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了独特的的优越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下面我简单谈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借助于形象思维。
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觉兴趣。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有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觉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燃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所见即所投入学习。
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文章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思维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文的情境:那茂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尽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世界,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
这样,情境随生,学生的兴趣立刻激发起来。
又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音和气壮山河的景色,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带着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习惊叹。
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育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电都媒体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朗读情感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的语言形象和情侣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入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业身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教师讲到海底鱼多这一部分时,展示出《西沙群岛洋底》课件。
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全面推进,需要的是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因此,加强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电教媒体的利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
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呢?一、要掌握好使用电教媒体的最佳时机电教媒体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必须掌握好使用时机,否则,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
一般地说,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的最佳时机是:1.当学生感到单调枯燥时。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注意时间短,自我控制系统尚不完备,他们对所识记的内容感到枯燥无味。
比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注意能力较差,他们记忆的特点主要是无意注意。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音节“zuo”,要是简单地死记硬背,他们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设计一个小孩”坐”在凳子上的幻灯片(小孩可站可坐的动片),小凳画成“工”的形状。
教学时,引导学生看动片、听发音,学生视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学生就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2.当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时。
如《冀中的地道战》一文,反映的是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冀中地区人民用地道战的斗争形式粉碎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事情已过去了几十年,学生对当时的情况很难了解,但通过电影录像《地道战》则可以生动地再现当年地道战的情景,学生边看录像边想文章的内容,几十年前的事“近在眼前”,从时间到空间上解决了学生认识心理的倒悬。
学生观后就很容易理解到文中歌颂的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3.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就应当创设思考的情境,引导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去动脑思考。
浅析电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实行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符合信息的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愉快、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电教;小学;语文教学;运用我们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实行教学改革。
即使是低年级学生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电教手段以形感、声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这不仅符合信息的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愉快、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
下面,我将结合平日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成果,谈谈电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语文电化教学,把课文中的语言符号和口头表达,以鲜明的视听形象再现,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形象的感知语文,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课的感知度,更快、更大容量、更准确、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运用电教手段,具体感受美的情景人能感知生活范畴中事物的美,辨别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主人公在行为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就是审美知觉,它是建立在感性知觉之上的。
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对美的表现更为直观和丰富,通过绘画和录音、录像技术把凝固在文字教材中的各种静态美以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等形式加以充分地表现,活化为耳闻目睹的视听觉符号。
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开始以配乐朗读导入课题,让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丽”先有一个浅层感知;然后结合课文讲解分别出示了小兴安岭的四季景物的投影片,使学生从较深的层次上把握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特色,加深了课文词、句的理解;最后用形声并茂的电视录像强化学生对小兴安岭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四季都是美丽的”这一总论的整体认识,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他们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思想境界。
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借助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突出理解阅读课文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可以充分感受形象;能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教学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根据图片,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能激发情感,产生共鸣。
关键词:电教媒体语文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
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象、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局限性。
电教媒体的运用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阳光华严农场场直小学余国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的深入,电教媒体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已成为一种趋势,并表现其独特的优越性。
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很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
它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传输教学信息的通道。
下面就谈一下我最近几年的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阳光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有兴趣的新课内容是学生轻松愉快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堂氛围,让抽象的语言文字活跃起来,让课堂变成有形有声、有滋有味的乐事。
例如《翠鸟》一课,主要描写了翠鸟颜色鲜艳、动作敏捷的情景。
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翠鸟的喜爱。
但是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窄,对翠鸟没有印象,仅凭教师的一张嘴难以将翠鸟的颜色鲜艳,动作敏捷的“情”激发起来,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景教学,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这课时,先告诉学生,老师今天带你去鸟的王国去作一次旅行,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鸟的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的同时,老师描述:“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的停在苇秆上了。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出水面上来的小鱼。
