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92 KB
- 文档页数:2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写傍晚时分,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所见所感。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送灵澈上人赏析送灵澈上人原文赏析佚名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赏析译文及注释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赏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译文|鉴赏'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
这首《送灵澈上人》写的是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的事。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苍苍山林中,传来竹林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 诗僧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愈走愈远。
“独归远”使人出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依依不舍的.心情,显示出他们之间真挚的。
如画的描绘,刻画出诗人淡泊的胸襟,创造出幽雅的意境,反映出诗人虽仕途不遇,而心境豁达恬淡。
小诗构思精湛、巧妙。
语言朴索、优美。
【全诗】《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
(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②竹林寺:《清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
明崇祯间重建。
”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全诗鉴赏】自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到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左右再度回到吴中,前后大约十年光景,刘长卿一直失意待官,四处漂泊,心情郁闷。
正当刘长卿闲游润州之时,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友灵澈僧。
灵澈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源澄为人秉性耿直,忤权贵,遭贬斥,乃弃官归隐云门寺,与刘长卿相友善,两人一直情谊深挚。
好友多年未见,本该举杯把盏话家常、促膝长谈抒胸臆,然而,灵澈正走在返回竹林寺的路上(竹林寺乃灵澈此次云游挂单之所),相见就要离别,无奈刘长卿只能与其惜时小聚,短暂话别。
当是时,一个是宦途失意客,一个是方外归隐僧,他们同有不遇的体验、失意的感受,理该苦诉衷肠、吁嗟长叹,道尽世间之不如意,聊以相慰。
然而,两人却在几杯清茶间闲适相谈,淡泊相待,坦然相对。
苦饮人生波折多舛,笑谈幽寺依山傍水。
此时,刘长卿不禁向源澄所谈的寺院望去,只见远处一片苍翠的山林,云树苍茫,烟霞缭绕,却不见寺院。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灵澈:原姓汤,字源澄,会稽人。
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
诗僧皎然推荐他为官,后因获罪而遭贬。
归隐云门寺,与诗人刘长卿为忘年交。
②竹林寺:寺院名。
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③荷笠:背着斗笠。
译文: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首先,这首诗意境深遽,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
尤其是后两句,初看是写郊野的向晚景色,实则寓含诗人对灵澈的深挚友谊。
写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
其次是此诗炼字和炼意上的融会。
诗中的“带”字,可说是此诗的诗眼。
不仅带出“夕阳”和“荷笠”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一幅夕阳离人图,更是诗人感情的彩练把他和老友之间的深情紧紧联结起来的。
朋友远去,落日情深。
诗人送行,斜阳也送行。
诗中离别的情感,全由这一“带”字来体现。
另一个是“独”字,更是写出了诗人、友人,各自归去的孤独心情。
这是何等的笔力,何等的含蓄,
这炼字和炼意的高度融会,使这首离别诗传诵不衰。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篇1《送灵澈上人》赏析【原文】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
上人,和尚的尊称。
苍苍:青色*。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
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
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
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刘长卿 (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
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
他的诗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
以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一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送灵澈上人》赏析【原文】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
上人,和尚的尊称。
苍苍:青色*。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
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
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
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刘长卿 (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
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
他的诗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
以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一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的是诗人所想。
幽深的远山,苍苍山林中灵澈上人归宿的去处——竹林寺,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晚钟声,告诉人们此刻已是黄昏,那袅袅的钟声仿佛是在催促灵澈归山。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二句写的是灵澈在夕陽晚照中辞别诗人归去的情景。
灵澈背着斗笠,沐浴着夕陽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越来越深,越来越远。
《送灵澈上人》原文和赏析《送灵澈上人》原文和赏析【诗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荷笠:背负着斗笠。
句意:背着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向着那青山深远处走去。
描绘出了高僧入山的潇洒形象。
【鉴赏】灵澈戴着斗笠,伴着夕阳,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寺庙应该就在山林之中,所以说“青山独归远”。
从“独归远”三字能够看出,诗人一定是伫立良久,目送友人离去,依依惜别,道出不舍之情,由此可见诗人与灵澈之间的深厚感情。
此诗虽为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低沉情绪,虽有深情,却不缠绵,而是别有一番闲情逸致在里面,表现出诗人淡泊的胸襟,真可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全诗】《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灵澈:中唐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会稽山云门寺,元和十一年(816)卒于宣州,《全唐诗》存诗一卷。
②竹林寺:在润州(江苏镇江),为灵澈游方歇宿之处。
③杳杳:深远幽暗貌。
屈原《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一作“渺渺”。
【全诗鉴赏1】这是一首送别诗。
前二句“向晚”,点出时间是黄昏;叠字“苍苍”,写出诗僧灵澈所居之竹林寺掩映山林的情状,给人以朦胧秀美的感觉;“杳杳”,写报时的钟声远远传来,显得深远幽渺。
此写钟声,有催促灵澈归山之意。
后二句写灵澈头戴斗笠,身披夕阳的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愈行愈远。
“青山”呼应首句“苍苍”,“独远归”,显出诗人伫立目送,有依依不舍之情。
时大约在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诗人遭贬南巴已将近十年,惆怅郁闷。
而灵澈云游江南,诗名未著,亦不得意。
故此诗含有宦途失意之诗人与方外归山之僧人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相同体验——共怀淡泊之心境,可谓殊途同归。
