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为语文课堂教学着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音乐为语文课堂教学着色

摘要: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高雅与俚俗,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古典乐曲的博大深邃,通俗歌曲的鲜活、真率,民歌的悠远多姿,戏曲的绚烂瑰丽。所有的这些,都为喜欢它的人们所赞叹、称赏。如何把音乐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一直是我探索的方向。乍一看,音乐与语文结缘似乎不太可能,但是,细细想来,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确已是渊源已久;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计亦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因而将音乐与语文结缘也就顺理成章。

关键词:音乐;语文课堂;着色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89-01

1.在讲读课文前采用音乐导人:抛砖引玉、创设氛围、调节情绪1.1抛砖引玉:曲在此而意在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音乐导入新课,目的为了”引出”,它是一折”垫戏”。垫得好,可起烘云托月之效,曲已是”百尺竿头”,意却要”更进一步”。比如,在教学林嗣环的脍炙人口的《口技》一文,我精选了《百鸟朝凤》中群鸟朝贺一段乐曲,一杆唢呐,吹得整个课堂群情雀起。这时就势导入:小小一杆唢呐便把群鸟欢腾争鸣之声摹拟得栩栩如生、惟妙维肖,实为难得。然而,今天,我们要来看一种,不,是

听一种无须借助任何乐器,仅凭一张嘴,就能摹拟各种声响的更为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口技。(板书课题)一时间,学生举被”撩拔”了起来,踊跃地投入这节课的学习当中。

1.2创设氛围:以求得引人入胜。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只要教师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可算得是教学上的高境界了。这里创设氛围便尤其显重要。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矣。比如,《安塞腰鼓》是一篇宏扬激荡的生命,歌颂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先放全曲,以求引人入胜。并要求学生听后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以乐曲带入新课,并为学生理解作品作一个铺垫。

1.3调节情绪:让学生轻松学习。有些文章,特别是说明文,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学习中恹恹欲睡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因而讲说明文,我更注意注入”音乐的阳光”。如在讲《中国石拱桥》时,以欢快的民歌《小放牛》导入,随着”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嘛依呀海”乐曲流荡,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

2.咀嚼音乐,顿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我们的语文中,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配上恰当的乐曲,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实习中,我上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就利用音乐渗透了其中。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

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在课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乐》导入,课堂气氛马上就好起来了,在听歌曲的中,同学们可能进行联想,联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么听完这歌曲,我就问同学们”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祝贺生日的故事--可贵的沉默”。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的自然,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学习,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是本课的教学难。那么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放相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在课文最后我就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同学们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从这里看出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

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音乐,理解课文,加强审美教育

有的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唱词,引入相关音乐,给课文插上音乐的翅膀,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审美教育。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凝练的语言、真切的感情,成功地展现了送别友人赴西域的动人情景。”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并很快谱成歌曲。全曲基本上以一个曲调变化反复,演唱三次,故又称《阳关三叠》。由于诗中有”阳关”、”渭城”两个地名,又称《阳关曲》、《渭城曲》。课堂上播放合唱曲《阳关三叠》,便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别名,作为歌词演唱的形式以及作者表现的依依惜别之情。

又如”音乐教父”罗大佑的歌词--《现象七十二变》入选《大学语文》教材诗歌篇,这首歌唱出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期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它比较贴切这个时代学生的内心体验,因而会产生情感共鸣,收到音乐在语文教育过程中特有的效果。

在讲课文的重要关键段落的时候,引入音乐,对重点的突破很有帮助。如《回声》这篇说明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回声的知识时,插入无伴奏小合唱《回声》,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获得较形象的回声知识。

《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记得那天上课时,我放的是钢琴曲《海之恋》,随着音乐的起伏,海的温柔、娴静、汹涌、壮观,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当学生被音乐的魅力”征服”时,老师的点拨就使学生对文章的境界理解加深,既参与教学,又引起兴趣,

同时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领会波澜壮阔的人生乐章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