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411.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中医耳鼻咽喉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与祖国医学同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专科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产生了与中医基本理论既有联系,又有特色的专科理论,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的系统化、专业教育的系统化、正规化,以及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的专业化都是在最近三十年左右才出现的。
第一节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萌芽时期夏商至秦汉(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264年),是耳鼻咽喉科发展的早期,即学科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并随着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同时也产生了耳鼻咽喉科的基本理论。
一、耳鼻咽喉科知识的初步积累经过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和医学实践经验的越来越丰富,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同时也使耳鼻咽喉科方面的知识得到初步积累。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病证的初步认识。
早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对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概念,对耳鼻咽喉的生理和疾病已有了初步认识。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首、面、眉、目、鼻.、耳、口、舌、齿及其他部位名称的记载,从文字的结构上看,当时已知道耳听声音,鼻嗅气味的机能。
在卜辞中有“贞旨自病”、“贞病耳”的记载,以及疾耳、疾自(鼻.)、耳鸣、疾言、疾音等专用病证名称。
西周时代,从《山海经》所见,又出现了聋、噬痛、哂(咽部噎塞)等病名。
春秋战国时代,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所见,已有耳鼻咽喉病证名十多种二十多个,如噬睢(疽)、鼻抉(缺,即鼻畸形)、耳疆(耳郭冻疮)等等,并淘汰了甲骨文中一些笼统的名称(如疾耳、疾言等)。
从这一时期的多种著述中还可见到更多的病证名,说明了对病证认识的具体化及其准确性的提高,也说明了对具体病证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概念。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这是关于耳聋最早的明确定义。
第一章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史一、选择题(一)A型题1.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生,可以说是:C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葛洪E孙思邈2.最早对耳聋做出定义的古籍是:DA《周礼》B 《山海经》C《礼记》D《左传》E《史记》3.最早记载鼽嚏,并认识到本病与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有关的古籍是:CA《内经》B《山海经》C《礼记·月令》D 《左传》 E 《五十二病方》4.用耳滴法、滴鼻法、吹鼻法以抢救危重患者最早记载于:CA《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肘後备急方》E《备急千金要方》5.《内经》为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记载耳鼻咽喉口腔病证达:BA 20多种B 30多种C40多种D50多种E60多种6.首次记载耳道异物、食道异物等处理方法的医着:CA《备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C《肘後备急方》D《外台秘要》E《千金翼方》7.首次记载烧灼(烙法)治疗咽喉病的医着:EA《备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C《肘後备急方》D《外台秘要》E《千金翼方》8首次将鼻、口、舌、唇、喉、耳病归纳在一起,并称之为七窍病的医籍是:DA《针灸甲乙经》B《肘後备急方》C《诸病源候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9.