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 格式:ppt
- 大小:260.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一、名词解释1.《民俗》周刊(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刊物之一。
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
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
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
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
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3.俗文学(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称呼。
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
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
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二、简答题1.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顺口溜、笑话、流行语、鬼故事、智力游戏和怪谈等。
(1)校园顺口溜校园顺口溜一般远离政治,只是学生拿自己开涮。
由于大学生活中恋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女生成为被关注和调侃的主要对象。
围绕她们产生了“大一至大四女生不同风貌”“某大学女生几回头”“从后从旁从前看”等重要题材。
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我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民俗文化是一种乡土文化,是乡愁的象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消失和流失。
如何记住乡愁,保护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成为当代我国学者亟需探讨的课题。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学者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影响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学者杜学芳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学史稿》。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等形式的文学进行分析,杜学芳先生将我国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人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另一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化论丛》则从更广泛的角度对我国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通过对我国传统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我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部著作中,饶宗颐先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后人理解我国民俗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还有许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比如茅海建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以及郑振铎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社会史研究》,这两部著作通过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根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民间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形式、流派三个方面阐述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体现是传说和谚语类的作品。
在唐代以前,许多民间诗歌、谣曲、歌谣、俚曲、鬼谷子等都被广泛传唱,它们在歌唱中流传下来,例如《鱼儿舞》、《行路难》、《鼓吹曲辞》、《门前草》等。
宋代是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的民间文学中,出现了富有特色的故事、神话、传记和戏剧,开始有了“小说”这一概念。
在宋朝以后,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学在创作、收集、整理领域都有了鲜明的特点。
例如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和《西游记》,明代的《红楼梦》等,这些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
形式中国民间文学的形式多样,根据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诗歌:民间诗歌是最早的形式,它是由人们在各种场合自然而然地创作的,是人民语言的升华,如《将进酒》、《江城子》等。
2. 古谣:是中国民间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们有时被视为历史的见证,是中国人民对过去的理解和回忆,如《青州三月闻雨》、《苏州夜行船》等。
3. 谚语:属于口头文学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集成体,具有形象、明智、幽默以及智慧的特点,如“牢骚满腹”、“一失足成千古恨”等。
4. 小说:民间小说融合了历史、神话、传说、幽默和人情世态等因素,并设置了多种多样的主题和情节。
如《水浒传》、《红楼梦》等。
流派中国民间文学有较多的派别,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以下几种:1. 江南民间文学:以苏州、金陵一带的民间文学为代表,该派别以细腻深沉的情感和优美流畅的语言为特色,如《嵩阳钟》、《青玉案·元夕》等。
2. 满汉民间文学:以东北吉林、辽宁地区的民间文学为代表,该派别以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朴拙自然的语言为特色,如《三岔口》等。
3. 四川民间文学:以川菜、川剧为代表,该派别以朴实、豪放、幽默、风趣的语言为特色,如《二十四史话》等。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
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
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
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
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
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
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
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
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高健[中图分类号]1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1)03-0039-06在中国传统社会,采录民间文学已成为一项制度,主要目的即采风观政。
“五四”歌谣运动以来,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由原来的“风”之于“政”也更为突出地转向“风”之于“民”、“风”之于“学”。
其中,“民”指民众或民族,即通过捜集整理民间文学来了解民众生活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产生出一种新的“民族的诗”,甚至是“向民众学习”;而“学”则指学术或民间文学,即通过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构建民间文学、民族文学的学科体系,为之提供研究文本。
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跃进”“普查”“抢救”等话语的影响下,“大规模”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成为国家、民族、学界的共同诉求。
所以,我们经历了多次民间文学捜集整理运动、工程,这不仅需要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全国上下大批学者、搜集整理者、演述人持续参与,也需要一个能够动员、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的团体机构。
70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①由于坚持学术立会、群众基础深厚、团体会员广泛等,一直深度参与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事业,仅从中国民协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可看出:1950年民研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扬、郭沫若、老舍的讲话都格外强调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并公布T《征集民间文艺资料办法》。
