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收入
- 格式:pptx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55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简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简介一.财政收入的划分全国财政收入,按收入级次,划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其中:地方收入分为省级收入和县市级收入(市,指设区市和县级市);按收入管理形式,划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中:预算内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各级政府财政收入要按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三个部分分别计算并汇总形成。
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根据现行的税收征管机制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不能用统一口径来统计和反映,而是根据需要确定统计口径,并予归集和反映。
当前,反映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口径有三种,即: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财力。
财政总收入是形成地方级收入的基础,地方级收入是形成地方政府财力的基础。
(一)地方级财政收入口径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地方政府按照法律、条例等规定所筹集的并按财政体制相关规定归属于地方政府的各类资金收入。
1.预算内收入,指纳入地方政府收支预算的收入,也就是缴入同级政府金库的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
(1)一般预算收入,指政府经常性预算收入和建设性预算收入在内的预算收入,包括税性收入和非税收入。
①税性收入,是指政府按照税收法律、条例的规定所筹集的收入,它具有强制性、固定性与无偿性的特点。
税收收入一直是国家预算基本的收入形式之一,在我国的国家预算收入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主要包括:A.地方与中央分享收入部分:增值税(25%,75%为中央财政收入),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40%,60%为中央财政收入)。
B.全额为地方收入部分: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屠宰税、农业税、牧业税(已停征),农业特产税(除烟叶税外停征),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各项税收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注: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包括:(1)税收收入。
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
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行政区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行政区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经过分享、返还之后可供行政区本级政府支配的财政收入。
如,北京市财政收入中还包含了下面区县的财政收入,北京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仅占其中的一部分。
摘一段关于深圳市财政收入的报告,可以看出几个概念的差别。
2008年来源于深圳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是在消化了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因素后实现的(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350亿元),剔除此因素,增幅达19.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增长21.6%,其中市本级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对深圳市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这一突破来之不易,也尤显可贵。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全面了解地方财政收支状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本报告对某地方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分析。
二、地方财政收支基本情况1. 收入情况(1)税收收入:近年来,某地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收入增长较快。
(2)非税收入: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
近年来,非税收入增长相对稳定,但收入结构有待优化。
2. 支出情况(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传媒、节能环保、交通运输、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方面。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
三、地方财政收支分析1. 收入分析(1)税收收入分析: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某地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但收入结构有待优化。
建议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优化税收结构,增加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分析:非税收入增长相对稳定,但收入结构有待优化。
建议拓宽非税收入来源,提高非税收入使用效益,优化非税收入结构。
2. 支出分析(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析: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合理,但部分支出项目存在浪费现象。
建议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支出结构。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分析: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等领域,支出结构合理。
但部分项目存在重复投资、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
建议加强项目监管,提高投资效益。
四、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及对策1. 问题(1)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某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部分支出项目存在浪费现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地方财政收入与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的区别,来源分别是什么?[经济贸易财务]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悬赏点数10 3个回答我是宝贝老婆2009-03-30 20:16:33地方财政收入与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的区别,来源分别是什么?回答验证码:换一张登录并发表取消回答0123116782009-03-30 20:17:14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与税收,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于拨款等方面liuchang45372009-04-09 19:56:22财政收入指国家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和其他收入两大类。
1994 年国统一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税种分为上划中央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上划中央收入包括: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100%等;地方财政收入包括:增值税的25%、营业税(不含银行总行、铁道、保险总公司的营业税)、地方企业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银行总行、铁道、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资源税(不包括海洋石油资源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与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以及基金收入等。
地方财政收入加上划中央收入为全市财政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1994年以后地方财政收入与以前实行的总额分成财政体制下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内容和范围上有一定差别,从2002 年1月1日起,国所得税收入分配方式又有重大改革,2002 年所得税收入中央分享50%,地方分享50%。
因此,历年数据不完全可比。
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并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也就是会计制度改革以前所称的“预算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是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
一般预算财政支出是各级财政部门对集中的一般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运转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财政收入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对于吸引投资、促进就业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通过提高财政收入,可以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能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率和生产率。
