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
- 格式:pdf
- 大小:298.99 KB
- 文档页数:5
自参加民间文学培训以来,我收获颇丰,对民间文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在培训前,我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认为它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和歌谣。
然而,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民间文学的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其次,民间文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民间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经典民间故事,以其感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再次,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人物和深刻的寓意,传递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提高民间文学鉴赏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我对民间文学的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 关注民间文学的时代背景。
了解民间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如《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英雄人物,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2. 分析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道德品质。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 体会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
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
我们要学会欣赏这种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感受其中的韵味。
4. 把握民间文学的寓意。
民间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哲理,从中汲取智慧。
三、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学参加民间文学培训,使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学的信念。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1. 加强民间文学教育。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民族智慧。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我有幸接触到许多民俗文化,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研究,我对中华民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 民俗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内,广大民众在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节庆、民间习俗、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
2. 民俗文化的价值(1)传承历史记忆:民俗文化是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2)弘扬民族精神:民俗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诚信友善等民族精神,对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丰富文化生活:民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4)促进社会和谐:民俗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民俗文化(1)加强民俗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民俗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养。
(2)抢救濒危民俗:对濒临失传的民俗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传承,确保民俗文化的延续。
(3)保护民俗遗产:加强对民俗遗产的保护,如古村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 创新民俗文化(1)结合时代特点: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使民俗文化更具时代气息。
(2)融合多元文化: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促进文化交融,丰富民俗文化内涵。
(3)发展民俗产业:以民俗文化为支撑,发展民俗旅游、民俗手工艺等产业,推动民俗文化传承。
三、民俗文化感悟与体会1. 民俗文化的魅力通过亲身体验民俗活动,我深刻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如春节的团圆、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赏月等,这些民俗活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喜庆的精神风貌。
学习民间文学后的感想和体会通过学习了这半个学期的民间文学,真的是受益匪浅。
之前对民间文学一直没什么概念,觉得它不重要甚至是无趣的一种民间流传的文学形式,与我们平时接受的文学教育相比,它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通过了这半个学期的了解,我明白了民间文学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是值得我们传承并发展下去的。
之前王老师留给我们一个作业,让我们收集广西的两首民歌和一个民间故事,虽然千不愿万不愿,但是还是趁着国庆节回家的空向老家的外公打听民间故事。
这一打听真的深深的吸引了我,民间故事有如魔力一般让人容易理解又能令人向往,它们大多都是能表现出劳动人民怎么战胜不好的事物而获得成功幸福生活的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单纯而又坚强的生活愿望,这样的文化,不应该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吗?更有的是民歌,试着去听了一下家乡的民歌,虽然听不懂壮话里唱的是什么,但是还是被那醇厚的嗓音以及老人们对唱的默契和欢快的氛围吸引了,由此我更能明白了民间文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
民间文学多种多样,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虽然大都是劳动人民编造的,内容总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其中寄予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解释那些他们不能明白的现象的方法。
而歌谣更能唱出人民的思想感情。
谚语、歇后语、民间语言游戏、对联更能吸引人,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民间长诗、民间曲艺、民间戏曲不止能吸引国人研究和了解,许多外国学者更是对这样的中国民间文化感兴趣至深。
我们更应该看到,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是一种主要由口传流行的大众文学。
它主要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它集中了人民的智慧,深刻的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真实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情况,它作为人民生活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与价值。
首先,它的实用功能和价值是很多的,在人民生活中,民间文学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既是劳动工具又是娱乐工具。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民俗风情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内容丰富,拓展了知识面民俗风情课程涵盖了我国各地的民间风俗、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节日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民间风俗有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民间艺术有剪纸、刺绣、泥塑、皮影戏等,民间信仰有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民间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内容丰富多样,让我对我国民俗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在民俗风情课程中,教师不仅介绍了民俗文化的传统内涵,还强调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在传承方面,我们要尊重民俗文化的传统,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
在创新方面,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力。
