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7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节课课标要求:1、通过聆听、演唱等多种实践形式领悟古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内涵。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中的第一部分,能够听辨旋律的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按照歌曲的意境有表情地演唱。
3、能够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古琴,并能了解其音色特点。
【教材分析】《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著名的琴曲,今天我们学习的《阳关三叠》确切地说应该是一首古代琴歌。
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
歌曲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唐代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
由于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名《阳关三叠》。
在唐代它已经是一首家喻户哓的“流行歌曲”了,我们现在传唱的《阳关三叠》每一叠的上阕歌词还是引用王维的原诗,而下阕则是后人为了丰富歌曲而创作的长短句。
诗意清新,旋律质朴,感情真挚,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倡导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年级的学生心理有所成熟,参与的意识有所增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增多增强了,加上本节课所学歌曲的歌词是在小学就学过的古诗的基础上进行添加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从古诗入手,利用古诗的情感和韵味引领整个课堂,使用聆听、模仿、小组讨论、演唱、谈话、欣赏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同时提高学生的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诗的吟诵和古曲《阳关三叠》的聆听、演唱,感知古曲韵律,理解“三叠”的含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中国灿烂的音乐文化。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节课课标要求:1、通过聆听、演唱等多种实践形式领悟古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内涵。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中的第一部分,能够听辨旋律的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按照歌曲的意境有表情地演唱。
3、能够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古琴,并能了解其音色特点。
【教材分析】《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著名的琴曲,今天我们学习的《阳关三叠》确切地说应该是一首古代琴歌。
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
歌曲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唐代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
由于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名《阳关三叠》。
在唐代它已经是一首家喻户哓的“流行歌曲”了,我们现在传唱的《阳关三叠》每一叠的上阕歌词还是引用王维的原诗,而下阕则是后人为了丰富歌曲而创作的长短句。
诗意清新,旋律质朴,感情真挚,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倡导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年级的学生心理有所成熟,参与的意识有所增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增多增强了,加上本节课所学歌曲的歌词是在小学就学过的古诗的基础上进行添加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从古诗入手,利用古诗的情感和韵味引领整个课堂,使用聆听、模仿、小组讨论、演唱、谈话、欣赏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同时提高学生的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诗的吟诵和古曲《阳关三叠》的聆听、演唱,感知古曲韵律,理解“三叠”的含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中国灿烂的音乐文化。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材、年级及单元教材:《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必修)·歌唱》(人音版音乐教材)年级:高一单元:第五单元“天长地久”二、课型音乐唱歌课三、教材分析(一)作品背景:《阳关三叠》原为琴歌,又名《渭城曲》或《阳关曲》唱词原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友人完二,名元常,因家中排行老二,故称元二。
原诗为七言绝句,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情感深厚,生动地描绘了王维于渭城(今西安市西北)送元二赴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附近)赴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
据传,王维在完成诗作后,又专门为诗文谱写了琴歌曲谱,可惜原谱在宋朝已失传,不过后世却流传有三十余种不同版本,尽管诸多版本的词、曲、曲体结构有些许不同,但旋律却基本相近。
本教材使用的是根据近代琴家夏一峰的演奏谱改编的版本。
(二)音乐要素:交替拍子,曲式“三叠结构”,美声,古代歌曲(三)作品解读:《阳关三叠》可分为三段,因每段的旋律、节奏和唱词结构相同,从而构成了变化重复的曲式特点,“三叠”指结构相同的三个段落。
然而,若从音乐结构角度分析术,每一叠均为二段体结构,其中前四句为A乐段,均以王维原诗为唱词。
诗文构思精巧,诗人通过时空的对置,营造离愁别绪的氛围,使场景和心境浑然一体。
作品现采用独唱形式。
在伴奏音乐风格上适当借鉴了琴曲的风格。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音乐基础不一,多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美还处于一个低层次的欣赏阶段。
要通过本课音乐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不同音乐要素的学习,根据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风格美、意境美等方面进一步感知、分析、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对特定的音乐语汇和形式要素进行不断变化发展,从而推动音乐情感表达和创作思想的抒发,对诗词歌曲中文化内涵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五、教学目标(一)审美感知:通过对经典作品《阳关三叠》的聆听与演唱,感受并探究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特点。
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的意境和风格,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歌曲、观看老师演奏、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等教学手段,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1)知道琴歌这一艺术形式。
