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581.5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
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
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白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
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他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壁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5、《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中医护理学的起源阶段(夏──春秋时期) 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社会时期,由于⼴⼤奴⾪的⾟勤劳动,产品⽇益增多,⼈们为了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已经提倡讲究卫⽣,在个⼈卫⽣⽅⾯,夏商两代的⼈们已有洗脸、洗⼿、洗澡等习惯。
《礼记》:“头有疮则沐,⾝有疡则浴”。
“鸡初鸣,咸盥漱”。
“五⽇燂汤清浴,三⽇具沐”。
分 类认 识饮⾷卫⽣⽅⾯指出:“饮⾷必时”。
不吃腐败⾷物,主张饮⾷与四时季节相适应。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冬多咸”等。
强调饮⾷不节、起居失常、劳逸失度等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环境⽅⾯◆商周时期,⼈们对卫⽣预防知识有所提⾼,改善了环境卫⽣的措施。
◆在《周记》、《礼仪》、《诗经》等书中载有许多除⾍灭⿏的⽅法。
药物⽅⾯◆《礼记》、《⼭海经》记载了⼀百余种药物,有关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功效、采摘及使⽤⽅法等。
在治疗疾病⽅⾯,涉及到内、外、妇、眼、⽪肤等科的30多种疾病。
在预防⽅⾯,提到了防疫、防蛊、防夭、防⽪肤病、防外科病、防脏腑病等。
在药物的使⽤上,已采⽤内服、外⽤两⼤⽅法。
◆另外,商代,伊尹创制了汤液,标志着⽅剂的诞⽣。
传染病⽅⾯◆传染病在周代称疠疾。
◆《左传》载有关于“国⼈逐狗”,以防狂⽝病。
并记有:“⼟厚⽔深,居之不疾”和“⼟薄⽔浅……其恶易觏”,说明当时已知⽔、⼟等居住条件与⼈体健康有关。
遗传学⽅⾯《礼记》载:“三⼗⽈壮,有室”。
《周礼》载:“男三⼗娶,⼥⼆⼗嫁”。
⼜载:“礼不娶同姓”。
《左传》载:“男⼥同姓,其⽣不蕃”。
蕃:聪明也。
这些见解都很科学,保障了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
情志致病⽅⾯《周礼》认识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刺激,能损伤⼈体脏腑机能,导致疾病。
“百病怒起”、“忧郁⽣疾”。
可见,已经意识到精神因素对⼈体发病的重要意义。
总结:奴⾪社会,⾦属⼯具的⼴泛使⽤,农业、⼿⼯业的发展,科学⽂化的进步,有利地促进了早期医药卫⽣知识的提⾼。
以上内容说明我国早在距今2500多年前,就有了丰富的卫⽣保健知识,这在护理学的发展是很宝贵的。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一)远古至春秋时期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在恶劣的环境下应对诸多疾病和意外伤害。
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身体的不适可以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得以缓解,或用草茎、树叶等进行涂裹包扎后疼痛碱轻或消失。
由此逐渐了解到推拿按摩等治疗方式和许多动植物的药用价值。
随着劳动工具及火的使用,人们学会了打造医用砭石,由此促生了灸法和热熨法。
原始人类的这些出于生存本能而发现的自我保护技能,后来被人们有目的地用于实践,可以说是中医护理学的最初雏形。
进人奴隶社会以后,预防保健的方法有了很大发展。
周代已出现“食医”“疡医”等医学分科,并有了饮食、环境和情志等方面护理方法的记载。
(二)战国至东汉时期战国至东汉时期,多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也不乏对中医护理学的阐述。
《黄帝内经》的出现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书中重视疾病的防护,论述了饮食、起居、情志、心理、用药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热熨等实用护理技术。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医学体系,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书中记载了许多新的中医护理方法,如药物灌肠法、坐浴法、灌耳法、熏洗法等护治一体疗法,同时将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摩等急救护理技术一并纳入,是世界上最早提及急诊复苏护理技术的著作。
同时,书中对中药用药法及饮食护理禁忌原则也做了详细论述。
东汉华佗发明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把养生、医护和体育锻炼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医护理学,尤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东晋葛洪的《时后备急方》,集中医各科之大成,涉及了大量的护理内容,尤其对老年人养生和护理方法的阐述,在护理学界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学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各种疾病的护理,尤其是护理过程中的病情观察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补充。
书中有详细的温热病病情观察记录,提倡以脉象来观察病情,对外科术后和妇产科病证的饮食、起居、情志护理均作了阐述。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这⼀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与专科护理开始全⾯发展时期。
东晋葛洪的《肘后救急⽅》是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伤科等的总论述,书中⼴泛涉及了护理要求。
另外,巢元⽅在《诸病源候论》中主要阐述了病源学,同时也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理,如外科、妇产科护理等。
可见在中医护理学⽅⾯已有了⼀套较全⾯的论述。
孙思邈与《千⾦⽅》 孙思邈认为“⼈命⾄重,有贵千⾦,⼀⽅济之,德逾于此”,因⽽将⾃⼰的两部著作冠以“千⾦”,《千⾦要⽅》和《千⾦翼⽅》。
孙思邈有着多⽅⾯的贡献,主要有: 1.⾼尚的医德; 2.重视妇、⼉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3.重视⾷疗。
4.重视着养⽣。
5.重视⽣活起居,预防疾病。
6.重视⽤药护理。
总之,两部《千⾦⽅》不仅全⾯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且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外台秘要》与病情观察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对于临证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很有创见。
如对黄疸病的观察曾指出:“每夜⼩便⾥浸少许帛,各书记⽇,⾊渐退⽩则瘥。
”即⽤⽩帛每夜浸在病者的⼩便⾥以染⾊,然后按⽇期顺序记录下来,对⽐每⽇帛上黄⾊之深浅,以此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如果黄⾊渐退为⽩,则表⽰病愈。
这⼀记载,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验观察法,也说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开始有了简单的护理记录。
另外,还注意到了消渴病⼈的尿是甜的,并对消渴病治疗采取饮⾷疗法和⽣活起居禁忌的调护。
出现了⾷疗专著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唐代出现了⼏部有关饮⾷疗法和护理的专著。
其中孟诜的《⾷疗本草》收录了可供实⽤⼜兼有治疗作⽤的⽠果、蔬菜、⽶⾕、鸟兽、⾍鱼以及加⼊制品等200余种,系统总结了⾷疗治病之效,不仅内容丰富,⽽且⼤都切合实⽤,对中医营养学及饮⾷护理的发展具有重⼤影响。
《理伤续断⽅》与创伤护理 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中医⾻伤科专著,乃唐代蔺道⼈所著,书中记载了创伤的护理。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古代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
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至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开始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例如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学制度建立等。
又如早期病因学说及疾病诊疗的产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
这一时期有关医学知识的记载已包含有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
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
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
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
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
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
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
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
”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
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