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条款内容新旧版本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6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新
具体要求关标准或者规定。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医疗器械经营
47医疗器械的使用
48不良事件的
处理与医疗
器械的召回
旧版本无具体内容,只规定:
第二十八条国家建立医疗器械
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医疗器械质
量事故公告制度。
49监督检查50法律责任
51明确注册可
以收取费用
之前产品注册是不收费的。
强化了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
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明确了说明
书和标签的
具体要求
增加了对生
产企业执行
《医疗器械
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的
要求
第十六条 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
书、标签、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有
关标准或者规定。
增设一章节,细化了
例》新旧版变化内容对照表。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新旧版对照新旧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我国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主要法规,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医疗器械监管需求,我国不断修订和完善这一法规。
本文将对比新版和旧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变化和发展。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适用范围包括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
旧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也有相似的目的和适用范围,但在具体要求和监管措施上存在差异。
二、注册和备案制度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医疗器械的注册和备案制度。
对于高风险的医疗器械,必须进行注册,并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和监督。
而中低风险的医疗器械则需要备案,但不需要注册。
旧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区分注册和备案的要求,导致在实践中存在混淆和不规范的情况。
三、质量控制和监管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包括生产企业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设立质量监督岗位、定期进行质量检验等。
同时,对医疗器械的使用单位和医疗机构也提出了相应的质量管理要求。
旧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质量控制和监管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未能给予足够的保障。
四、信息公开和知识产权保护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强调了信息公开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要求生产企业应及时公布产品质量信息、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
同时,对于医疗机构和使用单位也规定了信息公开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责任。
旧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这些方面的规定较为简单,未能与时俱进。
五、监督执法和处罚措施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监督执法和处罚措施。
包括设立监督执法机构、加强监督执法力量、建立行政处罚制度等。
对于违法违规行为,条例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和法律责任。
旧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监督执法和处罚措施的规定较为宽泛,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不够明确和严格。
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新(2022年)旧版(2017年)详细对比一、前言医疗器械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制定并实施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2017年,我国颁布了《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我国医疗器械监管领域的重要法规之一。
2022年,为更加完善医疗器械的监管,我国颁布了《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新办法》)。
以下将对新旧两个版本的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进行详细对比。
二、文件效力2017年的《办法》共计60条,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而2022年的《新办法》共计78条,但目前仍处于修订草案阶段,尚未正式实施。
三、范围和定义1. 范围《办法》规定: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其相关产品,均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新办法》规定:所有涉及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有关的行政部门,都必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2. 定义《办法》和《新办法》中对医疗器械的定义基本相同,特别是对监管分类管理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
但是,对销售、配备、使用、报废等方面,新的《办法》更加详细,力求做到全面科学。
四、进口医疗器械注册1. 申请材料《办法》规定:申请进口医疗器械注册的材料包括:申请表、生产许可证、产品注册证书等。
《新办法》规定:新增了“医疗器械说明书”、“医疗器械标签样品”等内容,要求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有效的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材料。
2. 申请范围《办法》规定:进口医疗器械应当符合我国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命健康和环境保护要求。
《新办法》规定:增加了对特种医疗器械许可证的规定,将其纳入医疗器械注册的范畴中。
五、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资格认定1. 资格条件《办法》规定:经营医疗器械的企业必须具备法定经营资格及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新办法》规定:增加“实施质量管理系统”、“取得市场准入证件”等细则,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信誉度和管理能力。
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1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器械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作为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重要法规,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需求进行适时和完善。
本文将通过对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1改的分析与讨论,来阐述新版条例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方面的重要改进之处。
首先,在分类管理方面,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1改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一类医疗器械是对人体生命的维持起到直接作用的器械,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最高;二类医疗器械是对人体生命的维持起到间接作用的器械,要求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三类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中应用较为广泛,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较低。
这一改动针对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制定了不同的监督管理规范,更加细分管理,确保了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
其次,在市场准入方面,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1改将改进市场准入机制。
以往,市场准入的主要目标是监管机构对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进行准入审查,强调准入程序的严谨性。
而新版条例对市场准入进行,通过改进医疗器械评价制度和临床试验制度等方法,增强了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此外,新版条例还增加了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后的事中监管力度,加大了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监督管理,有效防止了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流入市场。
再次,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1改还对医疗器械广告监管进行了加强。
医疗器械广告的不规范、不科学甚至误导性广告,不仅会误导患者,还会扰乱市场秩序。
新版条例对医疗器械广告做出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规定,明确了广告的内容要求和发布要求,加大了对违规广告的处罚力度。
这一改动有助于规范医疗器械广告市场,增强广告发布者的责任意识,净化医疗器械市场环境。
最后,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1改还加强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条例要求监管部门必须与质量监控、公安、药监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合力。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基本法”。
修订后的《条例》总结了现行《条例》施行以来的经验,并于2023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比2023版《条例》,新《条例》的进步完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落实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要求,进一步夯实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巩固“放管服”成果,优化审批备案程序,对创新医疗器械实行优先审批,释放市场创新活力,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加强对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四是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一)将注册人制度确立为医疗器械监管核心制度新《条例》明确了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的定义与义务。
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者办理备案的企业、研制机构为注册人、备案人,对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依法承担责任。
(二)符合规定者可免于临床评价新《条例》规定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备案应当开展临床评价。
但符合新《条例》规定的免于临床评价情形的,可以免于临床评价。
如:工作机理明确、设计定型、生产工工艺成熟,已上市的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应用多年且无严重不良事件记录,不改变常规用途的。
