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痉挛的症状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脑血管痉挛诊断详述*导读:脑血管痉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脑血管痉挛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TCD)等。
CT诊断发现SAH准确率达99%以上,但对于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仅为34%,因此不能作为病因诊断的唯一手段。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CT显示的出血量估计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即Fischer分级。
根据该标准,0级为未见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约为3%,1级为仅见基底池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14%,2级为周边脑池或侧裂池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38%,3级为广泛SAH伴脑实质内血肿,4级为基底池和周边脑池、侧裂池较厚积血,相应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均超过50%。
全脑血管造影对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阳性检出率很高,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或畸形血管的形态分布,为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因此一直被作为判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
但也有一定缺点,如,属于一项有创性检查,而且价格相对昂贵,操作复杂,有时不被病人接受。
TCD也是监测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特别是可以在一天内多次监测,动态观察SAH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其基本原理为通过血流速度的变化估计管腔狭窄的程度,最重要的检测部位通常为双侧MCA,也可监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的血流状况。
正常MCA血流速度为30~80 cm/s,一般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标准为血流速度超过120 cm/s。
TCD的优点为操作简便,价格便宜,对病人无创伤,但通过血流速度间接诊断脑血管痉挛,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相对较低,因此有人提出,将TCD诊断血管痉挛的标准从120 cm/s降低到80 cm/s。
如怀疑存在血管痉挛,整个治疗期间均持续动态行TCD检查。
对于微血管痉挛,出现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即正交极化光谱成像。
这种方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大脑皮层的微循环,相关文献报告,在SAH早期即可见到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降低,大脑皮层小动脉和微动脉发生血管痉挛。
痉挛的最佳治疗方法
痉挛是一种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和放松的症状,常见于肌肉疼痛、疲劳、缺水、电解质失衡等情况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痉挛治疗方法:
1. 伸展和放松:当出现肌肉痉挛时,尽量慢慢伸展和放松受到影响的肌肉。
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可以帮助缓解痉挛。
2. 加热和冷敷:通过使用热敷或冷敷可以舒缓痉挛肌肉。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而冷敷则可以减少肌肉炎症和麻木感。
3.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水分和电解质的不足可能会导致肌肉痉挛。
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镁等,可以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痉挛。
4.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痉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肌肉松弛剂或抗痉挛药物来缓解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方法。
5. 寻求康复治疗:对于持续性或复杂的痉挛,寻求专业的康复治疗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物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运动疗法、按摩、理疗等手段帮助缓解和预防痉挛。
总而言之,最佳的痉挛治疗方法取决于痉挛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正确的治疗方法,如伸展肌肉、加
热或冷敷、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帮助。
局部脑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张跃卫;石忠松;黄正松;戴钦舜
【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8(3)3
【摘要】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rnic cerebral vascular spasm,S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本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传统方法包括升压、扩容、稀释及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疗法,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对大约40%的病
【总页数】3页(P225-227)
【作者】张跃卫;石忠松;黄正松;戴钦舜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动脉内灌注法舒地尔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J], 潘源;贺西亮;辛涛;姜绪涛;汪凯;于召虎;邵铂添;卢佩林;张在金
2.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J], 冯东侠;周新民;徐卫东;高恒
3.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J], 蒋栋毅;周岱
4.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创伤性脑血管痉挛 [J], 姚建立;谢培增;郑耕宇
5.鞘内注射罂粟碱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2例分析 [J], 陈罡;冯东侠;徐伟东;徐向东;那汉荣;高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背景脑血管痉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平滑肌异常收缩,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医院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包括疑似和确诊患者。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抢救工作。
2. 抢救小组:负责患者的现场抢救、转运、监护和后续治疗。
3. 医疗保障组:负责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
4. 信息联络组:负责与患者家属、上级部门、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络。
5. 环境保障组:负责保障抢救现场的安全、卫生和秩序。
四、应急响应流程1. 发现患者出现疑似脑血管痉挛症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抢救小组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意识、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等。
3. 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以下措施:a.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吸痰、气管插管等。
b. 针对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治疗。
c. 针对低血压患者,给予升压治疗。
d. 针对颅内压增高患者,给予脱水治疗。
e. 针对脑水肿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4. 在抢救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实际情况转至相应科室继续治疗。
五、后期处理1.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脑血管痉挛的认识。
