare be like when deprived of its political and transportation functions?We propose to turn the empty space into a forest. Trees and lush grass would grow out of the square. Cultural facilities would be placed underground to connect to a transportation network. Even the national theatre would be hidden inside a soft landscape mountain. The political heart of the city would become the green heart, a vast forest for residents and tourists alike to enjoy. In 2050, Tiananmen Square would be the biggest green area in the center of Beijing.在过去的很多年里,2008年的奥运会已经成为北京的梦想和希望。
Conrad Hotel港丽酒店Year 2008Location Beijing, ChinaTypology Platinum Five-star hotelSite Area 7,779 sqmBuilding Area 56,994 sqmBuilding Height 106 mStatus Under constructionThe CBD of Beijing wa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west standard set up arou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n high-rise building was the symbol of the capitalism. But far from the ambition of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 ago, when people tried to challenge themselves with modern technology and future dreams, the contemporary CBD buildings are the concrete machines, copy of the copy in mass production. They are meaningless, crowded and soulless.Situated among those buildings, Conrad hotel is the outcome of the slow-design. The façade element, which looks like the nervous tissue, is planted into a simple cubic. It is the toxin that destroys and transforms the surface into an organic envelop. The whole building is turned into a melting box,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urban grid to change from the solid efficiency into the liquid idea. The standard product of the production line is therefore replaced by the digital craft of difference.During the architecture evolution, peopl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 tried to create organic buildings by their hand-made crafts. Their works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ship of nature, the courage to break the heaviness of building and the passion of life. It is the spirit of sublime that became the culture icon of the era and the city. Conrad hotel is the design that appreciates the slowness in the fast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product of architecture is like the growing process of urban dwellers in the city, it is the evolution of energy and identity. The new urban efficiency is the difference precisely controlled and produced by the high-tech modern industry, and it creates the new possibility for people living in the city to discover their own new experience.地点: 中国,北京类型: 白金五星级酒店基地面积: 7,779 sqm建筑面积: 56,994 sqm建筑高度: 106 m北京的CBD 是依照上世纪初现代主义工业革命前后的西方标准建造的。
扎哈哈迪德与马岩松建筑设计作品浅析兰昕【摘要】通过对扎哈·哈迪德与马岩松几本著作的解读,对二人作品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等方面的学习分析,结合二人在建筑作品中传达出来的建筑设计理念,尝试解析扎哈·哈迪德和马岩松的设计语言在建筑中的表达方式,同时对建筑所表达的形体特征和文化内涵做出简要的分析.【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8(000)048【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扎哈·哈迪德;马岩松;设计语言【作者】兰昕【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1 扎哈·哈迪德与马岩松人物简介1.1 关于扎哈第一次知道哈迪德的名字,是从一个叫做《筑梦天下》的节目上看到的。
后来通过各种作品对扎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从心底对这位女性建筑师更多了一份敬佩。