这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我深刻认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三、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民俗风情民俗风情课程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注重实践环节。
在课程中,我们有机会参观民俗博物馆、民间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我亲身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参观剪纸展览时,我亲眼目睹了剪纸艺人的精湛技艺;在参与端午节庆典时,我体验到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习俗。
这些亲身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俗风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文化素养民俗风情课程让我在欣赏民间艺术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欣赏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艺术,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此外,民俗风情课程还培养了我的文化素养。
在课程中,我了解到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这种文化素养的培养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民间文学的感悟当我刚翻动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感,因为看的书中密密麻麻的都是文字,心想,这门课一定是一门很空很泛的课程,学起来一定是无聊透顶的,而且这门课学的是民间文学,并非是通常学习的官方正统文学,心中大抵对它有点忽视,觉得它不重要,与我们平时接受的正统文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学习,让我对这门课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原来被现代人批判不信的神鬼传说也同样蕴含深意,那些通俗易懂、下里巴人的文学作品才是最接地气最能反映平常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在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许多优秀作品。
这些口耳相传流行的大众文学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生产生活的美好祝愿,对研究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把民间文学好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了,让我对这们课改观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教,对民间文学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上了这门民间文学课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文系老师的不同,其博学多识旁针博引的本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能对文学、文史等方面的知识信手拈来,不仅能够把书上所提到的概念﹑脉络讲清楚,更是能够举出大量的例子、视频来佐证,而非只是照着书本跟我们讲,这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这门课的兴趣。
我们将来也将从事教学工作,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教书中,不能只是生搬硬套地教学,这样会使得有趣的课都会变得无聊,使学生失去兴趣。
反之,如果自身知识过硬,教学对路,再空泛无趣的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的。
对于这门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明明非常的感兴趣,认为其很有内涵,也有很多东西要去掌握,可是当真要着手去看去学的时候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平时上课也不知道重点在哪,主要应该掌握的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大多都是了解了点皮毛然后过后就忘了。
所以希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能够讲明哪些是必须应该掌握的,并且值得花时间去研究的。
总之,对于民间文学这门课,我还是非常热爱的,也愿意对民间一些文学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
中国民间文学学习心得体会我并非一个十足的文学爱好者,也不常去研读一些经典的著作,无意间选修了中国民间文学这门课。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门课是干嘛的,也不太懂“民间文学”这个概念。
不过,想着应该和“民间”有关,应该挺有意思吧!在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渐渐了解了“中国民间文学”这门课,让我觉得其实,这门课还是没白选,虽然当初选课的时候是抱着拿学分的态度……从第一周到第十周周日,只要有课,我都是按时到的。
不是为了点名,也不能说我对民间文学有了多大的兴趣,我想,每节课不论老师讲了些什么,不论我能学到些什么,去与不去差别总是很大的。
抱着这种想法,我想我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童话故事及神话传说了,到现在家里也还有好多本这样的书,一直保存着。
现在,虽然不再看童话故事,却依然热衷于看一些讲述别人经历的故事及叙事类的文章或小说,也很喜欢听别人讲故事。
民间文学课上,也听了不少故事,也深有感触,想想上一次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神话传说,大概有十年了吧!很怀念呢!我家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有一节课,听老师说,老师去昌吉采集有关回族“花儿”的资料,还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真的很激动呢!以前也知道“花儿”,但没有刻意的去了解,只知道那是回族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却不知道原来它有如此高的文学价值。
当我告诉我的同学,“花儿”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大家也都很高兴、很激动呢,尤其是回族同学。
要说意见与建议,其实,我挺喜欢老师这样的讲课方式的。
有些老师刻意的强调点名,每节课都点名,反而引起大家的反感。
我想大多数同学都和我一样,比较喜欢听老师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一些课外的内容,既吸引了大家听课的兴趣,也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
总之,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学到了许多专业之外的知识。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16篇)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篇1如今,越多越多的人去阅读欣赏外国名著,小说,散文,而渐渐忘记了属于咱们中国自己的语言艺术,民族艺术,为了再次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这本书。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民间故事。
这本书的导读为我详细地介绍了,原来民间故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作和传播主要依赖于劳动人民之间的口耳相传。
而民间故事传承的强大的力量,可以同风俗习惯相比拟,因为这是种靠行动、语言的集体传承,所以具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民间故事中的很多篇章成了后是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怀着一份期待与激动,我开始从第一个故事细细阅读起,没翻几页便被深深地吸引了。
整本书,有我很小时候就知道,并且常常听大人讲的故事,比如狼来了,东郭先生和狼,这些故事虽然十分简短,但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许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一不性格鲜明,惹人喜爱,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让我们明白许多简单的小道理。
比如狼来了就让我明白了小孩子不能撒谎,撒谎的后果就是羊都没了,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东郭先生和狼告诉我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坏人,要时刻保持警惕心啊。
书中也有许多让我感到无比的故事,比如宝莲灯,懂兽语的海里布。
宝莲灯中,三圣母和刘彦昌这段超越界限,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的爱情让我震撼。
沉香为了拯救母亲,不怕危险,历尽千辛万苦,更让我感动。
懂兽语的海里布中的海里布也让我十分敬佩,他为了保证其他人的安全,不惜出卖了自己的密码,后来拯救了其他人,却牺牲了自己,成为了一尊石像。
当然,也有许多我以前闻所未闻,让我大长见识的故事,比如李白求师,李白乃一代诗仙,在文学领域上可谓无人可敌,可他居然也为了寻找高人请教而放弃了欣赏美景,等待了五天五夜,这种虚心请教,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佩服。
民间文学研究新视野观后感 200字
我并非一个十足的文学爱好者,也不常去研读一些经典的著作,无意间选修了中国民间文学这门课。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门课是干嘛的,也不太懂“民间文学”这个概念。
不过,想着应该和“民间”有关,应该挺有意思吧!
