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六首】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导语】古⼈留给了我们众多关于劳动的诗篇,从这些古诗中,我们能读出诗⼈对劳动的赞美,更能感悟出⾟勤的劳动⼈民对美好⽣活的向往。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六⾸】。
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 《观刈麦》 唐朝·⽩居易 ⽥家少闲⽉,五⽉⼈倍忙。
夜来南风起,⼩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去,丁壮在南冈。
⾜蒸暑⼟⽓,背灼炎天光, ⼒尽不知热,但惜夏⽇长。
复有贫妇⼈,抱⼦在其旁, 右⼿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闻者为悲伤。
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愧,尽⽇不能忘。
赏析 这⾸诗叙事明⽩,结构⾃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领着⼩孩往⽥⾥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低着头割麦,脚下暑⽓熏蒸,背上烈⽇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点活。
写到此处,这⼀家农民⾟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描写了另⼀种令⼈⼼酸的情景:⼀个贫妇⼈怀⾥抱着孩⼦,⼿⾥提着破篮⼦,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卖光了,如今⽆⽥可种,⽆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起,有差异⼜有关联:前者揭⽰了农民的⾟苦,后者揭⽰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失掉⽥地,那就也会使这⼀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地。
今⽇的拾麦者,乃是昨⽇的割麦者;⽽今⽇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在不⾔之中。
诗⼈由农民⽣活的痛苦联想到⾃⼰⽣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久久不能平静。
这段抒情⽂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情的产物,表现了诗⼈对劳动⼈民的深切同情。
⽩居易写讽谕诗,⽬的是“唯歌⽣民病,愿得天⼦知”。
在这⾸诗中,他以⾃⼰切⾝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作鲜明对⽐,就是希望“天⼦”有所感悟,⼿法巧妙⽽委婉,可谓⽤⼼良苦。
中国古代有许多描写劳动的诗歌,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劳动的壮丽景象,以及对未来辽阔天地的向往。
2.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描述了行走的艰难,作者用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人们不畏艰险的劳动精神。
3.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以秋天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生活的思考和
感慨,展现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坚韧。
4. 《乡村四月》- 罗隐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劳动的场景,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农田的关注。
以上是一些著名的中国古代描写劳动的诗歌,每一首都表达了劳动的力量和美好。
描写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古诗1. 《悯农二首·其一》——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场景,汗水滴落在土地上。
通过这一形象的描写,诗人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重。
2.《农家》——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辛,批判了那些不了解农民的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3. 《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中描绘了四月的乡村,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在这个时节,农民们没有闲着的人,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开始插秧了。
4.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景,尽管草长得比豆苗还茂盛,但他仍然早起晚归,努力耕作。
诗中体现了诗人对劳动的坚持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不违背自己心愿的坚定态度。
5.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诗描绘了冶炼工人在月光下辛勤劳动的场景,炉火烧得通红,火星四溅,照亮了整个天地。
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他们的歌声回荡在寒冷的山川之间。
通过对劳动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工人的勤劳和乐观。
劳动古诗词大全及解释劳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古代文人墨客们也对劳动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在他们那婉转动人的诗句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劳动的理解与赞颂。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精选的劳动题材古诗词,并对其进行解释。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独有宦情留不住,尘中底事更堪嗟。
门前流水尚能西,坐看飞云念远方。
茅屋虽然破败,但是主人没有被物质的困扰所束缚,仍能保持心境的宁静。
他目睹着流水向西流去,抬头仰望苍穹中飘荡的云彩,思绪却飞向远方。