新《条例》提出,国家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类别,分步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实现医疗器械可追溯。
(四)鼓励创新,并对创新医疗器械优先审评审批新《条例》把“创新”作为发展重点,增加了若干鼓励创新的内容。
新《条例》强调:国家制定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和政策,将医疗器械创新纳入发展重点,对创新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审评审批,支持创新医疗器械临床推广和使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合作开展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加强医疗器械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
新《条例》还提出:对在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总体而言,《条例》明确设立了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临床评价、附条件批准、紧急使用、唯一标识追溯、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责任约谈、处罚到人等多项重要制度,围绕鼓励创新发展、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要求,对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生产、经营与使用、不良事件的处理与召回、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作出全面规定。
除有本条第三款规定情形外,接到延续注册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注册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准予延续的决定。
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有下列情形乏一的,不予延续注册:(一)注册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延续注册申请的;(二)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已经修订,该医疗器械不能达到新要求的。
期重新注册。
逾期办理的,重新注册时应当对产品进行注册检测。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中下列内容发生变化的,生产企业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重新注册(一)型号、规格;(二)生产地址:(三)产品标准;(四)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五)产品适用范围。
新旧版本最大的区别在于:仅仅只是生产地址发生变更,新版本要求无需重新申请产品注册证。
进行临床试验办理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申请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应当进行临床试验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通过临床验证生产企业具备条件(一)有与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生产场地、环境条件、生产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二)有对生产的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检验的机构或者专职检验人员以及检验设备;(三)有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管理制度;(四)所生产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其他(一)具有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二)具有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生产场地及环境;(三)具有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四)具有对其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的机构或者人员及检验设备。
新版本强化了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体系。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还应当标明《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和医疗器械注册人的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
由消费者自行使用的医疗器械还应当具有安全使用的特别说明。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期限及延续办法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办理延续手续。
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应当重新审查发证。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五章不良事件的处理与医疗器械的召回没有专门的章节,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九条第二十八条旧版本,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以监测为主,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评价和处理措施。
医疗器械管理办法新旧对比医疗器械管理办法新旧对比1. 简介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类似的物品。
医疗器械的管理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本文将对医疗器械管理办法的新旧进行对比。
2. 新旧对比2.1 审批制度的改变在旧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中,医疗器械的审批制度相对较为繁琐。
申请企业需要进行复杂的审批程序,并且审批周期较长。
而在新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中,取消了医疗器械的审批制度,改为注册制度。
申请企业只需提交相应的材料和资料,经过审查合格即可获得注册证书,大大简化了审批程序,加快了注册速度。
2.2 分类目录的调整旧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中,医疗器械按照功能和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并分为三类,即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
而在新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中,取消了一类、二类和三类的分类,改为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医疗器械分为特殊类、高风险类、中风险类和低风险类四类。
这样的分类更加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能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医疗器械的风险。
2.3 监督管理的加强在新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中,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进行了增强。
设立了医疗器械监管部门,负责医疗器械的注册、备案、监督检查和风险评估等工作。
同时,还规定了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利益,提高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
2.4 信息公开和知情权保障新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中,注重信息公开和知情权的保障。
要求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需要将产品的相关信息公开,包括产品的性能、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等。
同时,患者也有权了解并选择合适的医疗器械。
2.5 对进口医疗器械的管理新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对进口医疗器械的管理要求。
要求进口医疗器械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并进行相应的注册和备案手续。
对于进口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有专门的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措施。
新旧《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条款对比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是我国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规,对于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需求,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法规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此,我国于2024年颁布新的《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对原来的办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
下面对比新旧《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条款,看看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一、条款重新组织新的《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对条款进行了重新组织,将原来的30条规章增加为54条,将原有的章节重新划分,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合并和更新。
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要求和程序。
二、分类管理新的《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引入了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制度。
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功能和适应范围等因素,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在生产和监管过程中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这一分类管理制度的引入,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医疗器械的特点和要求。
三、责任规定的明确性新的《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对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责任规定进行了明确。
明确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行政责任,要求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明确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的范围和要求;明确了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选择和使用要求。
这些明确性的规定可以更好地保障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四、法规对医疗器械创新的支持新的《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对医疗器械创新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对于医疗器械的技术更新和安全性验证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医疗器械的质量和水平。
五、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新的《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对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提出了要求。
要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上报和分享相关信息。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医疗器械的市场动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