此诗用语精炼,描写景色,优美如画,却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其构思精巧,朴素秀美,是中唐时期一首著名的山水小诗。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灵澈上人》原文: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送灵澈上人》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送灵澈上人》译文及注释、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译文及注释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送灵澈上人古诗意思解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送灵澈上人》一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对好友灵澈的不舍和祝福。
这首诗的意思不仅仅是表达了白居易对灵澈的思念和祝福,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感悟。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读这首诗的深层含义。
第一句:“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这一句诗描述了江村的清幽景色,清江曲抱着村庄流淌,长夏时节,江村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幽静。
这里,江村的清幽景色,可以看作是人生中的一种美好,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和安宁。
然而,这种美好是短暂的,像江水一样,终将流逝。
第二句:“与君离别意同穷,我别有一番思病。
”这一句表达了白居易对灵澈的不舍之情。
离别之时,白居易感到自己和灵澈的思想和境遇相同,都在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白居易说自己“别有一番思病”,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迷惘和疑惑。
第三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梦,惟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一句是白居易对灵澈的祝福。
他希望灵澈能够像他一样,珍惜彼此的情谊,不负相思之意。
然而,这种思念和祝福,却往往难以传达,就像寄出的书信往往难以到达对方手中一样。
更何况,人们的梦想和追求也常常被现实所打败。
第四句:“好梦留人不住,长亭送别无穷。
”这一句是对离别的再次描述。
好梦虽然美好,但终究会醒来,人们也不能一直留在梦中。
长亭送别,也是一种短暂的别离,虽然无穷无尽,但终究要结束。
这里,长亭送别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终究要离别,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五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句是对自然的描绘。
无边的落叶萧瑟而下,长江滚滚而来,都是自然界中的景象。
这里,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生相对应,落叶和滚滚的江水,可以看作人生中的变幻和流转,人们在这个世界上,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第六句:“月在青天影在波,羽扇纶巾谈笑间。
”这一句是对灵澈的描绘。
他的形象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秀,羽扇纶巾,谈笑风生。
这里,灵澈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生境界,他在人生的路上,能够豁达、开朗、乐观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送灵澈上人》是我国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灵澈上人》赏析【原文】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
上人,和尚的尊称。
苍苍:青色*。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
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
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
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刘长卿(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
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
他的诗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
以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一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的是诗人所想。
幽深的远山,苍苍山林中灵澈上人归宿的去处——竹林寺,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晚钟声,告诉人们此刻已是黄昏,那袅袅的钟声仿佛是在催促灵澈归山。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2023年送灵澈上人赏析送灵澈上人原文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翻译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翻译赏析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前言】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诗。
该诗表现出了灵澈上人的孤寂、执著之风,表达诗人对他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注释】
①沃州: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
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
②闭关:闭门谢客。
佛教中,信徒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七日)闭居一室,止妄修道;亦称闭关
【翻译】
禅客无心拄杖归去,沃州深山草堂闲居。
身随鞋走脚踏残雪,手补寒衣入住旧屋。
青溪树边一人独依,人间白日空照寰宇。
友人不堪别后相忆,禅客只管修道山水。
【鉴赏】
该禅客既以无边智慧入解脱林,则随意自在,杖锡出入往还均是无心。
既是无心,那么回归也是身随敝履而去。
履随身是常理,人为有情履为无情;身随履是反常,反常中寓有随缘无心之深意矣。
手绽寒衣,表现出中国禅僧之不同于印度僧人的自立风格。
上人归则归去,他在青溪边高树下得到了皈依之所,可是,因他的离去,人间寂寥,连一轮白日也感到了冷落。
而不管友人对他如何相思相忆,上人只管离去,消失在他那一片云木苍苍的境界中,这又表现出上人孤寂的风度。
上人的一切本是无心、随缘,可世人也许会感到他的执著,这便
是入道与未入道之区别。
送灵澈上人翻译赏析送灵澈上人翻译赏析送灵澈上人年翻译赏析,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这篇送灵澈上人翻译赏析由店铺整理,分享给大家望大家喜欢。
送灵澈上人翻译赏析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词语注释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记》(《四部丛刊》本)卷一。
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
上人,对僧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作品赏析《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送灵澈上人朝代:唐代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上人》译文及赏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
竹林寺:在现在*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古诗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翻译赏析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前言】《送灵澈上人还越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诗。
该诗表现出了灵澈上人的孤寂、执着之风,表达诗人对他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注释】①沃州: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
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②闭关:闭门谢客。
佛教中,信徒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七日)闭居一室,止妄修道;亦称闭关【翻译】禅客无心拄杖归去,沃州深山草堂闲居。
身随鞋走脚踏残雪,手补寒衣入住旧屋。
青溪树边一人独依,人间白日空照寰宇。
友人不堪别后相忆,禅客只管修道山水。
【鉴赏】该禅客既以无边智慧入解脱林,则随意自在,杖锡出入往还均是无心。
既是无心,那么回归也是身随敝履而去。
履随身是常理,人为有情履为无情;身随履是反常,反常中寓有随缘无心之深意矣。
手绽寒衣,表现出中国禅僧之不同于印度僧人的自立风格。
上人归则归去,他在青溪边高树下得到了皈依之所,可是,因他的离去,人间寂寥,连一轮白日也感到了冷落。
而不管友人对他如何相思相忆,上人只管离去,消失在他那一片云木苍苍的境界中,这又表现出上人孤寂的风度。
上人的一切本是无心、随缘,可世人也许会感到他的执着,这便是入道与未入道之区别。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