“升麻揩齿方,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亮”,这是最早有关刷牙的记载,见於:EA《本草纲目》B《备急千金要方》C《肘後备急方》D《新修本草》E《外台秘要》10.首先提出“虚火致喉痹”病机观点的医家是:DA 刘完素B李东垣C张从正D朱丹溪E严用和11.在耳痹咽喉口齿专科古籍中,传世至今的较早的一本专着是:DA张仲景的《口齿论》B陈葆善的《白喉条辨》C沈之问的《解围元籔》D薛生白的《口齿类要》E郑梅涧的《重楼玉玥》12.我国最早记载鼻息肉摘除术的医家和医着是:CA王肯堂的《证治准绳》B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C陈实功的《外科正宗》D齐德之的《外科精义》E郑梅涧的《重楼玉玥》13.介绍了鼓膜按摩术的医着是:EA《伤寒杂病论》B《针灸甲乙经》C《圣济总录》D《济生方》E《景岳全书》14.《重楼玉玥》创立的治疗白喉的主要方剂是:CA 除瘟化毒散B神仙活命饮C养阴清肺汤D清瘟败毒散E清咽利膈汤15.中医耳鼻咽喉科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真正在组织上、教育上、临床上完全独立的时间是:EA 唐代B宋代C1949年D1958年E1972年後16.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是:DA. 1972年3月广州B. 1978年12月北京 C .1985年5月成都 D.1987年9月南京E .1988年5月武汉17.国家教委首先批准广州、成都两所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并开始招生的时间是:EA 1972年B1978年C1984年D1987年E1988年18.由卫生部组织编写,代表我过当时最高水准的大型医学全书之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其主编是:CA耿鉴庭B张赞臣C王德鉴D干祖望E蔡福养二、B型题A《周礼》B《山海经》C《礼记·月令》D《左传》E《史记》1.最早对耳聋作出定义的古籍是:D2.最早记载鼽嚏的古籍是:C3.最早将眼、耳、口、前後二阴归纳为九窍的古籍是:AA 《备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C《肘後备急方》D《外台秘要》E《千金翼方》4.首次记载耳道异物、食道异物等处理方法的医着是:C5.首次记载烧灼(烙法)治疗咽喉疾病的医着是:EA严用和B刘完素C张从正D李东垣E朱丹溪6.最早描述慢性单纯性鼻炎症状特点的医家是:B7.填补了前人对鼽嚏具体症状描述之空白的医家是:BA沈之问的《解围元籔》B龚居中的《红炉点雪》C薛己的《外科发挥》D楼英的《医学纲目》E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8.首次记载喉麻风的医家和医着是:A9.首论喉结核的医家和医着是:B10.首载喉菌、耳菌、耳痔的医家和医着是:EA《外科发挥》B《外科正宗》C《外科大成》D《重楼玉玥》E《红炉点雪》11.首次明确提及咽喉梅毒的医着是:A12.首次提及白喉(白缠喉)的医着是:D13.对颈部肿块即失荣的诊治有较多论述,并认识到犯此俱为不治的医着是:BA王肯堂的《证治准绳》B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C陈实功的《外科正宗》D 齐德之《外科精义》E郑梅涧的《重楼玉玥》14.我国最早记载鼻息肉摘除术的医家和医着是:C15.对耳鼻喉舌口齿外伤有较全面论述(如气管吻合术、耳廓外伤整形术、舌外伤整形术)的医家和医着是:AD型题1.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填补了我国先秦时期临床史料的空白,其中在耳鼻咽喉口腔方面:BDA涉及内容十余处B涉及内容二十余处C涉及内容三十余处D涉及病证十余个D涉及病证五个2.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在耳鼻咽喉口腔科学领域的反映,主要有两方面:ABA重视阴虚,首先提出虚火致喉痹的观点B重视痰证C重视扶正祛邪D注重气虚挟痰E重视病因病机的分析3.国家教委於1988年首先批准哪两所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并开始招生:广州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AE4.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ACA 首创“喉痹皆属於夥”的观点B首先提出虚火致喉痹的病因病理由C 首先报导内腔镜取异物的原始方法:纸卷成筒,放入口内,再用筷子缚住小钩,把误吞的铜钱取出D.首先记载耳道异物的处理方法:百虫入耳,好酒灌耳内而出E 首先报导鱼刺鲠喉的取出方法(四)X型题1.在《周礼》中,被称作九窍的功能器官是:ABCDEA眼B耳C鼻D口E前後二阴2.《金匮要略》最早记载“救卒死而目闭者”使用的方法是:BCDA 滴眼B滴耳法C滴鼻法D吹鼻法E吹喉法3.《伤寒论》治疗少阴咽痛证运用的方剂是:ABCDA猪肤汤B甘草汤或桔梗汤C苦酒汤D半夏散及汤E吴茱萸汤4.夏商时期,对耳鼻咽喉口齿病已有初步认识,甲骨文中除有疾耳、疾齿、疾舌等文字外,还有:ADEA疾口B疾咽C疾喉D疾自E疾言5.东晋葛洪的《肘後备急方》首次记载了多种异物的处理方法,肺气肿异物有:ACDA耳道异物B鼻腔异物C气管异物D食道异物E口腔异物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贞旨自疾2.耳目痹医3.咽中如有灸脔肉4.颡叫子5.太医署(二)填空题1.《周礼》中,将__、__、__、__、__称作“九窍”。
