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同步分层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蔡侯纸”;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和五禽戏;司马迁和《史记》;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相关的图片、图表等历史资料,探寻造纸术发明、改进的轨迹,在比较中畅谈造纸术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讲述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了解张仲景、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及事迹,提高表达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司马迁和《史记》;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
难点: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问题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汉是中国重要的大一统时期,两汉历史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去感受一下两汉科技与文化的魅力吧!(二)、讲授新课同学们,如果让你以这课内容为材料,举办一次“两汉文化与科技的发展”的展览,你会将两汉的科技与文化分为哪几个展区进行介绍,会展出哪些能代表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繁荣的成就?1.科技展区。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科技展区你认为最能代表汉代成就的是什么?生:造纸术。
(2)你能说出纸有哪些用途吗?你认为纸最大的用途是什么?生1:书写、做卫生纸。
生2:印刷、做面巾纸。
生3:做手提袋、海报、绘画。
生4:合历、名片、书籍、样本、儿童写字垫板及标签。
生5:纸最大的用途是书写,传播文化和知识。
教师小结:纸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纸在我们工作和学习中是离不开的。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1.发明和改进: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
他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1.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2.佛教(1)产生: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2)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3)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史记》书影。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本课包含四个子目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分别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科技、中医学、史学、宗教思想。
要思考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
首先要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
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上,王朝统一,气势恢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
经济上,封建经济恢复和发展。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同时要联系春秋战国和秦朝的科技文化,注意文化的继承性。
造纸术的发明是本课重点。
教材是从书写材质的变化、蔡侯纸、造纸术的外传及意义三个方面叙述的。
书写材质变化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甲骨、金石、简帛。
重点介绍的是简,还有简的编连方式。
蔡侯纸重点介绍其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提高、便于推广。
外传及意义,学习了纸张的优点,就自然得出结论: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历史巨著《史记》是本课重点。
教材是从司马迁的个人品质、《史记》的成就两方面来介绍的。
司马迁的个人品质,抓关键词介绍:家庭熏陶、个人勤奋、秉笔直书、意志坚强。
《史记》须掌握五点: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3000年史事;记载帝王将相、下层人物的活动;秉笔直书、影响深远;文学地位。
道教和佛教是本课难点。
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宗教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讲授不宜挖掘太深。
要注意把宗教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理解。
道教,主要掌握其创立、教义、影响。
这三点又是紧密关联的,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渴望解脱。
张角、张陵分别创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等思想,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众的信奉。
佛教,主要掌握其创立、教义、传入中国及影响。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课外知识面较广,对历史学习有较大的兴趣,且他们好奇心强,尤其对生动、形象的知识感兴趣,会比较关注课程的趣味性。
但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这一科目不久,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思维能力会比较欠缺。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4.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兴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观看视频《螺丝历史-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片段,教师引导: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纸”今天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相信学完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明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蔡伦改良造纸术;造纸术发明的意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五禽戏〞,〝麻沸散〞;司马迁与«史记»;道教的发生;佛教的传入;进程与方法:经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求等方式,掌握两汉时期科技与文明的新成就,看法两汉四百年的政治一致、文明积聚对社会经济开展的严重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了解造纸术、〝麻沸散〞、«伤寒杂病论»及农业消费提高、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兴盛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现代历史上的两汉乱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看法严重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庞大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改良对世界开展的贡献难点:正确剖析看法两汉时期经济开展的缘由.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同窗们:人类文明假设从文字出现末尾算起,曾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出现了很多声名显的人物,197年,美国著名学者近克尔·哈特写了一本书,列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0团体,并且把他们依照影响的大小、时间长短、范围停止排序,中国东汉时期的蔡伦位列第七位,为什么蔡伦的排名如此之高呢?先生:发明造纸术:生:改良造纸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法一下蔡伦,了解一下奥秘的造纸术,感受一下以造纸术为代表的绚烂的两汉科技与文明〔二〕、讲授新课教员过渡:明天,我们请几位小导游率领我们游两汉时期的名胜古迹,感受两汉文明与历史。
(一)造纸术的发明活动与探求教员展现:蔡伦与蔡侯祠堂图片导游一(先生):明天我带大家观赏的是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北部的蔡侯祠,东汉时即公元105年末尾兴修,它是为纪念东汉造纸术改良者蔡伦而修建的。