3. 分析本次事件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4. 对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六、注意事项1. 在抢救过程中,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防止医疗事故发生。
3.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取得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4. 保持抢救现场的秩序,确保医疗设备、药品供应充足。
5. 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件情况,接受调查与指导。
通过以上应急预案的实施,提高医院对脑血管痉挛的应急处置能力,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
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疗效作者:付玉来源:《中外医疗》 2014年第9期付玉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脑病科,江苏镇江 212008[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并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
其中,对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中药辫证论治治疗,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对症治疗。
观察并记录这两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最终的总有效率。
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能取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中药;辨证论治;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疗效[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024-02[作者简介] 付玉(1978.7-),女,河南叶县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结合治疗脑血管病。
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临床大多会感觉到持续性的头痛、头部闷痛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
从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分析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该院收治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这40例患者全部接受了脑血流图检查,并经该院脑内科确诊患有脑血管痉挛性头痛。
诊断时均排除由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头痛,颈头部CT扫描排除器质性病变。
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
其中,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分布13~67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3个月;观察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分布15~68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2个月。
TCD在脑血管痉挛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目的探讨TCD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时机、持续时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对140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行TCD检查并与DSA进行比较,分析TCD检测脑血管痉挛的准确性。
结果血管痉挛对应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异常者共119例,异常率为85%,其中轻度痉挛的异常率为53%,中度痉挛异常率为40%,重症痉挛的异常率为4%。
结论TCD检测无创伤,与DSA 有较好的一致性,对脑血管痉挛做早期诊断的精确性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of occurrence,du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prognosis of TCD in cerebral vasospasm.Methods We examined 140 patients who suffer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by TCD early,and head DSA were compared with analysis of TCD detec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 traumatic accuracy.Results There were 119 cases whose vasospasm were corresponds to the abnormal speed of the intracranial arterial blood flow,85%was abnormal,of which the abnormal rate of mild spasm was 53%,abnormal rate of moderate spasm was 40%,the abnormal rate of severe spasm was 4%.Conclusion TCD detection was non invasive,and consistent with DSA,its accuracy on the early diagnosisof traumatic cerebral vascular spasm was great.【Key words】Transcranial Doppler(TCD); Brain vasospasm after traumatic; DSA; Accuracy脑血管痉挛(CVS)是一种持续性的对血管舒张药物无反应的血管收缩状态[1]。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摘要】脑血管痉挛是一种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在治疗脑血管痉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阻断内皮素受体,这类药物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脑血管痉挛的症状。
多项研究支持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脑血管痉挛治疗中的有效性,同时也对其剂量与疗效关系进行了探讨。
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未来还有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关键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脑血管痉挛、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证据、剂量、疗效、安全性评估、有效药物、临床应用、展望。
1. 引言1.1 脑血管痉挛的定义脑血管痉挛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指的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舒缩功能异常或受损引起的血管痉挛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素过多,引起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流受限。
脑血管痉挛会影响脑血流,导致脑部缺氧、供氧不足,严重时可能引发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素受体的结合,降低内皮素的生物活性,从而减轻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保护脑部神经功能。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脑血管痉挛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证据支持。
1.2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内皮素-1受体的结合,进而降低血管紧张度和脑血流阻力,从而缓解脑血管痉挛的症状。
内皮素是一种神经调节肽,通过收缩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紧张度,导致脑血管痉挛。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内皮素-1受体与内皮素的结合,减少其对血管收缩的作用,进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管痉挛症状。
临床研究461 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脑血管痉挛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危险因素。
