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设计师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0
马岩松设计的作品及介绍
马岩松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他在设计领域有许多令人瞩目的
作品。
以下是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及简要介绍:
1. 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马岩松设计的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是
一座豪华度假胜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奢华的装饰而闻名。
酒
店融合了海洋元素和现代设计,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 香港西九龙站,作为西九龙站的首席建筑师,马岩松设计了
这个位于香港的重要交通枢纽。
他的设计融合了现代和传统元素,
创造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同时提供了出色的交通和服务设施。
3. 北京南锣鼓巷改造,马岩松参与了北京南锣鼓巷的改造项目,致力于保护和恢复这个历史悠久的胡同区。
他的设计注重保留传统
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同时引入现代化的商业和休闲设施,使得该
区域成为一个独特而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4.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师,马岩
松设计了这个宏伟的展馆。
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
科技,通过创新的建筑形式和展示手法,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成就。
5.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首席建筑师,马岩松设计了这个现代化的航空枢纽。
他的设计注重航空安全和旅客体验,同时充分考虑了环境可持续性和节能减排。
这些作品只是马岩松设计事业的一部分,他在建筑、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作品融合了创新、功能性和美学,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美丽和有意义的空间。
血理姑朦霭T search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汪晓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马岩松是在国内建筑领域率先提出“山水城市”的青年建筑师,他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注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马岩松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化”的建筑,将自然呼吸与绿色生命引入高层建筑中,打造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二是“情感化”的建筑,人的情感与建筑联系起来,才能在建筑完成时带动人们的记忆与想象,改变人的生活,让人们既能找回过去又能畅想未来;三是“村落化”的建筑群,传承了中国对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追求的传统,把过去人们生活在山水之间村落中的意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质贯穿于其中。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情感;山水城市;村落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31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经贸组织(2001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城市的急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正如20世纪之交,大火之后急需建设的芝加哥,活跃着大批建筑师建造了大量的商业建筑,21世纪之交的中国也有着同样的境况,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栋又一栋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
马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的。
马岩松岀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他的父母都是环保工作者,这让马岩松一直就有一种想要贴近自然的想法,从大二的设计作业紫竹院公园里的冷饮店到后来留学美国所做的一些作品,再到近期MAD的设计,只要是发自于马岩松内心的,都是与自然相关的。
⑴1993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建筑师包泡在看过马岩松的一系列作品后,向他推荐了钱学森先生的相关文章。
钱学森先生关于城市建设的思想以及早期马岩松对路易•康所崇尚的自然所产生的共鸣,推动着他开始在“山水城市”的思想上做实践。
建筑大师马岩松:出名不能太早作者:诺拉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3年第5期不要轻易被人认同马岩松生在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时因为给纽约设计世贸大厦重建“漂流岛”方案获得优秀毕业生奖,曾经在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和伦敦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工作。
扎哈为国人所熟知,是因为潘石屹曾花了4400万元请她出任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FIO的设计,而作为扎哈最得意的学生,马岩松被誉为“男版扎哈”。
凭着这一连串辉煌的履历,如果留在国外,马岩松可以活得春风得意,但得意从来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
作为中国人,马岩松对于当下中国的建筑品位恶俗深恶痛绝:“中国当代建筑只是一味地抄袭和拿来,是一堆乏善可陈的混合物,具体来说,好像一提到传统和现代融合就用红色,加个拱,或是高楼上加个亭子,加个屋顶。
又比方说,卖房子的开发商还以东方威尼斯、东方巴黎来吸引消费者,认为这样就是在卖豪宅!”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建筑观念还处于一个“急功近利,有机会就捞一把”的阶段,缺少的是绿色低碳建筑。
马岩松很爱北京,义无反顾地回京创办了MAD建筑师事务所。