这里是对劳动者艰辛环境的描绘,以及劳动者心中对远方事物的向往之情。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别离亲令人伤感,而自然界的变化显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里的“草”与劳动密不可分,随着季节的更迭,草木一年一岁地枯荣。
尽管野火可以将草木一烧而尽,然而春风一吹,新的生机便又涌现出来。
这正是劳动者的勤劳和不懈不息的精神所展示出的力量和希望。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在登高望远的过程中,途中没有疲惫和困顿,他目睹到白天依山尽的景象,也瞥见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色。
他不满足于现状,要追逐更加广阔的视野,踏上更高的楼阁。
这里可以理解为劳动精神的追求,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无止境,要不断超越自我,追逐更高更远的目标。
4. 杨洵美《劳动颂》黄金缽无粮,琉璃头有愁无限。
赤脚劳者应得赏,休养者身难安住。
这首诗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关爱,劳动者辛勤工作却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这使得他们有着无尽的忧愁。
在这里,诗人强调了劳动者应得的赏赐,以及休养者得不到舒适生活的困境。
通过这首诗,可以唤起人们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以上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劳动题材古诗词,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赞美和讴歌着劳动的伟大和劳动者的奉献精神。
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感受到劳动者的辛勤与付出。
与劳动最好6首古诗1.《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平淡自然,清新质朴,言简意长,真挚感人。
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舒适。
2.《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唐】李白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这首诗最后两句“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是全诗的主旨,展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及奋斗精神。
3.《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生动形象的刻画出烈日当空,农民在田中辛勤劳作的情景,滴滴汗水才能换来粒粒粮食,告诉我们食物的来之不易。
4.《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诗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艰辛劳作,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5.《春中田园作》【唐】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首诗写出春天欣欣向荣和劳动人民的愉悦欢欣,结尾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6.《农谣》【宋】方岳雨过一村桑柘烟,林梢日暮鸟声妍。
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未眠。
因为蚕未眠而担心,养过蚕的人才知道,蚕不眠就无法蜕皮长大,无法吐丝结茧,就像庄稼不能收获一样。
农人相见当然谈农事。
此词把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关于劳动的古诗20首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解析:陶渊明说自己在南山下种豆子呢,可是这草长得比豆苗还茂盛,有点小尴尬哈。
早上就起来去田里清理杂草,一直到月亮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那小路又窄,两边的草木还老长,晚上的露水都沾到衣服上了。
不过他觉得衣服湿了也没啥,只要不违背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愿就好。
这诗就把他种地的日常写得很生动,让我们看到他劳动虽然有点辛苦,但心里挺满足的。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老白家这首诗写得可真实了。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时候,五月的时候那更是忙得不行。
南风一吹,小麦都黄了。
妇女和小孩带着吃的喝的去田里给干活的壮劳力送饭送水。
那些壮年在南冈的地里干活,脚被地里的热气蒸着,后背被太阳烤着,累得都不知道热了,只希望夏天白天长点能多干点活。
还有个可怜的妇女,抱着孩子在旁边捡人家掉的麦穗,因为家里的田交了税就没粮食了,只能靠这个充饥。
白居易这时候就反思自己,我有啥功德啊,不种地不养蚕的,还拿着俸禄,每年都有多余的粮食,他想到这就很惭愧,一整天都忘不了这事儿。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析: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好多粮食。
这天下到处都没有闲置的田地,按说农民该过上好日子了吧,可结果呢,农夫还是会饿死。
这诗短短几句,就把当时农民被剥削的惨状给写出来了,虽然没直接写劳动过程,但也和劳动成果被掠夺有关,反差特别大,让人觉得很不公平。
唐·李绅。
赞美劳动精神的古诗词一、古代诗词中的劳动精神1.《登高》—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词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劳动者攀登高山追逐理想的场景,用简洁而富有音乐感的篇章,表达了对劳动精神的讴歌。
作者通过描述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劳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力量。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劳动者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更高更远目标的努力。
2.《行路难》—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雀无消息。
诗词赏析: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在劳动中遭受困难和曲折的境遇。
作者通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表达了自己不被理解和被排斥的心情。