蔡伦,未阳人,约生于公元61年卒于公元121年,贫困出身,幼年入宫做宦官,他生性秉正,为人机敏,多才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的贡献、《九章算术》、司马迁的《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②知道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
后人便以“学富五车”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那时候人们一般用竹简或者木简记事,只有少数重要文件才用轻便昂贵的绢帛书写。
竹简木简制作不易,份量重,通常一辆马车只能装5000片左右,一片简只能写30来个字,所以一车简的总字数大约15万字,装满五车也不过75万字左右,放到现在也就是二三本书的概念。
这种情况是如何改变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各有何贡献?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有哪些缺点?答案提示: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帛书;笨重、昂贵、书写不便、不易携带教师指导:用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当书写材料的弊端那就是笨重而且浪费原料,不方便携带。
帛书虽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
因此,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造纸术,解决书写材料的问题。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P84内容,说一说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汉兴,有纸代简。
——张怀瓘[guàn]《书断》答案提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自从西汉建立开始,当时人们就发明了纸,用来取代竹简②【史料实证】结合材料说一说当时的造纸术有何弊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其原料为大麻,纸面平整、结构紧密,但又软又薄,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时,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来搬运,很不方便。
后来促使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2.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麻醉药剂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医生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3.史学巨著《史记》的体例是( )
A.编年体通史
B.编年体断代史
C.纪传体通史
D.纪传体断代史
4.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民间兴起于 ( )
A.秦朝
B.西汉初
C.东汉
D.西汉末
5.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在( )
A.秦灭六国时
B.张骞通西域后
C.东汉明帝时
D.班超出使西域后
6.阅读下列图片,完成问题。
(1)与图1中《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同时期的名医还有谁?
(2)图2中的“医圣祠”是为纪念谁而修建的?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医圣”并且如此纪念他?
1.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又薄又软的纸,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
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这充分表明( ) ①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②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
③造纸的目的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④考古发现的纸是宦官蔡伦所造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
”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一人物的发明( )
A.毕昇
B.蔡伦
C.李时珍
D.宋应星
3.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印刷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制成了罗盘针
4.近几年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感染事件。
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生活于东汉时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所著的 (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5.如果让你扮演课本历史剧中的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
①外科手术②创制“麻沸散”③创造“五禽戏”
④编著《伤寒杂病论》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能够通过右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②文景之治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7.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的宗教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8.以下图片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关于我国某项伟大发明研讨会的会场背景图,读图后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图片信息,你认为这次研讨会主题中的伟大发明是什么?结合图片,说说此项发明在当时有何优点。
(从不同方面说出两点即可)
(2)你打算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资料来探索研究这个主题?(至少说出两条途径)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
请你说出蔡伦受人尊敬的原因。
9.阅读下列材料: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
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
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司马迁终于编成《史记》一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作为一个史学家应具有的素质。
(3)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A
2.B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3.C
4.C
5.B
6.参考答案 (1)华佗。
(2)张仲景。
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培优促能
1.A 造纸的目的不仅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更重要的是交流与传播文化。
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不是蔡伦所造,蔡伦生活于东汉,他改进了造纸术。
2.B 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材料充当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3.B
4.D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他著有《伤寒杂病论》,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5.B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创造出了“五禽戏”。
6.B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而蔡伦改进造纸术和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都是在东汉时期,故排除③⑤。
7.B
8.参考答案 (1)造纸术。
优点:①轻便,相比竹简便于书写、携带等。
②经济,相比丝帛
成本低廉,价格便宜等。
(2)例如:可通过社会上专业的文物馆、博物馆、大学专业研究所及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与探究有关的文物、图片、影片、文字记录等原始资料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3)改进了造纸术,方便了书写,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9.参考答案 (1)《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2)素质:勤奋学习,博览古今书籍;不怕困难,多参加社会实践;不畏权贵,敢于秉笔直书,等等。
(3)感悟:胸怀大志,严谨治学,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