(2)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图片,交流图片内容老师:“同学们,这幅图展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 学生:“xxxx 的场景。
”老师:“这幅图上有一首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原名及作者吗?”学生:“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老师:“在古代的时候,诗与歌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在《史记》中也记载: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我们今天就以这首诗为歌词,学唱一首古韵十足的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此处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2.了解歌曲了解《阳关三叠》这首歌曲中“三叠”的含义及古代琴歌这种艺术形式。
出示歌曲完整的歌词,理解“三叠”的含义。
老师:“同学们在观察完整歌词的同时有没有发现,歌词和原诗有什么区别?”学生:“xxxxxxxx”老师:“古人在谱入琴曲后增添的长短句,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抒写了离情别绪,加强了惜别的感觉。
”老师:“古代的交通和通讯远不及当今社会发达,所以古人对于离别之情特别重视。
让我们带着这种离别的不舍与伤感之情将本曲的第一叠歌词朗诵一遍。
”出示第一叠歌词。
3.学唱歌曲(1)发声练习,用la 演唱下列旋律。
4/4 1 2 3 4 |5 4 3 2 1 | 1- - -||要求:打开口腔、气息匀称、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积极的表情。
(2)聆听歌曲范唱,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与情感。
老师:“歌曲的速度属于哪种?” 学生:“中速。
”老师:“通过观察曲谱,我们发现曲谱中的音符有什么规律?” 学生:“只有1 2 3 5 6”老师:“这种调式叫做什么?” 学生:“五声调式。
高一阳关三叠音乐教学设计引言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音乐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兴趣培养。
本文将探讨高一阳关三叠音乐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和表现能力。
一、教学目标在高一音乐课程中,阳关三叠是一个复杂的音乐形式,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巧要求较高。
因此,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
以下是高一阳关三叠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1. 培养学生对阳关三叠的基本了解,包括其历史背景、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等。
2.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其音乐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奏演奏提升整体演奏效果。
二、教学内容在高一阳关三叠的音乐教学中,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1. 音乐理论知识:介绍阳关三叠的起源、历史发展和音乐特点等相关知识。
2. 歌曲演唱和舞蹈:通过学习阳关三叠的主题曲和相关舞蹈动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乐器演奏:鼓励学生学习阳关三叠中的传统乐器演奏,如二弦、三弦、扬琴等,提升学生的音乐技巧。
4. 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合奏演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在高一阳关三叠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奏或演唱,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阳关三叠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2.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音乐演奏,并最终合奏整个曲目。
通过合作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和舞蹈示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4. 讨论和分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分享个人的音乐理解和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
以下是一些评估方法:1. 个人表现评估:通过听课评价、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学设计课题:《阳关三叠》教材版本:人音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课型:唱歌综合课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电子琴、古损、多媒体教材分析:《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歌、采用以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诗《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古代艺术歌曲,歌曲的情感细腻、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
特别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歌曲《阳关三叠》的学习增强同学们对古代传统音乐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和学唱视唱欣赏等旋律表现琴歌《阳关三叠》3.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阳关三叠》、体验并表现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唱准歌曲《阳关三叠》中附点音符、切分音符的时值及八度音程,从相关的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要求学生用通俗、自然有感情的背唱该歌曲。
2.教学难点;体验并能表现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组织教学发声练习:1=C 3/41 3 5| 5 3 1| 1 3 5|3 1-| 反复四遍啊啊啊啊啊啊(发声要求口腔打开,轻声高位,吸气的状态、以及小腹的弹跳、力度)。
一、情景导入(学生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中步入教室。
)师:同学们上午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件乐器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
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乐器呢?生;埙师;回答正确,下面有老师用埙为同学们吹奏《笑傲江湖》(设计意图老师通过乐器的展示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师;今天咱们学习一首古曲《阳关三叠》让我们穿越一千年的时光,回到大唐盛世(设计意图老师通过乐器的展示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学生振奋,有了极强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
