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坛经》两则
- 格式:pptx
- 大小:20.72 MB
- 文档页数:11
《坛经》两那么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研读《慧能受法》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
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
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2、《慧能受法》内容分析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
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
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
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3、研读《南能北秀》译文: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
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
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
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
《〈坛经〉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Dharma)。
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
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
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
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
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
明帝为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的发展。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经大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
作为佛教标志性建筑的寺庙的大量兴建是对佛教的一种有力的宣传,而大同云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则是对佛教又一种巧妙的宣传。
5 《坛经》两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三更(ɡēnɡ) 信禀.(bǐnɡ)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即⎩⎨⎧汝即.须速去(副词,即刻,立即)法即.一宗(连词,虽然)见迟即.渐(副词,就)昭宗即.位(《资治通鉴》)(动词,就任) (2)本⎩⎪⎪⎪⎨⎪⎪⎪⎧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名词,根本)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动词,推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副词,本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论积贮疏》)(名词,本业、农业)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名词,草木的根)(3)间⎩⎪⎪⎪⎨⎪⎪⎪⎧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名词,处所)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并序》) (名词,时间)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量词, 房屋的最小单位)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名词,一会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 (4)见⎩⎪⎪⎪⎨⎪⎪⎪⎧ 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名词,见性, 佛教用语,意思是悟彻清净的佛性)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并序》) (动词,看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介词,表被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代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相当于“我”)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动词,出现)(5)于⎩⎪⎪⎨⎪⎪⎧ 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介词,在)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介词,由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于)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被动)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介词,比)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名词作动词,担任住持)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何以渐顿?(宾语前置句) 译文:为什么会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2)唤慧能堂内。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花未全开月未圆。
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