事实上,虽然民研会第一届理事会下设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舞蹈等七个小组,但是,“在其后的发展中,由于各艺术门类的协会相继成立,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工作范围则缩小为以搜集研究民间文学为主。
”®1958年民研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正值“采风运动”兴起,全国上下开展了大规模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活动。
1979年民研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讨论、印发了《全国民间文学工作十年规划》《关于加强民间文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章绪论1、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不同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3、民间文学的发展阶段:(1)发轫阶段:①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思潮,并成为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兴起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学术思想相撞击的结果。
②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有意识将其看做科学研究对象,以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人为中坚,)发行《歌谣周刊》,并宣称搜集民间歌谣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学术,即将民歌作为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另一个是为文艺的,从民歌中引出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道路。
③歌谣研究会中断后,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发行《民俗周刊》,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④20世纪40年代,“俗文学派”与社会-民族学派等的成立,均对民间文学的发展造成影响,而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界树立起重视民间文艺、尊重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新风尚,(许多解放区的文艺家,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骨干力量,)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
(2)发展阶段: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大革命以前,即“17年”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历程,民间文学各类机构成立,如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使民间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
说明:局部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教程复习整理笔记第一章结论〔〕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根本特征〔〕第三章神话〔〕第四章民间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第六章史诗〔〕第七章民间长诗〔〕第八章民间歌谣〔〕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第十五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十六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第十七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世界民间文学泛述〔〕第一章绪论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阔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阔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局部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开展 (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开展变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
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
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开展。
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如此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间文学概论》是对民间口承文学的范围、特征、价值、体裁及各种具体形态作品进行综合性研究和专题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理论学科。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及其与人文学科和作家文学的关系,掌握民间文学的范围、基本特征、体裁分类方法等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和搜集整理、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由综合理论、专题分析和作品阅读三部分组成。
综合理论,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的源流论、创作论、类型论、特征论、关系论、功能论、价值论、传承论、鉴赏论及史学理论等。
专题分析,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类型中的散体类型(神话、传说、故事)、韵体类型(民间歌谣、史诗、谜语、谚语等)、散韵合体类型(评话类、相声类、快板类、鼓曲类及少数民族曲种)等各种体裁的具体研究。
作品阅读,主要结合田野调查和文化语境分析一些代表性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特质、产生流播与价值意义等。
(四)教学时数总授课54学时。
其中:综合理论与作品阅读:26学时;专题分析:28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导向,以课堂讨论、课外阅读、田野作业为辅助,将课堂教学与文化现实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对口头传承文学的认知研究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通过田野作业或视频形式观摩分析民间文学传承状况,通过课程作1.你认为分析语境构成体系的七大元素对研究民间文学有何重大意义?2.鲍曼的表演理论主要有哪些观点?阅读参考书:1.户晓辉著:《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吕微、安德明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3.(美)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教学要点:讲授田野作业的原则要领,掌握田野作业的形式技巧与文本写定的科学方法,适当进行田野作业和文本写定训练。
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中国民间文学,是指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艺形式,包括口头文学、歌谣、传说、谜语、顺口溜等等。
这些文学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国民间文学的魅力所在。
历史发展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当时,由于文字的普及率非常低,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口头传播的。
在这种情况下,口头文学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
在古代,各地的传说故事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而到了中唐时期,民间文学达到了一个高潮,尤以《笠翁对韵》为代表。
这部作品是一部由诗骨牌和连韵对联组成的诗歌辞典,非常流行。
到了五代时期,民间文学则被收入了《太平广记》等各种大型文集中,流传更广更远。
到了宋代,民间文学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笑话、诗词、戏曲、小说等,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李清照的诗词和施耐庵的《水浒传》等小说。
这些作品不仅富有文艺性,更表达了普通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意愿。
经过宋元明清的激烈冲突和传承,中国民间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体系。
到了民国和新中国时期,民间文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此时,大量的新民间文学创作涌现出来,包括歌舞、说唱、评书、评话等。