1.1 低龄脑血管痉挛的易发危险因素就是低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低于50岁的人群容易产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特别是4O-59岁之间的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率更高。
低龄者发生脑血管痉挛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显著低于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及轻中度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年龄,因此年龄与脑血管痉挛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目前比较普遍观点认为该疾病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低龄患者没有脑动脉硬化或较轻,对引发脑血管收缩的内皮素等物质比较敏感而引起的。
1.2 出血量大出血量大不只是引发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还会对其病情严重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按照头颅CT扫描结果进行Fisher分级,没有血液的为Ⅰ级;血液小于1毫米厚度并在蛛网膜下腔遍及的为Ⅱ级;出血层超过1毫米厚度得为Ⅲ级;伴有脑室积血脑或实质血肿的为Ⅳ级。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上,Ⅰ、Ⅱ级患者显著低于Ⅲ、Ⅳ级患者。
脑血管痉挛重度患者中,存在脑内血肿的Ⅳ级者比轻中度及无脑血管痉挛患者高。
所以,对高于Ⅲ级的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要提高重视程度。
1.3 动脉瘤最常见的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就是颅内动脉瘤,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发生动脉瘤的93例存在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有57例患者产生痉挛,约占61.3%;34例患者为非动脉瘤性网膜下腔出血,有2例患者发生痉挛,约占5.9%。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别,所以可认为存在动脉瘤与发生脑血管痉挛具有比较内科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魏富军绥棱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绥棱县 152211【摘 要】蛛网膜下腔出血会产生很严重的并发症——脑血管痉挛,它将引发意识障碍、剧烈头痛或迟发性脑缺血等直接后果,同时发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
上述情况如出现,很多临床医生为对病情加深了解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通常会对患者进行多次脑部影象学检查,进而使大部分患者产生精神压力,并增加经济负担。
何为脑血管痉挛可从这些症状加以判别现如今,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脑血管痉挛,这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发病时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那么,出现脑血管痉挛时具体都有哪些症状表现呢?下面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脑血管痉挛的症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临床表现脑血管痉挛本身并没有典型的特异性临床表现,一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三到五天,如果出现意识状态的恶化,甚至伴随新出现的局灶定位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临床除外电解质紊乱,CT检查除外继发性脑积水及颅内血肿后,需要高度怀疑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
还有突然无缘由的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上升也有可能会出现脑血管痉挛。
治疗(一)根据病因治疗:在第一时间内明确病因,及时处理原发病,例如尽早处理颅内动脉瘤、减少颅脑手术,或者血管内介入操作的局部血管刺激和损伤等。
(二)使用药物治疗:尼莫地平、法舒地尔等药物都可以用来治疗脑血管痉挛,其他的如血管内治疗、改善脑灌注等治疗,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具体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防(一)影像学检查提示脑血管痉挛的发病程度,如果患者有临床症状,则需要及时的治疗和动态监测。
(二)提示脑血管痉挛,但患者暂无临床症状,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及动态监测。
(三)未发现脑血管痉挛,但患者有临床症状也需要给予治疗及动态监测。
(四)对于存在脑血管痉挛高危因素的患者,尽管患者暂无临床症状,仍需加强病情监测,并给予预防性治疗。
通过对以上文章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已经对脑血管痉挛的症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脑血管痉挛不是小病,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类似于上述的一些症状,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为他提供关心与帮助,病情特别严重的情况下要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并积极配合专业医生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争取早日康复。
脑血管痉挛的dsa诊断标准 DSA诊断脑血管痉挛的标准
1. 血管影像学表现
管腔明显狭窄,呈线状或串珠状
远端血管扩张
伴有血管壁不规则改变,如壁厚、壁硬
病变范围不限于特定血管节段,常累及多条血管 2. 痉挛征象
动脉扩张延迟
痉挛的血管分支变细
血流速度减慢
病变部位的血供灌注下降
3. 临床表现
脑缺血或梗死的症状,如偏瘫、失语或感觉障碍
病情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其他脑血管事件后出现头痛、畏光、恶心等症状
4. 排除其他病变
对比增强MRI除外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排除静脉窦血栓
5. DSA检查条件
高分辨率DSA(HRDSA)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
使用非离子对比剂,减少血管损伤
摄取多角度图像,以全面评估病变
6. 辅助检查
脑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评估血管痉挛对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监测痉挛的进展和疗效
诊断流程
1.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怀疑脑血管痉挛
2. 进行HRDSA检查,明确血管痉挛的特征性表现
3.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变
4. 根据DSA检查结果,制定治疗计划
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脑血管痉挛可能导致严重的脑缺血和梗死。
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以改善预后和最大程度地减少神经功能损害。
脑血管痉挛的症状及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丁雪曼
(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医院特诊科)
【摘要】脑血管痉挛的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等,严重的口周麻木。
本文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科手,观察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5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按约2:l随机分为治疗组172例口服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和对照组84例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结合脑血管痉挛症状的改善情况,分析比较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两组服药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观察比较两种药物改善脑血流状态的临床作用。
结果治疗组经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后,行TCD检测,172例患者除2例外其余的脑血流异常状态得到明显改善,162例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