他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地,他的用人标准是:不介意学历,不介意是不是科班出身,唯一在意的是有没有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是一个建筑师的灵魂。
事务所刚创办的前两年里举步维艰,参加了很多国内竞赛,也赢得了不少大奖,但一直没有人用他的设计方案。
就像是一个导演,费劲拍了一部片子,最终却没能上映,这是很毁信心的事。
但马岩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是个自我感觉很好的人,如果我的作品那么容易就被人接受了,那说明这是一个平庸的作品。
”最艰难的时期,他甚至到了给员工发不出工资的境地。
回想那段日子,他轻描淡写:“这没有什么,任何困境对我来说都算不上困境,真正的困境是,你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2006年,已经在国内赢得不少建筑设计竞赛的马岩松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带领自己的团队参加加拿大密西沙加市一座地标性公寓楼设计项目的竞标,尽管他已经预感到“这两三年应该会中一个”,但没有想到好消息来得这样快。
马岩松与他的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1975年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马岩松于2004年成立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及艺术作品,包括加拿大“梦露大厦”、鄂尔多斯博物馆、哈尔滨文化岛、朝阳公园广场、鱼缸以及胡同泡泡。
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他RIBA国际名誉会员,2014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2014世界青年领袖”。
他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
马岩松,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后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l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
2001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
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马岩松以“梦露大厦”、北京2050、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引起业界瞩目。
[1][6]2004年成立MAD北京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建筑联盟举办讲座。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马岩松说:“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传播我们的理念,建筑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必然的未来。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是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这是决定我们的民族一直在不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建筑的创造,重要的不是形式,更不是仿照,而是用最有效率的付出,实现最大的意义。
我们的建筑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异,而是要创造未来。
”在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里,有一处非常惹人关注的展品——“哈迪德的未来家居”。
而这正是马岩松在哈迪德事务所里的最后一件作品。
马岩松说:“我的老师哈迪德非常希望我们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实现自己的追求。
但我们不仅仅要有艺术上的执着追求,更要看到中国的实际问题。
作为中国建筑师,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对社会的贡献。
”在事业上另类的马岩松,生活上却极为正常,早早结马岩松婚,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中国著名建筑师马岩松它,既像一个神奇山洞,又像一个临时帐篷。
“纸包屋”印象中,幼儿园的设计,大都五颜六色、五彩斑斓。
但最近日本一家纯白幼儿园,不仅获得Fast Company“空间”类年度创新大奖,还连连斩获“最佳幼儿园”“年度十佳少儿空间”等大奖,一时间可谓吸睛无数。
然而非凡君细细研究,才发现:这座揽获多项荣誉的“大白屋”竟出自中国人之手。
他就是中国著名建筑师马岩松,已故大师扎哈的门下弟子。
他的名字,建筑设计领域外的人,或许听着陌生,但其作品早已在国内外知名。
先前介绍的,令CNN都为之惊艳的哈尔滨大剧院就出自他之手。
为加拿大设计的玛丽莲·梦露大厦;台中会展中心提案;喜来登温泉度假中心;等等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
而接手幼儿园的项目,着实有些特殊。
首先它不同于马岩松之前设计的地标式“大建筑”,其次业主奈良健太郎的要求,也有些与众不同。
坐落于稻田旁的房屋,本身是陈旧的木结构设计,仅有一百零五平米。
奈良健太郎和他妹妹,在这幢父亲留下来的祖屋内,经营家庭私立保育。
由于自感不懂中文、英语,人生错过太多机遇,于是兄妹两人经常邀来外教,教孩子们外语,见识国外的新鲜事和生活方式。
这样新潮的教育方式,让兄妹俩的幼儿园大受欢迎,随着小朋友的不断增加,一百零五平的祖屋再也容不下这么多孩子。
奈良健太郎本想另买土地,新建房子,却苦苦寻觅一年多,找不到合适的地址。
被逼无奈,兄妹两人一合计,要么推倒老屋,旧址新建?可他们跑遍日本十几家建筑设计公司,却没有一家接手。
首先新幼儿园要扩建至三百平米,其次它还要身兼多职,白天是幼儿园,供孩子们吃饭、学习、午休、游戏;夜幕降临,它又得成为经营者和外教居住之地。
最重要的,新幼儿园的设计,要给孩子们一种像家般的成长环境。
难就难在家庭氛围的营造,没人敢接手,“傻傻”的马岩松接了。
“如果要营造家庭氛围,直接建造全新建筑肯定不行,而保留原有建筑的木结构,可以让它成为新空间记忆和灵魂的一部分。
马岩松建筑外观特征研究作者:郑欣悦曹雅童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当今,我们每个人都与建筑息息相关,而且我们每天都住在建筑里,在重视特色与功能性和低碳环保的环境友好设计的当代,建筑外观设计也使建筑更加具有视觉优势,并且在建筑外观设计中加入多变的线条和组合方式更加有利于实现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
关键词:马岩松;曲线型;建筑外观;结构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178-01一、马岩松背景分析(一)马岩松生活和求学经历马岩松,1975年出生,北京人,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青年新锐设计师,耶鲁大学毕业后,他在扎哈·哈迪德的事务做实习生,2004年,他成立了MAD 设计室,由于他的设计风格颠覆传统的设计风格和大胆犀利的言论。