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何中医耳鼻喉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医耳鼻喉科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如今,在现代医学的冲击和融合下,中医耳鼻喉科又呈现出了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耳鼻喉生理、病理及诊治原则的论述。
其中对耳部、鼻部、咽喉部的结构、功能以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例如,《内经》中提到“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等理论,为后世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不少关于耳鼻喉病症的治疗方剂,如麻黄汤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鼻塞、咽痛等。
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耳鼻喉科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对耳鸣、耳聋的病因分析,认为有劳伤、风热、肾虚等多种因素。
到了宋代,太医局设立了口齿兼咽喉科,这标志着中医耳鼻喉科开始逐渐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专科。
明清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著作中,都有大量关于耳鼻喉疾病的诊治经验和方法。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耳鼻喉科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耳鼻喉的疾病往往与全身的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时不仅注重局部病症的处理,更注重调理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
例如,对于耳鸣耳聋,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肾虚、肝火、痰浊还是血瘀等原因引起,然后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
如针灸、推拿、滴鼻、吹药、含漱等。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滴鼻和吹药则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
在诊断方面,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病情。
望诊包括观察耳部、鼻部、咽喉部的形态、颜色;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脏腑的盛衰。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保障人们的耳鼻喉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医对于耳鼻喉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耳鼻喉生理、病理的初步论述。
其中对耳、鼻、咽喉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都有所涉及。
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这表明当时的中医已经认识到心与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秦汉时期,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耳鼻喉疾病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一些与耳鼻喉相关的病症及治疗方法。
如“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这里的“咽中伤,生疮”就是对咽喉疾病的描述,而苦酒汤则是相应的治疗方剂。
到了隋唐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耳鼻喉科的多种疾病进行了详细的病因病机分析。
如在“鼻病诸候”中,对鼻鼽(类似于现代的过敏性鼻炎)、鼻息肉等病症的病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与风邪、寒邪、肺热等因素有关。
同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收录了不少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剂和方法。