对照组治疗后经TCD检测,84例中的37例患者的脑血流异常状态恢复了正常,39例脑血流异常状态虽然有了好转,但不够稳定,且常有反复。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162/1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37/172)。
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两组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是一种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理想药物。
【关键词】第四代降脂宁颗粒;脑血管痉挛;颅多普勒超声(TCD)
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是一种基于中医药理论新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为探讨其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我们选用172脑血管痉挛患者为对象,经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前后行TCD检测,分析比较颅内血管的血流状态,为合理用药、早期治疗脑血管痉挛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56例为2010年l0月至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脑血管痉挛的标准[21。
按约2: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组172例,其中男62例,女l10例,年龄20,--65岁,平均49.8岁。
复方丹参治疗组84例,其中男28例,女56例,年龄20~64岁,平均47.7岁。
病程1 h~8年,平均1.5年,均有两次以上因
痉挛引起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CT检查未发现异常。
1.2 方法治疗组口服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洛阳君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照组服用复方丹参片(安徽华佗国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73087,0.32 g/片1 3次/d,4片/次。
两组均连续服用30 d。
受试前l d和停药后第二天采用德国DWL.P型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平卧位用2 U1-1z探头经颞窗检查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颈内动脉终末端(IcA);经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
以每条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spy,m/s)作为定量分析指标,并检测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D,同时观察频谱,监听声频,最后将TCD结果打印成报告。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嘲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偶有不适;好转:疴隋减轻,但仍有头部不适,或一度症状消失,但于6个月内复发;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以结果计算总有效率。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x 1 00%。
1.4 TCD评定标准脚颈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峰流速>120 cm/s;频谱形态可见收缩峰圆钝,低频增宽等异常改变;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8O cm/s;或两侧血流不对称差别>20 crn /s为正常参考指标。
治疗前后行TCD检测,观察颅内血管的变化,若颅内血管的检测参数大于以上正常参考指标为异常,反之则为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 -出)表示,组间均数比较先进行方差分析,若有差异,再行配用£检验;计数资料用)c 检验;两变量之间关系用单因素相关分析,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颅内动脉血流状态均异常。
治疗组172例经圣脑康治疗后,痊愈90例(52.3%),显效72例(41.8%),好转8例(4.7%),无效2例(1.2%),临床总有效率为94.1%(172/172)。
84例经复方丹参治疗后,痊愈22例(26.2%),显效15例(17.9%),好转39例(46.4%),无效8例(9.5%),临床总有效率为44.0%(37/172)。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CD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脑血管痉挛者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均未见明显改变。
停药治疗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脑血管痉挛临床上较为常见,但目前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比较缓慢,不甚理想·。
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是依据中医药理论研制的一种新型复方药剂,且用于我院临床已有近lO年的时间,其主要原料为山楂,决明子,荷叶等,并加入其他有效成分及适当辅料特殊工艺制成的一种高分散状态的固体分散物,该复方有效成分纯度高,分散均匀,溶入速度快。
经多年观察脚,笔者发现服用后易进入脑组织,缓解血管的超负荷状态。
脑血管痉挛导致颅脑动脉缺血缺氧,多以头痛、眩晕、恶心、口周麻木等症状为主。
起病原因多样,其病理生理变化为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有氧代谢障碍,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影响红细胞的变性及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血小板积聚增强,血流成高频状态。
尤其是发作期上述症状更为明显,极易诱发脑血管的并发症,也是脑中风的前W ,J。
通过对脑血管痉挛患者治疗前后行TCD检测,可以发现绝多数患者经第四代降脂宁颗粒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可以明显看出,服用第四代降脂宁颗粒后可以有效改善脑血管的弹性并减轻血管压力;缓解血流状态的超负荷;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的痉挛和紧张度。
本组172例患者连续30 d服用第四代降脂宁颗粒后,162例痉挛症状缓解及治愈,8例好转,且随访6个月无复发,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u 。
本组研究观察显示,第四代降脂宁颗粒和复方丹参片对改善颅脑血流状态,缓解脑血管痉挛均有稳定调节作用。
第四代降脂宁颗粒对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使血管恢复正常的张力、起到预防痉挛的发作和减轻痉挛发作程度等效果优于复方丹参片。
可见第四代降脂宁颗粒疗效肯定,无显著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理想药物。
脑血管痉挛临床上很常见,但当其作为首发症状或单一症状出现时,常缺少明确完整的诊断依据,CT、MRI等均不能获得满意效果。
自从TCD应用于脑血管的诊断以来,对本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帮助。
它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检测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的检查手段,能穿透颅骨,直接获取颅内动脉血流状态信息,
不仅可确定颅内动脉痉挛、狭窄、闭塞,也可判断动脉硬化程度及供血不足等现象。
本组172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显示,TCD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首选手段。
通过对25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治疗前后行TCD 检测的分析比较,笔者还发现,在实施综合的心身治疗中,早期合理的服用第四代降脂宁颗粒对于及早改善脑血管血流状态,抑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红如,汤迎爽,杨丽甲,等.FIPLC法测定第四代降脂宁颗粒中阿魏酸的含量[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20(5):375—376.
[2]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96,29(6):379—380.
[3】徐绍彦,陈保健,张聿武,等.经颅多普勒超声与临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84.
[4】蔡旭.步长脑心通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O例临床观察川.海南医学,2010,2l(2):4—45.
[5】宋红如,汤迎爽,杨丽甲.圣脑康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4(23):2133.2134.[6】杨炳昂.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的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