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功能美与形式美崔丹华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的功能美与形式美崔丹华

摘要:一个具有美感形式的设计,必定有良好的结构系统和合理的功能表达。作为建筑实体和建筑空间的统一体,其功能美与形式美是协调统一的,形式必须符合功能,而功能则应创造形式。本文就功能美与形式美的一系列因素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形式美;功能美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23-01

建筑以其重实、坚固的材料堆砌而成,并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空间,达到基本的实用功能的目的。建筑作为建筑实体和建筑空间的统一体,其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协调统一,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功能美与形式美的一系列因素进行阐述,并结合一些著名建筑实例,探讨功能美与形式美。

一、建筑的功能美

(一)功能美的因素

建筑的起始,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居住要求,它不同于纯艺术品,必须符合实用功能的目的。在功能上达到了完备、完善、完美的要求,能适应和满足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功能经常是建筑师最关注的方面。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似乎很难发现一种毫无实用价值的建筑。一个具有美感形式的设计,必定有良好的结构系统和合理的功能表达。例如古时的陵墓,是供死人“居住”的寓所,佛塔可供登临,还可俯瞰周围的美景。

(二)功能美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

功能的表现实质是对合理的人与环境关系的体现。就建筑而言,人们之所以去设计它,是因为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一个好的建筑不可能脱离它的环境,必须为该环境所适应,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有许多建筑还必须依靠特定的环境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形象,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别墅共三层,面积约380平方米,以二层的起居室为中心,其余房间向左右铺展开来,别墅外形强调块体组合,使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

二、建筑的形式美

(一)形式美的内涵

形式美是构成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只有通过形式才能使其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才能为人感知。形式美是从美的形式发展而来的,已经脱离了美的内容,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因素所具有的那种被高度概括化、抽象化了的美。古城苏州在地域性民族建筑的探索中,仍然将传统建筑的某些元素,诸如对粉墙黛瓦的样式进行抽象化,附着在现代建筑样式中,使其表现出某种历史传承的文脉,并寻求新的形式。

(二)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形式美更能突出和规律性的自然形式,如均衡、比例、节奏、韵

律等,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等是建筑形式美的一系列法则,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是“多样化的统一”。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侧面,只有多样化,没有整齐统一,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如果只有整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会显得呆板、单调。要想达到“多样化的统一”就离不开某种秩序,即有了秩序才能形成统一,对杂乱无章加以秩序化才能显示出统一。

(三)功能美与形式美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是从功能开始的,早期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沙利文就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然而,密斯将其颠倒过来,变成“功能追随形式”,当代先锋建筑师有的提出“形式追随文化”,有的提出“功能追随反形式”等莫名其妙的口号。其实,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十分复杂,有经验的建筑师在考虑功能、布置平面时,已经就充分把建筑的外形考虑其中了;反之亦然,在研究建筑外形时,大的功能关系也早已存在于大脑之中,彼此相互起着作用。

像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在功能与形式的处理上

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形体尽管简洁,却绝不呆板、毫不枯燥,反倒是富有动态,富有生气,富有变化,富有趣味,给人以新鲜活泼的现代感和新的审美趣味。

三、结语

作为一名建筑师来说,创造符合功能的形式美建筑是不可忽视的,同时达到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和谐,又是建筑师要孜孜以追的目标。形式必须符合功能,而功能则应创造形式。只有满足了空间功能,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才是我们向往的建筑空间。所以,我们在实现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契合人们富于民族口味而又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同时尽可能的结合本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汪正章. 建筑美学[m].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