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大飞机工业
- 格式:pdf
- 大小:530.97 KB
- 文档页数:3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2024.01.18•【文号】工信部联科〔2024〕12号•【施行日期】2024.01.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科技、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各有关单位: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以标志性产品为抓手,遵循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前瞻部署、梯次培育。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系统谋划,超前布局。
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分阶段培育,动态调整。
创新驱动、应用牵引。
打造并拓展中国大飞机产业链作者:金伟来源:《中国工业评论》2015年第02期大飞机产业是指与飞机及零部件研发制造、维修、飞机运营使用等活动直接相关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关联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包括相互促进和带动的上下游科研教育、交通运输、公共管理、现代服务、国防安全等经济活动内容。
大飞机产业属于资金、技术和资源高度密集型产业,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具有高研发费用、高度的分工协作与学习效应、高风险高收益及一体化、与国际合作密切等特征;同时也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宽、联带效应强等特点,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和突出的范围经济性。
大飞机产业链及发展战略意义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大型民用飞机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产业地位,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带动效应。
波音公司的研究表明,民用机销售额每增长1%,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为0.714%。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航空项目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
由大飞机产业链(见图1)可以看出,发展大飞机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制造和运营使用的直接经济贡献,而且将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各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对推动技术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有重大的牵引作用。
根据美国兰德智库研究,大飞机研制及其核心技术衍射到相关产业,可以达到1∶15的带动效应。
研制和发展大飞机,不仅能带动诸多基础学科的重大进展,还能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拉动众多高技术产业发展。
可见,大飞机产业通过显著的技术扩散和溢出,将推动整个工业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大飞机不仅具有难以替代的直接军事用途,可作为载体发展加油机、预警机等大型军用特种飞机,而且大飞机产业的长足发展,将促进国防工业提高质量和水平,大飞机产业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浅谈我国航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1. 引言1.1 我国航空的重要性我国航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航空行业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空运输的快捷高效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发展,也大大缩短了国内外货物和人员的运输时间,提高了国家的交通运输效率。
航空工业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航空业也是国家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航空公司的互联互通,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航空的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也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字数:209】1.2 我国航空的发展历程我国航空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最初的航空业主要由民间民族资本发展。
1929年,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诞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开端。
到了195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国家航空工业,并成立了中国民航局。
1974年,中国第一次开始引进国外飞机,这在当时的国际关系环境下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航空业迅速发展,从国产飞机、航空公司到航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90年代后,中国加入WTO,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航空业也面临了更多机遇和挑战。
航空公司扩大国际航线,民航业务逐渐开放。
2000年代以来,中国航空业不断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场。
国产大飞机C919的首飞,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重要突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航空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国航空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崛起的过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全球乘客运输和货运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中国航空业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2. 正文2.1 我国航空的现状分析我国航空业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国内航空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航线网络也越来越完善。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加速涌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加速,梯次接续、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初步形成。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准确研判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方向,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一方面,基础研究不断向宇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加速进阶发展,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可能出现原创性突破。
比如,随着观测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质与暗能量、微观物质结构、极端条件下的奇异物理现象、复杂系统、脑科学研究等的认知将越来越深入,要加强面向世界前沿的科学问题研究,强化对宇宙结构与演化、粒子物理、地球探测、生命起源与演化、脑认知与类脑智能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另一方面,前沿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可能改变和丰富人类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基本认知,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要加强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交叉研究,推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医学、管理等各学科领域方向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
此外,基础和应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面向实际应用、开发全新市场的场景式研发与创新,正有力地促进着多领域技术组合,进而对基础研究形成逆向牵引,要强化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推动重要领域的共性理论突破。
二、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指导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和科技示范村,开展县(市)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为重要抓手,健全创新体系,汇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创业,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将要长期面对的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也是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部肩负的重任。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工业化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
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与出口拉动,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
但中国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在不断深化,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服务业正在从传统的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