这些艺术形式更加表现了现代化的特点,富有时代性,反映出中国民间文学的生命力和活力。
文化特点中国民间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宗教、儒家道统等等构成了这个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东西也同样体现在了民间文学中。
比如当今流传的《金瓶梅》就是一部典型的民间小说,讲述着明清时期文化和道德背景下的生活故事。
而民间歌谣则包含了中国传统的五音、八音、调式等,甚至受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民间文学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着生动的具体性和普遍性。
这些文学形式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表达方式,还为人们构建了一种充满乐趣和童趣的生活情境。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适应对象:先修课程: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国历代文论等。
使用教材:《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2月第1版。
参考书目:《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俗文学概论》,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介绍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民间文学的类型和种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准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各类内容的特征;理解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曲艺、戏剧的产生、发展和分类方法;识记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课程内容: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从基本理论上说明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同时掌握民间文学的诸种特征,了解其社会功能.为以后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课程内容: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要求:本章是民间文学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课程内容:民间文学的采录要求:了解民间文学采录的方法和基本原则,加强采录的自觉性,利用身边环境,主动进行采风。
第四章课程内容:神话要求:掌握神话产生时代所赋予它的全部特点,认识神话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古代著名神话。
第五章课程内容:民间传说要求:掌握民间传说的基本特点,传说的主要门类及代表作品。
第六章课程内容:民间故事要求:掌握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方式,对各种主题的代表作、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第七章课程内容:史诗与叙事诗要求:正确理解史诗的概念,掌握史诗的关键性特点;掌握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的分类依据和各自特色。
民间文学发展状况民间文学是一种流传于民间,以口头传承和民间创作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民间文学一直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它承载着人们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风情和民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民间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传承方式在古代,民间文学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民间艺人通过口头表演、吟诵等方式来传承和传播文学作品。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传媒的普及,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来接触和了解民间文学。
同时,很多民间文学作品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二、创作形式民间文学的创作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除了古代的吟诵、说唱、鼓子等形式外,现代民间文学还涌现出了很多新的创作形式,如故事、歌谣、谜语、笑话、戏曲、评书、小品等。
这些形式丰富了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民间文学的创作中来。
三、主题内容民间文学的主题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人生百态、历史风情、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文学的主题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传统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多以神话、史实为背景,而现代的民间文学则更多地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四、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民间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些民间文学传承人和文化机构开始注重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出版了一些有关民间文学的书籍和资料,并组织了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活动。
同时,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也开始被广泛传播和推广,成为了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重要资源。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人们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学史知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由普通百姓创作的文艺作品。
它不同于传统文学,它所表达的更多是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中不仅有其独特的地位,而且对于文学的发展和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间文学是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还没有出现专业作家和文学机构,民间文学是人们唯一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传承的方式,也是最早期文化积累的体现。
从中国的《诗经》、《楚辞》到欧洲的民谣、民歌,民间文学都是文学史上最早的内容之一。
因此,民间文学代表了文学的原始面貌和起源。
其次,民间文学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中的文艺形式和主题多样,包括故事、传说、童谣、歌曲等。
这些作品传递了民众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也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的民间故事《聊斋志异》、《三字经》、《百家姓》等,以及欧洲的童话故事《长发公主》、《小红帽》等,这些经典作品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学的灵感源泉。
第三,民间文学是文学的重要推动力。
在文学史上,民间文学为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元素和灵感。
例如,中国文学在元代产生的白话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虽然它们都是由文人所写,但是其中所涉及的民间文化、民间传统和民间故事都是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作品对于文学的主题、形式、语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民间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间文学作品流传千年,代代传承,是载体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记录了人们的生活、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的变迁。
例如,中国的民间传说和《唐诗三百首》记录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丰富;欧洲的民谣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的浪漫和传说。
总之,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是文学的源头,也是文学的表现形式、推动力和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