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辅助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胸骨骨折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胸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胸骨骨折(ICD-10:S22.201)行胸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ICD-10:78.21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及临床症状:暴力作用于胸骨区或暴力挤压;胸前区疼痛,咳嗽及深呼吸时加重;骨折部位压痛,伴有移位时有局部畸形及异常活动、骨折端摩擦感;合并多根肋骨或肋软骨骨折时有反常呼吸。
2.辅助检查:正、侧、斜位胸片、胸部CT。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22.201胸骨骨折编码。
2.当患者存在其他合并损伤,但在住院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试验;(2)凝血功能、血型、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心肌酶(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肌钙蛋白);(3)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4)影像学检查:胸部正、侧、斜位片、胸部CT+胸廓三维重建。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胸部CT增强扫描+血管三维重建、超声心电图;(2)头部CT、腹部CT或腹部彩超;(3)四肢长骨及关节X线片。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进行治疗,拟行(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主要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制定。
预防性用药时机为术前半小时-1小时(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手术超过3小时或术中失血量超过1500ml时加用一次。
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如可疑感染,需做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必要时做药敏试验。
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标准眶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颅面部损伤,其伤情鉴定对于法医学和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眶骨骨折伤情鉴定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法医学鉴定技术,以确定伤情程度和处理方式。
根据眶骨骨折的特点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标准,以便司法机关和医疗机构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处理。
一、临床表现。
1. 眼眶肿胀,眼眶骨折后常伴有眼眶肿胀,严重者可导致视力受损。
2. 眼球突出,眶骨骨折可导致眼球突出,需及时处理以避免永久性损伤。
3. 眼睑肿胀,眶骨骨折后眼睑肿胀明显,严重者可能伴有眼睛无法正常闭合的情况。
4. 眼球运动异常,眶骨骨折后眼球运动可能受限或异常,需通过专业检查进行评估。
5. 眼睑血肿,眶骨骨折后眼睑可能出现血肿,需及时处理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二、影像学检查。
1. CT扫描,眶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眶骨的骨折情况和伤情程度。
2. X线片检查,X线片检查可作为眶骨骨折的辅助手段,有助于确定骨折的位置和类型。
3. MRI检查,MRI检查可用于评估眼眶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眶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尤为重要。
三、法医学鉴定技术。
1. 鉴定方法,法医学鉴定眶骨骨折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法医学鉴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 鉴定标准,眶骨骨折伤情鉴定需根据伤情程度、影响范围和后果严重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制定鉴定标准。
3. 鉴定报告,法医学鉴定机构应出具详细的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报告,包括伤情描述、鉴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等内容。
综上所述,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标准是司法机关和医疗机构进行眶骨骨折伤情鉴定和处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法医学鉴定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准确判断眶骨骨折的伤情程度和后果严重性,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赔偿。
希望各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标准进行鉴定和处理,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腰2椎体骨折专科查体结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腰2椎体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骨折,通常由于外伤或者骨质疏松等原因引起。
在进行腰2椎体骨折专科查体时,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和诊断。
下面是一份关于腰2椎体骨折专科查体结果的详细文章。
一、查体结果1. 一般情况:患者神志清晰,气色正常,精神状态良好。
2. 体温:36.5℃。
3. 血压:120/80mmHg。
4. 脉搏:76次/分钟,规则有力。
5. 呼吸:正常,呼吸平稳。
6. 皮肤:皮肤色泽正常,温度适中,无皮肤瘀斑和异常肿胀。
7. 头颈部:头颈部无明显畸形和肿胀,无颅内压征,无枕项强直。
8. 胸廓:对称,无畸形和肿胀。
9. 脊柱:触诊到腰2椎体处明显的疼痛点,局部有明显的叩击痛和压痛。
10. 四肢:肢体无明显畸形和变形,无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
11. 神经系统:双侧肌力5分,双侧腱反射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无感觉异常和神经根受压症状。
12. 肛门指诊:无感觉异常和括约肌松弛。
13. 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腰2椎体明显骨折,骨折段局部病变,椎间隙增宽,脊柱对齐不良。
二、诊断与治疗建议根据查体结果及辅助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腰2椎体骨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治疗建议:1. 保守治疗:对于不严重的腰2椎体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局部热敷和疼痛管理。
2. 外科手术:对于骨折较为严重且存在神经损伤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椎体固定术等。