宋金元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医籍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分类更加细致,治疗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强调火热致病的观点,其学术思想对耳鼻喉科的临床治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论述耳鼻喉科的著作。
如明代的《口齿类要》,对口腔、咽喉、牙齿等疾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清代的《重楼玉钥》,是一部专门论述咽喉疾病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喉风、喉痹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创立了“养阴清肺汤”等著名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在发展过程中,中医耳鼻喉科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一代名医干祖望作者:石铮来源:《祝您健康》2005年第07期日前,一位耳聋小男孩在父母陪同下专程从安徽赶到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找名老中医干祖望先生和他的传人干千医师看病。
原来,这孩子属于“几房养一个”的“数代单传”,自小突然耳聋,寻医看遍了京沪等地各大医院。
各地名医诊断后都无能为力,但都给出了一线希望:将孩子带到南京请干祖望老先生看看,如干老说治不好,你们就不用白费精力到处乱求医了。
于是,他们多次来江苏省中医院找干老,可医院回说,干老年事已高,不再看病。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代名医有传人,干老的女儿干千医师女承父业,医术高超,目前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悬壶。
因此,就风风火火的赶来了。
像这类被国内各地同行“推委”前来做“最后诊断和治疗”的耳鼻喉科病人已数不胜数。
这其中,有突发性耳聋者,有声音嘶哑难于发音者,有顽固性咽炎、喉炎者,也有长期鼻炎影响睡眠者,还有鼻子闻不到味道者……总之,都是些其他医院一时难于治疗的难症、顽症。
今年94岁高龄的干祖望老先生是我国中医耳鼻喉科创始人。
他曾被数位国家卫生部领导誉为“国宝”,被江苏省中医学界称为当代“江苏名医第一人”。
他有着一大堆头衔:中华中医学会终身理事、中华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名誉主任、江苏省档案局名人档案库被收藏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干老为何有如此高深的“功夫”,老先生说得好:“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寒梅扑鼻香。
”干祖望4岁起开始读私塾,因天赋聪明,深得老师赏识。
13岁时,他已熟读四书五经、楚辞、乐记与六朝骈文。
儿时熟读古籍经典,为干老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使他日后学医时能轻车熟路地研习中医典籍,使得万卷医籍烂熟胸中,下笔医案如有神助,同时使他以儒医的形象在医学界独树一帜。
谈起“学医之艰难”,干老提起了“三指抓坛功”。
旧时,中医常用擒拿术对急性喉阻塞病人施救,如果医生手劲不足,操作时就缺乏“底气”,疗效会大受影响。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保障人们的耳鼻喉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耳鼻喉生理、病理的初步论述。
例如,书中提到了“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等理论,为后世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时期,《伤寒杂病论》进一步丰富了对耳鼻喉疾病的诊治内容。
张仲景在书中所创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疾病,对于因外感引发的耳鼻喉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到了隋唐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学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
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详细阐述了耳鼻喉疾病的病因病机,对耳部的脓耳、耳鸣、耳聋,鼻部的鼻鼽、鼻渊,咽部的喉痹、乳蛾等病症都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宋元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宋代太医局设立了“口齿兼咽喉科”,这标志着中医耳鼻喉科开始逐渐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这一时期的医家们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诊疗方法。