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
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
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
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二、教学课题《阳关三叠》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三、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
七年级《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七年级《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白“三叠”的含义2、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体会友人离别之情知识与技能:1、学生知道中华民族调式“五声调式”中的商调式和羽调式2、熟悉《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教学重点:熟悉歌曲的主题旋律教学难点:了解五声调式一、导入:1、配乐诗朗诵a、作品: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b、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简介作者,作品,并解释诗歌大意2、用音乐来表达诗意教师自弹自唱歌曲《阳关三叠》前四句。
3、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感受诗歌和音乐的不同渲染力,导入新课《阳关三叠》二、新授(一)欣赏全曲,感受思考:1、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2、歌曲为何取名为《阳关三叠》?有什么含义?(二)分段赏析:欣赏一叠1、聆听一叠,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效果2、教师弹唱,学生模唱(唱歌谱)a、上阕:五声音阶商调式b、下阕:五声音阶羽调式3、教师弹琴,学生填词演唱4、歌唱一叠(分角色表演)欣赏二叠、三叠1、感受二叠、三叠,找出与一叠旋律不同之处,并试唱。
2、试唱歌曲高潮乐句:“载驰骃,载驰骃“一句、3、说说三叠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三)、分别欣赏埙、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1、说一说:合唱版和演奏版的《阳关三叠》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2、认识吹奏乐器“埙”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3、认识弹拨乐器“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一曲阳关别满情——《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作者:蒋迎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张集镇木犁实验小学邮编:221114邮箱:cnxzjy@一曲阳关别满情——《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张集镇木犁实验小学蒋迎教学年级:小学六年级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曲新韵”中的教学内容。
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作用。
《阳关三叠》,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琴歌,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
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学思路:1、短片导入,引发兴趣,铺垫氛围:本课从一段关于古人送别的短片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了离别的情境中,进而由离别诗发展为离别琴歌,环环相扣,诱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
这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为更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2、重视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感受与探究:这是音乐鉴赏的主体部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感受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深入了解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的处理方式以及与情感表达的必然联系,使得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古代音乐知识技能。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由古代延伸到现实,开展创造性创编活动: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也是设计的亮点。
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离别,激发学生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留恋之情,开展创编歌词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更深地在参与之中,培养真情待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1.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诵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和演唱《阳关三叠》,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2)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2.知识与技能:(1)了解琴歌的概念;(2)能分析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要素和风格特点,会有感情演唱《阳关三叠》第一叠;(3)联系现实生活,有感而发,通过离别赠词、古曲新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珍重友谊的美好情操。
3、过程与方法:(1)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2)能结合所学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古曲《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启迪学生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情谊,教育学生珍重友谊,培养真情待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1、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附点节奏的准确。
3、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钢琴、古筝等。
教学过程:一、诵古诗,感受离别情。
1.投影离别短片,学生观看后谈短片内容。
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简短的影片,请大家看完后描述一下影片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境呢?(播放录像短片,配乐二胡独奏《阳关三叠》)生:古代关于朋友送别的情景……师:从哪里可以看出?生:举杯饯行、抱拳告别、朋友的身影逐渐远去……导言:同学们看得真仔细!这个短片向我们呈现了关于——送别的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离别情”。