在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渐渐了解了“中国民间文学”这门课,让我觉得其实,这门课还是没白选,虽然当初选课的时候是抱着拿学分的态度……
总之,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学到了许多专业之外的知识。
大学语文心得体会大学语文心得体会1今年我选修了中国民间文学,在认真听完了吴新锋老师的每一堂课后,使我对于民间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
下面就是我对民间文学学习的总结和心得。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
这正是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
通过我的学习感受,民间文学的存在,是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
然后,吴新锋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经典神话与传说,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造人,从神话到传说,从传说到史诗。
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在“重理轻文”的今天,我觉得民间文学让我们理科学生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的魅力和智慧,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回归,因为感性的终点是理性,理性的终点是感性,哲学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两者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起了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毕生追求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觉得,这就是民间文学教会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大学语文心得体会2大学语文的教学在相对自由的前提之下,应该具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
语文老师教以我们一种叫做四层分析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在广阔的语文课文之中能应变自如。
所谓四层分析法,从其表面意义可知,即将分析分成四个步骤:第一,声音层,从音韵、节奏、语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层含义;第二,语义层,从词义、语义、主要内容对__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第三,隐喻层,通过对__的反复阅读以及分析,将__中反映时代、社会的普遍现象雕琢出来;第四,象征层,在得以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之后,将__的主题在此升华总结,反映人类或世界所带来的哲理。
结合本学期大学语文所学内容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案例一:今年我选修了中国民间文学,在认真听完了吴新锋老师的每一堂课后,使我对于民间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
下面就是我对民间文学学习的总结和心得。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
这正是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
通过我的学习感受,民间文学的存在,是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
然后,吴新锋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经典神话与传说,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造人,从神话到传说,从传说到史诗。
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在“重理轻文”的今天,我觉得民间文学让我们理科学生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的魅力和智慧,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回归,因为感性的终点是理性,理性的终点是感性,哲学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两者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起了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毕生追求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觉得,这就是民间文学教会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案例二: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
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
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
院系:学号:姓名:
上学期,听同学讲起关于这门选修课,说是挺不错的。
于是我选了这门课作为这学期的选修课。
觉得受益匪浅。
当天空划过了飞机,风刮了起来,雨洒了下来,我们都能调出相应的童谣,巷头呼,巷尾应……现如今,这些活动仅余少许,例如各家各户祭自家的祖先、家神;而这些童谣也不复听到。
民间文学不仅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给人们欢乐愉悦;它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寓教于乐。
在世代的传承和变异过程中,它积淀了深厚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并旗帜鲜明地体现出其中的道德评价。