他沉默寡言,他说自己孤独所以清醒,因为孤独,他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对城市、世界的想法。
“设计师坚持的是特立独行观念,一心坚持自己的建筑理想”马岩松说这对他非常的重要。
马岩松总是以一种超前和时尚的角度去审视建筑,比如他的重庆市中心的“城市森林”的方案,在效果图中可以看到一层一层的绿色植物延伸到高空,在建筑设计中,他一直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性格和定位。
(二)马岩松主要建筑成就马岩松被ICON杂志提名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20名设计师之一,获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 2006年度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艺术装置作品“鱼缸”,“墨冰”曾分别在中国国家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展出。
举行了”MAD Under Construction” 的建筑设计个展,2007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展出一个名为MAD in China”的漂浮城市系列个展。
2009年建成的“梦露大厦”,也由此使他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目前,正在建设中的项目中还有天津滨海新区中钢国际广场、鄂尔多斯博物馆、迪拜世界岛东京岛的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坐落在哈尔滨的哈尔滨大剧院。
马岩松:中国需要真正的城市规划师马岩松,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以及Samuel J. 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
曾经在伦敦的扎哈。
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
马岩松2004年回到中国并成立了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马岩松是首个在海外赢得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也是30岁就在业内功成名就的天才式人物。
他一直不认为建筑设计就是盖出那些四四方方的砖瓦房子,也不认为想法怪异才是评价建筑的标准。
他认为设计理念中,将人与自然巧妙相融,才是一个城市应该有的形态。
城市规划、绿色环保、和谐发展,他对此有着自己的想法,也在试图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对于城市的理解。
城市应该有自己的规划设计马岩松的成名之作,是加拿大的“梦露大厦”。
这座有着玛丽莲·梦露般性感身材曲线的住宅公寓,彻底颠覆了社会对于城市的概念。
他并不认同当下一个城市盲目追求所谓的摩天大楼,“每一层都一样,不停地重复,越高越好,这又有什么意义?”马岩松眼里,建筑设计师不是设计一座孤立的大楼,而是考虑如何让建筑、城市、人、环境真正成为一体。
“我希望让城市大型建筑里面的人有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为建筑而建筑。
” 如今的马岩松,更多的是在探讨如何建造一座城市。
在他的眼里,中国没有真正的城市规划师,而中国的大城市也正在失去自己的文化,成为不断重复建设的楼群而已。
“其实中国不是没有城市规划师,而是他们没有做他们应该做的事。
”马岩松向记者说道,中国城市规划的一模一样,许多地方还不停地重复,城市规划师缺少做研究的时间,致使许多城市失去了时间的沉淀和检验。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充满了矛盾、冲突,这是城市魅力所在,我们需要让城市真正的魅力在建筑中得以体现。
”马岩松曾经给中国很多地方做过建筑设计,正在施工的“北部湾一号”是他在广西桂林的一次理念展示。
这个小区就是一个微型城市,整栋建筑像一座假山,有几千户人住在这假山里面,假山外面全是绿化平台,让人完全置身于人工的“桂林山水”之中。
专访马岩松:我不要雄性的建筑作者:河西来源:《留学生》2014年第02期马岩松,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首个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
2013年9月17日,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奖——安波利斯摩天楼大奖全球排名揭晓,马岩松设计的梦露大厦脱颖而出,赢得了2012年最佳摩天大楼的称号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楼大奖花落马岩松。
还是“梦露大厦”,那优美的曲线,自2006年中标之后,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2013年的获奖,让马岩松又成为业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马岩松的MAD建筑事务所坐落于北京东城区北新桥南巷一条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胡同里。
从外观来看,和先锋、前卫扯不上任何关系。
可是一旦你走进事务所,一切都不一样了。
墙上贴满了各种效果图,地上则摆放着各种概念模型,各种曲线、各种未来感,都是马岩松让你瞠目结舌的大胆想象。
1975年出生的马岩松今年还不满40岁,可是因为梦露大厦,他在国内外的建筑界和艺术界已享有盛名。
这座标新立异的建筑自设计之初就亮瞎了大众的眼睛。
在马岩松之前,谁能想象,冷冰冰的建筑,可以体现女性的柔美曲线?本身和玛丽莲·梦露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高楼——原名加拿大米西索加的大厦“绝对世界塔”(Absolute World Towers)——因为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仿佛真的亭亭玉立于我们的面前。
从最初没活干只好参加各种艺术展来扩大名声,到现在国内外的邀约不断,马岩松在短短几年里就成长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建筑设计师。
特立独行,这是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他一直在实践自己的建筑理想,对于潮流,他并不关心。
在你面前的马岩松是不苟言笑、又酷又帅的,他的设计同样如此。
师从扎哈·哈迪德和彼德·埃森曼的马岩松,在耶鲁大学接受过系统的建筑教育,更重要的是,两位大师级的建筑师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不走寻常路。
耶鲁选导师也得摇号留学生: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怎么会选择去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留学的?马岩松:考不上研究生呗,又不想去建筑设计院工作,想出国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