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在不断巩固和强化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加快转移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全球战略资源日益短缺,进入了高资源价格时代,走发达国家廉价资源支撑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不现实。
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与制造环节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广泛普及,重塑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战略机遇,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的转变,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陕西促进航空工业发展的科技激励政策研究摘要:参与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促进陕西航空工业发展,是陕西科技政策的重要立足点之一。
在推进由航空大省向航空强省的转型进程中,陕西的相应科技激励政策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而这些建立和完善的科技激励政策,不仅表现在对航空科技人员的激励,还表现在航空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以及为推动航空工业技术发展而规定的税收激励政策。
abstract: involving in national aircraft major project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viation industry is one of the footholds of 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big aviation province to the strong aviation province, the correspon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entives should be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in the incentives for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reflects in the incentiv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vi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lso in the tax incentives requir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viation industry technology.关键词:陕西;航空工业;科技政策;激励key words: shaanxi;aviation industry;technology policy;incentive中图分类号:v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311-021 陕西促进航空工业发展的科技激励政策制定之必要性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规定,国产商用大飞机项目是当代中国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19经济研究黑龙江省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郭新梅 (黑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所)摘要:随着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今后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关键词:黑龙江;高质量发展;路径【作者简介】郭新梅(1981—),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2JYH043)。
【项目类别】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专题项目。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领军作用,鼓励在现代化农业、能源等优势领域创造国家实验室,在页岩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智能等领域积极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提高创新主体地位,围绕高端大型铸锻件、发电装备、船舶及工业动力等领域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一重、哈飞等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黑龙江省在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上,组建创新联合体。
(二)激活科技创新活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数字经济、生物产业、智能装备、现代农业等重点攻关专项。
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等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
在航空发动机、页岩油气开发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新能源、信息技术、寒地装备、现代农业等领域创造属于黑龙江的独门绝技。
发挥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战略科学家头雁、科技英才春雁、卓越工程师等支持计划。
全面落实“龙江人才振兴60条”措施,创新人才管理激励机制。
(三)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建立科技成果资源库,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主体有效承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培育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07•【字号】闵府规发〔2024〕1号•【施行日期】2024.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公司,有关单位:现将《闵行区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4年3月7日闵行区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凸显闵行“制造立区”优势,全面构筑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支持的重点产业和领域1.高端装备产业。
聚焦航天、航空、船舶、核电等重点领域,支持商业航天、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大飞机机载系统、船舶装备、工业母机、能源装备、特种装备、仪表仪器及智能检测、节能环保装备、高性能材料等细分赛道企业可持续发展。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聚焦新一代通信设备、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支持通信芯片与器件、电子终端、智能传感器、卫星通信、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网络安全、云计算等细分赛道企业集聚发展。
3.生物医药产业。
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重点领域,支持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核酸药物、抗体药物、高端制药装备、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试剂、医用机器人、康复器械等细分赛道企业集聚发展。
4.人工智能产业。
聚焦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支持通用图形处理器芯片、类脑神经元计算芯片、存算一体芯片等自主研发攻关;推动语言、视觉、多模态等通用大模型在行业垂直领域的场景应用;加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在核心零部件、整机和系统集成等细分赛道的发展。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学生:学号:专业班级:知道教师:2016年月日摘要2015年,我国军民融合工作全面提速,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大步迈进。
军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各项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但是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军工科研院所深入改革,典型军民结合产业良性发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民参军渠道畅通等。
预计2016年,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是国家及地方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容之一,各类利好政策将会继续推出,军工行业改革将稳步开展,民技参军、民资参军、民智参军的深度将加大,军民融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目录第1章引言 (4)第2章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和环境分析 (5)2.1 军民融合工作继续扎实推进 (5)2.1.1 针对军民融合的专题调研工作延续开展。
(5)2.1.2借助各类公开性活动扎实推进具体工作的落实。
(5)2.1.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取得新突破。
(5)2.2政策法规建设将不断完善 (6)2.3典型军民结合产业趋于理性发展 (6)2.3.1 民用核能 (6)2.3.2 民用航天 (6)2.3.3 民用航空 (6)2.3.4 民用船舶 (7)2.3.5 军工电子 (7)2.3.6 民爆行业 (7)2.4 军工行业改革将稳步开展 (7)第3章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9)3.1关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问题 (9)3.2关注重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问题 (9)3.3关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问题 (9)3.4关注民参军体制机制等问题 (10)第4章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11)4.1通过法治方式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11)4.2稳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制 (11)4.3促进重点军民结合产业升级 (11)4.4尽快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12)4.5继续推动民参军相关制度改革 (12)第1章引言2013年3月11日,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主席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