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 格式:doc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备人:王华堂高考考点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考查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
关注热点:1.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特征。
2.结合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的新思想、新观点,说明认识发展的过程。
课前复习案【考点梳理】依据下列问题,整理教材相关内容。
一、实践含义及其特点1.实践基本含义2、理解实践的特点注意: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注意: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是直接经验,另外,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亲自获得认识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分开来。
三、真理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2.特点:(1)客观的(2)具体的(3)有条件的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一、本课考点: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二、考查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三、考点填空:(填、读背)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活动。
2、实践的特征:性;性;性。
3、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认识,实践是认识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④实践是认识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
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事物的发展。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3)真理的:任何真理都是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1)认识具有: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制约,认识的客体是的。
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认识具有: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②人是世代延续的;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的前进或的上升。
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归纳:认识论(实践观、真理观;框题: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易错易混知识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改: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不存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改:3、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存在盲目的实践。
改: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改:5、.实践等同于实际改:6、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改:7、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改:8、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改:9、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改:10、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改:11、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改:12.有用就是真理。
改:1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改:14、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真理改:1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改:16、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改:17、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改:1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改:19、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改:20、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改:21、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真理。
改:五、课堂练习1.2012年10月25日,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精确入轨。
这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亚太组网、形成区域服务能力,并按计划于2013年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明实践() ①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③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两个飞行器要以比子弹还快数倍的速度飞行,完成无缝对接,难度好比百米之外“穿针引线”。
这直接体现了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相对独立性3.(2013·山东卷·23题)“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
”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到理想甚于需要物质”4、(12安徽卷)1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
这说明()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2013·广东卷·35题)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
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
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6.(2013·四川卷·8题)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2013·安徽卷·4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
这表明认识是()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2013·北京卷·26题)图10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地指导实践9. (2014大纲全国)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 ①③C. ②④D.③④10、(2014浙江)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
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未成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表明(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1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和政府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C.真理是永恒不变的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13.(12课标卷)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呢。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14、(12福建卷)35、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
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15、(12海南卷)21. 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
由此可见 (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④认识联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16.(2013·天津卷·8题)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
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观点是()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17.(2013·浙江卷·29题)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