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343.55 KB
- 文档页数:37
田野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陈洪海副教授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说1-1,考古学的研究体系1-1-1,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1-1-1-1,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考古学虽然不拒绝文献资料,但他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物资料来复原历史。
而研究技术和方法又是考古资料的特性决定了的。
概括考古资料的特点,有如下三点:实物性;非文字;局部完整与整体的不完整性;1-1-1-2,考古学研究的目的资料的阐释1-1-1-3,考古学的方法论1-1-1-3-1,分析的方法1-1-1-3-2,比较的方法1-1-1-3-3,复原的方法1-2,田野考古学的内容和特点1-2-1,田野考古的内容1-2-1-1,调查、发掘来获取资料1-2-1-2,整理,提取系统化信息1-2-1-3,报告,资料信息的发布1-2-2,田野考古学的特点田野考古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提供研究资料的技术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过程。
田野考古是一套由许多工作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些技术方法不是任意地杂乱无章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针对考古资料的特点和从考古学的目的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为了保障这个技术体系的组织合理、运用得当和富有成效,就必须对这套技术体系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2-2-1,对各种有针对性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作用和局限性的说明1-2-2-2,对将许多技术组织匹配成一套技术体系时的原理、逻辑关系,及有效性的说明1-2-2-3,对于这个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深层道理的阐释1-3,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史1-3-1,外国田野考古简史1-3-1-1 ,萌芽期(15 末~18 末)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
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1-3-1-2,形成期(19 世纪)形成期(19 世纪) 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至19 世纪后半叶,地层学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的田野考古学形成。
第二章田野考古学理论第一节地层学一、地层学的定义、任务及相关术语(一)、地层学的定义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也是科学地获取考古学资料的理论基础。
最早来自于地质学的地层学,但不等同于地质学的地层学。
(二)、地层学的任务①区分堆积:依土质土色;②判断堆积的早晚:依靠叠压、打破关系。
(三)、地层学的相关术语1. 堆积:由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
分为两种:①地层堆积:是指大面积的呈层分布的堆积。
②遗迹堆积:遗迹在使用或废弃过程中形成的堆积。
如,沟、坑、墓、墙等。
2. 单位: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它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一个代表时间和空间的量。
3. 叠压:是指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种堆积的现象。
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堆积发生的重叠现象(无论中间是否夹杂自然形成的间歇层)都叫叠压关系。
正常条件下,晚期形成的文化堆积层压在早期文化堆积层之上,下早上晚。
打破:是指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破坏了原有堆积的现象。
通常打破者晚于被打破者。
4. 层位:是指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所处的特定位置。
(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
)地层关系/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形成的先后关系,即叠压或打破关系。
也表示同时间形成的各堆积单位之间的共时关系,即平行关系。
在表示层位关系时,一般使用“→”来表示叠压或打破关系。
(箭头左边叠压/打破箭头右边)5.生土:完全由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
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1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
6.间歇层: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间歇期:并非连续使用的遗址,从上一文化堆积的停止到下一文化堆积的形成之间,遗址即进入间歇期。
田野考古学讲义1.绪论学习目标:了解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发展简史,懂得田野考古的工作方式,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的概念、田野考古学的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及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的素质,并简单叙述了中外田野考古的发展简史。
本章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
教学难点:1、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
2、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1.1田野考古学概说什么是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
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
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骼等等。
搜寻对象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
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
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
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
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
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
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
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
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
在几种工作方式中,均要尽最大可能发挥其再现性和保护性,尽可能减少其破坏性和毁灭性(考古发掘的现场文物保护问题)。
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田野考古工作过程—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田野考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这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田野考古任务。
[习题]:1、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2、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4、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1.2田野考古简史外国田野考古简史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
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2、形成期(19世纪)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从沃尔赛对丹麦沼泽地的发掘开始,经过瑞士的湖居遗址发掘,菲奥里特在意大利的庞培城,库乌齐斯在希腊的奥林匹亚,谢里曼和德普费德在土耳其的特洛伊,皮特•里弗斯在英国,皮特里在埃及的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
19世纪后半叶科学的田野考古学便形成了。
3、发展期(20世纪)20世纪上半叶,田野发掘的科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发掘的技术逐渐得到普及推广。
一些探讨田野考古方法的著作在20世纪初相继问世,“田野考古学”的名称也被正式提出来。
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1、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我国古代的一些地理、地方志作家,实地考察过一些城址、碑刻、冢墓等地上古迹,并记载下来。
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这一阶段,我国一些学者,出于爱国之心和认识我国历史的追求,开始从事田野发掘工作,开展了专业性的联合或独立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
但是当时对发掘的科学方法缺乏全面了解,对我国遗址的具体情况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够按土质土色区分不同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堆积,这是最大的缺陷。
3、田野考古的科学化田野考古在这一时期已初具规模,随着经验的积累,发掘和整理的科学方法逐渐成熟。
4、田野考古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为研究历史的主导思想,田野考古受到前所未的有重视,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2.地层学与类型学学习目标:掌握考古学的两大基本理论-地层学和类型。
会运用这两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两大基本理论-地层学和类型学。
本章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考古地层学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1、层位关系与早晚关系。
2、如何运用类型学对器物进行排序。
2.1地层学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
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
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
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
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
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
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
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
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
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
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塌陷,形成断层。
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又长。
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
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
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的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
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层位与层位关系层位(探方地层编号)与层位关系(层位关系表述)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
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
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
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田野考古学是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
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
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
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
地层学的重要作用第一、它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的资料,为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
第二、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前提。
第三、使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
地层学局限性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第四、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第五、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
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
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