如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学说,为耳鼻喉疾病的病因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明清时期是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许多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著书立说。
其中,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薛己的《外科发挥》等著作,对耳鼻喉科的病症分类、诊断方法、治疗方剂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特别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提出的“三焦辨证”,为耳鼻喉科温热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治疗方法方面,中医耳鼻喉科学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时不仅注重局部症状的改善,更注重调理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调理。
医耳鼻喉科学发展史一、选择题(一)A型题1.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生,可以说是:C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葛洪E孙思邈2.最早对耳聋做出定义的古籍是:DA《周礼》B《山海经》C《礼记》D《左传》E《史记》3.最早记载鼽嚏,并认识到本病与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有关的古籍是:CA《内经》B《山海经》C《礼记·月令》D《左传》E《五十二病方》4.用耳滴法、滴鼻法、吹鼻法以抢救危重患者最早记载于:CA《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肘後备急方》E《备急千金要方》5.《内经》为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记载耳鼻咽喉口腔病证达:BA20多种B30多种C40多种D50多种E60多种6.首次记载耳道异物、食道异物等处理方法的医着:CA《备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C《肘後备急方》D《外台秘要》E《千金翼方》7.首次记载烧灼(烙法)治疗咽喉病的医着:EA《备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C《肘後备急方》D《外台秘要》E《千金翼方》8首次将鼻、口、舌、唇、喉、耳病归纳在一起,并称之为七窍病的医籍是:DA《针灸甲乙经》B《肘後备急方》C《诸病源候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9.“升麻揩齿方,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亮”,这是最早有关刷牙的记载,见於:EA《本草纲目》B《备急千金要方》C《肘後备急方》D《新修本草》E《外台秘要》10.首先提出“虚火致喉痹”病机观点的医家是:DA刘完素B李东垣C张从正D朱丹溪E严用和11.在耳痹咽喉口齿专科古籍中,传世至今的较早的一本专着是:DA张仲景的《口齿论》B陈葆善的《白喉条辨》C沈之问的《解围元籔》D薛生白的《口齿类要》E郑梅涧的《重楼玉玥》12.我国最早记载鼻息肉摘除术的医家和医着是:CA王肯堂的《证治准绳》B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C陈实功的《外科正宗》D齐德之的《外科精义》E郑梅涧的《重楼玉玥》13.介绍了鼓膜按摩术的医着是:EA《伤寒杂病论》B《针灸甲乙经》C《圣济总录》D《济生方》E《景岳全书》14.《重楼玉玥》创立的治疗白喉的主要方剂是:CA除瘟化毒散B神仙活命饮C养阴清肺汤D清瘟败毒散E清咽利膈汤15.中医耳鼻咽喉科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真正在组织上、教育上、临床上完全独立的时间是:EA唐代B宋代C1949年D1958年E1972年後16.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是:DA.1972年3月广州B.1978年12月北京C.1985年5月成都D.1987年9月南京E.1988年5月武汉17.国家教委首先批准广州、成都两所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并开始招生的时间是:E A1972年B1978年C1984年D1987年E1988年18.由卫生部组织编写,代表我过当时最高水准的大型医学全书之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其主编是:CA耿鉴庭B张赞臣C王德鉴D干祖望E蔡福养二、B型题A《周礼》B《山海经》C《礼记·月令》D《左传》E《史记》1.