例如,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收入的提升,可以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资,改善道路和桥梁的状况,提高运输效率,促进商品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其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决定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方政府通过提高财政收入,可以增加对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和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地方政府的长远利益和群众的生活质量。
地方政府通过提高财政收入,可以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力度,鼓励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是什么
地方财政总收入是最大的一个概念,财政总收入包括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国税组织的收入、地税组织的收入等,是财政大收入的概念。
地方财政收入一般也是指总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是指地方实际可用财力,扣除了上缴中央部分的税收,比如上缴中央财政75%的增值税、上缴中央财政60%的所得税等属于财政总收入的盘子,但不计入一般预算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一般包括国税、地税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的地方留存部分再加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
简言之,财政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因为财政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又包括税收收入(因为一般预算收入除税收外还包括收费等其他收入),它们是整体-部分(整体)-部分的关系。
财政收入包括财政收入是指国家、地方政府和其他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渠道获取的资金,用于满足公共支出、维持政府机关及其职能运转、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需要。
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运作和公共服务得以实施的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介绍财政收入的构成和特点。
一、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与特点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收益、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政府通过设立特定基金,征收费用,并用于特定领域的支出,如社会保险基金、教育基金等。
国家财政收入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多数国家财政收入来源集中,税收占比较高。
其次,国家财政收入波动较大,受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
再次,财政收入的构成和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此外,财政收入的分配和使用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需求保持相对平衡。
二、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与特点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渠道获取的资金,用于满足地方公共支出、维持政府机关及其职能运转、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需要。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
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地方税和代征税。
地方税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代征税主要包括增值税。
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土地收益等。
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包括地方社会保险基金、教育基金等。
地方财政收入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方财政收入的组成和比重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和政策变化的影响。
再次,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与使用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当地居民的需求相协调。
三、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构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一个准确、可靠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模型,对于地方政府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防范财政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概念、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取合适的预测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测模型。
模型将充分考虑地方经济、政策、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提高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为了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将选取具体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并探讨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本文还将对预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财政收入预测工具,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概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所取得并可用于一般公共服务的非特定性收入总和。
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反映,也是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财力保障。
一般预算收入主要由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几部分组成。
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等。
这些税收收入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普遍性,是地方政府稳定且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
非税收入则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这些收入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但稳定性相对较差。
2023最新财政收入全国排名2023财政收入全国排名第一名:广东省,10301.35亿元。
第二名:江苏省,7829亿元。
第三名:浙江省,7383亿元。
第四名:上海市,6471亿元。
第五名:山东省,5853亿元。
第六名:北京市,4784亿元。
第七名:四川省,4095.90亿元。
第八名:河南省,3601.23亿元。
第九名:河北省,3443.4亿元。
第十名:安徽省,3037亿元。
第十一名:福建省,2972亿元。
第十二名:湖北省,2802.75亿元。
第十三名:山西省,2666.32亿元。
第十四名:陕西省,2628.22亿元。
第十五名:江西省,2500.6亿元。
第十六名:湖南省,2473.4亿元。
第十七名:内蒙古自治区,2411.1亿元。
第十八名:辽宁省,2172.2亿元。
第十九名:重庆市,1682亿元。
第二十名:新疆自治区,1601.8亿元。
第二十一名:云南省,1587.3亿元。
第二十二名:天津市,1568亿元。
第二十三名:贵州省,1497.82亿元。
第二十四名:广西自治区,1366.67亿元。
第二十五名:黑龙江省,1046.2亿元。
第二十六名:吉林省,820.1亿元。
第二十七名:甘肃省,747.6亿元。
第二十八名:海南省,669亿元。
第二十九名:宁夏自治区,385.7亿元。
第三十名:青海省,264.8亿元。
第三十一名:西藏自治区,174.44亿元。
以上就是我国2023前三个季度各省份财政收入排名情况。
财政收入包括哪些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利、债、费四个部分。
1.税:指税收。
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
2.利:指的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收入的总称。
3.债:是指公债,就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去解决账户透支的问题而采取的借债。
4.费:指的是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提供特定公共设施时,向受益人收取的一定费用。
地方财政收入内容地方财政收入包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运行质量分析-以辽阳市为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现行的财政体制和以收定支的目标管理模式下,合理增加财政收入规模,改善财政收入结构,形成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满足不断增加的财政支出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针对此问题,我们以2007年为例,查阅相关数据,采用科学的因子分析评价方法,对辽阳市财政收入运行质量进行了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一、财政收入运行质量评价指标。