中国多数人了解扎哈·哈迪德是在2004年之后,因为这一年扎哈·哈迪德获得拥有“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同时还创造了两项纪录,第一个获得建筑界最高奖的女性,并且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
扎哈·哈迪德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设计天赋,为她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她的设计作品中经常使用优美的曲线,变幻莫测的空间,并且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但是事实上,由于她的作品常常挑战高难度的施工技术,在扎哈43岁之前,也未有过任何建成的建筑项目,她曾因此被称为“纸上建筑师”。
直到1993年,扎哈·哈迪德才赢来她的第一座建筑——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
她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将幻想与超现实主义风格成功结合。
1.2 关于马岩松马岩松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在中央美院任教。
马岩松是国内第一位获得国际竞标项目的青年先锋建筑师,于2004年在北京成立MAD“疯子”建筑事务所,在此之前他曾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工作,这段经历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开始把两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用未来的建筑引领未来:天津“当代艺术品”中钢大厦中钢大厦会成为艺术品周末的下午,北京板桥胡同美术印刷厂MAD工作室里,马岩松正和中钢大厦的副总裁蒋宏探讨着具体设计细节。
马岩松和他不同国籍的搭档拿着厚厚的图纸,在会议桌上超大的电脑显示器前演示着中钢大厦未来的图景。
结束了和中钢集团3个小时的深度细节探讨后,马岩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刚才我和蒋总他们谈了很多细节,中钢大厦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刚才你也听到准备打桩了。
”在中钢大厦的设计中,马岩松放弃了在“梦露大厦”等项目中最擅长的曲线结构,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六边形,构成了这组高达358米的摩天建筑。
“在这个建筑中,六边形既是结构又是外墙立面,从室内望去没有一根阻碍视线的柱子,风景被框成六边形这种古典的形状。
而从室外看,大大小小的六边形组合起来又变成一种特别柔和的图案。
而且这些六边形的结构都是可以在工厂里预制的,到了工地搭起来就可以,应该会很经典。
”“中钢大厦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当代艺术品。
”马岩松对这个概念设计充满了信心。
在大厦的动画效果中,4000多个窗口的灯光可以根据电脑控制而变化,中秋时月亮从楼的一角慢慢爬上来,国庆节呈现出烟花绽放的效果,春节时整个楼变成红色,整座大厦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中,每一个经过和看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它与这座城市共通的文化脉络。
“我们要显示的不是钢铁,不是我们怎么用技术去制造,它最后显示的是一种气氛,是城市的风景。
”用未来的建筑引领未来在马岩松看来,中钢大厦肯定会成为未来的区域地标,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你看这楼其实很未来,跟科幻电影似的,它是模糊的,你不容易给它取一个名字,但随着时间和自己的变化,你对它的看法也会改变,会慢慢融入城市的文化中。
这就跟纽约的老双塔,可能在第一天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后来人们看到它就会觉得这是纽约一样。
”“一个大型建筑成为地标,不是这个建筑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是很多人会来,并愿意在这呆着。
”在马岩松看来,建筑的功能性甚至比结构、外形更为重要。
大
师
案
例
分
析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班级:园林景观二班
姓名:姚林广
目录
鄂尔多斯博物馆
一、建筑简介
二、个人认识
三、设计思路(地方文化)
四、案例分析(气候、采光)
五、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平立剖)
六、内部空间
中国木雕博物馆
一、建筑简介
二、
(鄂尔多斯博物馆外景图)鄂尔多斯博物馆
一、建筑简介
鄂尔多斯博物馆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于2006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277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0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八层的综合性博物馆,配套有7个总计8500平方米的专业展厅,以及一个同时能容纳260人的大型学术报告厅,70余间各类办公室、会议室,2个贵宾接待室。
同时,还配备有餐厅、地下停车场等多个辅助设施。
二、个人认识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
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
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
三、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意图是在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中心区建成一个展现内蒙古生态,文化特色,体现高科技含量的世界现代化城区。
作为鄂尔多斯市新行政文化中心,如何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反映蒙古的特色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本设计构思基于蒙元自然地理丰富景观起伏变化,既有芳草如茵的美丽草原,又有开阔坦荡的波状高原,精炼他们在空间上的关系和构成,使用优美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鄂尔多斯新城市景象和文化建筑。