最早对耳聋作出定义的古籍是:D2.最早记载鼽嚏的古籍是:C3.最早将眼、耳、口、前後二阴归纳为九窍的古籍是:AA《备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C《肘後备急方》D《外台秘要》E《千金翼方》4.首次记载耳道异物、食道异物等处理方法的医着是:C5.首次记载烧灼(烙法)治疗咽喉疾病的医着是:EA严用和B刘完素C张从正D李东垣E朱丹溪6.最早描述慢性单纯性鼻炎症状特点的医家是:B7.填补了前人对鼽嚏具体症状描述之空白的医家是:BA沈之问的《解围元籔》B龚居中的《红炉点雪》C薛己的《外科发挥》D楼英的《医学纲目》E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8.首次记载喉麻风的医家和医着是:A9.首论喉结核的医家和医着是:B10.首载喉菌、耳菌、耳痔的医家和医着是:EA《外科发挥》B《外科正宗》C《外科大成》D《重楼玉玥》E《红炉点雪》11.首次明确提及咽喉梅毒的医着是:A12.首次提及白喉(白缠喉)的医着是:D13.对颈部肿块即失荣的诊治有较多论述,并认识到犯此俱为不治的医着是:BA王肯堂的《证治准绳》B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C陈实功的《外科正宗》D齐德之《外科精义》E郑梅涧的《重楼玉玥》14.我国最早记载鼻息肉摘除术的医家和医着是:C15.对耳鼻喉舌口齿外伤有较全面论述(如气管吻合术、耳廓外伤整形术、舌外伤整形术)的医家和医着是:AD型题1.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填补了我国先秦时期临床史料的空白,其中在耳鼻咽喉口腔方面:BDA涉及内容十余处B涉及内容二十余处C涉及内容三十余处D涉及病证十余个D涉及病证五个2.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在耳鼻咽喉口腔科学领域的反映,主要有两方面:ABA重视阴虚,首先提出虚火致喉痹的观点B重视痰证C重视扶正祛邪D注重气虚挟痰E重视病因病机的分析3.国家教委於1988年首先批准哪两所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并开始招生:广州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AE4.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ACA首创“喉痹皆属於夥”的观点B首先提出虚火致喉痹的病因病理由C首先报导内腔镜取异物的原始方法:纸卷成筒,放入口内,再用筷子缚住小钩,把误吞的铜钱取出D.首先记载耳道异物的处理方法:百虫入耳,好酒灌耳内而出E首先报导鱼刺鲠喉的取出方法(四)X型题1.在《周礼》中,被称作九窍的功能器官是:ABCDEA眼B耳C鼻D口E前後二阴2.《金匮要略》最早记载“救卒死而目闭者”使用的方法是:BCDA滴眼B滴耳法C滴鼻法D吹鼻法E吹喉法3.《伤寒论》治疗少阴咽痛证运用的方剂是:ABCDA猪肤汤B甘草汤或桔梗汤C苦酒汤D半夏散及汤E吴茱萸汤4.夏商时期,对耳鼻咽喉口齿病已有初步认识,甲骨文中除有疾耳、疾齿、疾舌等文字外,还有:ADEA疾口B疾咽C疾喉D疾自E疾言5.东晋葛洪的《肘後备急方》首次记载了多种异物的处理方法,肺气肿异物有:ACDA耳道异物B鼻腔异物C气管异物D食道异物E口腔异物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贞旨自疾2.耳目痹医3.咽中如有灸脔肉4.颡叫子5.太医署(二)填空题1.《周礼》中,将__、__、__、__、__称作“九窍”。
第一章中醫耳鼻喉科學發展史一、選擇題(一)A型題1.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五官科醫生,可以說是:CA華佗 B張仲景 C扁鵲 D葛洪 E孫思邈2.最早對耳聾做出定義的古籍是:DA《周禮》 B 《山海經》 C《禮記》 D《左傳》 E《史記》3.最早記載鼽嚏,並認識到本病與氣候、環境的異常變化有關的古籍是:CA《內經》 B《山海經》 C《禮記·月令》 D 《左傳》 E 《五十二病方》4.用耳滴法、滴鼻法、吹鼻法以搶救危重患者最早記載于:CA《內經》 B《傷寒論》 C《金匱要略》 D《肘後備急方》 E《備急千金要方》5.《內經》為耳鼻咽喉口腔科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其中記載耳鼻咽喉口腔病證達:BA 20多種B 30多種 C40多種 D50多種 E60多種6.首次記載耳道異物、食道異物等處理方法的醫著:CA《備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 C《肘後備急方》 D《外台秘要》 E《千金翼方》7.首次記載燒灼(烙法)治療咽喉病的醫著:EA《備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 C《肘後備急方》 D《外台秘要》 E《千金翼方》8首次將鼻、口、舌、唇、喉、耳病歸納在一起,並稱之為七竅病的醫籍是:D A《針灸甲乙經》 B《肘後備急方》 C《諸病源候論》 D《備急千金要方》 E《外台秘要》9.“升麻揩齒方,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亮”,這是最早有關刷牙的記載,見於:EA《本草綱目》 B《備急千金要方》 C《肘後備急方》 D《新修本草》 E《外台秘要》10.