财政收入运行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财政收入规模指标、财政收入结构指标、财政收入增长潜力等指标,总体上表现为财政收入质量的变化。
在我国由于财政体制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具有不同的统计口径,总体上讲可以分为八类指标,具体指标如下:(1)地区或地方财政收入规模。
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收入绝对金额,反映财政收入实力的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越大,说明财政支出越有可靠的来源,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有利于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
(2)地方(地区)税收收入占地方(地区)财政收入的比值。
指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除以财政收入,该项指标反映财政收入结构的合理性。
一般地讲,根据公共财政运行模式的公共特征,该项指标越大,越能显现公共财政特征,说明财政来源收入结构越合理,财政收入质量越高,属财政收入结构指标。
(3)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
指单位一般预算收入(地区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是由于财政体制的约束造成的财政收入来源结构变化情况,该项指标是财政收入质量与结构1的衡量指标,是由于财政体制约束形成的比向结构变化情况,该项比重越大,说明地方财政越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属体制约束指标。
1从财政体制的角度讲,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反映了财政收入的结构。
(4)人均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指标。
指一定时期内地区全部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与年末平均总人口(或供养人口)的比值,反映一定时期内人均拥有的财政收入规模,是财政收入质量高低的反映,属财政实力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地区的人均税赋水平。
地方政府收入的新来源摘要: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收入的来源及构成入手,结合我国建国以来采用过的财政体制,论述不同财政体制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指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如何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如何一步步走上土地财政之路,对土地财政的由来及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地方财政应脱离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收入来源的思考。
关键词:地方财政;土地财政;分税制改革;财政体制一、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概述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
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
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基础的社会,重农轻商,政府收入的来源也主要是农业,其中最大一部分是与土地相关的税收,它的特点是以实物课征,例如秦朝之初的田赋,即地主和一些农民使用了国家的土地,就要定期向政府交纳这些土地规定数量的产粮。
随着工商业的逐渐发展,开始有了关市之赋、山泽之赋等早期工商税费,尽管如此,土地仍是古代政府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近代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之古代而言,来源要广的多。
地方财政年度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地方财政各项指标确立的统计口径,可归纳出地方本级收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所属企业收入和各项税收收入,各项税收收入包括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二是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等。
其中除城市扩张带来的产业税收增加之外,政府的预算外收入膨胀较快,不少地方仅土地带来的预算外收入就超过地方财政总收入的50%以上,可见土地历来是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后文也将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论述。
二、不同财政体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职能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决定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手段和比例,不同的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
国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利息税)、车辆购置税等;地税税种(含部分基金):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以及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收入、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等。
此外,以上税收除中央、省分成后,属市区部分的,按现行市与各区财政体制,收入范围划分情况为:市级固定收入主要是部分重点企业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税收;其他企业税收按照属地原则归属各区。
同时,区级根据核定的上解基数承担体制上解。
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计算公式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是对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收入的总体量进行估算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是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地区财政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
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需要结合各种因素,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税收、财政拨款等,通过合理的计算方法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本文将从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计算公式进行探讨。
一、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定义地区财政收入规模指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收入总体量。
它包括了地方税收、国家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收费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财政收入。
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的能力。
因此,地区财政收入规模是一个反映地区财政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地区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二、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方法1.地区生产总值(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总价值。
它包括了地区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意味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地区的财政收入规模会随之增加。
因此,地区生产总值是计算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地区财政收入规模=地区GDP*财政收入规模与GDP的比例2.税收收入税收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它包括了各种税收和非税收。
税收收入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税收收入*财政收入规模与税收收入的比例3.财政拨款财政拨款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拨款的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政府的各项支出。
财政拨款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
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拨款*财政收入规模与财政拨款的比例4.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包括了地方政府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国有企业利润分成等各种形式的收入。
这些收入的大小也会对地区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
地区财政收入规模=其他收入*财政收入规模与其他收入的比例综上所述,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方法主要是根据地区GDP、税收收入、财政拨款和其他收入的情况,通过相应的比例关系得出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估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