”此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睁开了双眼,看到了翠鸟飞行停歇在苇秆上的动画,嘴里时不时发出啊,好美呀!----这样声情并茂,试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唤起了学生有意的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运用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景,使学生贫乏的感知丰富起来,利于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缩小,以达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浅谈电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运用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而运用电教多媒体进行审美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可以从合理选用音乐让学生感知美;利用幻灯片再现美;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理解美这几方面进行实施。
关键词:电教多媒体;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指利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教育者,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一、小学语文课堂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学研究表明,7-13岁之间的儿童正处于个性心理发育成长的少年期,对美有着较敏感的体验能力,而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
因此,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可谓相得益彰。
语文学科本来就兼具艺术性,语文教学必须融进美的因素,运用审美的独特方式,符合它的学科特点,才能使语文课教学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运用电教多媒体进行审美教育,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特征我们知道,儿童对鲜艳的色彩、突出的形状、变动的形象、动听的乐曲,有节奏感的旋律,有着特别强的感知力。
换而言之,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美的鉴赏能力还很低,因此一般凭借形状、色彩和声音等感性形象来感知审美客体,从直观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
儿童的思维具有可感、跳跃等特点,在审美活动中,容易捕捉事物外观的特点和运动形式,尤其那些新鲜有趣、具体可感的形象更能吸引其注意力,而对抽象的道理、枯燥的说教没兴趣。
电教多媒体可以运用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外在形式,直观、生动地再现小学语文课文中丰富多彩的美丽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用相应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美育效果。
三、电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具体运用第一,合理选用音乐让学生感知美。
如教学《草原》一文,可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倾听草原上的各种声音:鞭子声、马蹄声、牛羊的叫声……在这声、情、景的地交融中,让学生闭目遐思,学生会很快进入蓝天白云、小丘绿草、牛羊骏马等构成的草原美景图中。
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随着教学整体改革活动的深入,语文教育媒体出现了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以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有利于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激发运用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能力。
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有效地使用各种基本的信息工具,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并能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中利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荷花》一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荷花爱。
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特别是城镇的学生对荷花没有多少感性认识,对荷花的千姿百态,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花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
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公园旅游。
同学们兴致盎然。
我请大家闭上眼睛。
然后,我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课件,学生听这如诗一般美的语言,想象梦一般的画面,仿佛来到了荷花池边,闻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荷花,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
谈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教媒体已经走进了课堂,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领了一席之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多年的电教工作经验,我把其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利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心理学理论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小学生好奇心强,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运用及知识能力的转化。
另外,电教媒体有替代板书、放大图像、展示过程、显示内容、宣染情景等多种功能。
教学时,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让学生易学、爱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
在教学新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口语交际——“可爱的小动物”时,我建议利用自制的电脑课件把小动物们请上了屏幕,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一些平时对小动物了解不多的学生也有机会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看看它们的外形和生活习惯,当教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他们就会一个个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二、利用电教媒体能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1、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传统的词语教学,总是让学生读词语解释,死记硬背。
单调的教学,使学生对词语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
我看到有的老师在教学《小蝌蝌找妈妈》一文时,就是把小蝌蚪遇到鲤鱼、乌龟、青蛙的三个场面制成了活动投影片展示给学生看,通过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文中三个重要动词“迎、追、游”的意思,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电教媒体,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凡重点、关键、需要加深印象的词语,运用电教媒体可以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上《乌鸦喝水》一文时,利用投影仪把水瓶里水渐渐升高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关键词“渐渐”一词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练习用这个词说话就容易多了。
三、利用电教媒体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第四册课文《回声》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文章通过小青蛙和妈妈的对话,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但这一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老师在教学时,我建议利用玻璃盛水放在投影仪上,往里投入一块小石子。
这样,水的波纹向外扩散碰到缸壁又马上荡回来的过程通过投影放大,清晰地反映在屏幕上,若再加以恰当、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了。
四、利用电教媒体,有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能促进学生在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学习,
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激发其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语言文字训练,引导他们自觉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起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作用。
l、动脑思考
电教媒体能创设情景,利用直观画面,促进学生思维。
上《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可利用电脑课件把文中小壁虎借尾巴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并配合画面,设计这样的问题:
a、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样断的?
b、请你找出恰当的动词来描述图中各种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c、小壁虎为什么借不到尾巴?
2、多读、多说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而录音是示范朗读的最好帮手,它可以弥补教师发音不准的缺陷,矫正学生的发音。
特别是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仿读,帮助学生发准每一个音。
3、调动学生情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受智商的影响外,还要受情商的影响。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你可先让学生观看西沙群岛的美丽的景色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图片,这样,优美、奇妙的景色一下子把学生迷住了。
而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时机。
4、动手
手的活动受大脑的支配,利用电教媒体形象模仿,更能调动学生动手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写字时,利用电脑课件,把字进行放大才着色,重点部分还可闪动,也可以任意指定其中一笔和一部分进行书写。
当学生看到这样的书写时,就会激发其动手模仿的欲望。
这样的练习,决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总之,电教媒体集画面视听于一身,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不仅能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还能拓展知识容量。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