我的家乡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一个孝子在父母死后哭出了血泪,感动了城隍爷,使他免于地狱的煎熬。
至今,城隍庙里还立着他的雕像,作为对孝子的表彰。
但是,如今由于学校教育的普遍推行,民间文学的教化功能日益被其他各种手段所取代。
记得曾经在无意中浏览过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博客,她在上面记录了用当地的传说(好像是海盐地区)作为教材授课的经过。
她对自己的试验颇为自信,但是在选择材料上不免小心翼翼,甚至对其中的某些细节进行了删改。
由此又涉及到社会观念的问题。
民间文学之中体现的道德价值体系,千年来变化不大,基本上符合了传统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
但是在中西文化撞击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形态,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间文学所体现的那一套,有些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观念,例如因果循环,等级尊卑,封建迷信等。
但它们是支撑价值系统的关键。
所以可以说,传统的民间文学尽管体现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但是在承担社会教化功能上,已经不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有时候会异想天开地想,也许很多很多年后,在民间文学的课堂上,老师会为民间文学划分发展阶段……记得在网上,有人说过,网上的流行语言也能成为民间文学。
对此,我不置可否。
社会现实常会挑战既定的文字上的定义,坚持还是改变都需要事物发展的火候。
但我通篇所说的民间文学,都是指向传统的,我在之前所说的,已经萎缩了的乡土民间文学。
对于时下反映新内容的,新形式的“民间文学”,我还没有认识。
尽管传统民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在萎缩,但是人们对它思想文化内涵的多形式多方面的挖掘,还是让它焕发出异样的光芒。
民间文学的未来会很好。
中国民间文学结课作业
院系:
姓名:
学号:
传说
陈龙,男,21岁,祖籍甘肃省静宁县,汉族,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年4月16日
万福山,人们习惯称谓“望夫山”。
为何有这样的习惯称谓,这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记录人:陈龙,男,21岁,祖籍甘肃省静宁县,汉族,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讲述人:陈勇,男,22岁,祖籍陕西省咸阳市,汉族
讲述环境:面对面讲述,2011年4月16日
故事开始:
相传,齐宣王时期,兵荒马乱,外族来侵,为保国土安全,拒外族长城之外,齐王下诏征集天下民夫修筑长城。
圣旨下到官府,官府怎敢怠慢,立即差人四处抓捕壮丁,他们不管什么情况,不管什么家庭,城镇上的男劳力也好,深山老林之中的男子汉也罢,都不例外,统统都在征集范围之内。
话说万福山脚下住着一户王姓人家,由于家贫如洗直到四十多
岁儿子好歹才娶上媳妇。
幸好天遂人愿,第二年便添了个大胖小子,人们送名王小。
王小五岁那年,为了一家人下一顿的饭食,娘不顾体弱多病,不听别人劝阻,依然决然爬到山上挖取野菜,她正要挖取一棵挂在山腰的肥大野菜时,不慎滚下山来一命不归。
王小娘走后的日子可想而知,王小爹既当爹又当娘,寒来暑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就连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楚。
这样度日如年的日子熬了十几年,熬的儿子总算长大。
看到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王小爹心中自然喜悦无比。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王小十八岁那年,爹爹求亲告友,给儿子说上了媳妇。
媳妇名字叫田妮,是门户相对的临村的一家女子。
说起田妮可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女子,因为她不但模样长得俊俏,而且心地善良。
事也凑巧,婚后三天的数上正巧官府抓丁修筑长城,王小自然难以逃脱一劫。
王老爹知道儿子抓丁,茶饭不思卧床不起,本来病体在身的他不久便带着再也不能见到自己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黑暗世界。
送走自己的公爹,田妮更加孤苦伶仃,白天泪水相伴,夜晚孤独相随。
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伸手不见四指的夜晚,田妮突然梦见日盼夜盼的丈夫王小:忽然处在朦胧之中的王小转眼清晰起来,在那蜿蜒起伏的群山之中,王小正躬身搬运石料,修筑那罪恶的长城。
苦命的丈夫佝偻瘦小,不成人样,田妮惊呼,梦醒过来。
梦醒过后的田妮回想刚才的梦境,更加难过起来:“唉!这是什么
世道?本指望与丈夫共度饥寒艰难之日,白头偕老,怎奈,新婚分离,相隔万里。
我要丈夫回家,我要照顾自己的丈夫,我要与丈夫同甘共苦,我要感动上苍”。
想到这里,田妮毅然决定每天都要带饭食爬到屋对面的山上朝丈夫被押走的方向翘首远望,祈求丈夫早点回家,盼望丈夫早日吃到自家的饭。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田妮一直念叨:“天天盼夜夜盼,盼望夫君快回还,寄语风云北飞雁,给我夫君把信传。
”就这样田妮成年累月的站在项峰,长此以往,竟化为一块貌似用期盼的姿态等待未来的“巨石”。
所带疙瘩汤,随风倒地也化为形状奇异的大小之石。
至此望夫石所在的这座山当地民群尊为望夫山。
望夫山即是对这一痴情的女子的纪念,也是一个凄惨壮丽的符号。
可见,习惯有习惯的说法,习惯的称谓一定有它的背景和思想基础。
“望夫”,离我们远去,望夫山已经变成今天的万福山。
她峰峦叠嶂,山势陡峭,溪流纵横,林木葱翠。
她庙宇恢弘,佛像雕塑形态逼真,石洞天然无数,钟乳、怪石嶙峋……
万福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已经成为善男善女求神拜佛数得着的好地方。
万福山正逢升平盛世,定会给人们带来了万福,这也正是大家正本清源叫响万福山的愿望和期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