同时,用“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雀无消息”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艰难的境遇,表达出他对劳动者苦难经历的同情与赞美。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劳动者追求卓越和进步的精神。
作者借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表现了劳动者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寓意着大道无穷,劳动者要不断追求进步,超越自己。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劳动者在孤独和困难中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办法的精神。
作者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形象地描绘了深夜中劳动者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劳动者通过思考和回忆来克服困难,并为了家乡和家人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劳动者对家园的热爱和保护的决心。
作者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述,表达了家园广阔壮丽的景象。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劳动者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为家园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
关于劳动的古诗1.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例子:你看那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汗如雨下,这不就像我们努力追求梦想时的付出吗?2. 《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例子:想想那蚕妇进城卖丝,回来却泪流满面,哎呀,生活多不容易呀!3. 《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例子:那陶工用尽门前的土,自己的屋子上却连一片瓦都没有,这多让人心酸啊!4. 《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例子: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欢鲈鱼的美味,可谁又想到捕鱼人的艰辛呢,对吧?5. 《夏日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例子:白天去田里除草,晚上还要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能独当一面,真厉害呀!6. 《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例子:蜜蜂辛辛苦苦采了百花酿成蜜,到底是为了谁辛苦,为了谁甜呢,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吗?7. 《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例子:脚被暑气熏蒸,背被阳光炙烤,这得是多累呀,我们可不能浪费粮食啊!8. 《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例子:乡村四月几乎没有闲人,刚忙完蚕桑又要去插秧,大家都好勤劳呀!9. 《农家》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例子:半夜叫孩子趁着天亮去耕地,那瘦弱的老牛都无力艰难前行了,真让人心疼啊!10. 《田上》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例子:雨水充足高田里一片白茫茫,披着蓑衣半夜还在耕地,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呀!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关于劳动的古诗,生动地展现了劳动者的辛苦和不易,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辛勤劳动的人,向他们学习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赞美劳动的古诗词1.《劳动咏》
劳动是人生的本,不劳无获是真理。
辛勤耕耘出丰收,汗水滋润出果实。
春种秋收皆劳动,日出日落常往返。
勤劳工作创未来,快乐生活赢尊严。
2.《春耕》
春天到来田地开,
农夫忙碌犁田埂。
种子洒下浇水透,
期待着收获的盛景。
清晨起来看一眼,
绿油油的一片田。
劳动辛苦但也甜,
春耕之乐在其中。
3.《秋收》
金色稻穗摇晃风,
农民笑容满面红。
丰收时节庆祝中,
感谢劳动带来丰盈。
麦浪飘荡欢歌唱,
谷物堆积喜气扬。
自然和人相互配合,秋收之乐在其中。
4.《工人之歌》
锤声敲打铁块响,
工人精神永不倒。
机器轰鸣车间闹,
劳动者创造奇迹。
每一件产品都有心血,每一次成功都有汗水。
工人的力量无限大,为了未来努力奋斗。
5.《手艺人》
手艺人精湛技艺,
匠心独具创佳品。
木雕石刻皆有心,
铁锅铜锤都能制。
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每一次创作都是成果。
手艺人的才华无限大,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努力。
辛勤劳动的古诗1.《劳动崇尚》
劳动为重山,德行垂世间。
勤勉心不倦,日日进步间。
2.《劳动之美》
修身齐家乐,劳动是美德。
勤俭持家好,作业是真诀。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劳动时节到,田野起光芒。
满眼青青草,收获满天黄。
4.《小村庄》
小村庄劳动忙,啾啾鸟儿乱成行。
快乐劳动岁月好,收获满眼芳踪。
5.《昂首向前》
劳动奋斗向前看,崭新路途傲娇光。
不断努力细心耕,收获才能如虹现。
6.《春夏秋冬》
春播秋收有劳动,
夏耕冬耘皆强忙。
田园丰收无限好,
喜迎日子劳心扛。
7.《高山流水忙忙住》
高山流水好耕作,田野上下皆人扶。
劳动忙碌日日过,幸福生活温馨浮。
8.《庄稼人》
庄稼人生活朴,
劳动自尊骄。
丰收乐无限,
彼此咱们好。
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一《观刈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
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
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二《悯农二首》唐朝·李绅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三《清平乐·村居》词牌名:清平乐|朝代:宋朝|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