在总平面设计的方面,延续以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主题,但在设计处理上更注重建筑单体的聚集感受,没有单独的建筑特别和突兀,而是整体的协调和统一。
突出地块南北建筑的风格变化,一种是简洁硬朗和厚重,一种则是舒展柔美和轻巧,从不同角度阐释蒙元的多文化包容的特色。
深化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概念,具体到人性化,生活场景化,建筑师深信在现今以及未来,广场的职能将由最初的政治功能,到西方单纯的图形构成元素最终演变为聚集人气的广场,人们自己休闲娱乐的地方,市民可以在这里享受午后的阳光,带上全家老小流连于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放风筝,做游戏等等,尽情享乐…
四、案例分析
在地块的北面,
靠近创业大厦的位
置,是图书馆和历史
与科技展览馆(博物
馆)两处建筑,由于靠
近政府的核心的原
因,在体形的处理上
还是采用简洁而刚劲
的线条和与功能相应
的空间变化,例如博
物馆部分,高低不同
的处理不仅可以满足
的采光的要求,并且
创造了活泼和丰富的
空间。
在地块的南面,
太阳的中心,坐落了
主要四处的文化建
筑,其中包括新闻中
心,会展中心,民族
剧院和文化艺术中
心,由于他们分布在
圆形广场的四周,在
体形的处理上有很多
的相似的手法,在大
体量中,“大中见小
“ 利用院落,错层等
不同的空间处理手法分割不同的使用区域,同时解决了室内采光问题,合理使用地下的空间。
尽量给城市和广场留有足够空间。
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没有简单得抄袭某个构建和简单的建筑语言,而更多的考虑更深一层蒙古建筑的特色精华,如得到蒙古包的构筑方式的启发,设计了极具现代感的新“蒙古包”外皮,有机的成为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等。
在墙面上,抽象了传统的蒙古图案和文字,与灯光处理相得益彰。
保留“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主题,通过运用空间分割的手法减小空间尺度,如不同材质的运用,水体,砂石,植被等的组合的空间高度的人性化设计势必营造适合市民活动的空间,同时考虑不同的树种,利用它们高度的变化强化“光芒四射“的感觉。
中心广场的手法也逐渐融合到建筑地块的总平面设计中,折线和景观自然地划分建筑以外剩下的地块,已达到广场和建筑相互渗透的关系。
五、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
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从功能上来说主要由4部分组成:
展区(蓝色),管理部分(红色),服务部分(绿色),交通部分(黄色)
平面分析图
剖面分析图
六、内部空间
在步入博物馆内部的一刹那, 好像进入了一个明亮而巨大的洞窟,与外界的现实世界形成巨大反差的峡谷空间展现在眼前,人们在空中的连桥中穿梭,好像置身于原始而又未来的戈壁景观中。
在这个明亮的峡谷空间的底层,市民可以从博物馆的两个主要入口进入并穿过博物馆而不需要进入展厅,使得博物馆内部也成为开放的城市空间的延伸。
内部的流线是一条游动在光影中连续的线, 时而幽暗私密,时而光明壮观,峡谷中的桥连接着两侧的展厅,人们在游览途中会反复在穿过空中的桥上相遇。
明亮的漫射天光使得博物馆大厅完全采用自然光照明。
博物馆外墙采用大面积的实体墙面和铝板以抵御鄂尔多斯严寒和恶劣的天气。
一个南向的充满阳光的室内花园成为办公和研究空间的中心,在提供良好小环境的同时也给室内空间提供了一个隔离层,减少热损失。
博物馆的建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带来片刻的喘息。
人们在这个传统和当代艺术相融合的充满生机的空间里相遇,一同开始他们的时空旅程。
(中国木雕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
一、建筑简介
马岩松(MAD)为中国北方的音乐之都哈尔滨设计的三座主要文化建筑,哈尔滨大剧院、文化中心和中国木雕博物馆都已经先后开工。
哈尔滨作为历史悠久的北方中心城市,正在以「艺术塑造城市」的战略,实施着向当代文化转型的城市建设。
三座文化地标之一的中国木雕博物馆已2013年2月完工。
主要藏品包括地方特色木雕作品以及北方冰雪画。
银色不锈钢板所覆盖的外表皮,戏剧性地在建筑上反映着周边的环境和变幻的光线。
大量的实墙保证建筑很低的热损耗,三个裂开的天窗捕捉着北方的低纬度阳光,给室内的三个中庭空间带来充足的自然漫射光。
而建筑也是对自然的再次阐释。
在当今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中,木雕博物馆与自然的对话反而显示出一种超现实的姿态。
这样的超现实也许可以打破僵化的城市面具,重拾当地的自然文脉,并赋予这个社区以新的文化特征。
二、设计灵感
灵感来自于一段木头,建筑设计反应了这座冰雪之城的自然景象,建筑师力求扩大自然景观和当地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详细的调查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仔细考虑了基地的现状条件,最终设计了一个动感的形态。
建筑外表皮由银色不锈钢板覆盖,周边的环境和光线投射在上面,造成一种奇幻的视觉效果。
三、案例分析
作为哈尔滨市正在着力开发的文化新区,这座中国木雕及冰雪画博物馆将成为该区的文化地标。
设计吸取了这座冰雪之城的自然形态,把两个不同艺术类型的展览空间融合在一起。
基地的原有规划是一片住宅塔楼,给博物馆留下的是一片南北向长约200米,东西进深30米的狭长地形。
因此,(MAD)的设计用一个中央入口把两个博物馆空间“分中有和”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延伸和扭转来展现出这种特殊的基地与功能的关系。
哈尔滨地处寒带,考虑到了到了冬天维度的低太阳角,在博物馆的形体上拧开三个巨型天窗。
它们能够捕捉低纬度的阳光,并把自然光线过滤到三个主要的中庭里。
两层高的展览空间位于博物馆的南北两个尽端,明亮的光线从两侧射入,以增强访客的心情体验并尽可能减少“博物馆疲劳”。
线性的建筑与室外连续的自然景观协调一致,博物馆的交通流线在两个连通的展厅之间流动。
各个楼层的分区和开口为参观者提供了透明的视线,让人们和建筑中的各种活动进行互动和连接。
四、内部空间
博物馆内部由两个不同的展览部分组成,中央大厅对两部分起到既连接又分隔的作用,达到共生关系.天光流入与画廊相邻的空间,创造了最适宜的观赏条件.建筑中的空间充满了戏剧性。
楼梯的设计
护栏边俯视
五、 平面、剖面图
展区(蓝色),楼梯部分(绿色),服务部分(黄色)
楼层处的剖面 剖面图 顶层平面 二层平面 底层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