所以,“送别”这个话题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争相传颂着、创作着,并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看了刚才的短片,你想到了哪些古诗或诗句?2、学生吟诵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评价:真棒!同学们了解的古诗真多。
二、唱琴歌,抒发离别情过渡:在我国古代,古诗与歌是不分的,诗即是歌,歌即是诗。
那么古诗入歌又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呢?下面老师就来模仿古人抚琴而歌,大家仔细听,看你能从老师的歌声中听出熟悉的东西吗?1、初听歌曲回答问题。
教师边弹古筝边范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学生听后回答。
(有《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2、揭示歌名,并解释“三叠”。
过渡:刚才老师边弹边唱的这段琴歌就是根据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
(投影古诗)来,我们再来一齐吟诵这首诗。
学生齐读《送元二使安西》。
导言:这首诗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关外服役时写的,今日一别,何日相见?真不知此生还会不会再见。
纵然作者心中有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也只能忍痛相送、含泪话别。
后人为了让《阳关曲》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情感更真切,对它进行了艺术加工,改编成了这首《阳关三叠》,刚才老师唱的就是三叠中的第一叠。
(投影歌单)讲解“三叠”的意思:歌曲用一个基本曲调将王维的原诗变化叠唱了三遍,故称之为“三叠”。
3、学唱旋律。
(1)讲解旋律特点。
导言:同学们看一看,这首歌的旋律有一个特点,就是和加了括号的“间奏”相融为一体,间奏不用唱、是用乐器伴奏的,下面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视唱旋律。
(2)初步视唱歌谱。
(3)根据学生情况解决难点。
师:同学们唱得很认真,但有几个地方比较难唱,我们来练习一下:A) 6.6 的八度大跳要注意音准和切分音的节奏。
教师板书划拍,并带领学生练唱。
B)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C)﹥重音记号的唱法。
(4)生跟琴哼鸣旋律。
4、练唱歌词。
(1)理解下阙词义。
师:歌曲根据旋律发展的需要,在诗的后面扩充了一些歌词。
(投影词)学生齐读。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历历苦心宜自珍等)教师带领学生理解其大意(投影并指名读)。
小结: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朋友怎样的感情?(不舍、无限关怀)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朋友间的友谊啊!(2)齐唱歌词。
过渡:下面,我们来唱歌词,用歌声来表达王维对朋友的留恋不舍与惆怅心情。
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点评:我能从大家的演唱中捕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眷恋之情。
三、曲处理,升华离别情。
1、师生探讨歌曲上阙和下阙在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过渡:这一叠音乐从情绪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我们称之为“上阙”和“下阙”,下面我们边听录音范唱,边思考在哪个地方划分上下阕合适呢?生欣赏后划分上下阕。
2、练习上阙。
导言:同学们的感受力真好!上阙由四句歌词组成,温情而又含蓄,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演唱呢?(投影选择的词语:忧伤的、愉悦的、深情的、激动的)好,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演唱。
生跟琴唱上阙。
3、练习下阕。
(1)练习两个“遄行”。
师设问:下阙跟上阙比起来,旋律跌宕起伏,情绪变得激动,从哪个词或哪一句旋律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悲伤、翻腾的情感呢?学生指出为“遄行,遄行”感悟:作曲家在这里连续两次用了八度的大跳音程,使送别的情绪上升到了最极限,也是这叠音乐的高潮,当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悲伤的时候,那就用八度大跳呐喊出来吧!请同学们来唱两个“遄行”。
学跟琴唱。
请男生唱第一个“遄行”,女生唱第二个,齐唱“长途越渡关津”。
(2)练唱结束句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让我诚挚的祝福伴随你一同前行吧!学生跟琴声哼唱结束句。
导言:歌曲的结束句旋律呈下行趋势,情绪也逐渐平静,演唱时在速度和力度上应该怎样处理呢?(渐慢惭弱)投影选词填空:透过这渐慢惭弱的旋律,我们仿佛看见诗人追赶友人的脚步由变得(急促有力缓慢无力),仿佛听到诗人呼喊友人的声音由变得(高昂响亮低弱无声)师接:朋友离去的身影逐渐(模糊),歌曲的尾声把我们带进了迷茫的梦境一般,给人以期待回味的诗意想象,好,我们再来演唱结束句。
生跟琴唱结束句。
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全曲(教师用古筝伴奏)。
过渡:同学们唱得真好,下面,我们再来完整演唱全曲,请女生来领唱歌曲的上阙,男生接唱第一个“遄行”、女生唱第二个,其余部分大家一起唱。
学生变化形式演唱全曲。
师点评:从同学的的演唱中,我能感受到王维与朋友间纯洁的友谊和真挚的情感!四、拓延伸,借曲传别情拓展1:了解这首琴歌的影响过渡:这首感人至深的琴歌我国民歌音乐的长河中已流传千年而不衰,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
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
投影:“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白居易“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
”——张祜“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李商隐(以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拓展2:创编《新阳关三叠》导言:这首唐朝的琴歌《阳关三叠》,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纯真的情谊。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就拿在座的同学们来说吧,大家在一起学习、相处近六年了,还有仅仅几周就要毕业,离开熟悉的校园、离开关心自己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心中一定也很不舍,也有很多话要说,下面,让我们借着《阳关三叠》的旋律,把心里话唱出来吧!(投影创编格式,以古琴独奏《阳关三叠》作音乐背景)好,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仿着下阙的格式,创编新词。
学生创编歌词。
指名1——2位学生,把编好的词投影到屏幕上,老师或同学给伴奏,学生齐唱。
点评1:其实,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更好的前行,在离别到来时刻,让我们带上这位同学的鼓励和鞭策,一同唱这支新曲吧!点评2:来,我们一齐唱这位同学创作的新歌,感受她依依不舍的离别情和对大家诚挚的祝福。
结束语: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既然“此事古难全”,我们又怎能一味要求“天随人愿”?既然“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又岂能“儿女情长”?当离别到来时,让我们潇洒地挥一挥衣袖,高歌一曲,道一声——“但愿人长久,(师生齐)千里共婵娟!”。