3. 康复治疗: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康复理疗、功能锻炼等,以尽快恢复患者的功能状态。
如果患者遵医嘱进行治疗,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并定期复查及随访,通常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恢复期较长。
希望患者能够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腰2椎体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骨折,及时进行专科查体及诊断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如果有腰椎骨折的症状,及时就医,进行综合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盆骨折(重症除外)临床路径(县级医疗机构版)一、骨盆骨折(重症除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盆骨折(ICD-10:)行骨盆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症状:患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
3.体格检查:骨盆分离试验阳性;骨盆挤压试验阳性;肢体长度不对称;会阴部瘀斑。
3.辅助检查:X线或CT检查发现骨盆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钢板螺钉或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骨盆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骨盆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或CT检查。
(5)腹部B超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MRI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全麻。
小腿骨折诊断报告内容XXX医院诊断报告患者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XX岁主诉:右小腿剧痛,活动受限现病史:患者在XX日期XX时段因交通意外导致右小腿受伤,伤后出现明显剧痛,并且无法正常行走。
就诊时,患者表现为右小腿肿胀、压痛,活动时疼痛加重。
体格检查:患者右小腿可见明显肿胀,局部压痛明显。
活动时表现为剧痛,并出现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X射线检查显示右小腿骨干部位出现骨折,具体骨折类型待进一步评估。
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体格检查和X射线结果,初步诊断为右小腿骨干骨折。
治疗建议:1. 担架固定:为了稳定伤口位置,减少疼痛和创伤,患者需使用担架进行固定,避免继续活动。
2. 疼痛控制:建议患者口服镇痛药物,以减轻疼痛症状,例如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等。
请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得自行调整剂量。
3. 外科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及伤情,建议患者接受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例如内固定术或骨折复位术。
4. 伤口护理:注意伤口卫生,保持伤口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定期更换敷料,并遵循医生的护理建议。
5. 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以帮助恢复正常的肌肉力量和关节运动。
预后评估: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和治疗情况,预计恢复时间为X周/月。
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和康复训练,定期复诊以及遵守医嘱,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功能。
此诊断报告仅供参考,请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如有其他问题,请及时咨询主治医生。
医生签名:X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骨折的影像学检查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分析骨折的类型、程度以及周围组织的受损情况。
在临床上,常用的骨折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摄影、CT扫描和MRI检查。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检查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
首先,X线摄影是最基础、常用的骨折影像学检查。
它利用了X射线的穿透性,通过对患者身体特定区域进行X射线照射,再将经过身体组织吸收或散射的X射线形成的影像传输到摄像机上进行成像。
X线摄影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的形态、骨折的位置和程度,有助于医生准确确定骨折类型。
此外,X线摄影操作简便、费用较低,适用于骨折的初步筛查和日常随访。
然而,X线摄影的局限性在于无法观察到软组织和骨折的微细结构,对特殊类型的骨折(如螺旋骨折)显示效果较差。
其次,CT扫描是一种三维成像技术,通过利用X射线的旋转扫描原理,结合计算机重建技术,获得包括骨骼和软组织的大量层面数据,可以提供更精确、全面的影像信息。
CT扫描在评估复杂骨折的情况下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复杂骨折的判断、手术规划和预后评估方面。
此外,CT扫描还可以用于评估骨折周围的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是否受损。
然而,CT扫描辐射剂量较高,对患者有一定的辐射风险,且费用较高,不适用于日常随访。
最后,MRI检查利用了磁共振原理,可以清晰显示软组织的结构,对于评估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非常有价值。
MRI检查无辐射,安全可靠,适用于对特定部位的骨折进行详尽的评估和观察。
此外,MRI还可以通过注射造影剂来提高对骨折周围血供和炎症反应的检测能力。
然而,MRI检查时间较长,对于不能长时间保持静止的患者操作困难,而且费用较高,不适用于常规筛查和日常随访。
综上所述,骨折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摄影、CT扫描和MRI检查。
X线摄影是最基础、常用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初步筛查和日常随访。
CT扫描是评估复杂骨折的首选方法,提供更全面、精确的影像信息。
而MRI检查在评估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骨折的辅助检查
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显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拍片检查也是必要的,可以帮助了解骨折的类型和具体情况,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骨折的X线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须加摄斜位、切线位或健侧相应部位的x光片。
仔细阅读x光片后应辨明以下几点:
(1)骨折是损伤性或病理性。
(2)骨折是否移位,如何移位。
(3)骨折对位对线是否满意,是否需要整复。
(4)骨折是新鲜的还是陈旧的。
(5)有否临近关节或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