首先提出“虛火致喉痹”病機觀點的醫家是:DA 劉完素 B李東垣 C張從正 D朱丹溪 E嚴用和11.在耳痹咽喉口齒專科古籍中,傳世至今的較早的一本專著是:DA張仲景的《口齒論》 B陳葆善的《白喉條辨》 C沈之問的《解圍元籔》D薛生白的《口齒類要》 E鄭梅澗的《重樓玉玥》12.我國最早記載鼻息肉摘除術的醫家和醫著是:CA王肯堂的《證治準繩》 B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 C陳實功的《外科正宗》D齊德之的《外科精義》 E鄭梅澗的《重樓玉玥》13.介紹了鼓膜按摩術的醫著是:EA《傷寒雜病論》 B《針灸甲乙經》 C《聖濟總錄》 D《濟生方》 E《景嶽全書》14.《重樓玉玥》創立的治療白喉的主要方劑是:CA 除瘟化毒散 B神仙活命飲 C養陰清肺湯 D清瘟敗毒散 E清咽利膈湯15.中醫耳鼻咽喉科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真正在組織上、教育上、臨床上完全獨立的時間是:EA 唐代 B宋代 C1949年 D1958年 E1972年後16.全國中醫耳鼻咽喉科學會成立的時間和地點是:DA. 1972年3月廣州B. 1978年12月北京 C .1985年5月成都 D.1987年9月南京E .1988年5月武漢17.國家教委首先批准廣州、成都兩所中醫學院開辦“中醫五官科學專業”並開始招生的時間是:EA 1972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87年 E1988年18.由衛生部組織編寫,代表我過當時最高水準的大型醫學全書之分冊《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其主編是:CA耿鑒庭 B張贊臣 C王德鑒 D幹祖望 E蔡福養二、B型題A《周禮》 B《山海經》 C《禮記·月令》 D《左傳》 E《史記》1.最早對耳聾作出定義的古籍是:D2.最早記載鼽嚏的古籍是:C3.最早將眼、耳、口、前後二陰歸納為九竅的古籍是:AA 《備急千金要方》 B《外科大成》 C《肘後備急方》 D《外台秘要》 E《千金翼方》4.首次記載耳道異物、食道異物等處理方法的醫著是:C5.首次記載燒灼(烙法)治療咽喉疾病的醫著是:EA嚴用和 B劉完素 C張從正 D李東垣 E朱丹溪6.最早描述慢性單純性鼻炎症狀特點的醫家是:B7.填補了前人對鼽嚏具體症狀描述之空白的醫家是:BA沈之問的《解圍元籔》 B龔居中的《紅爐點雪》 C薛己的《外科發揮》D樓英的《醫學綱目》 E竇夢麟的《瘡瘍經驗全書》8.首次記載喉麻風的醫家和醫著是:A9.首論喉結核的醫家和醫著是:B10.首載喉菌、耳菌、耳痔的醫家和醫著是:EA《外科發揮》 B《外科正宗》 C《外科大成》 D《重樓玉玥》 E《紅爐點雪》11.首次明確提及咽喉梅毒的醫著是:A12.首次提及白喉(白纏喉)的醫著是:D13.對頸部腫塊即失榮的診治有較多論述,並認識到犯此俱為不治的醫著是:BA王肯堂的《證治準繩》 B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 C陳實功的《外科正宗》D 齊德之《外科精義》 E鄭梅澗的《重樓玉玥》14.我國最早記載鼻息肉摘除術的醫家和醫著是:C15.對耳鼻喉舌口齒外傷有較全面論述(如氣管吻合術、耳廓外傷整形術、舌外傷整形術)的醫家和醫著是:AD型題1.1973年在長沙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填補了我國先秦時期臨床史料的空白,其中在耳鼻咽喉口腔方面:BDA涉及內容十餘處 B涉及內容二十餘處 C涉及內容三十餘處 D涉及病證十餘個 D 涉及病證五個2.朱丹溪的學術思想,在耳鼻咽喉口腔科學領域的反映,主要有兩方面:ABA重視陰虛,首先提出虛火致喉痹的觀點 B重視痰證 C重視扶正祛邪D注重氣虛挾痰 E重視病因病機的分析3.國家教委於1988年首先批准哪兩所中醫學院開辦“中醫五官科學專業”,並開始招生:廣州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上海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AE4.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ACA 首創“喉痹皆屬於夥”的觀點 B首先提出虛火致喉痹的病因病理由C 首先報導內腔鏡取異物的原始方法:紙卷成筒,放入口內,再用筷子縛住小鉤,把誤吞的銅錢取出D.首先記載耳道異物的處理方法:百蟲入耳,好酒灌耳內而出E 首先報導魚刺鯁喉的取出方法(四)X型題1.在《周禮》中,被稱作九竅的功能器官是:ABCDEA眼 B耳 C鼻 D口 E前後二陰2.《金匱要略》最早記載“救卒死而目閉者”使用的方法是:BCDA 滴眼 B滴耳法 C滴鼻法 D吹鼻法 E吹喉法3.《傷寒論》治療少陰咽痛證運用的方劑是:ABCDA豬膚湯 B甘草湯或桔梗湯 C苦酒湯 D半夏散及湯 E吳茱萸湯4.夏商時期,對耳鼻咽喉口齒病已有初步認識,甲骨文中除有疾耳、疾齒、疾舌等文字外,還有:ADEA疾口 B疾咽 C疾喉 D疾自 E疾言5.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首次記載了多種異物的處理方法,肺氣腫異物有:ACDA耳道異物 B鼻腔異物 C氣管異物 D食道異物 E口腔異物二、非選擇題(一)名詞解釋1.貞旨自疾2.耳目痹醫3.咽中如有灸臠肉4.顙叫子5.太醫署(二)填空題1.《周禮》中,將__、__、__、__、__稱作“九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